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善斋彝器图录·西清彝器拾遗

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善斋彝器图录·西清彝器拾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容庚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善斋彝器
  • 西清彝器
  • 文物
  • 青铜器
  • 中国古代史
  • 容庚
  • 金石学
  • 图录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04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333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2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容庚(1894—1994),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容庚先生治学严谨周密,矜审赅博,其以目录为阶梯、以原材料为基础、以考据为手段、以善通变为目标的治学特点,形成了以编纂丛帖书画为工具的目录学、以青铜器为重点的考古学、以考订史实为目的的考据学、以金文为中心的古文字学的学术大视野。并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善斋彝器图录
自序
善斋彝器图录征引书目
善斋彝器图录考释书目
善斋彝器图录
善斋彝器图录考释
西清彝器拾遗
西清彝器拾遗图录
西清彝器拾遗考释

前言/序言


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善斋彝器图录·西清彝器拾遗 本书简介 《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善斋彝器图录·西清彝器拾遗》汇集了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容庚先生在青铜器研究领域的两部重要著作:《善斋彝器图录》与《西清彝器拾遗》。这两部作品以其严谨的考证、精细的摹绘和深入的学术见解,构成了容庚先生金石学研究的重要基石,为后世学人研究商周青铜器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与实物资料。 一、《善斋彝器图录》:精研细察,开创先河 《善斋彝器图录》是容庚先生早年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成果,集中体现了他对古代青铜器本体的细致观察与系统整理。此书收录的彝器主要源自容老先生私人收藏或经过其审订的拓本。 (一)图录的时代背景与价值 本书编纂之时,正值中国金石学研究从单纯的摹拓鉴藏向注重考证与文化内涵转型的关键时期。容庚先生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为支撑,对图录中的每一件器物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与考证。图录中的摹绘图,力求形神兼备,不仅展现了器物的造型、纹饰,更注重体现铭文的书法风格与笔意。 (二)内容结构与学术侧重 《善斋彝器图录》的编排遵循了古代图录的传统,但融入了现代学术的严谨性。全书分为若干卷册,收录了鼎、彝、壶、盨、戈、戟等多种形制的青铜礼器与兵器。 1. 器物形制考辨:容老先生对于每件器物的名称、用途和时代归属,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他对某些形制特殊的彝器进行了分类,试图建立一套较为清晰的青铜器断代序列。 2. 纹饰的辨识与阐释:着重分析了商周青铜器上繁复的饕餮纹、夔龙纹、窃曲纹等的演变规律。他认为纹饰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蕴含着特定时代政治、宗教和审美观念的符号系统。 3. 铭文的释读与史料价值:这是本书的精髓所在。容庚先生以其卓越的古文字学造诣,对器中铭文进行了精审的摹录和考释。他将铭文内容与《史记》《春秋左传》等传世文献进行比对,发掘出许多具有直接史料价值的记载,如王室的册命、赏赐、会盟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节。 (三)对后世的影响 《善斋彝器图录》因其收录器物的精良和考证的可靠,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学界研究特定时期青铜器(特别是西周中晚期)的重要参考书。其摹绘的精准度,至今仍被视为金石图录的典范之一。 二、《西清彝器拾遗》:汇集精粹,补遗订误 《西清彝器拾遗》是容庚先生对清代宫廷旧藏青铜器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清代由乾隆皇帝主持编纂的《西清古鉴》是集大成的青铜器图录,但随着学术的进步,一些遗漏和尚待商榷之处也逐渐显现。 (一)“拾遗”的学术意义 “拾遗”二字,表明了本书并非重复已有的工作,而是基于对《西清古鉴》的深入研读和对新出土或新发现拓本的补充,对重要器物进行再认识和订正。本书的编纂,体现了容庚先生治学中不断推敲、力求精进的精神。 (二)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那些在《西清古鉴》中记载不够详尽、断代存疑或铭文辨识有歧义的器物进行重点梳理。 1. 铭文的校勘与精释:对于流传有误的铭文拓本,容庚先生常根据器物特征及古文字发展脉络进行校订。他尤其关注铭文中人名、地名和官职的准确性,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夷”与“勹”等偏旁进行了细致区分,极大地提高了铭文释读的准确率。 2. 对“西清”器物的时代修正:通过对器物铭文和风格的综合分析,容老对部分原归于西周早期的器物,修正到西周中晚期,或对周、春秋时期的界限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展现了其对青铜器分期学说的独特见解。 3. 著录器物的补充与完善:部分《西清古鉴》未曾著录,但被容老先生确认为级别极高的重要礼器,也被收录其中,以期构建更完整的西周王室青铜器谱系。 (三)学术的贯通与互证 《西清彝器拾遗》与《善斋彝器图录》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善斋》重在对私人收藏或特定源头器物的系统整理,而《西清拾遗》则侧重于对国家级宏大收藏的审视与批判性继承。两者结合,构成了容庚先生完整的金石学研究体系,展示了他如何运用自身的文字学优势,穿透物象,直抵历史真相。 总结 《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善斋彝器图录·西清彝器拾遗》不仅仅是两部精美的图录集,更是容庚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与文字研究的集中体现。它们是研究商周青铜礼器制度、纹饰艺术、金文书法以及上古史的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全书的考据之严谨、摹绘之精细、释文之准确,至今仍为海内外金石学界所推崇。本书的出版,对于传承和弘扬容庚先生的学术精神,推动中国青铜史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在图版质量上表现出的专业性,绝对达到了国际一流标准。对于研究图像和形制的学者而言,图录的清晰度和准确性是生命线,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无论是线条的勾勒、阴影的呈现,还是纹饰的细节刻画,都极为精到。我对比了书中几张我手头收集到的早期拓片照片,发现这套图录提供的图像信息更为丰富和精确,很多肉眼难以分辨的细微特征,通过这些高质量的复刻图,变得清晰可辨。这种对“视觉证据”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对学术诚信的最高承诺。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座数字化的、可以随时调用的古代器物博物馆。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逻辑组织清晰得令人感动。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单纯地罗列事实。初读时,你会觉得内容庞杂,但随着章节的推进,会发现所有的单元之间都有精妙的内在联系,如同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学术网络。比如,他在论述不同时期礼器制度演变时,总能巧妙地穿插回具体的器物实例进行佐证,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种“由表及里,由物及制”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青铜学背后的宏大图景。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详实的资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的优秀范式。

评分

坦率地说,第一次翻阅时,我曾被其学术的密度所震慑,感觉像是面对一座知识的高山。然而,随着时间沉淀,我越来越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这本书并非追求快餐式的阅读体验,它要求读者慢下来,沉浸其中,去体会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量,是任何碎片化阅读都无法替代的。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与“思想史”的完美结合体,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发现,尤其是在校对古文献引用的准确性上,它提供的参照系是极其可靠的。读完后,我对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理解深度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馆之宝级别藏品。

评分

我作为一个对古代青铜器研究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最欣赏的还是作者在考证方面的严谨态度。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令人叹服,尤其是对器物铭文的释读和比对分析,简直就是一场细致入微的侦探工作。每一次对某一特定器形的归类,都不是凭空臆断,而是建立在大量一手资料和跨时代文献的相互印证之上。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几件出土器物来源的争议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清晰地梳理了正反两方的论据,最后给出了自己基于证据链得出的审慎结论,这种学术的克制和谦逊,是当代许多研究者需要学习的榜样。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导师,一步步深入到古代青铜文明的核心秘密之中,每次都有新的启发和领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又不失古朴的气韵,简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最佳致敬。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厚重和油墨的细腻,印刷质量绝对是顶级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比如扉页上的那枚古老的印章纹饰,在光线下呈现出微妙的立体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而且,全集的排版布局也极其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力,让人忍不住想一页页翻下去。装帧的锁线工艺非常扎实,想必能经受住岁月和反复翻阅的考验,这对于一本珍贵的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整体来看,这套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的匠心,远超普通书籍的水准。

评分

详述青铜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分15章。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商周青铜器的综合性专著。分上下两编。上编是通论,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1959年出版的增订本《金文编》,据历代出土的青铜器三千多件的铭文,共收字18000多。商周秦汉铜器铭文中已识与未识者,从中可尽览无遗。这是一部相当完备的金文字典。

评分

在书画碑帖研究方面,他著有《伏庐书画录》(1936年)、《汉梁武祠画像录》(1936年)等多部著作。 为中国文学史上添了光辉的一笔。

评分

《商周彝器通考》(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是他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

评分

在书画碑帖研究方面,他著有《伏庐书画录》(1936年)、《汉梁武祠画像录》(1936年)等多部著作。 为中国文学史上添了光辉的一笔。

评分

非畅销书,不会各种再版,这个版本不错,收一套很值得。

评分

1935年,又集秦汉金文而撰成《金文续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