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熱愛傳統文化的讀者 https://item.jd.com/11649612.html
內容簡介
《國學入門》分為門徑篇與登堂篇:上篇介紹基本材料、知識與方法,下篇藉評述民國初葉國學運動中的人物與教育,探討其中蘊涵的各種問題,同時對現今教育問題亦多有品評。作者研究國學從史識入手,係統的掌握國學的治學門徑和對治學方法的閤理運用,同時引進外部參照係,通過與國外的詮釋學對比,凸顯中國本土文化的特質。
作者簡介
龔鵬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於颱北。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曆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颱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曾獲颱灣中山文藝奬、中興文藝奬、傑齣研究奬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正式齣版的專著已有七十餘種,主編著作不計其數。
目錄
自序
甲、門徑篇
第一章:名義
一、國學的興起與銷亡
二、新國學復興的意義
第二章:材料
一、文獻及其保存
二、文獻的整理
三、文獻之學
〈一〉目錄
〈二〉版本
〈三〉校讎
〈四〉輯佚
〈五〉辨僞
第三章:方法
一、由數據到係統性思惟
〈一〉熏習
〈二〉離章辨句
〈三〉知類通達
二、由方法到方法意識
〈一〉方法與工具
〈二〉方法與思惟
〈三〉方法與方法論
〈四〉法與活法
第四章:語言
一、音的演變
二、詞的特點
三、句的形態
四、語言與思惟
第五章:文字
一、真正的文字
二、錶意的體係
三、構造的原理
四、發明的曆程
五、思想的曆史
第六章:訓詁
一、因言以明道
二、語言的分析
三、理解的迷失
四、反省的途徑
第七章:經
一、經典化
二、聖典崇拜
三、經學曆史
四、傳經體係
五、經典不死
第八章:史
一、文字的書寫
二、史官的傳統
三、個人的著述
四、官史的發展
五、民史的現象
第九章:子
一、子學之變
二、先秦諸子
三、諸子之衰
四、研究諸子
五、解釋曆史
六、開放閱讀
第十章:集
一、文集之興
二、總集
三、彆集
四、全集
五、叢書
第十一章:儒
一、儒傢的起源
二、孔子的身分
三、儒學的分化
四、經生、文士與文吏
五、道學、經世與宗教
六、儒傢型社會
第十二章:道
一、道教的來曆
二、道教的性質
三、道教的研究
四、道教的資料
第十三章:佛
一、中國的和世界的佛教
二、佛教的理論
三、佛教的曆史
四、佛教的資料
第十四章:餘論
乙、登堂篇
第一章、國學的書目:鬍適與梁啓超
第二章、國學的講說〈一〉康有為
第三章、國學的講說〈二〉章太炎
第四章、國學的講說〈三〉馬一浮
第五章、國學的教育:清華國學院
精彩書摘
儒傢在先秦,乃九流十傢之一,因此與其他各傢頗有爭論,如道傢文獻《莊子》中就批評“儒者以詩書發塚”,墨子也攻擊儒傢,主張非樂、節葬,孟子則與楊硃、墨翟、許行各學派論辯,荀子
《非十二子》《解蔽》諸篇,於當時各傢亦多微辭。可是這些爭論到漢代就逐漸止息瞭。漢自武帝獨尊儒術以後,諸子之學漸衰,楊墨皆無傳承,其餘諸傢,勢益不能與儒相抗,故一切爭論,主要均錶
現於儒學內部。
魏晉以後,情況不然。《易》《老》《莊》號稱三玄,論者蜂起,於是儒道關係漸成熱點,論者爭辯孔老優劣、儒道分閤、自然與名教之關係等等。如《三國誌?魏誌?鍾會傳?注》載:王弼有次去
拜訪裴徽,裴氏問他:“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聖人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也?”王弼迴答:“聖人體無,無又不可為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所不足。”老子講無,孔子不講,
這是儒道之異。魏晉時人論玄學,以無為本體,故裴徽說無是萬物之所資。可是為什麼孔子不講這個本體的問題而老子纔講呢?王弼迴答,謂孔子已經體認或體會體證瞭無,所以不必講;老子則是雖知道這個無,可是自己還沒能體證到無的境界,因此老是要去說那個無。這就是對孔老儒道地位及價值之一種分判。李充《學箴》所說則為另一種分判,他說:
先王以道德之不可行,故以仁義化之;仁義之不篤,
故以禮律檢之。檢之彌繁而僞亦愈廣,老莊是乃明無為之
益,塞爭欲之門。……聖教救其末,老莊明其本。本末之
途殊,而為教一也。
這是以本末關係來位置儒道,諸如此類分判,在魏晉南北朝期間是很多的。儒佛關係,此時亦漸成論題。如張新安《答譙王論孔釋書》說:“積善啓報應之轍,網宿昭仁蒐之苗”,前者是佛教的因果報應觀,後者是儒傢的仁愛說,這二者,張氏就認為:“非旨睽以異逋”,可以相通。與此相反的,是另一類主張辨儒佛之異的,例如王坦之《沙門非高士論》、顧歡《夷夏論》、戴逵《釋疑論》等。他們批評佛教是外國的教法,故引儒傢夷夏之辨以攘斥之;又批評佛教的服製,故引儒傢說不能披發左衽以排拒之;他們還詰難佛教之倫理觀,以儒傢之重孝道,說“無後為大”來指責;對於佛教講因果,
亦以為“修短窮達,自有定分;積善積惡之談,蓋是勸善之言耳”,認為與儒傢定命說不同,故非究竟之談。凡茲等等,開啓瞭儒釋分閤之辨,到後代越來越激烈。
例如唐代中葉的古文運動,就一方麵是反對漢代經生章句式的儒學,而提倡類似王充所說的“文儒”形態;一方麵則是分判儒佛,強調儒傢與佛傢的差異;再則是說文儒所撰之文必須闡明聖賢的道理。這看起來是革命性的,實仍是漢魏南北朝儒學分化及儒佛分判的發展。
宋代延續古文運動之路綫,講“文以載道”。可是所重漸在道而不在文,因此與文人漸分。又由於所重在道,故亦不認同漢代傳經式的儒學,以緻《宋史》中於《儒林傳》之外,另立《道學傳》以彰明其傳道之功。
宋代傳道之儒強調道統傳承,謂道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脈相傳,孟子之後,漢唐諸儒皆不得其傳,待宋朝周敦頤、程頤、程顥纔再接上統緒。這個道統傳承的認定,自然引起許多爭論。且不說它與漢唐傳經之儒的分判,帶來瞭不少爭端,緻令後世儒學學者在“漢”“宋”之間都要做一抉擇,做一分檢,就是在道學傢內部,也有誰為正統誰為歧齣之辨。
……
前言/序言
《詩詞歌賦中的宋韻流芳》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長河,在宋代浩如煙海的詩詞歌賦中,尋覓那獨特而迷人的“宋韻”。這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是一次充滿溫度與情懷的文化之旅,一次與古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對話。我們將剝離曆史的塵埃,觸碰文字跳動的脈搏,感受宋代文人墨客們在詩酒風流、傢國情懷、山水田園之間所揮灑的纔情與性靈。 第一章:詞的繁盛與時代的脈搏 宋代,無疑是中國詞史上的黃金時代。從早期婉約派的細膩柔情,到豪放派的壯誌淩雲,詞體在宋代達到瞭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本章將聚焦於宋詞的源流與發展,深入剖析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代錶詞人及其作品。 婉約鼻祖柳永與小令的精緻:我們將從柳永筆下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說起,感受他對都市繁華與男女離愁的細膩描摹。他的小令,如同一幅幅精巧的工筆畫,捕捉瞭市井風情與閨閣幽怨,也摺射齣宋代都市化進程下的社會生活圖景。我們不僅要品味詞句的優美,更要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時代氣息——茶坊酒肆的熱鬧、歌妓伶人的辛酸,以及普通人情感的細膩流轉。 溫庭筠的綺麗與李清照的淒婉:繼續探尋婉約詞的精髓,溫庭筠的香艷與濃情,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獨特生命體驗,都將得到細緻的解讀。李清照的詞,更是將個人情感的抒發推嚮瞭極緻,她的詞句,帶著她一生坎坷命運的印記,也成為瞭韆古傳頌的女性心聲。我們將一同感受她在詞中如何將破碎的生命情感,升華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境界。 蘇軾的曠達與豪放的時代潮聲:轉而進入豪放派的壯闊天地。蘇軾,這位宋代的奇纔,不僅在政治上屢遭貶謫,卻在詞中展現齣驚人的曠達與豪情。“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這氣魄雄渾的開篇,便是他精神世界的最佳寫照。我們將分析蘇軾如何將人生失意化為筆下豪情,如何將傢國憂思融入山水之間,他的詞,是那個時代士人精神風貌的縮影,也給予後人無窮的慰藉與力量。 辛棄疾的悲壯與英雄情結:如果說蘇軾的豪放是曠達,那麼辛棄疾的豪放則更顯悲壯。這位懷揣報國壯誌卻一生不得誌的山東漢子,將滿腔的憤怒與不甘,化作筆下的“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我們將品味辛棄疾詞中的愛國情懷,感受他“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英雄情結,以及在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無奈。他的詞,是民族精神的呐喊,也是一位真正英雄的心聲。 秦觀、晏殊等人的溫潤與雅緻:除瞭大傢耳熟能詳的詞人,我們還將挖掘那些風格溫潤、詞風雅緻的詞人。秦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他們的詞句,如同潺潺流水,潤物無聲,展現瞭宋代文人對生活細微之處的體察與感悟,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淡淡思考。 第二章:詩的演進與士人的風骨 宋詩,在唐詩的輝煌成就之後,走齣瞭一條獨特的道路。它更加注重理性思考,更加貼近生活,也更加強調個人性靈的錶達。本章將深入探究宋詩的發展脈絡,以及宋代詩人如何通過詩歌展現他們的思想、情感與人格。 宋初的承繼與創新:在唐詩的餘暉中,宋初詩人如何繼承唐詩的優點,又如何開拓新的詩歌道路?我們將審視歐陽修、王安詩等人的作品,理解他們如何將宋代理學的思潮融入詩歌,以及他們對現實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 王安石的改革與批判精神:作為“唐宋八大傢”之一,王安石的詩歌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其政治理想與社會批判的載體。“登徒子不如我,奈何許許”,他的詩中充滿瞭對社會不公的憤慨與對改革的決心。我們將通過他的詩歌,理解他作為政治傢與詩人的雙重身份。 蘇軾的豁達與浪漫:再次迴到蘇軾,他的詩歌與詞一樣,同樣展現齣豁達的胸襟與浪漫的情懷。“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他以超脫的視角看待人生,以灑脫的筆觸描繪世界。我們將品味他詩歌中的哲理思考,感受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命體驗。 黃庭堅的創新與江西詩派: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開創者,其詩歌風格獨特,講究“點鐵成金”、“脫胎換骨”。我們將分析他詩歌中的“以醜為美”的藝術手法,以及他對詩歌語言的精煉與創新,理解江西詩派對後世詩歌的影響。 陸遊的愛國與田園:陸遊,這位一生都懷揣著報國壯誌的老兵,其詩歌中充滿瞭對國傢命運的擔憂與對邊疆人民的關切。“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颱”,他的詩句,字字泣血,感人至深。同時,我們也會品味他晚年田園詩中的恬淡與閑適,感受一位真正愛國者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復雜情感。 楊萬裏與“誠齋體”:楊萬裏以其“誠齋體”獨樹一幟,他的詩歌語言清新自然,充滿瞭生活情趣。“小荷纔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一幅生機勃勃的夏日圖景。我們將探究他詩歌的“活潑”與“自然”之道,以及他對日常生活中細微之美的捕捉。 宋詩的晚期走嚮與詩人的多重麵嚮:從範成大、陸遊到薑夔,宋詩在晚期又呈現齣怎樣的風格變化?我們將梳理這些詩人各自的特點,理解宋詩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如何不斷吸收新的元素,展現齣豐富多樣的麵貌。 第三章:宋人的情懷與生活美學 詩詞歌賦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它們更是宋代文人情感的寄托,思想的載體,以及生活態度的體現。本章將從宋人的情懷與生活美學齣發,解讀詩詞歌賦背後的深層含義。 傢國情懷的憂思與擔當:從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愴,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傢國情懷一直是中華民族詩歌的重要主題。宋代,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這種情懷尤為濃烈。我們將通過不同詩人的作品,感受他們對國傢命運的憂慮,對民族危亡的擔當,以及在亂世中的堅守。 山水田園的寄情與隱逸:宋代文人鍾情於山水田園,他們在這裏尋求解脫,寄托情懷。從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空靈,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再到宋代文人筆下的山水,充滿瞭哲理的思考和對自然的熱愛。我們將感受他們如何在山水之間找尋內心的寜靜,如何在田園生活中體悟人生的真諦。 離愁彆緒的感傷與哲思:送彆,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題材。宋代文人的離愁彆緒,不僅有對故人的不捨,更有對人生聚散無常的感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齣陽關無故人”,雖然是唐詩,但這種情感在宋詞中得到延續與深化。我們將品味宋代文人在離彆中的無奈、不捨,以及他們如何將個人情感升華為對人生際遇的哲思。 讀書明理的誌趣與求索:宋代是理學興盛的時代,許多文人將讀書視為安身立命之本,將求索真理視為人生目標。他們的詩歌中充滿瞭對知識的渴望,對人生的思考,以及對道德修養的追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體現瞭宋代文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治學態度。 友情愛情的珍視與描摹:在緊張的政局和坎坷的人生中,友情與愛情成為宋代文人重要的情感慰藉。我們將品味他們筆下真摯的友情,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也將感受他們對愛情的細膩描摹,如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深情。 市井風情與生活細節的入詩:宋代商品經濟發達,城市生活豐富多彩。這種時代背景也體現在瞭詩詞歌賦中。我們將看到,一些詩詞不再局限於高雅的題材,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市井生活,如範成大的田園詩,就充滿瞭生活氣息。這種將普通生活細節融入詩歌的傾嚮,體現瞭宋代文化更加貼近民生的特點。 第四章:詩詞歌賦中的宋代文化意象 宋代的詩詞歌賦,不僅記錄瞭時代的風貌,更凝結瞭豐富的文化意象。這些意象,是理解宋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梅、蘭、竹、菊的君子風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它們象徵著高潔、正直、淡泊等君子品格。宋代文人筆下的它們,更是寄托瞭他們的人生理想與精神追求。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意象在詩詞中的象徵意義。 月亮與孤獨、思念的永恒主題:月亮,自古以來便是詩人們抒發情感的載體。宋代文人筆下的月亮,既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壯闊,也有“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哲思。我們將探究月亮意象在宋詞中的多種情感寄托。 酒與愁、樂、悟的交織:酒,在宋代文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既是消愁解悶的媒介,也是抒發豪情、寄托情思的工具。我們將品味他們在酒中體悟的悲歡離閤,以及酒與人生哲理的關聯。 花草樹木的生命與情感:無論是“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勃勃生機,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生命凋零,宋代文人都善於從花草樹木中捕捉生命的氣息,寄托個人情感。我們將分析這些自然意象如何承載宋代文人的喜怒哀樂。 曆史事件與人物的映照:宋代文人也常常藉古諷今,或在曆史事件與人物中尋找共鳴。我們將瞭解他們如何通過對曆史的解讀,來錶達自己對現實的看法,以及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詩詞歌賦中的宋韻流芳》並非一本簡單的詩詞賞析集,它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變幻、文華璀璨的時代。通過品讀這些經典的詩詞歌賦,我們不僅能提升文學鑒賞力,更能從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理解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希望讀者能在這場穿越時空的閱讀之旅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宋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