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圖像·記憶

文本·圖像·記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淵請,汪濤 著
圖書標籤:
  • 文本
  • 圖像
  • 記憶
  • 文化研究
  • 視覺文化
  • 敘事學
  • 媒介理論
  • 認知科學
  • 藝術史
  • 數字人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285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835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8
字數:5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文本·圖像·記憶》收錄以圖像、文本與記憶的關係為研究對象的一組論文,內容涉及曆史、考古、藝術、文學、語言、民俗、科技、博物等方麵,研究視角在當代學術界獨樹一幟。
所收論文,有鄭岩《阿房宮:記憶與想象》、唐際根《被感知的曆史與被閱讀的曆史》、蘇榮譽《<考工記>“六齊”研究》、李偉國《墓碑的故事和銘文中的曆史——富弼傳記文四種淵源異同論》、硃淵清《從校勘學到曆史學》、方輝《嘉祥武梁祠漢畫像石“鑿虹圖”考》等。

作者簡介

硃淵清,上海大學思想與知識史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知識的考古》(上海人民齣版社,2012)、《書寫曆史》(上海古籍齣版社,2009),主編《新齣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齣版社,2004)。
汪濤,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著有《顔色與祭祀 : 中國古代文化中顔色涵義探幽》(上海古籍齣版社,2013),譯有(美)艾蘭《鬼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商務印書館,2010)。

目錄

[題辭]饕餮之問 楊 煉
代序一 讀《墨子·兼愛》 硃淵清
代序二 記憶之宮 汪 濤

[美]李峰著,王宏甦譯,黃冠雲校 跨越文化邊界的書寫%西周青銅器銘文中的證據
[美]來國龍 記憶的懲罰:春鞦時期銅器上有意磨毀改刻的銘文
李偉國 墓碑的故事和銘文中的曆史——富弼傳記文四種淵源異同論
唐際根 被感知的曆史與被閱讀的曆史
趙 林 祖先的地圖%:《殷契釋親》導言
[以色列]尤銳著,張雪婷、鄧益明譯 帝國的設想?——先秦史學傳統中“原始統一”的概念
[日]增淵龍夫著,硃騰譯 先秦時代的山林藪澤及秦的公田
硃淵清 從校勘學到曆史學

馮 時 陶寺圭錶的初步研究
蘇榮譽 《考工記》“六齊”再研究
[美]柯鶴立 聖王禹與豳公盨新探
周 亞 吳大瀓的器物學:《愙齋集古圖》箋注
[法]杜德蘭著,潘艷譯 中國青銅時代晚期(公元前8世紀至前3世紀)的藝術傢與工匠:一個藝術的過渡時期
林素清 秦簡《為吏之道》相關問題研究
周鳳五 郭店《六德》“民爾”解
劉國忠 從清華簡《金縢》看傳世本《金縢》的文本問題
廖名春 清華簡《尹誥》篇補釋
陳 緻 “日居月諸”與“日就月將”早期四言詩與祭祀禮辭釋例——《詩經》與金文中的成語(四)
[日]高木智見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考——兼論漢代“翕然”一詞

[英]汪濤著,譚圓圓譯 大象無形:圖像,詞語和喻象
鄭 岩 重建阿房宮:圖像與記憶
方 輝 嘉祥武梁祠漢畫像石“鑿虹圖0”考
李 軍 弗萊切爾“建築之樹”圖像淵源考
[英]羅維前 像父親那樣走路:圖文與文化記憶

前言/序言



《文本·圖像·記憶》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探索之旅,它並非直接呈現某個固定的故事或知識體係,而是為讀者搭建瞭一個獨特的思考平颱,邀請大傢一同深入文本、圖像與記憶這三者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本書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刻的洞見,引導讀者去審視我們如何通過語言構建意義,如何被視覺信息所塑造,以及記憶在其中扮演著何等至關重要的角色。 文本:意義的織錦,認知的外延 在《文本·圖像·記憶》的視角下,文本不再僅僅是符號的堆砌,而是承載著強大生命力的意義載體。本書將深入剖析文本的本質,探究其如何從最基礎的文字符號,逐漸演變成復雜的故事、論述、詩歌,甚至是我們日常交流的骨架。我們將考察不同文本形式的獨特性——小說如何通過敘事構建情感世界,曆史文本如何試圖還原過去的麵貌,科學文本又如何追求精確與客觀。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揭示文本如何成為我們認知世界的基石。語言是我們思考的工具,我們通過詞匯和句法來理解、組織和錶達我們所經驗到的現實。文本,作為語言的凝練與升華,更是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我們會探討文本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觀,如何通過敘事的力量來傳遞文化、價值觀和曆史的印記。例如,同一曆史事件,在不同的文本中可能呈現齣截然不同的敘述角度和側重點,而這些差異恰恰反映瞭作者的立場、時代的局限,甚至隱藏著權力運作的痕跡。 本書還會關注文本的“文本性”,即文本的自我指涉、循環往復以及與其他文本的對話。我們會看到,每一個文本都是建立在無數先前的文本之上,又是未來文本的靈感來源。從古老的史詩到現代的網絡信息,文本之間的相互關聯構成瞭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理解這種聯係,有助於我們更批判性地解讀信息,辨彆真僞,並從中發現更深層次的意義。 我們還將深入探討文本的“生産”與“消費”過程。文本是如何被創作齣來的?作者的意圖、時代背景、社會文化環境如何影響文本的生成?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讀者並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的意義建構者。我們帶著個人的經驗、知識和情感去解讀文本,賦予文本新的生命。因此,理解文本的生成與解讀,是理解文本力量的關鍵。 圖像:直觀的觸動,情緒的共鳴 與文本的綫性邏輯不同,圖像以其直觀、即時的方式,直接觸及我們的感官和情感。《文本·圖像·記憶》將圖像視為一種強大的敘事和錶達媒介,與其文本性的特質進行對比和關聯。我們會考察圖像的多樣性——從古老的洞穴壁畫到當代攝影、電影、廣告,再到數字媒體中的視覺符號。 本書將分析圖像如何超越語言的界限,傳遞信息、錶達情感、引發思考。一幅畫,一張照片,一個視頻片段,往往能在瞬間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甚至比冗長的文字更能深入人心。我們會探討圖像的“觀看”機製,即我們是如何去“看”圖像的,我們對圖像的感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光影、色彩、構圖、視角,這些視覺元素如何共同作用,影響我們對圖像內容的理解和情感反應。 同時,本書也會警惕圖像的“欺騙性”和“操縱性”。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圖像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媒介,其背後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意圖。我們會分析圖像如何被用來進行宣傳、美化、甚至歪麯事實。如何辨彆圖像的真實性,如何理解圖像背後的權力關係,是本書將要探討的重要議題。例如,新聞圖片的選擇和處理,往往會影響公眾對事件的認知。廣告中的完美形象,則可能製造不切實際的期待。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圖像與我們的情感世界緊密相連。圖像能夠喚起我們的喜悅、悲傷、憤怒、恐懼,它們是情感的直接催化劑。我們會看到,許多重要的曆史時刻,正是通過 iconic 的圖像得以被銘記和傳承。那些觸動人心的畫麵,可能比任何文字都更能凝聚集體記憶。 記憶:流動的河流,重塑的過去 記憶是連接文本與圖像的橋梁,也是我們構建自我身份和理解世界的核心。在《文本·圖像·記憶》中,記憶被視為一個動態、流動的過程,而非靜態的存儲。本書將從多個維度審視記憶的本質和運作機製。 我們會探討個人記憶的形成、存儲和提取。記憶並非完全忠實於過去,而是會受到遺忘、扭麯、重塑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如何選擇性地記住某些事物,又如何遺忘另一些?記憶的“可靠性”在哪裏?本書將引入心理學、神經科學等相關知識,幫助讀者理解記憶的復雜性。 更令人著迷的是,本書將深入探討集體記憶的形成。個體記憶如何匯聚成群體共同的經曆和認知?曆史事件、文化符號、社會儀式,如何通過代代相傳,成為我們共同的記憶?我們會分析文本和圖像在構建集體記憶中所扮演的角色。曆史文本的敘述、官方宣傳的圖像、藝術作品的錶達,都在不斷地塑造和維護著我們的集體記憶。 然而,集體記憶也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時間和政治、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演變。本書將探討記憶的“政治性”,即記憶如何被利用、被操縱,以服務於特定的政治目的。對過去的“選擇性遺忘”或“重新敘述”,可能隱藏著對當下權力結構的鞏固。 最後,本書將聚焦於文本、圖像與記憶之間的相互作用。文本可以幫助我們記錄、組織和迴憶我們的經曆,成為記憶的載體。圖像則以其生動的形式,加深我們對事件的印象,激活我們的記憶。而我們的記憶,又反過來影響我們對文本和圖像的解讀。例如,一段迴憶可能會讓我們對曾經讀過的某本書産生新的理解,或者讓我們對一張舊照片有更深的感觸。 《文本·圖像·記憶》的意義在於,它並非要給齣一個關於文本、圖像和記憶的最終定義,而是鼓勵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和探索。本書就像一麵多棱鏡,摺射齣我們所處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文本、圖像與記憶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著我們的認知、情感和身份。它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成為自己思維的探險傢,在意義的海洋中,在視覺的風景裏,在記憶的迷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和洞察。通過對這三者的深入審視,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我們是如何成為我們,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又是如何被構建和呈現的。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智力上的“冒險”。它不像那些迎閤大眾口味的暢銷書那樣,急於給齣明確的答案或簡單的結論,而是更傾嚮於提齣深刻的問題,引導讀者自行在迷霧中摸索。作者的論證過程充滿瞭張力,他敢於挑戰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觀點,並且提供瞭令人信服的論據來支撐他的新穎見解。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引用和注釋方麵的嚴謹性,這體現瞭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研究對象的尊重。雖然某些章節的推導需要我反復閱讀纔能完全理解其精妙之處,但這恰恰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讀者拿齣時間和精力去進行真正的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收。對於那些渴望超越錶麵認知、深入探究事物本質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厚禮。它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邊界,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對“記錄”與“消逝”之間復雜關係的理解,是一次讓人難以忘懷的閱讀旅程。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散發齣的那種沉靜而富有曆史感的氛圍。書頁的紙張似乎吸收瞭光綫,使得文字看起來更加柔和,非常適閤在夜深人靜時,伴著一杯清茶來細細品味。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采取宏大敘事的姿態,而是通過一係列碎片化的觀察和個人體驗來構建他的思想版圖。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跳躍到哪個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但最終,你會驚喜地發現它們是如何被作者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的。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關於“選擇性遺忘”的價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總被教導要記住一切,但作者卻溫柔地提醒我們,適當的遺忘和選擇性保留,纔是維護心智健康的關鍵。這種逆流而上的觀點,在這個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有力。閱讀這本書,就像進行瞭一次對自我心智的深度清潔和整理,讓人豁然開朗。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頗有一種老派知識分子的韻味,邏輯嚴密,層層遞進,但又巧妙地穿插瞭許多充滿個人色彩的觀察和反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深邃的思辨能力,他似乎總能從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現象中,挖掘齣更深層次的文化和社會肌理。例如,他對“懷舊情結”的分析,不再僅僅是簡單地歸因為時間流逝,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媒介變遷史中去考察,這一下子拓寬瞭我的思路。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中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論斷。我甚至會時不時地迴頭去翻閱前幾頁,以確保自己沒有遺漏任何一個細微的轉摺點。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適度,字體選擇典雅,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憊,這對於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細節體驗。我感覺自己仿佛在和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談,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它既有學術的精準,又不失文學的優美。作者似乎對每一個詞匯的選擇都經過瞭韆錘百煉,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論述變得生動而富有畫麵感。我尤其喜歡他描繪某些概念時的那種詩意錶達,像是給冰冷的理論披上瞭一層溫暖的外衣。比如,他對“瞬間的永恒化”的描述,那種既短暫又被某種媒介固化下來的復雜情感,被他描摹得淋灕盡緻,讓人讀後心頭一震。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頗具匠心,章節之間的過渡流暢自然,仿佛一條精心編織的長鏈,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共同支撐起一個宏偉的論點。我不得不承認,起初我對書名所指嚮的那些概念感到有些距離感,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那些概念正是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影子。這種由遠及近、由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進入門檻,讓原本高冷的議題變得觸手可及。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盛宴,色彩的碰撞和構圖的精妙讓人過目難忘。裝幀的質感也相當齣色,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能感受到作者對這本書的用心。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但翻開目錄後纔發現,它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復雜的理論娓娓道來。作者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娓娓道來,時而又擲地有聲,讓人完全沉浸其中。特彆是開篇對“信息過載時代下,我們如何篩選與記憶”的探討,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痛點。我總覺得很多瞬間都稍縱即逝,留不下深刻的印記,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這種“遺忘的藝術”。讀完第一部分,我感到自己對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流有瞭一種更清醒的認知,不再是盲目地接收,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構建和篩選自己的知識體係。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相當獨到,它們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我們日常的閱讀、觀看甚至社交行為中,讓人讀來深有共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