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年史到经典:董仲舒的春秋诠释学 [From Chronicle to Canon: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According to Tung Chung-Shu]

从编年史到经典:董仲舒的春秋诠释学 [From Chronicle to Canon: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According to Tung Chung-Shu]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桂思卓(Sarah A.Queen) 著,朱腾 译
图书标签:
  • 董仲舒
  • 春秋公羊传
  • 经学
  • 诠释学
  • 汉代思想
  • 儒家
  • 历史哲学
  • 文本研究
  • 文化史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35688
商品编码:102787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学术系列之“海外中国法研究译丛”
外文名称:From Chronicle to Canon: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According to Tung Chung-S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进入中国读者的眼帘,而我对中国读者则抱有永远的谢意。我还受惠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从卫斯理女子学院毕业之后曾作为一名特殊的学生在南开历史系学习两年。至今,我仍须感谢那些出色的历史学家的关怀和指导。在研究中国史的历程中,这些历史学家对学术的热情和献身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目录

“海外中国法研究译丛”序
中文版序
代译序:告别迷雾的董仲舒
致谢
附表
缩略词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编 审视《春秋繁露》之可信性的三个视角
第二章 董仲舒的生平
第三章 董仲舒之著作的流传史
第四章 《春秋繁露》的作者
第二编 诠释与经典化
第五章 《春秋》与公羊学传统
第六章 对秦律的改造
第七章 放大的汉代法律理论
第八章 重塑帝国礼制
第九章 经典、宇宙观与朝廷支持
第十章 结论
附录一 董仲舒的生卒年
附录二 《汉书》第五十六卷所载之策论的完成时间
附录三 汉代公羊学的传承
附录四 汉代时期董仲舒的后学
附录五 归于董仲舒名下的引文及论著
附录六 《春秋繁露》之不同版本的流传史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除了前两章所述董仲舒的生平及其著作的流传史之外,《春秋繁露》的内在特征同样是考察这一文献之作者的一个视角。它的词汇、语法、修辞方式、文献体裁、观点及结构样态将阐明两个问题:把《春秋繁露》改造成现有文本状态的过程、被用来汇编《春秋繁露》的资料。与前两章的论述相结合,我将在本章中对《春秋繁露》的内在特征作出初步分析,目的则是进一步论证我的观点,即《春秋繁露》是由一位匿名编者汇集而成的作品。“汇集”一词道破了该文献的两个重要面相:该文献既收入了董仲舒本人的论著,也收入了他人对其理论性阐释的记录,而这些阐释则是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作出的。尽管如此,《春秋繁露》还保存了另外一些著作,它们与历史上的董仲舒的关系更为复杂,有时甚至令人颇为不解。我们发现,可信的文献能帮助我们回顾董仲舒思想在其漫长的官僚生涯中走过的历程。那些为董仲舒的信奉者所认同的文献证实着公羊学传统在东汉的发展过程,而其反对者的驳斥则突出了汉代人的怀疑。总而言之,我们能从《春秋繁露》这一颇有问题的文献中获得很多信息。
然而,研究早期中国文献的方法有时会引致矛盾的结论,检验这些文献的标准也已面临诸多质疑。就文本的诞生时间及其作者来说,尽管《圣经》和其它经典的研究者已发展出众多方法来探讨这一问题,但它仍然是汉学研究中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
……

前言/序言

  我是怀着深深的感激和谢意为《从编年史到经典:董仲舒的春秋诠释学》一书的中文版作序的。朱腾先生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使这本书得以进入中国读者的眼帘,而我对中国读者则抱有永远的谢意。我还受惠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从卫斯理女子学院毕业之后曾作为一名特殊的学生在南开历史系学习两年。至今,我仍须感谢那些出色的历史学家的关怀和指导。在研究中国史的历程中,这些历史学家对学术的热情和献身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圣人本人。在孔子逝世后的一个又一个世纪中,他的影响力泽及无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最近,他的身后余波又促使西方知识分子带着同情和勇气来陈述当下的社会弊病。在二十一世纪的黎明,孔子的诸种理念的价值绝不会小于它们对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的价值。孔子影响着世俗学者和政治家董仲舒,也影响到了汉代儒家经典的兴起。能获得机会为学界奉献绵薄之力以推进学界对这两方面影响的既有理解,我深感荣幸。

《历史的重塑与哲学的构建:先秦儒家经典的世界观探析》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经典诠释与知识构建方面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聚焦于其世界观的形成、理论框架的构建及其对后世文化与政治思想的深远影响。我们致力于提供一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以揭示早期儒家学者如何将零散的史料、伦理观念与宇宙论进行系统整合,从而塑造出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思想体系。 第一部分:文献基础与早期思想的交织 本部分将首先梳理先秦儒家思想赖以形成的文献群落,重点分析《诗》《书》《礼》等核心经典的早期流传形态及其在不同学派间的差异性阐释。我们将考察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诲如何被记录和选择性保留,以及这些文本在战国时期作为“学派资源”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的重点在于理解,早期的儒家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包含了对“道”与“德”理解的多重张力。 早期文本的碎片化与整合: 探讨《论语》中的对话如何构建出一种实践伦理,并分析这种伦理如何试图回应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剧变。我们将区分早期思想中侧重于“人伦秩序”的实践层面与更宏大的“天命观”之间的关系。 孟子与性善论的奠基: 详细分析孟子如何通过“性善”的主张,为儒家提供了一个内在的、自主的道德动力源泉。此处的关键在于孟子如何将“仁义”从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从而在政治实践中为“王道”提供了哲学支撑。我们还将考察其对抗墨家与杨朱学说的论辩策略。 荀子的经验主义与环境论: 考察荀子对人性“伪”的论断及其对礼法制度的强调。荀子的思想被置于一个更侧重于后天教化与社会工程的语境下。我们将分析其“化性起伪”的理论如何构建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强调外在规范力量的社会建构模型,并探讨这种模型与孟子的内在论有何本质区别。 第二部分:宇宙论框架的初步构建 早期儒家思想的解释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超越性力量(天)的理解。本部分将探讨儒家如何逐步将一个神秘的、带有祖先崇拜色彩的“天”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更具哲学性和秩序性的宇宙主宰者。 “天命”概念的演变: 追溯“天命”从早期的政治合法性工具,如何演变为一种带有道德律令色彩的形上学概念。通过对比早期文献中对天意与人事关系的描述,分析儒家思想如何试图在人类行为的自由意志与宇宙既定秩序之间建立连接。 阴阳五行思想的渗透与融合(非核心,但影响显著): 在先秦末期,自然哲学思想开始与儒家伦理学产生交集。本章将谨慎考察早期儒家学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这些观察如何被纳入其对“道”的理解中,尽管在先秦阶段,这种融合尚未达到后世的系统化程度。重点在于考察“气”的概念如何在解释生命力与社会活力中被初步引入。 “道”的概念的丰富性: 对比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的内涵,与老庄哲学中的“道”的差异。儒家的“道”更侧重于社会伦理的理想范式和历史传承的脉络,而非纯粹的本体论实体。我们将分析儒家如何通过对历史典籍的阐释,来“具体化”这个抽象的“道”。 第三部分:经典阐释的政治哲学意涵 儒家经典的核心功能之一,在于提供一个治理天下的蓝图和合法性基础。本部分将专注于分析先秦儒家如何运用其哲学框架来论证“德治”的优越性,并构建理想的政治伦理模型。 历史的周期性与楷模的树立: 探讨先秦儒家对“三代之治”的怀古情结。这种对黄金时代的追溯,实际上是一种对现世政治秩序的批判和建构。通过对尧舜禹汤文武的形象塑造,儒家确立了一套可供后世模仿的政治伦理楷模(Model)。 “正名”与社会角色的绑定: 详细阐述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则的政治哲学基础。我们将分析“名”在先秦思想中如何超越了语言学范畴,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伦理义务的代名词,以及对“名”的维护如何直接关系到“礼”的存续。 君子的培养与政治参与: 探讨先秦儒家对“学”与“修身”的强调,如何直接服务于培养能够在乱世中重建秩序的政治精英。本书将区分不同学派对“出仕”与“隐退”策略的内在逻辑差异,揭示其对知识分子政治责任的多元化界定。 结论:先秦儒家思想的解释学遗产 本书最后将总结先秦儒家思想在解释世界和构建政治秩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其在解释学上的内在局限性。我们强调,先秦儒家构建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强调历史连续性和道德实践的解释系统,这个系统为后来的中国思想奠定了结构性的基础,使得后世的诠释者(如汉代的学者)得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宏大的结构性重构。 通过以上细致的分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先秦儒家知识体系形成初期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超越简单的思想流派划分,直抵其解释策略与世界观构造的核心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之下或许会让习惯了通俗解读的读者感到一丝挑战,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严谨性,相反,作者采用了非常精准且富有逻辑张力的学术措辞。在阐述一些核心的哲学概念时,作者往往会并列引用多位先贤的观点,进行精妙的对比和辩析,这使得每一个论断都有坚实的论据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语义模糊、存在多重解读的古代文本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从不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出各种合理的解释路径,并最终基于充分的论证给出一个倾向性的判断。这种“求真而不求全”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它要求读者也必须投入精力去思考、去辨析,这无疑是一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也是对学术精神的恪守。这种深思熟虑的行文,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与古人对话,而不是在他们的肩膀上进行肤浅的评论。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向导,走入了一片充满迷雾的古代思想丛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董仲舒思想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董仲舒的学说视为一个孤立的体系来介绍,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细致地考察了儒家在面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转折点时所经历的内在张力和外在适应。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诠释学探讨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天人感应”理论如何从早期的朴素信仰,一步步被精细化和制度化,最终成为帝国统治合法性的核心支柱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在论述中表现出的那种对概念演变过程的敏锐捕捉,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学术洞察力,不在于发现新材料,而在于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旧的材料,从而揭示出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复杂逻辑链条。读罢,我感觉自己对汉代思想的“活态”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稳而又不失学术的厚重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仿佛穿越回了汉代,让人立刻联想到那种在竹简上刻写、在案头研读的庄重氛围。当我捧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知识密度。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从排版上看,作者在引文和注释的处理上做得非常细致,大量引用了古籍原文,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也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初读时,我就被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在浩瀚的史海中默默耕耘的学者,不追求哗众取宠,只专注于梳理和阐释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智慧。这种对文本的敬畏感,使得整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传递出一种“干货满满”的信号。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探究先秦到汉初思想演变的读者来说,光是这本书的“形制”就已经成功地建立了起步的信任基础。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敬意去品读的学术力作。

评分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让人“意犹未尽”的地方,那或许就是它将董仲舒的诠释学置于更广阔的比较视野下探讨的可能性。虽然本书对“春秋”本身以及汉初的政治语境挖掘得极为透彻,但如果能再多一些对同时期其他文化圈(比如西域、或更早期的巴比伦、波斯文献中类似的天人关系思考)的参照,可能会让董仲舒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得到更强烈的凸显。当然,我知道这已经超出了本书聚焦的范围,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知识饥渴”,恰恰证明了作者所铺设的知识地基是如此的坚实,以至于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向上搭建。这本书成功地完成了对一个关键思想家的深度剖析,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基准线。它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深层次思想史研究的一座坚固的桥梁,让人期待在跨越此桥后能看到更壮阔的图景。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远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揭示了“诠释”行为本身的历史性与权力性。董仲舒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发明”了什么全新的道德律令,而在于他如何通过对《春秋》的重新解读,为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找到了一个无可辩驳的“天命”依据。作者通过细腻的分析,让我们看到,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被塑造和挪用。读者在跟随作者的论述过程中,会清晰地意识到,每一次对经典的阐释,都是一次权力在话语层面的重新布局。这种对“经典如何被制造”的深刻反思,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本解读本身,触及到了思想史和社会结构互动的核心议题。它不仅是关于董仲舒的学问,更是关于知识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赋予,并最终成为塑造文明形态的强大力量的教科书式展示。读完后,我对所有声称拥有“终极解释权”的文本都保持了一种审慎的警惕和更深的敬意。

评分

虽然不是内行翻译的,原著非常好

评分

好书经典相当值得购买啊

评分

书原装正版。质量很好,包装厚实,保护得很好。希望京东再接再厉,越办越好。

评分

對於董仲舒,可以說是觸及中國經學核心的鎖鑰,美國人能关注到他是一種真正的文明進步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可以跟鲁唯一的董仲舒研究作比较

评分

以往的写经学史的著作,都是罗列历朝历代的著作,将经学史跟政治、历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很不容易。这本书比很多经学史、经学思想史的著作优秀的地方,就在这里。很喜欢,放在海外中国法研究译丛中,有点奇怪哦!可以再查查这套译丛里有啥好书!

评分

海外汉学,就博览吧。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