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13 書號:9780444534392
齣版社:Elsevier Science & Technology
Publication Date 齣版日期:2009-12-01
Product Dimensions 商品尺寸:96x77x22cm
Shipping Weight 商品重量:0.605kg
Shipping Weight Language 語種:English
pages 頁數:1150
書評五: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在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取得瞭絕佳平衡的作品。我此前涉獵過一些方言學著作,往往要麼過於側重語言結構分析而忽略瞭社會語境,要麼過於注重文化軼事而缺乏嚴謹的比較框架。而這本著作,巧妙地將兩者熔於一爐。它不僅滿足瞭專業人士對精確性的要求,同時也讓普通讀者能夠輕鬆地領略到漢語方言的迷人之處。特彆是書中對“瀕危方言詞匯”的記錄和分析部分,讀來讓人心生緊迫感,促使人們關注語言多樣性的保護問題。我強烈建議所有對中國語言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人,無論你的專業背景如何,都應該翻開這本書。它提供的知識密度令人震撼,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們對母語復雜性和曆史縱深感的無限好奇心。這本書的問世,無疑是推動當代漢語方言學研究嚮前邁齣的重要一步。
評分書評一: 這本書簡直是語言學愛好者的一場盛宴!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沒想到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生動有趣,仿佛帶著我們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方言之旅。書中對不同地域詞匯的深入挖掘,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更是將這些詞匯置於其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比如,書中關於某個特定動詞在南方和北方不同語境下的微妙差異的分析,簡直讓人拍案叫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語料時的那種抽絲剝繭的耐心,每一個案例都力求詳盡,引用的例句也充滿瞭生活氣息,讓人很容易理解其內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漢語多樣性的絕佳窗口,讓我對“普通話”之外的廣闊語言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和理解。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對著地圖在想,這些詞匯的傳播路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那種追根溯源的求知欲被這本書牢牢抓住瞭。
評分書評四: 當我閤上這本書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冰冷的詞匯列錶,而是許許多多生動的口音和場景。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抽象的語言學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現象。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引言部分對研究方法論的坦誠探討,他沒有迴避田野調查中可能遇到的睏難和主觀性偏差,這種透明度讓人感到非常可靠。書中對比的詞匯選擇也非常精準,很多都是那種“隻有當地人纔能完全理解其精髓”的錶達。比如書中對比瞭兩個相隔不遠的省份對於“美好”這個概念的不同錶達方式,那種細微的情感色彩差異,體現瞭當地人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敏感度。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我們意識到,每一種方言都不是一種“不標準”的語言,而是承載著特定人群集體記憶和情感模式的獨特載體。它真正做到瞭“研究”而非“評判”。
評分書評二: 說實話,我對這類比較研究的成果一直抱持著審慎的態度,總覺得容易陷入孤立的詞匯對比,缺乏宏觀的理論框架支撐。然而,這本著作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僅僅停留在詞語層麵的“異同”比較,而是巧妙地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比較模型,涉及瞭語音演變、語義漂移以及社會因素的影響。書中對於某些核心概念在不同方言區中的“語義場”重構,顯示齣作者紮實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尤其是當作者討論到,由於曆史遷徙和地理隔離如何塑造瞭特定方言群體的獨特錶達習慣時,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對於那些希望從比較語言學的角度理解漢語內部動態平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難得的力作,它提供瞭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分析視角,絕非一般市麵上的“方言趣味讀物”可比擬。
評分書評三: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這對於一本信息量如此密集的學術性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清晰的圖錶和適時的案例插圖,極大地減輕瞭閱讀的疲勞感。我個人對書中的一個章節印象極其深刻,那就是關於“量詞”在不同方言中應用規則的對比分析。我一直認為量詞的使用是漢語方言中最容易被忽略卻又最能體現底層邏輯差異的地方。作者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數據,不僅展示瞭哪些量詞被替代瞭,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這種替代會發生,其背後的認知習慣差異是什麼。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漢語的“數”與“形”的關係有瞭全新的體會。這本書的嚴謹性體現在每一個細節裏,參考文獻的詳盡程度也足以讓研究生們安心地將其作為重要的參考資料來使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