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音乐分析教程

复调音乐分析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韵璇 著
图书标签:
  • 复调音乐
  • 音乐分析
  • 和声学
  • 音乐理论
  • 巴洛克音乐
  • 古典音乐
  • 作曲
  • 音乐教育
  • 音乐史
  • 对位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6676516
版次:2
商品编码:102389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音乐学院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多声部音乐之一的复调音乐是构筑音乐大厦的重要材料,它以藤蔓式的横向线条与基石般的纵向和声紧密配合,共同营造着作品的立体化音响效果。和声与复调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和声与复调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两门课程。但是,音乐院校中非作曲专业的复调公共课却常常被忽视,探其究竟,教学模式的困惑或相关教材的匮乏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不开设复调公共课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这一点许多同仁们是有所共识的,但如何开设该门课程就不仅是个人认知问题,而更是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和声与复调公共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根据作曲专业以写作为主的模式进行因陋就简的改造而来。这种作法不能不说是解决课程开设难题的办法之一,而且是Z省事的,但它却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本来,非作曲专业学生由于学习任务和专业条件的不同就没有必要进行太多、太重的写作训练,何况恰恰是这种费时费力的写作训练影响了学生对更宽阔、更系统、更相关的知识、文献和信息的获取。

作者简介

  张韵璇,汉族,1943年出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曲系和声复调教研室主任。1967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长期从事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及研究工作。著有《梅西安与十四世纪新艺术派的异曲同工之美——论等节奏技巧及其审美意识》、《作曲技术法则的历史规定性》、《当代法国对位教学及其启示》、《复调音乐初级教程》、《对位法手册》、《和声复调文集》等论文和专著、译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1
一、什么是复调音乐1
二、复调音乐发展简述4
三、复调音乐的类型8
上编 复调音乐分析教程
第一单元 对比式复调13
第一章 对比要素13
一、音高14
二、节奏14
三、结构19
四、旋律形态22
五、调式、调性23

第二章 二声部对比27
一、和声27
二、织体33

第三章 三、四声部对比37
一、和声37
二、织体39
第二单元模仿式复调49

第四章 模仿的构成49
一、基本概念49
二、模仿要素57
三、声部进入的顺序53

第五章 简单模仿——模仿的基本形式之一
一、简单模仿的构成55
二、完全模仿与守调模仿58

第六章 卡农式模仿——模仿的基本形式之二
一、卡农式模仿的构成63
二、不同高度的卡农式模仿66

第七章 变化模仿74
一、倒影模仿74
二、扩大模仿77
三、缩小模仿78
四、逆行模仿80
五、自由模仿87

第八章 几种复杂的卡农模仿形式85
一、带自由声部的卡农85
二、无终卡农87
三、卡农式模进9D
四、二重卡农95

第三单元 复对位7D5
第九章 纵向可动对位105
一、对比式复调的纵向可动对位7D5
二、模仿式复调的纵向可动对位12D

第十章 横向与纵横可动对位124
一、对比式复调的横向与纵横可动对位124
二、模仿式复调的横向与纵横可动对位125

第十一章 倒影对位与逆行对位130
一、倒影对位130
二、倒影对位与纵向可动对位相结合134
三、倒影转位卡农137
四、逆行对位138

第四单元 复调曲体141
第十二章 赋格曲141
一、一般特征141
二、基本结构成分142
三、赋格曲的整体分析146

第十三章 其他复调曲体152
一、创意曲152
二、复调变奏曲156
三、圣咏前奏曲159
四、经文歌弥散曲161
附录一 复调手法归纳表163
附录二 复调音乐的历史及风格演变169

下编 分析谱例
第一单元 对比式复调(1-30)
第一章 (1-8)187
第二章 (9-20)193
第三章 (21-30)202

第二单元 模仿式复调(31-69)
第四章 (31-38)213
第五章 (39-149)218
第六章 (50-159)226
第七章 (60-69)232

第三单元 复对位(70-111)
第八章 (70-89)240
第九章 (90-99)256
第十章 (100-105)270
第十一章 (106-111)275

第四单元 复调曲体(112)
第十二章 (112)280

前言/序言


音乐的构造与精神:二十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思潮与创作实践综述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思想演变、流派纷呈以及作曲技法革新的专著。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分析方法或技术范畴,而是力求提供一个广阔的、纵横交错的音乐文化景观,展现现代性如何重塑了作曲家的思维模式与听觉经验。 本书旨在为音乐研究者、作曲系学生以及对当代音乐抱有浓厚兴趣的听众,勾勒出一部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现代音乐发展史。我们摒弃了将音乐史简单视为风格更迭的线状叙事,转而采用多维度的视角,审视技术、哲学、社会背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初的音乐现实。 第一部分:传统的瓦解与新根基的探寻(1900-1945) 本部分聚焦于“断裂”的时代——欧洲古典音乐传统在面对工业化、心理学革命(如弗洛伊德学说)和日益加剧的社会动荡时所经历的深刻危机。 一、调性体系的危机与拓展: 我们将详细剖析德彪西(Debussy)和拉威尔(Ravel)如何通过对音色、和声色彩的精微处理,以及对非传统音阶(如全音阶、五声音阶)的运用,对瓦格纳以来“功能和声”的统治地位发起挑战。随后,我们将深入分析勋伯格(Schoenberg)的“十二音体系”的诞生——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作曲技术,更是一种本体论的宣言,是对平均律体系下“中心引力”的彻底扬弃。我们会探讨十二音体系内部的发展,包括韦伯恩(Weber)对点描式、序列化美学的极致追求,以及贝尔格(Berg)如何巧妙地将十二音结构融入富有表现主义色彩的戏剧性叙事中。 二、新古典主义的回归与重构: 与激进的序列主义相对立的,是新古典主义的浪潮。本书考察了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从《春之祭》的原始冲击转向对巴赫、莫扎特形式逻辑的重新挪用。这种“回归古典”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使用新的和声语言(如多调性、节奏的错位)来填充古典骨架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和欣德米特(Hindemith)的“新客观主义”倾向,探讨他们如何在保持听觉可及性的前提下,试图建立一套新的、更具实用性和社会责任感的音乐语言。 三、东方的回响与异域之声: 本部分不会忽略全球化对音乐创作的影响。我们考察了作曲家如何从非西方音乐中汲取灵感,例如德彪西对爪哇甘美兰音乐的接触,以及巴托克(Bartók)对匈牙利、罗马尼亚民间音乐的田野调查和系统性吸收。重点在于分析这些“外来”元素如何被内化,成为拓宽西方调性边界的工具,而非仅仅是异国情调的点缀。 第二部分:序列主义的巅峰与技术革命(1945-1970) 二战后,音乐的中心开始向巴黎和达姆施塔特转移。本部分探讨了技术理性如何成为后调性时代新的信仰,以及对“控制”的极致追求如何引发了新的听觉体验。 一、全面序列化(Total Serialism)的兴起: 本书详细解析了布列兹(Boulez)和施托克豪森(Stockhausen)如何将十二音的原则扩展到所有音乐参数——时长、力度、音色,甚至演奏法。我们分析了“点状结构”(Pointillism)的概念,即音乐被分解为离散的、相互独立的音响事件,不再依赖传统的旋律或和声连接。这一时期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完全由逻辑规则支配的整体,同时避免其陷入僵硬的机械性。 二、电子音乐与声音的解放: 电子音乐的出现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里程碑。我们对比分析了科隆学派(Stockhausen)的“纯粹序列电子乐”,侧重于对正弦波的精确控制,以及法国“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香谢尔等)对现实世界录音素材的剪辑、变形与重构。探讨这些技术如何首次允许作曲家完全独立于传统乐器和演奏家的物理限制进行创作。 三、偶然性与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作为对过度控制的反动,约翰·凯奇(John Cage)开创的偶然音乐(Aleatoric Music)被放置在核心位置。本书细致考察了机会操作(Chance Operations)在创作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开放性作品”(Open Form)的概念,即作品的最终形态取决于演奏过程中的随机性选择。这引发了关于“作品”定义、作曲家权威性以及听众角色转变的深刻哲学讨论。 第三部分:多元化时代的探索与回归(1970至今) 随着序列主义的“技术霸权”逐渐消退,音乐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混合的阶段,旧有边界被模糊,新的审美取向不断涌现。 一、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审美转向: 本书将极简主义视为对二十世纪中期“抽象的、精英化的”音乐的直接反拨。我们分析了莱克(La Monte Young)、赖利(Terry Riley)如何利用极度重复的动机、缓慢的相位变化(Phasing)来创造一种沉浸式的、时间感被拉伸的听觉体验。随后,重点探讨了史蒂夫·赖克(Steve Reich)和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如何将简约结构转化为宏大的建筑式叙事,以及他们如何开始引入调性色彩和清晰的节奏脉络。 二、新浪漫主义与后现代混合: 本部分讨论了作曲家如何重新接纳“美感”、“情感表达”以及传统对位法和旋律的价值,但这些回归往往是经过后现代语境“过滤”的。我们考察了利盖蒂(Ligeti)晚期作品中复杂密度如何让位于透明的声响场域,以及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的“拼贴技术”(Polystylism)——如何在一个作品中并置、冲突和融合多种历史风格片段,以反映现代社会体验的碎片化本质。 三、谱写技术与媒介的扩展: 最后,本书关注当代作曲家在面对数字技术和新的表演实践时所采取的策略。这包括对微音程的深入研究、复杂算法在音乐生成中的应用,以及将多媒体元素(视频、装置艺术)与音乐本体相结合的跨学科创作模式。我们探讨了当代音乐如何不再将“新颖性”作为最高目标,而是转向对“深度”、“沉思”以及与听众建立更直接联系的追求。 结论: 《音乐的构造与精神》的最终目标是揭示,二十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无论其技术手段多么复杂或看似多么疏离,其核心驱动力始终是对人类经验、时间和存在的根本性探问。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倾听”现代世界的指南,鼓励读者在复杂的技术表象下,捕捉到驱动这些伟大作品的内在精神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作曲爱好者,我一直致力于拓展自己的音乐语言,而复调音乐的技巧是我一直想深入掌握的领域。在阅读《复调音乐分析教程》之前,我主要停留在单旋律创作的阶段,对于如何构建复杂的织体始终感到力不从心。《复调音乐分析教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创作视野。书中对不同对位形式的详细解析,以及作者对大量经典作品的深入分析,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方法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卡农”和“赋格”的讲解,作者不仅揭示了其严谨的数学般结构,更强调了在这种结构下如何注入情感和生命力。通过书中的案例,我学习到了如何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主题的展开、变形和交织,从而构建出丰富而有逻辑的音乐。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将学到的对位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惊喜地发现,我的音乐作品在层次感和深度上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分析教程,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创作指南,它帮助我打破了创作的瓶颈,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探索复调音乐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复调音乐分析教程》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古典音乐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很喜欢古典音乐,但每次听到那些听起来有点“乱”的音乐,就觉得无从下手,只能跟着感觉走。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理解这些音乐的希望。作者的语言非常亲切,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他从最基础的“音乐是怎么发声的”讲起,慢慢引导你认识不同的旋律线是怎么“在一起唱歌”的。书里的插图和乐谱示例都非常清晰,我甚至可以跟着书本一步步地去“拆解”一首乐曲,感觉就像是在学习一个有趣的益智游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仿”的章节,原来那些看似重复的旋律,其实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对话方式。我之前听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时,总觉得里面的乐器太多,声音太挤,听不出个所以然。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在演奏着不同的旋律,它们之间的配合就像一场精彩的合奏,让我彻底爱上了这种音乐的“层次感”。这本书不仅让我懂得了“听”,更让我学会了“欣赏”,现在我再去听那些复杂的乐曲,已经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美妙了,这种改变对我来说简直是脱胎换骨!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我读完后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简直是飞跃式的提升。我一直以来都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乐曲,每次听都会被那些层层叠叠的声音所吸引,但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感觉像是在迷雾中行走。当我拿到《复调音乐分析教程》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它竟然如此深入浅出地为我揭开了复调音乐神秘的面纱。作者的讲解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和声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进入复调的世界。书中的例子选取的也非常恰当,都是一些经典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细致分析,我不仅学会了识别不同的声部,还能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的,形成丰富而和谐的整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对位技巧的讲解,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图示,将那些看似复杂的规则解释得非常易懂。以前我总是觉得对位是枯燥的技术,但这本书让我发现,它其实是音乐创作中一种充满智慧和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我现在可以更有意识地去欣赏巴赫的赋格曲,甚至能够听到每一个独立的旋律线在织体中穿梭,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精妙绝伦的交响。这本书对我这个音乐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开启音乐殿堂的金钥匙。

评分

我原本以为复调音乐就是一些老掉牙的古典音乐,听起来会很枯燥乏味。直到我无意中翻到了《复调音乐分析教程》这本书,我的看法被彻底颠覆了。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我展现了复调音乐的魅力。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音乐的历史长河,让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是如何运用复调技巧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对比讲解,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音乐听起来会感觉“更立体”,而有些则更“直接”。书中的例子非常贴切,不仅仅是枯燥的乐谱,作者还会穿插一些关于作曲家创作背景和故事的介绍,这让音乐分析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过程,而是充满人情味和艺术生命力的探索。我现在能够更好地欣赏一些现代音乐作品中复杂的织体,甚至在一些电影配乐中也能分辨出巧妙的复调设计,这让我觉得听音乐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发现乐趣的体验。这本书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看穿音乐的内在结构,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美感。

评分

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复调音乐一直是我的学习重点,也是我经常感到头疼的难点。《复调音乐分析教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解决了大问题。在这之前,我尝试过很多国内外的教材,有些过于理论化,有些又过于浅显,始终没有找到一本能够真正满足我需求的。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充满了实践指导。作者在讲解理论时,并非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了大量实际的音乐片段进行阐述,这让我能够将抽象的概念立刻转化为具体的听觉体验。特别是书中的一些分析案例,选取的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作者对这些作品的剖析鞭辟入里,不仅指出了声部进行的规律,更深入挖掘了作曲家在运用复调技巧时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我曾经在分析贝多芬的一些作品时遇到瓶颈,感觉无法深入理解其复杂织体的背后逻辑,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理解和分析这些作品的新视角。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复调音乐风格的演变也有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我梳理复调音乐的发展脉络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本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激发了我对复调音乐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

非常实用非常质感非常值得推荐的好书!

评分

本书自2004年以来,被不少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选为作曲技术理论公共课教材。几年下来,学界对教材的应用效果反馈良好,同仁及学子们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版面的意见反映到上海音乐社之后,社里当即决定通过扩大版面来方便学生的翻阅和分析,我也趁此机会对原书做了必要的修订和增补。此次最大的变动是增加了第四单元复调曲体的简要介绍,这对复调音乐分析体系的完善是很重要的。另外,在绪论中还增加了复调音乐发展简述一节,同时对部分谱例进行了调整。非常感谢这次再版机会。作为多声部音乐之一的复调音乐是构筑音乐大厦的重要材料,它以藤蔓式的横向线条与基石般的纵向和声紧密配合,共同营造着作品的立体化音响效果。和声与复调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和声与复调总是其中不可以缺少的两门课程。但是,音乐院校中非作曲专业的复调公共课却常常被忽视,探其究竟,教学模式的困惑和相关教材的匮乏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不开设复调公共课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这一点许多同仁们是有所共识的,但如何开设该门课程就不仅是个认知问题,而更是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和声与复调公共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根据作曲专业以写作为主的模式进行因陋就简的改造而来的。这种作法不能不说是解决课程开设难题的办法之一,而且是最省事的,但它却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本来,非作曲专业学生由于学习任务和专业条件的不同就没有必要进行太多、太重的写作训练,何况恰恰是这种费时费力的写作训练影响了学生对更广阔、更系统、更相关的知识、文献和信息的获取。多年来,我在从事复调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放弃对复调公共课的探索。自1996年起,我和本院的同事们合作,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教委支持的多声部音乐基础的科研项目中,开始进行以分析为主的和声、复调公共课改革试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试验是成功的。这种教学模式放弃了学生们力不从心的写作训练,着力在音乐作品多声结构的分析上下功夫。和声分析课程在一个学年内,通过对传统和声学理论的讲解和对大量和声文献的分析,使同学们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欧洲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构成,能够较为准确地标记其调性、和弦、和弦外音、离调、转调,并开始对和声风格的问题有所认识。复调音乐分析课程在一个学期内,通过对复调基本知识的讲授、对复调技法和曲体的剖析以及对复调文献和风格的介绍,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复调音乐的基本构成规律,并使他们具备对各种不同复调手法的分辨能力和对不同复调风格的鉴赏能力。和声分析与复调分析作为姊妹篇相互配合,从不同的角度在完善着多声部音乐的分析体系。当然,无论是和声分析还是复调分析,它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就分析的层面来说也是非常宽泛的。本课程涉及的只是最基本的复调常识和复调技法,那些更专、更深、更个性化的课题还有待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或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去解决。复调音乐分析教程无疑是一曲人性悲歌。但在笔者看来,作品的写作价值,不仅仅在于描写、展示、批判了这个功利社会的荒诞性和残酷性,作品更是对爱和真情的完满人性的热切呼唤。这也许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所采取的写作立场——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而提供反面例子以资提醒。张韵璇对张三这个小人物塑造是充满同情的,同时也是充满敬意的。因为张三虽然遭受不公正待遇,但在德行上,他远比周围的功利主义者高尚,可以说是一个崇高的不幸者。张三面对家人的冷落时,还能站在谅解的立场上,认为他连累了他们。当张三受录像带启发,决定重唤家人的关爱时,他也并没有一开始就采取极端的失踪,因为他想象自己失踪后,全家人四处寻找,痛不欲生的情景,不禁黯然泪下。他不愿意家人经受这样的打击。在张三用录象带再三暗示下,家人仍然无动于衷。张三这才失踪�撈涫邓�不想这么干,是他们逼他这么干的。作为多声部音乐之一的复调音乐是构筑音乐大厦的重要材料,它以藤蔓式的横向线条与基石般的纵向和声紧密配合,共同营造着作品的立体化音响效果。和声与复调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和声与复调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两门课程。但是,音乐院校中非作曲专业的复调公共课却常常被忽视,探其究竟,教学模式的困惑或相关教材的匮乏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不开设复调公共课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这一点许多同仁们是有所共识的,但如何开设该门课程就不仅是个人认知问题,而更是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和声与复调公共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根据作曲专业以写作为主的模式进行因陋就简的改造而来。这种作法不能不说是解决课程开设难题的办法之一,而且是最省事的,但它却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本来,非作曲专业学生由于学习任务和专业条件的不同就没有必要进行太多、太重的写作训练,何况恰恰是这种费时费力的写作训练影响了学生对更宽阔、更系统、更相关的知识、文献和信息的获取。张三失踪时还在为家人考虑,他不想让他们找不到他,他的失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不想在春节即将来临的时候,让家人急得死去活来。然而张三的家人,面对张三的失踪始终无动于衷。其实张三失踪的当天晚上,大家就发现张三不见了,只是没有人点破罢了。[]只有在第七天,马良来找张三时,家人才假惺惺地惊呼张三失踪了,并假惺惺地去寻找张三,其实各自却是去干各自的私事。在张三与家人情感、态度、行为的巨大对比和反差中,作家完成了对人性的失落的悲剧性的辛酸而辛辣的表达。

评分

挺好的,正品,值得购买,开心……

评分

《复调音乐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 :复调音乐基础;英文名称:Polyphonic basis 课程编码:061130 学 分:2分 总 学 时:32学时 适应专业:音乐各专业 先修课程:音乐理论基础、和声学 执 笔 人:许佳 审 订 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二声部复调定义,以及复调性多声音乐与和声性多声音乐的区别,通过对二声部复调的学习分析,能基本掌握复调音乐的特征,以及写作简单的对比,模仿复调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论(2学时) [讲授] 1:什么是复调?什么是对位? 2:复调音乐产生的历史沿革 3:复调的类型 4:复调音乐的特点 5: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6:复调音乐的写作手法及表现作用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 第二章 复调音乐中对位旋律写作原则(6学时) [讲授] 1:音高关系 2:节奏关系 3:句幅关系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三章对位中旋律的类型(6学时) [讲授] 1:对位中旋律的不同类型 2:对位中旋律的组合形式 3:旋律的对比性质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评分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四、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音乐各专业。教学总时数为32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音乐理论基础、和声学等有关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年上学期,内容上注意与音乐理论基础、和声学等课程内容的衔接与练习。 五、教学参考书 1、《复调音乐写作与复调音乐分析》 王安国 著 2、《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 陈铭志 著 3、《复调音乐》 斯列勃科夫著

评分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四章二声部复对位 (4学时) [讲授] 1:副对位的基本概念 2:八度复对位的写作 3: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五章二声部模仿(4学时) [讲授] 1:模仿的基本特点 2:原形与变形模仿 3:卡农的写作(有终与无终)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六章模进(4学时) [讲授] 1:模进的特点 2:卡农模进与对比模进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七章复调乐曲分析(4学时) [讲授] 1:二部创意曲分析 2:三部创意曲分析 3:小型乐曲分析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第八章小型复调乐曲的写作(2学时) [讲授] 1:曲式结构 2:调性布局 3:整体写作 4:写作示范 [作业要求] 理论上分清上述各种概念,加深理解。正确完成写作。 三、教学基本要求

评分

挺好

评分

还行…………

评分

本书自2004年以来,被不少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选为作曲技术理论公共课教材。几年下来,学界对教材的应用效果反馈良好,同仁及学子们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版面的意见反映到上海音乐社之后,社里当即决定通过扩大版面来方便学生的翻阅和分析,我也趁此机会对原书做了必要的修订和增补。此次最大的变动是增加了第四单元复调曲体的简要介绍,这对复调音乐分析体系的完善是很重要的。另外,在绪论中还增加了复调音乐发展简述一节,同时对部分谱例进行了调整。非常感谢这次再版机会。作为多声部音乐之一的复调音乐是构筑音乐大厦的重要材料,它以藤蔓式的横向线条与基石般的纵向和声紧密配合,共同营造着作品的立体化音响效果。和声与复调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和声与复调总是其中不可以缺少的两门课程。但是,音乐院校中非作曲专业的复调公共课却常常被忽视,探其究竟,教学模式的困惑和相关教材的匮乏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不开设复调公共课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这一点许多同仁们是有所共识的,但如何开设该门课程就不仅是个认知问题,而更是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和声与复调公共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根据作曲专业以写作为主的模式进行因陋就简的改造而来的。这种作法不能不说是解决课程开设难题的办法之一,而且是最省事的,但它却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本来,非作曲专业学生由于学习任务和专业条件的不同就没有必要进行太多、太重的写作训练,何况恰恰是这种费时费力的写作训练影响了学生对更广阔、更系统、更相关的知识、文献和信息的获取。多年来,我在从事复调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放弃对复调公共课的探索。自1996年起,我和本院的同事们合作,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教委支持的多声部音乐基础的科研项目中,开始进行以分析为主的和声、复调公共课改革试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试验是成功的。这种教学模式放弃了学生们力不从心的写作训练,着力在音乐作品多声结构的分析上下功夫。和声分析课程在一个学年内,通过对传统和声学理论的讲解和对大量和声文献的分析,使同学们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欧洲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构成,能够较为准确地标记其调性、和弦、和弦外音、离调、转调,并开始对和声风格的问题有所认识。复调音乐分析课程在一个学期内,通过对复调基本知识的讲授、对复调技法和曲体的剖析以及对复调文献和风格的介绍,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复调音乐的基本构成规律,并使他们具备对各种不同复调手法的分辨能力和对不同复调风格的鉴赏能力。和声分析与复调分析作为姊妹篇相互配合,从不同的角度在完善着多声部音乐的分析体系。当然,无论是和声分析还是复调分析,它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就分析的层面来说也是非常宽泛的。本课程涉及的只是最基本的复调常识和复调技法,那些更专、更深、更个性化的课题还有待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或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去解决。复调音乐分析教程无疑是一曲人性悲歌。但在笔者看来,作品的写作价值,不仅仅在于描写、展示、批判了这个功利社会的荒诞性和残酷性,作品更是对爱和真情的完满人性的热切呼唤。这也许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所采取的写作立场——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而提供反面例子以资提醒。张韵璇对张三这个小人物塑造是充满同情的,同时也是充满敬意的。因为张三虽然遭受不公正待遇,但在德行上,他远比周围的功利主义者高尚,可以说是一个崇高的不幸者。张三面对家人的冷落时,还能站在谅解的立场上,认为他连累了他们。当张三受录像带启发,决定重唤家人的关爱时,他也并没有一开始就采取极端的失踪,因为他想象自己失踪后,全家人四处寻找,痛不欲生的情景,不禁黯然泪下。他不愿意家人经受这样的打击。在张三用录象带再三暗示下,家人仍然无动于衷。张三这才失踪�撈涫邓�不想这么干,是他们逼他这么干的。作为多声部音乐之一的复调音乐是构筑音乐大厦的重要材料,它以藤蔓式的横向线条与基石般的纵向和声紧密配合,共同营造着作品的立体化音响效果。和声与复调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和声与复调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两门课程。但是,音乐院校中非作曲专业的复调公共课却常常被忽视,探其究竟,教学模式的困惑或相关教材的匮乏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不开设复调公共课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这一点许多同仁们是有所共识的,但如何开设该门课程就不仅是个人认知问题,而更是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和声与复调公共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根据作曲专业以写作为主的模式进行因陋就简的改造而来。这种作法不能不说是解决课程开设难题的办法之一,而且是最省事的,但它却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本来,非作曲专业学生由于学习任务和专业条件的不同就没有必要进行太多、太重的写作训练,何况恰恰是这种费时费力的写作训练影响了学生对更宽阔、更系统、更相关的知识、文献和信息的获取。张三失踪时还在为家人考虑,他不想让他们找不到他,他的失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不想在春节即将来临的时候,让家人急得死去活来。然而张三的家人,面对张三的失踪始终无动于衷。其实张三失踪的当天晚上,大家就发现张三不见了,只是没有人点破罢了。[]只有在第七天,马良来找张三时,家人才假惺惺地惊呼张三失踪了,并假惺惺地去寻找张三,其实各自却是去干各自的私事。在张三与家人情感、态度、行为的巨大对比和反差中,作家完成了对人性的失落的悲剧性的辛酸而辛辣的表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