吴昌硕书法集 全2册16开精装铜版纸印刷 吴昌硕书法作品汉字法书作品集 篆书七言联楷书

吴昌硕书法集 全2册16开精装铜版纸印刷 吴昌硕书法作品汉字法书作品集 篆书七言联楷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昌硕 著
图书标签:
  • 吴昌硕
  • 书法
  • 篆书
  • 楷书
  • 书法集
  • 汉字
  • 法书
  • 艺术
  • 字帖
  • 名家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子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汕头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826320
商品编码:12192125353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书名:吴昌硕书法集
作者:吴昌硕 书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5月出版
册数开本:全2册 16开函套精装
字数:225千字
页数:432页
ISBN9787565826320
定价380元









宋代大儒的智慧与风骨:苏轼书法全集精粹赏析 本书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艺术研究者及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部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宋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书法艺术精粹赏析指南。本书聚焦于苏轼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各个阶段的书法代表作,旨在揭示其独特的笔墨语言、深邃的艺术思想及其对后世文人书风的深远影响。 第一卷:早年探源与风格的酝酿(1060-1085年) 本卷详细梳理了苏轼书法艺术的萌芽与早期探索历程。苏轼早年深受唐代大家颜真卿、欧阳询楷书的影响,取法高古,力求端正法度。 一、初学立基:汲取前人精髓 详细分析苏轼早年临习的碑帖,如《多宝塔碑》、《九成宫醴泉铭》等,解析其如何从结构谨严的唐楷中吸取“骨力”。通过对比其早期的尺牍与刻帖,展现其如何在“法度”中寻求个性的初步表达。重点收录并解析如《故州帖》等早期存世墨迹中的严谨笔法。 二、黄州之前的转折:从“学古”到“初成体” 这一时期,苏轼开始展现出明显的自我意识,行书的特点逐渐显露。我们通过对《黄州寒食帖》之前若干重要作品的细致考察,例如部分传世的少量楷书和行书手札,来观察其笔画的变化。此阶段的书法,点画尚不甚肥厚,结体略显修长,已具备后世所谓的“丰腴”之势的雏形,但整体气度相对内敛。 重点赏析段落: 对比分析苏轼在这一时期的楷书与行书的异同,阐释其如何将楷书的法度融入到行笔的自然流动之中,为日后“尚意”书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功力基础。 第二卷:乌台诗案后的蜕变与成熟(1086-1100年)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深刻影响了其艺术创作的心态与风格。被贬黄州,在困顿中反而激发了其艺术的爆发力,成就了“苏体”的标志性面貌。 一、黄州时期:旷达中的丰腴与拙朴 黄州是苏轼书风的定型期。本卷将集中展示这一时期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黄州寒食帖》。 结构解析: 深入剖析《黄州寒食帖》中字形的变化,如何从早期工整的外貌转变为“上紧下松”、“左伸右缩”的奇特布局。解析其笔画中由中锋主导到侧锋入笔的自由转换,以及点画的“肥而不浊,厚而不板”的特点。 情感张力: 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分析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如何直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激荡、愁苦与最终的旷达超然。此处的“意”已超越笔墨技法,成为心境的外化。 二、定州与杭州:尚意书风的巩固与推广 在定州和杭州任职期间,苏轼的书法创作更为自由奔放,结体趋向扁阔,用笔愈加圆融厚重,形成了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象。本卷收录并解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手札,如《与子由等州书》、《和子由渑池怀旧诗》等。探讨此时期的作品如何体现“我书意造,独与吾意合”的艺术理念。 第三卷:晚年回归与“尚意”的巅峰(1101-1101年) 苏轼的晚年(在惠州、儋州等地)是其书法艺术的收束与升华阶段。虽然流传作品相对有限,但其风格已臻化境,展现出一种返璞归真、浑然天成的境界。 一、晚年笔法的特点: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分析晚年苏轼行书的笔画特征:笔锋更加圆润,线条更趋于饱满,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大开大合的趋势,偶尔出现“丑拙”之态,实则是对传统美学的超越。此阶段的作品,更注重气韵的连贯性和整体的节奏感。 二、对后世文人书法的深远影响 苏轼作为“宋四家”之首,其“尚意”书风直接催生了后来的米芾、蔡襄等人的变革。本卷将通过对比分析,阐述苏轼如何将书法从单纯的“写字”提升到与诗词、绘画并驾齐驱的“抒情艺术”高度,影响了明清直至近现代的文人书风走向。 本书特色: 原帖高清影印: 选取公认可靠的宋拓本及墨迹影印件,确保艺术细节的还原度。 旁征博引: 结合苏轼的诗文、笔记和同时代人的记载,构建立体的艺术背景。 技法剖析: 特设章节,由资深书法家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解读,适于专业人士深入研究。 专题研究: 特别设置专题,探讨苏轼楷书、草书的存世情况及其艺术价值,补充对苏轼整体书艺面貌的认知。 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鉴赏图录,更是一部理解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钥匙,旨在引导读者领略苏轼“行云流水、天真烂漫”的书法魅力,感悟其超脱物外的生命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集”这个字向来持谨慎态度,市面上的书法字帖良莠不齐,很多都是低分辨率的图片放大后强行装帧,导致墨色层次感尽失,笔锋的提按顿挫在影印中变得模糊不清。对于吴昌硕这样用笔极其讲究“厚重”和“苍劲”的书家来说,纸张和印刷工艺简直就是生命线。我尤其关注这种全开本的尺寸,能否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的开张气度和线条的力度。如果铜版纸的运用能够让墨色看起来有那种微微的“润而不洇”的效果,那就太棒了。很多古代碑帖的拓片,其妙处就在于墨痕的微妙变化,而吴昌硕的书法,其浓淡干湿的对比尤为强烈。如果印刷质量不过关,那么他那些“飞白”处的枯涩感和浓墨处的饱满感就会混为一谈,学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这套书的制作水准,能配得上他“海派书画大家”的地位。

评分

我个人的学习习惯是,在研究一位大家的书法时,往往会从他少有人问津的“偏门”书体入手,以求找到理解其主流风格的切入点。吴昌硕的篆书和楷书,在后世评论中往往不如他的行草那般受关注,但这恰恰可能是他艺术思想的基石。我非常好奇,这本集子中收录的七言联作品,是如何体现出他对楹联这种特殊形式的驾驭能力的。七言对仗讲究气势连贯与字形结构上的平衡,这对于篆书和楷书的考验是极大的。如果能看到他在这种对仗结构中如何巧妙地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以及通篇的气脉贯通,那对于我自身在创作条幅和对联时将会有极大的启发。毕竟,书法不仅是单个字的完美呈现,更是一篇作品的整体艺术感染力。

评分

读碑帖,终究是为了“入帖”——将古人的精神与法度融入自己的笔端。但如果只是机械地摹写,那和制作一个复印机也无甚区别。所以,我更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作品的堆砌,而是能提供足够的“可供性”。这意味着,清晰的细节展示是必须的,比如他如何收笔、如何转折处的力度变化。对于像吴昌硕这样强调“金石入笔”的书法家,其线条的处理往往带着凿刻般的力度和饱满感,这对学习者来说是最难把握的。如果能配上一些对关键笔画的放大解析图(比如起笔的方圆变化),哪怕没有冗长的文字说明,也会让自学者受益匪浅。毕竟,书法学习的精髓往往藏在那些肉眼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和体会。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临摹碑帖的爱好者,我深知“选择”的重要性。一套优秀的书法作品集,其选材的精到程度,直接决定了学习者的路径是否能走得更远。我更在意的是,编辑团队是否能够精准地抓取出吴昌硕先生在不同创作阶段、不同书体风格上的代表性作品。比如,他的篆书,到底是更偏向商周金文的浑厚,还是秦汉碑刻的开阔?他的楷书,在融合了魏碑的雄强之后,又是如何保持住个人独特的韵味而不至于沦为简单的复古模仿?如果这套书能涵盖他早期意气风发时的创作,以及晚年炉火纯青、返璞归真的蜕变,那价值就凸显出来了。毕竟,一个人的艺术生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看巅峰时期的作品,可能会让人错失理解其创作轨迹的良机。我期待看到那种跨越时间轴的对比性展示,能让人清晰地把握住他“缶庐”精神的形成路径。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住了,这年头能用心做书的越来越少,但凡是跟“集”字搭边的,很多都是糊弄了事,装帧跟内容配不上。这套书的纸张触感非常好,而且是精装,看着就觉得厚重、实在。虽然我更偏爱宋元时期的笔法,对近现代的书法大家的了解相对少一些,但吴昌硕这位名字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他的作品总有一种苍劲古拙的气息,尤其是在篆书和隶书上,那种金石入笔的感觉,让人百看不厌。我原本是冲着他那些意境深远的画作去的,但这次想深入研究一下他的书法,看看这套集子里的选择是否能真正体现出他书法的精髓。好的作品集,不该只是简单地把字帖拼凑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脉络和品鉴的深度。我希望这套书能让我领略到他如何将金石气融入到日常的翰墨实践中去,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那种笔墨饱满、线条老辣的质感,是屏幕上完全无法替代的体验,实体书的厚度与质感,本身就是一种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