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瞭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曆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闢,係統而真切地勾勒瞭中國幾韆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
本冊迄春鞦,共收論文七篇。首先推論中國上古之時北方農作物及山居情況,詳密考索華夏先民的基本生存境遇。再論周公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與意義,探求《詩經》的源流意蘊,考辨《西周書》之文體,發明《易經》之旨趣,皆援史證經,多發前人所未發。最後引經據史,以春鞦時代人的行為事例驗證中國文化之特殊性——道德精神,深細剖揭民族文化之生命內涵。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著名曆史學傢,江蘇無锡人。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後曆中學而大學,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閤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年隻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颱灣。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中國古代北方農作物考
中國古代山居考
周公與中國文化
讀《詩經》
《西周書》文體辨
《易經》研究
論春鞦時代人之道德精神
精彩書摘
中國古代北方農作物考
(一)
中國與埃及巴比侖印度,見推為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此四大文明之發生,則莫非受農業之影響。而此四大區域之農業,群認為皆因河流灌溉之便利而引起。因此中國古代北方之黃河,遂若與埃及之尼羅河,巴比侖之兩河,印度之印度河與恒河,在世界人類最早農業文明之産生,有其相似之地位。而夷考其實,則頗不然。
首當注意者,厥為中國北方黃河平原,其所處緯度較高,顯然與埃巴印三國有彆。此平原之土壤性質,既自有其特點,而此區域之氣候與雨量,亦不能與埃巴印三區域相提並論。中國史傢,因於誤認古代黃河流域之農事,應與埃巴印三區域大體相類,遂疑古代河域,其氣候溫度,當遠較後代為高。又疑此區域中之雨量,亦較後代為富。其實此項推想,殊無堅明之證據。其在未有文字記載之前,真況若何,史料缺乏,尚難詳論。惟就其見於中國古籍之文字材料,綜閤推考,則實未見中國古代河域,其氣候雨量,有與後世甚相違異之跡象。關於此層,已零星散見於本文作者其他著述中,在此不再詳引。
此文之注重點,乃在考論中國古代北方農作物之大概情況,而藉以映顯齣中國古代北方農事之特徵。由於指陳齣中國古代北方農事之特徵,而再映顯齣中國文化淵源之特徵。其所由以異於印巴埃三區域者何在,其影響於中國文化之傳統性者又何在,皆可由此窺其一斑。此乃本文微旨所寄,而本文所著眼討論者,則盡於農作物之一項。其引申推究,則非本文範圍所欲論,讀者自可循此闡究也。
中國古籍,述及古代農作物,其主要者稱五榖,或稱九榖。五榖九榖究何指,從來討論者頗不乏。然多注重於某名之當為某物,專在名實上作考釋,而本文作意,則轉更著眼於曆史時代之演進,自遠古迄於先秦,此一經曆,實甚遙遠。即據文字記載,已達兩韆年左右之長時期。中國古代農業,在此遙遠之曆程中,必有幾番演進,不當混並一視,此不煩深論而可知者。本文作者,於農事常識,昧無所知,其能力所及,則僅限於根據古代典籍遺文,參之前人對於五榖九榖之討論成績,而另從曆史上分期推尋之新眼光,加進一時代演進之新觀點,而試將若乾史料,加以排比調整,而其所發現,則頗有道前人之所未道者。至其粗略未能成為定論,則固作者所自承也。
……
前言/序言
餘少孤失學。民國初元,年十八,即為鄉村小學教師。授課之暇,閱讀每以報章雜誌為先導。猶憶見北京大學招生廣告,須先讀章學誠《文史通義》,餘即覓其書讀之,至形夢寐間。登一樓,滿室皆章氏書,並有未刊本。及餘任教北京大學,果得章氏未刊文近二十篇,斯夢之驗,則已逾二十年矣。梁任公鬍適之皆盛推章氏,然於六經皆史一語,均不得其正解。其他章氏獨識孤詣,皆少闡述。近代國人涉獵舊籍,胥不以輕心掉之,即此足以為證。尤其是崇洋衊古,蔚為風氣,美其名日新文化運動。狂論妄議,層齣不窮。餘就所譏評,一一按其實情,殆無一是。韓昌黎有言,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餘之終亦不免於不得已而後言,則亦昌黎所謂不平之鳴也。既薄有撰述,絡續付之剞劂。而六十年來,所為散篇論文,未收入專書,尚猶存箱篋者,茲擇其有關學術思想之部分,匯為此編。名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自上古迄先秦為上編,秦漢迄唐五代為中編,宋以下迄今為下編。上編又分上下兩集。
中華智慧之脈:古代中國思想的流轉與演變 本書並非對特定學術著作的詳盡考證,而是旨在勾勒齣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發展脈絡圖。我們將穿越曆史的長河,探尋塑造瞭中華文明基石的那些閃耀智慧的星辰,梳理它們如何相互激蕩、傳承演變,最終匯聚成奔騰不息的思想洪流。 一、 肇始的混沌與宇宙的初啼——先秦哲學的黎明 我們的旅程始於那個充滿變革與創新的時代——先秦。在社會秩序的劇烈動蕩中,偉大的思想傢們開始以審視的目光審視人、社會與宇宙。 1. 陰陽五行與宇宙圖景: 最初,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充滿瞭神秘與敬畏。陰陽學說,作為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揭示瞭事物對立統一的內在聯係,奠定瞭中國哲學認識世界的基本框架。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則進一步將自然萬物歸納為五種基本元素,並闡述瞭它們之間相生相剋、循環往復的運動規律。這並非簡單的物質劃分,更是對宇宙萬物運行機製的一種早期哲學思考,影響深遠,滲透於醫學、天文、軍事等諸多領域。 2. 禮樂與秩序的構建——儒傢的雛形: 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如何重塑社會秩序成為當務之急。孔子,這位偉大的教育傢和思想傢,以“仁”為核心,提齣瞭一整套關於個人修養、傢庭倫理和社會治理的學說。他強調“剋己復禮”,通過恢復和發展周代的禮樂製度,來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仁”是愛人,是推己及人,是儒傢思想的靈魂;“禮”則是外在的行為規範,是實現“仁”的途徑。“孝悌”作為傢庭倫理的基石,被視為“仁”的起點,強調血緣親情與代際傳承。孟子作為孔子思想的重要繼承者,進一步發展瞭“仁政”思想,強調“民貴君輕”,認為統治者應以民為本,施行仁政纔能得民心而鞏固統治。“性善論”是孟子重要的哲學命題,他認為人性本善,但需要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熏陶纔能得以保持和發展。荀子則與孟子形成鮮明對比,提齣“性惡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各種欲望,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禮義的約束纔能成為君子。這種對人性的不同認識,構成瞭儒傢內部的重要討論,也反映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現實的考量。 3. 道法自然與無為而治——道傢的玄思: 與儒傢積極入世的姿態不同,道傢則展現齣一種返璞歸真的哲學傾嚮。老子,這位神秘的思想傢,在《道德經》中提齣瞭“道”的概念,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超越一切的絕對存在。“道”的特點是“無為”,即不強求,順應自然規律。老子提倡“無為而治”,認為統治者應減少乾預,讓事物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從而達到和諧的境界。莊子則進一步將道傢思想推嚮瞭精神的自由和個體的逍遙。他以生動形象的寓言,描繪瞭超越生死、名利的精神境界,鼓勵人們掙脫世俗的束縛,達到“齊物論”的境界,即認為天地萬物在“道”的麵前是平等的。道傢思想對後世的文學、藝術、養生以及人們的處世哲學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4. 法治與君權——法傢的務實: 在群雄逐鹿的時代,如何實現有效的國傢治理成為迫切問題。法傢應運而生,他們強調“法”、“術”、“勢”在治國中的重要作用。“法”是指公開的、明確的法律條文,是治國的基礎;“術”是指君主駕馭臣下的權術和策略;“勢”是指君主所處的地位和權力。法傢主張“以法治國”,反對仁義道德的空談,認為人性本自私,需要嚴厲的法律來約束。他們強調君主的絕對權威,主張奬勵功勞,懲罰過失,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韓非子集法傢之大成,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瞭秦朝統一後的政治製度。 5. 墨傢的兼愛與非攻: 墨子,這位務實的思想傢,提齣瞭“兼愛”和“非攻”的主張。他認為應該“兼愛”,即無差彆地愛所有人,因為血緣和親疏關係是引發衝突的根源。“非攻”則是反對戰爭,認為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墨傢還強調“尚賢”、“尚智”,主張選拔有纔能的人,重視實踐和技術。墨傢學派以其嚴謹的邏輯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當時産生瞭廣泛的影響。 6. 名辨與邏輯——名傢的思辨: 名傢則專注於對概念和語言的研究,探討“名”與“實”的關係。他們運用邏輯推理,提齣瞭許多令人費解但又發人深省的命題,如“白馬非馬”。雖然名傢的思想在後世的學術體係中顯得較為邊緣,但其對邏輯思維和語言分析的貢獻不容忽視。 二、 帝國的熔爐與思想的整閤——秦漢以來的學術演進 秦朝的統一,結束瞭諸侯割據的局麵,也為思想的整閤奠定瞭基礎。漢代,特彆是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標誌著儒傢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官方正統思想的開端。 1. 儒學的確立與發展: 儒傢思想在漢代得到瞭極大的發展和完善。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將儒傢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閤,為君權神授提供瞭理論依據,並強調君主應“與天同化”。他提齣的“三綱五常”,成為後世社會倫理的重要規範。經學研究在漢代也空前繁榮,學者們對儒傢經典進行深入的解釋和注釋,形成瞭龐大的經學體係。 2. 讖緯與災異: 漢代盛行的讖緯之學,是神學、占蔔與政治相結閤的産物,通過對經典文字的麯解和預言,試圖解釋和預測天象變化,並與人事聯係起來,反映瞭當時人們對天命的敬畏和對社會現實的擔憂。 3. 佛教的傳入與本土化: 佛教的傳入,為中國哲學注入瞭新的元素。經過與中國本土思想的碰撞與融閤,佛教逐漸本土化,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禪宗、淨土宗等,對中國的哲學、藝術、文學産生瞭深刻的影響。 4. 玄學與清談: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士人階層對現實政治感到失望,轉而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個體的逍遙。玄學應運而生,以老莊思想為基礎,探討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提倡“清談”,追求精神的超脫。 三、 輝煌的理性與宋明理學的曙光——中古時代的思想高峰 唐宋時期,中國古代文化進入瞭一個輝煌的時期。 1. 儒釋道的交融: 唐代是儒釋道三教融閤的重要時期,相互吸收,相互影響,形成瞭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 2. 宋明理學——新儒學的崛起: 宋代,麵對佛道的挑戰,儒傢學者開始反思和重構儒學體係,形成瞭宋明理學。理學以“理”為核心,探討宇宙的本源、人性的善惡、道德的修養等問題。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作為宋明理學的開創者之一,周敦頤以“太極圖”揭示瞭宇宙萬物的生成演變過程,從無極到太極,再到陰陽五行,最終生成萬物,強調瞭宇宙的統一性和整體性。 張載的“氣”與“心”: 張載認為“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根本物質,並提齣瞭“氣化”的哲學觀。他強調“心”的作用,認為“心”是認識世界、體悟真理的關鍵。他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願,成為後世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二程(程顥、程頤)的“天理”與“格物緻知”: 程顥強調“天理”,認為天理即是人心,人心即是天理,主張“存天理,滅人欲”。程頤則進一步發展瞭“格物緻知”的理論,強調通過研究萬事萬物來認識天理。 硃熹的集大成: 硃熹是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他 systematized 瞭理學體係,將“理”視為宇宙的本質和萬物的根源,強調“理”先於“氣”。他提齣的“理氣二元論”,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他強調“格物緻知”和“存天理,滅人欲”,將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緊密結閤。 陸九淵的“心即理”: 陸九淵與硃熹在“理”的認識上有所不同,他提齣瞭“心即理”的主張,認為天理自在人心,強調通過內心的體悟來認識真理,主張“發明本心”。 王陽明的“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 明代,王陽明在陸九淵“心即理”的基礎上,提齣瞭更加激進的“心即理”思想,認為心就是理,理就是心,不必外求。他提齣的“知行閤一”,強調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認為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而“緻良知”,則是通過體悟內心固有的良知,從而達到聖人的境界。王陽明的學說,強調個體的道德自覺和實踐的力量,對後世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四、 思想的碰撞與變革的萌芽——晚明至清初的多元探索 晚明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增加,思想領域呈現齣多元化和活躍的局麵。 1. 陽明心學的深化與批判: 陽明心學繼續發展,但同時也齣現瞭對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 2. 耶穌會士的東來與中西文化交流: 傳教士的到來,將西方的科學技術和哲學思想帶入中國,引發瞭初步的中西文化碰撞,促進瞭中國對西方知識的瞭解。 3.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實學思潮: 麵對日益僵化的思想體係,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倡導“實學”,重視經世緻用,對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他們批評君主專製,呼籲改革,為後來的思想變革埋下瞭伏筆。 本書並非是對某一特定思想流派的全麵梳理,而是希望通過對這些關鍵思想節點的迴顧與梳理,展現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豐富性、復雜性以及其內在的邏輯聯係。從對宇宙本源的樸素探索,到對社會秩序的深刻反思,再到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中華智慧之脈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流轉,積澱,並以其獨特的魅力,持續影響著我們今天對世界和自身的理解。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以及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獨特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