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右图),它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评分世界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不同。 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以及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1]
评分巴黎LaVillette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暨建筑高等证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景观暨土地研究”高等文凭。曾任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发展研究基金会规划师、台湾文化大学景观系讲师及台湾乐山文教基金会主任,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总部世界遗产中心专员,同时兼任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远东研究中心(CREOPS)、巴黎Belleville建筑学院巴黎城市、建筑与社会研究中心(IPRAUS)与巴黎La Villette建筑学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ATELAB)研究员,中国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和山东大学客座教授,并于1997年创办法国欧亚印象顾问公司(ISASES Consultants,Paris,France)至今,参与欧亚多项世界遗产、城市振兴、发展与建筑开发等合作计划。现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总部世界遗产中心专员,负责印度、尼泊尔、马尔代夫、不丹与中亚五国及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的世界遗产与丝路遗址之研究、督导、考核及申报,并推动执行世界遗产保存、振兴与再利用等国际合作计划。1998年至今,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世界各国之国际会议(及国际学术会议)。2006年发表由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出版的《从乾隆玉山谈景观表现的意向》学术专著,2010年发表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遗产与历史城市》学术专著,已发表近百篇其参与欧亚多项世界遗产、城市振兴、发展与建筑开发等合作计划与文化多样性、世界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报告、专业文章、专家考察报告、专栏短文,与超过20篇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执行的世界遗产国际合作计划专业论文。
评分1.在挑选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时,负责对世界遗产的定义进行解释。
评分《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从阿富汗大佛遭到严重破坏,国际社会与阿富汗内部如何进行保护的过程出发,引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主要的三个国际文化公约,思考世界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继而在吸收、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的基础上,侧重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的世界遗产保存国际合作计划,以及欧亚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法国巴黎、法国雷恩、西班牙圣地亚哥和中国曲阜的自发性可持续发展实践,通过遗产保存、传统街区保护与都市适度更新的多类型案例,思考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与城市发展和谐性的关联,并从中提炼出实际的政策指导和操作意义。
评分不错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