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嚮十字架上的真(精)

走嚮十字架上的真(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小楓 編
圖書標籤:
  • 基督教
  • 耶穌
  • 十字架
  • 救贖
  • 信仰
  • 福音
  • 神學
  • 靈修
  • 真理
  • 犧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華東師大
ISBN:9787561788288
商品編碼:1029348234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1-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走嚮十字架上的真(精)
  • 作者:劉小楓
  • 定價:58
  • 齣版社:華東師大
  • ISBN號:9787561788288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1-09-01
  • 印刷時間:2011-09-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505
  • 字數:320韆字

作者簡介

劉小楓,1956年生,四川重慶人。1978年入四川外語學院,獲文學士學位;1982年入北京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1985年到深圳大學中文係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爾大學,獲神學博士學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中山大學哲學係、重慶大學的教授。主要著作有《詩化哲學》(1986)、《拯救與逍遙》(1988)、《走嚮十字架上的真》(1994)、《這一代人的怕和愛》(1995)等。

目錄

重版記
增訂版前言
前言
從*望哲學到聖經哲學
上帝就是上帝
人是祈禱的X
神聖的相遇
分擔上帝的苦弱
信仰的重負與上帝之愛
不抱幻想,也不*望
期待上帝的思
傾嚮與奧秘
十字架上的普世挑戰
十字架上的榮耀之美
十字架上的未來是大地的希望
重版記


《星辰的低語:古老文明的失落圖騰》 內容簡介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璀璨的星辰,它們的光芒穿越時空,指引著迷失的靈魂。而《星辰的低語:古老文明的失落圖騰》便是一部這樣深入探索那些被遺忘的古老文明,追尋它們獨特圖騰印記的史詩級巨著。本書並非陳列枯燥的考古數據,而是以生動的筆觸,將我們帶迴那個遙遠的時代,去感受那些早已消逝的輝煌,去解讀那些鎸刻在石頭、陶器、金屬乃至人類信仰深處的神秘符號。 作者曆經數載,足跡遍布撒哈拉沙漠的古老壁畫、瑪雅叢林的隱秘神廟、復活節島的神秘石像、蘇美爾平原的泥闆文字,以及無數鮮為人知的遺址。他以一個好奇而虔誠的探險者身份,與曆史對話,與文化共振,試圖剝開層層迷霧,還原那些古老民族如何通過圖騰來理解世界、錶達敬畏、傳承智慧。 本書的核心圍繞著“圖騰”展開。圖騰,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圖形或標誌,它們是古人與自然、神靈、祖先溝通的媒介,是部落身份認同的凝聚點,是宇宙秩序在人間的具象化。作者將從圖騰的起源、演變、功能以及在不同古老文明中的具體呈現方式,進行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讀。 第一章:起源的低語——從自然崇拜到符號的誕生 我們將首先追溯圖騰概念的萌芽。遠古人類在麵對浩瀚的自然力量時,産生瞭敬畏與崇拜。他們觀察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以及那些生存於他們周圍的動物。這些強大的自然力量和生動的生命形態,逐漸被賦予瞭神聖的意義,並轉化為早期的崇拜對象。作者將結閤最新的考古發現和人類學理論,描繪這一從樸素的自然觀到抽象的符號思維的飛躍。從早期洞穴壁畫中粗獷的動物形象,到被小心翼翼雕刻在石器上的幾何紋樣,都在訴說著人類嘗試理解和命名世界的努力。這一章將重點探討,圖騰是如何從對特定自然物種的崇拜,演變成一個族群的象徵,是連接個體與集體、現實與超驗的最初橋梁。 第二章: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與神諭——文明曙光中的蘇美爾圖騰 在中東的肥沃新月地帶,蘇美爾文明猶如一顆耀眼的明星,孕育瞭人類最早的文字、法律和城市。本書將聚焦於蘇美爾文明中獨特的圖騰錶達。作者將深入解讀那些刻在泥闆上的楔形文字,探討其背後所蘊含的視覺符號意義。那些描繪著神祇、動物、植物以及日常生活的圖案,不僅是記錄曆史的工具,更是承載著古蘇美爾人宇宙觀和信仰體係的圖騰。我們會看到,太陽神沙瑪什的翅膀太陽、伊南娜的八芒星,以及各種象徵力量、豐饒和智慧的動物形象,如何滲透到他們的宗教儀式、王權象徵和日常生活中。本書還會探討,蘇美爾的圖騰是如何影響瞭後來的巴比倫、亞述等文明,為西方文明的圖騰文化奠定瞭早期基礎。 第三章:尼羅河畔的聖象與法老——古埃及的神秘符號語言 古埃及文明以其金字塔、獅身人麵像和精美的壁畫聞名於世,而其圖騰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作者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漫步在尼羅河畔,感受古埃及人如何將動物、植物、天體和抽象符號融入他們的宗教、政治和藝術之中。本書將詳細解讀“荷魯斯之眼”所代錶的守護與健康,“阿努比斯”犬頭人身所象徵的亡靈引導,“聖甲蟲”的再生力量,以及各種神聖的動物,如貓、鰐魚、隼等,在古埃及人心中的地位。我們還將深入探討,法老作為神權的化身,其王權符號如何與圖騰緊密結閤,例如王冠上的眼鏡蛇象徵著王者的神聖力量和威嚴。古埃及的圖騰,不僅僅是裝飾,更是理解他們生死觀、宇宙觀以及社會等級製度的關鍵鑰匙。 第四章:瑪雅叢林的迷宮與天文——中美洲的智慧圖騰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入神秘的瑪雅叢林,去探尋那失落的文明所留下的智慧圖騰。瑪雅文明以其高度發達的天文學、數學和獨特的文字係統而聞名。作者將重點解析瑪雅金字塔上的浮雕、陶器上的彩繪以及抄本中的象形文字,揭示其圖騰符號所蘊含的宇宙奧秘。我們會看到,代錶著時間流逝和宇宙循環的“卡特琳”(K'in)符號,象徵著生命和創造的“玉米神”形象,以及各種代錶神祇、動物和天體的復雜圖案。本書還將深入探討,瑪雅人如何將天文觀測與圖騰相結閤,例如他們對“蛇”(Kukulkan,羽蛇神)的崇拜,與星辰運行的關聯,以及圖騰在他們的祭祀儀式和曆法係統中的核心作用。瑪雅的圖騰,是他們對時間、空間和神靈的深刻洞察的結晶。 第五章:復活節島的凝視——太平洋巨石文明的孤寂圖騰 在太平洋的廣闊海域中,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以其沉默而莊嚴的姿態,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星辰的低語》將深入挖掘這些神秘石像背後所隱藏的圖騰意義。作者將結閤最新的考古研究和島民口述曆史(盡管已非常稀少),試圖解讀這些巨石雕塑所代錶的祖先崇拜、氏族權力和神聖力量。本書將探討,摩艾石像的獨特造型,例如寬大的鼻子、深邃的眼睛、緊閉的嘴唇,以及它們所處的特定位置,可能都與島民的信仰體係和圖騰崇拜緊密相關。我們還將嘗試理解,在那個孤立的島嶼上,圖騰是如何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生者與死者的重要紐帶,是維係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的基石。 第六章:北歐的符文與戰神——日耳曼民族的圖騰精神 本書將視角轉嚮北歐,探索日耳曼民族獨特的圖騰文化,特彆是他們的符文係統。符文,不僅僅是簡單的字母,更是蘊含著強大力量和神秘意義的象徵符號。作者將解讀如“奧丁”(Odin)所代錶的智慧與魔法,“索爾”(Thor)的雷神之錘所象徵的力量與守護,“弗雷”(Freyr)所代錶的豐饒與和平等符文。本書還將探討,在北歐神話中,動物如狼、熊、烏鴉等如何被視為神祇的使者或圖騰,它們在戰爭、狩獵和儀式中的象徵意義。日耳曼民族的圖騰,是他們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寫照,是他們在嚴酷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 第七章:東方古國的龍與鳳——中華文明的永恒圖騰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我們將聚焦於擁有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中華文明。作者將深入解讀“龍”和“鳳”這兩個在中國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圖騰。龍,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吉祥和力量;鳳,則代錶著祥瑞、美好和高貴。本書將追溯龍鳳圖騰在甲骨文、青銅器、宮殿建築、服飾紋樣等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和象徵意義,探討它們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的獨特標誌。我們還將解析,在中華文明中,其他如麒麟、白虎、硃雀、玄武等瑞獸和神獸,如何在不同的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體係中,扮演著圖騰的角色,共同構築瞭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圖騰世界。 結語:穿越圖騰的低語,聆聽文明的迴響 《星辰的低語:古老文明的失落圖騰》旨在通過對世界各地古老文明圖騰的深入探索,揭示人類早期文明的智慧、信仰和價值觀。這些古老的符號,如同沉默的星辰,穿越瞭漫長的歲月,依然在低語著先民的故事,傳遞著永恒的啓示。本書不隻是對曆史遺跡的描述,更是對人類心靈深處渴望理解宇宙、連接神靈、凝聚族群的永恒追求的生動展現。通過解讀這些失落的圖騰,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文明的起源,洞察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通之處,並在現代社會中,重新發現那些被遺忘的智慧與力量。本書將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一場與古老文明的深度對話,一次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震撼人心”來概括。它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作者構建世界觀的嚴謹程度。從社會製度到文化習俗,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瞭深思熟慮,使得整個虛構的世界擁有瞭令人信服的邏輯自洽性。這種紮實的基礎,使得即使情節跳躍較大,讀者也能緊緊跟隨。作者在描述衝突場麵時,完全摒棄瞭誇張的渲染,而是通過人物之間微妙的心理博弈來營造緊張感,常常是一場對話的交鋒,比一場刀光劍影更令人窒息。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停下來,迴味某一句颱詞,因為它們往往蘊含著超越故事本身的哲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講述瞭一個怎樣的故事,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人性的全新視角。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與人探討交流的佳作。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非常巧妙,它采用瞭非綫性的敘事方式,好幾條看似平行的故事綫,在後半部分如同精密的齒輪般咬閤在一起,形成一個令人震撼的整體。這種敘事上的挑戰性,反而成瞭吸引我的重要因素。一開始讀的時候,確實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梳理人物關係和時間脈絡,但一旦適應瞭作者的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閱讀快感是無與倫比的。特彆是對環境氛圍的渲染,簡直可以用“詩意”來形容,即便是最平淡的場景,在作者的筆下也充滿瞭象徵意義。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白的處理,對話精煉卻富有張力,每個人物的口吻都經過精心設計,完全符閤他們的身份和性格,沒有一句廢話。這種對細節的極緻打磨,使得整個故事的質感非常高級。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是在欣賞一部結構復雜的交響樂,每一個樂章都有其獨特的作用,最終匯集成宏大的主題。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邊緣人物”的關注。主角群像中,沒有絕對的完美英雄,每個人都有著深植於靈魂的缺陷和無法擺脫的時代烙印。作者沒有對他們的錯誤進行簡單的道德審判,而是試圖去理解,去探究造成這些缺陷的社會根源。這種人性化的處理方式,使得故事極具共鳴性。讀到某些情節時,我甚至會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睏境,書中的人物仿佛是我身邊真實存在的朋友,他們的掙紮讓我感同身受。情節的鋪陳如同慢火燉煮,節奏看似緩慢,但每走一步,都為最終的高潮積蓄著能量。特彆是關於“選擇與代價”的主題探討,貫穿始終,而且處理得極其復雜,沒有簡單的對錯之分。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關鍵時刻留下的空白,那些未言明的留白,反而讓讀者有瞭自我填充和想象的空間,讓故事的生命力得以延續。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真是彆具一格,開篇就將我帶入瞭一個完全陌生的曆史背景,那種沉浸感讓人很難抽離。作者在描繪人物內心掙紮時,那種細膩的筆觸簡直讓人拍案叫絕。比如,對主角在關鍵抉擇時刻的心理活動,沒有采用直白的敘述,而是通過環境的描摹和細微的動作來暗示,讀起來需要全神貫注,細細品味其中的深意。這種寫作手法,對於那些喜歡深度挖掘文本內涵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盛宴。書中對那個時代社會風貌的刻畫也極為生動,市井的喧囂、權貴的冷漠,都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場景展現齣來,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故事情節的推進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像層層剝繭,每一次轉摺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卻又蘊含著巨大的張力。讀完之後,閤上書本,那種久久不能平復的心情,我想這就是好故事的力量吧。它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故事,更像是在探討人性的復雜與多麵性,引人深思。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有些陌生,但正是這種陌生感,激發瞭我更強烈的閱讀欲望。它沒有采用時下流行的那種快節奏、口語化的敘述,而是更偏嚮於古典文學的韻味,用詞考究,句式多變。初讀時,我甚至需要查閱一些生僻的詞匯,但這不影響我對故事整體的理解,反而增添瞭一種探索的樂趣。作者在刻畫宏大場麵時,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展現瞭非凡的駕馭能力;而在描寫個人情感時,又瞬間收攏,變得細膩入微,這種強烈的反差處理得恰到好處。書中穿插的一些哲學思考,並非生硬地灌輸,而是自然地融入到角色的命運之中,讓人在跟隨故事的同時,也不自覺地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這本書需要靜下心來,泡上一杯茶,慢慢品味,纔能真正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厚底蘊。

評分

評分

評分

挺好的,以前重來不去評價的,不知道浪費瞭多少積分,自從知道評論之後京豆可以抵現金瞭,纔知道評論的重要性,京豆的價值,後來我就把這段話復製瞭,走到哪裏,復製到哪裏,既能賺京東,還非常省事,特彆是不用認真的評論瞭,又健康快樂又能麼麼噠,哈哈哈

評分

本書所討論和關注的,大都結閤瞭人們麵臨著的生存論上的問題,並呈現為作者感受到的問題與神學問題之相遇,進而力圖與本紀上帝存在的活見證。神學傢們共同來思考這些問題。劉小楓,1956年齣生於重慶。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客座教授、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總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研究員。現為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比較宗教研究所所長。主要學術著作有:《拯救與逍遙》、《沉重的肉身》,隨筆集《我們這一代人的怕與愛》等。劉小楓本是美學專業齣身,由美學而哲學,由哲學而神學,不斷地轉換陣地,這或可以說人的喜新厭舊、見異思遷心理作祟,但我更傾嚮於我導師所言的“問題意識” 牽引下的“一不小心”之論法。當下跨學科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人們也認識到深入的研究某物需要一個立體交叉的知識結構和廣博與深度結閤的知識儲備。其實這些在我看來都是故作高論,知識在本質上就是水乳交融的,知識後來的學科劃分條分縷析,造成瞭學科間的一道道鴻溝。因此,所謂的跨學科不過是填補人為製造的知識的裂縫,從而還原知識的本真狀態。

評分

本書所討論和關注的,大都結閤瞭人們麵臨著的生存論上的問題,並呈現為作者感受到的問題與神學問題之相遇,進而力圖與本紀上帝存在的活見證。神學傢們共同來思考這些問題。劉小楓,1956年齣生於重慶。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客座教授、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總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研究員。現為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比較宗教研究所所長。主要學術著作有:《拯救與逍遙》、《沉重的肉身》,隨筆集《我們這一代人的怕與愛》等。劉小楓本是美學專業齣身,由美學而哲學,由哲學而神學,不斷地轉換陣地,這或可以說人的喜新厭舊、見異思遷心理作祟,但我更傾嚮於我導師所言的“問題意識” 牽引下的“一不小心”之論法。當下跨學科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人們也認識到深入的研究某物需要一個立體交叉的知識結構和廣博與深度結閤的知識儲備。其實這些在我看來都是故作高論,知識在本質上就是水乳交融的,知識後來的學科劃分條分縷析,造成瞭學科間的一道道鴻溝。因此,所謂的跨學科不過是填補人為製造的知識的裂縫,從而還原知識的本真狀態。

評分

本書所討論和關注的,大都結閤瞭人們麵臨著的生存論上的問題,並呈現為作者感受到的問題與神學問題之相遇,進而力圖與本紀上帝存在的活見證。神學傢們共同來思考這些問題。劉小楓,1956年齣生於重慶。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客座教授、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總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研究員。現為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比較宗教研究所所長。主要學術著作有:《拯救與逍遙》、《沉重的肉身》,隨筆集《我們這一代人的怕與愛》等。劉小楓本是美學專業齣身,由美學而哲學,由哲學而神學,不斷地轉換陣地,這或可以說人的喜新厭舊、見異思遷心理作祟,但我更傾嚮於我導師所言的“問題意識” 牽引下的“一不小心”之論法。當下跨學科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人們也認識到深入的研究某物需要一個立體交叉的知識結構和廣博與深度結閤的知識儲備。其實這些在我看來都是故作高論,知識在本質上就是水乳交融的,知識後來的學科劃分條分縷析,造成瞭學科間的一道道鴻溝。因此,所謂的跨學科不過是填補人為製造的知識的裂縫,從而還原知識的本真狀態。

評分

挺好的,以前重來不去評價的,不知道浪費瞭多少積分,自從知道評論之後京豆可以抵現金瞭,纔知道評論的重要性,京豆的價值,後來我就把這段話復製瞭,走到哪裏,復製到哪裏,既能賺京東,還非常省事,特彆是不用認真的評論瞭,又健康快樂又能麼麼噠,哈哈哈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