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书系:边缘与之间

人文书系:边缘与之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元生 著
图书标签:
  • 人文社科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哲学
  • 边缘研究
  • 跨学科
  • 思想史
  • 当代文化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737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85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悦读精品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
字数:12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收录了作者的11篇学术论文,介绍了处于东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人物和城市,这在全球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的今天,非常值得关注。全书分三个部分,主要包括:“之间”的人、“之间”的城以及“之间”的文化。

作者简介

梁元生,1949年生于香港,籍贯广东云浮。197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历史系,获甲等荣誉学士学位,1974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1980年获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及美国加州州立大学,1992年后回港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2004年升任历史学讲座教授,并于同年8月起出任崇基学院院长及历史系系主任。 梁元生之学术研究范围,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史及城市文化研究(特别是上海、香港和新加坡)、儒学史、海外华人史及中国基督教史等。其代表作有:《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1978)、《宣尼浮海到南洲》(1995)、《上海道台研究》(英文1990,中文2003)、《十字莲花:基督教与中国历史文化论集》(2004)、《新加坡华人社会史论》(2005)、《基督教与中国》(2007)、《比较世界历史上新秩序的建立及其正统化》(英文2007)、《边沿与之问》(2008)等。除学术著作外,还著有散文集《施榆集》(1998),并编辑教会大学历史文献从书(1997—1999)多种。

目录

前言:我是“之间人”
第一部分:“之间”的人
儒与耶之间:明末天主教士人李之藻
东与西之间:1 9世纪后期朝鲜人尹致吴的三国行
二楼与三楼之间:林文庆与恰和轩
祖国与南洋之间:陈嘉庚的生命情调——陈嘉庚先生一百三十周年诞辰纪念
中国与美国之间:赛珍珠的中国情结
边缘与之间:邝富灼的跨地域和跨文化经验
第二部分:“之间”的城
港沪之间:两个城市文化的发展与比较
星沪之间:两个城市的凝观与反照——19世纪80年代两本游记的解读
三条路线之间:城市史的不同进路——以上海、香港、新加坡为例
第三部分:“之间”的文化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一个反向的思考
科技与人文之间:虚拟网海与文化之舟——兼论香港中文大学的文化网站和人文在线
作者简介
著述年表

前言/序言


人文书系:边缘与之间 序言 我们身处一个边界模糊、界限消融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清晰划分,无论是学科、文化、社会阶层,还是个体身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既是规则的构建者,也是规则的被塑造者,在“边缘”与“之间”的张力中共生。 《人文书系:边缘与之间》系列,正是试图以多元的视角,深入探索这些“边缘”地带和“之间”的复杂地貌。我们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声音,那些在缝隙中滋长的思想,以及那些连接不同领域、跨越既有界限的独特存在。 系列主题与内容概览 本系列图书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学科,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融汇哲学、历史、社会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旨在展现一个更加立体、动态、富有深度的人文世界。 卷一:文明的交汇与断裂——跨文化的对话与理解 主题: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本卷深入探讨了跨文化对话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了不同文化体系在历史演变中所形成的独特视角,以及当这些视角相遇时产生的张力与融合。 内容: 历史的回响: 追溯历史上不同文明交流的节点,如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思想传播,殖民时期不同文化的强制性融合,以及后殖民时代文化身份的重塑。 符号的解读: 分析不同文化中象征符号的意义差异,探讨误读与共识的可能性,例如颜色、肢体语言、宗教仪式等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 叙事的变迁: 审视不同文化如何构建其历史叙事与集体记忆,以及在跨文化语境下,这些叙事如何被挑战、改编或重新诠释。 当代的挑战: 关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与调和,如全球流行文化对地方文化的侵蚀,移民群体在新文化环境中的身份认同,以及数字时代信息传播带来的文化边界模糊。 重建理解的桥梁: 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开放的对话姿态,以及对“他者”的同理心,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真正理解与尊重。 卷二:个体身份的重塑——在流动与固着之间 主题: 个体身份不再是单一、稳定的标签,而是不断流动、多重叠加的复杂构成。本卷关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构建、协商和重塑其身份,以及在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体、内在与外在的拉扯中,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 内容: 性别与身体的边界: 探讨性别认同的多样性,身体作为容器的社会建构,以及个体如何超越二元对立的性别框架。 社群与归属的迷失: 分析传统社群解体后,个体如何在新兴社群(如网络社群、兴趣社群)中寻找归属感,以及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之间的关系。 职业与价值的抉择: 审视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个体的职业选择如何影响其自我认知,以及在功利主义的价值体系下,如何捍卫个体的内在价值。 记忆与遗忘的博弈: 探讨个人记忆的构建过程,以及创伤记忆、集体记忆对个体身份塑造的深远影响,如何处理过去,面向未来。 “我”的複数可能: 引入心理学、哲学中的“多元自我”概念,展现个体内部的冲突与整合,以及如何拥抱自身的多重面向。 卷三:知识的界限与融合——跨学科的探索与创新 主题: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壁垒日益松动。本卷聚焦于跨学科研究的意义与实践,探讨知识如何在不同领域之间流动、融合,并催生新的认识与创新。 内容: 学科的诞生与演变: 回顾主要学科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如何逐渐演化、细分,又如何在新的问题面前重新聚合。 “第三条道路”的探索: 介绍那些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领域,如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计算社会学、神经美学等。 案例研究: 选取具体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展示科学家、学者如何打破学科藩篱,从不同角度解决复杂问题,例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基因编辑等。 研究方法的创新: 讨论跨学科研究带来的方法论变革,如系统思维、复杂性科学、大数据分析在人文研究中的应用。 未来的知识图景: 展望未来知识发展的趋势,预测新的学科交叉点,以及跨学科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卷四:艺术的边缘与实验——挑战传统,重塑感知 主题: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始终处于探索与创新的前沿。本卷深入研究那些挑战传统艺术观念、拓展艺术边界的作品与实践。 内容: 先锋艺术的源起: 回溯20世纪以来的各种艺术运动,如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等,分析其对既有艺术规则的颠覆。 媒介的实验: 探讨艺术家如何利用新的媒介(如影像、装置、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来表达观念,以及这些新媒介如何改变观众的观看方式。 观念的表达: 关注艺术中的观念性,即艺术作品如何通过概念和思想来触发观众的思考,超越单纯的审美体验。 社会现实的介入: 研究艺术家如何将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具有批判性、介入性的作品,例如社会雕塑、政治艺术。 “边缘”艺术的价值: 探讨那些长期处于主流视野之外的艺术形式(如民间艺术、素人艺术、亚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结语 《人文书系:边缘与之间》系列,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我们相信,真正的智慧往往孕育在边界的摩擦与空间的延展之中。愿本书能够启发您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更深层思考,发现那些隐藏在“边缘”之下的深刻洞见,以及连接万物的“之间”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想象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某些章节,作者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构建了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场景和概念。这些想象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的逻辑有着巧妙的关联,仿佛是在现实的土壤上,生长出了别样的奇花异草。这种想象力的运用,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惊喜和新鲜感,也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开始思考那些“如果……会怎样”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边界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疏离感”和“归属感”这两种情感的拉扯。书中很多人物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心理状态,他们既渴望融入群体,又常常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和疏离。这种内心的矛盾,在作者的笔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他们试图寻找连接的努力,也能体会到他们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这种描绘,触及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共通的心理体验,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共鸣,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他们身上既有闪光点,也有阴影,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更多的是在现实的压力和内心的挣扎中,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我看到有的人在困境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有的人在诱惑面前迷失了方向,也有的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作者并没有对这些人物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客观的笔触,去呈现他们的选择和后果。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选择,也对身边的人有了更包容的理解。

评分

书中对历史的回溯和对当下的反思,做得相当到位。它并非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将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通过人物的经历,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与挑战。那些过去的印记,在现代语境下被重新审视,也引发了对当下许多问题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与现实关系时的那种平衡感,既不过分强调过去的辉煌,也不一味地沉浸于过去的伤痛,而是从中汲取经验,去观照当下的现实,并对未来进行审慎的展望。这种宏大的视野,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本关于时代思考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在情感的表达上,做得非常细腻和动人。作者善于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并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将其呈现出来。无论是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还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无奈,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阅读某个片段时,会不自觉地被书中人物的情感所感染,甚至会为他们的遭遇而落泪。这种深情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温度,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它提醒着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世界,等待我们去发现和珍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复古的纸质感,色彩搭配上选择了低饱和度的灰蓝色和暗金色,营造出一种沉静又带点神秘的氛围。字体设计也相当考究,标题“边缘与之间”几个字,笔画粗细变化自然,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触感温润,不像那些过于光滑的纸张那样容易留下指纹,阅读体验上就先加了不少分。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张扬的、内敛的美感,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已经被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所包裹,很期待它会带来怎样的阅读旅程。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就被它那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遣词造句既有诗歌般的韵律感,又不失散文的细腻与质朴。很多段落读起来,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时所使用的那些精准且富有意象的词汇,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这种文字的张力,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作者所营造的世界,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评分

这本书在结尾的处理上,给我带来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尘埃落定的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些开放性的可能性,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仍能继续思考和回味。这种留白的处理,我认为是非常高明的。它将一部分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历,去续写故事的后续。这种互动式的结尾,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也让我对书中人物和故事产生了更长久的关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结构上的大胆创新。它并非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条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呼应的线索,编织成一张网,将不同的主题和视角巧妙地连接起来。起初阅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随着深入,你会逐渐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片段,在时间的维度上、情感的共鸣上,或者是在思想的碰撞中,都找到了彼此的落点。这种非线性叙事,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具深度和层次感,仿佛在引导读者主动去发现、去连接,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框架。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种阅读上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边缘”概念的探讨,以及“之间”所蕴含的无限可能。它并非简单地将人物或事件划分为“中心”与“边缘”,而是深入挖掘那些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个体和群体,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挣扎与希望。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边缘”的描绘,更着重于“之间”的张力与流动。这种“之间”既可以是地理空间上的,也可以是身份认同上的,还可以是思想观念上的。它展现了在这些模糊地带,个体如何寻找自我,如何与世界互动,又如何在看似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