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文化三十年(1978-2008)

中国流行文化三十年(1978-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斌,韩春燕 著
图书标签:
  • 流行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会变迁
  • 中国社会
  • 当代中国
  • 文化史
  • 媒介研究
  • 大众文化
  • 改革开放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8019585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92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往事如歌,青春似水流年。
随风而舞,时尚生活的多彩画卷;
往事如歌,百姓故事的岁月留痕。

内容简介

《中国流行文化三十年(1978-2008)》讲述的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文化变迁故事。流行文化是都市里的民俗事象,是时代的文化标签。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中国真正进入了一个“时尚的时代”,—个流行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有新的流行文化出现,人们的服饰打扮、娱乐休闲乃至审美情调就会有翻新的潮流。从邓丽君到周杰伦,从《小花》到《非诚勿扰》,从《一口菜饼子》到《闯关东》、从《熊猫百货商店》到《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从喇叭裤到唐装盛行,从大哥大到3G手机,从286电脑到双核PC,从潘家园日货市场到苏富比秋拍,如烟的青春往事,如歌的岁月行板。

作者简介

武斌,男,1953年出生,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任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兼及散文随笔创作,出版的学术著作有30余部,其中有《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三卷)、《现代中国人——过去走向未来》、《中国文化史概说》、《中医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时尚史》,另有随笔集《望湖书屋纪事》、《漫步在哲学家小路》等。
韩春艳,女,1971年出生,文学硕士,曾任新华社辽宁分社电视新闻部记者,现任沈阳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辽宁省历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沈阳故宫研究、博物馆学研究。近年的学术成果有学术专著《沈阳故宫与民俗文化》,学术论文《人人共享世界遗产——兼论沈阳故宫的旅游文化创意》、《关于建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建议》、《博物馆与现代传媒》等,参与撰写的学术著作有《沈阳故宫与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志》等。

目录

绪论:似水流年的青春故事
第一章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一、跟着感觉走
1978——1985邓丽君刮起柔软的风
1986——1991摇滚乐:中国的狂欢季节
1992——1999签约时代与造星运动
2000——2008周杰伦之后
二、街上流行交谊舞
三、迪斯科跳起来

第二章 幻动的光影
1978——1989从《望乡》到《红高粱》
1990——1999大约在冬季
2000——2008大片时代

第三章 远处的景象
1978——1989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1990——1995平民的似水流年
1996——2000“戏说”的娱乐
2001——2008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第四章 卡通人见人爱
1977——1984春潮涌动
1985——1994民族风浓
1995——2004新漫画十年
2005——2008路漫漫

第五章 舞动的霓裳
1978——1986服饰的变化静悄悄
1987——1990风情万种话时装
1991——1999街上流行文化衫
2000——2008世界的民族风

第六章 从大哥大到时尚手机
1987——t993从“大哥大”开始
1994——2001手机革命时代
2002——2006GSM数字网
2007——20083G

第七章 电脑从办公室走向家庭
第八章 盛世收藏热
第九章 旅游:假日消费新时尚
第十章 卡拉OK大家唱

第十一章 香江之恋
一、娱乐的艺术
1978——1983起落的浪潮
1984——1996商业化的繁荣
1997——2008融合与共生
二、青春梦
1978——1984群星争辉
1985——1990乐队风潮
1991——1999“天王”之外
2000——2008断层

第十二章 心中的日月
一、悲悯的视角
二、光阴的故事
1978——1993最好的时光
1994——1999盛夏的果实
2000——2008看我72变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一、跟着感觉走
1978——1985 邓丽君刮起柔软的风
1976年12月22日,“四人帮”粉碎刚刚两个月,“文革”前享有盛名的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王玉珍和豫剧大师常香玉出现在一台由电视实况转播的文艺晚会上。八个样板戏统领天下的神话不复存在。郭兰英含泪演唱的《绣金匾》,打动了亿万人民的心。粉碎“四人帮”之后,出现了一批优秀歌曲,如《十月里响起了一声春雷》、《周总理,你在哪里》、《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歌曲创作出现较大的突破。这一时期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歌曲有《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妹妹找哥泪花流》、《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太阳岛上》、《青春啊青春》、《金梭和银梭》、《小草》、《假如我要认识你》、《大海一样的深情轶《再见吧,
妈妈》、《那就是我》、《美丽的心灵》、《大海,故乡》等等。
1978年
青年歌手郑绪岚因为演唱了电视风光片《哈尔滨的夏天》中的一首插曲《太阳岛上》一举成名。而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则唱出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成为那几年的时代音调。“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歌曲播出后,收到了16万封的观众来信,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歌曲》杂志举办群众最喜爱的歌曲评选活动中,一举摘得桂冠。
……

前言/序言


《中国流行文化三十年(1978-2008)》 内容梗概: 本书聚焦于1978年至2008年这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变革与由此催生的丰富多彩的流行文化现象。这三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流行文化浪潮。本书将通过梳理不同领域内的代表性事件、人物、作品和思潮,力求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流行文化画卷。 第一部分:时代洪流中的萌芽与探索(1978-1980年代末) 思想解放的启蒙: 改革开放初期,压抑多年的文化思潮开始涌动。电影、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对个人情感、人性困境的探讨,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它们唤醒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也为后来的流行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港台流行文化的涌入: 随着对外开放,港台的流行音乐、影视剧、服饰风格等迅速进入内地市场,对年轻一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邓丽君的歌声、香港武侠片的风靡,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大众娱乐的兴起: 电视机逐渐普及,春节晚会、电影院线等成为重要的娱乐场所。流行歌曲创作开始活跃,涌现出一批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舞厅文化、卡拉OK等新兴娱乐形式也逐渐兴起,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大众媒体的变迁: 报刊杂志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开始关注社会生活、情感话题,甚至出现了一些“知音体”的文章。广播电台也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娱乐平台。 第二部分:多元并生与市场化转型(1990年代) 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90年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港台“四大天王”席卷内地,内地本土原创音乐也异军突起,涌现出崔健、许巍、朴树等标志性人物。音乐风格日益多元,摇滚、民谣、R&B等各种曲风百花齐放。MTV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音乐的视觉化传播。 影视作品的繁荣: 电视剧创作进入黄金期,《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作品贴近生活,引发广泛共鸣。电影方面,第五代导演的创作逐渐成熟,第六代导演也崭露头角,商业电影开始兴起,类型片逐渐丰富。香港电影的影响力依然强大,同时国产动画电影也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 消费主义的萌芽: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消费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品牌广告的增多、时尚杂志的普及,塑造了新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服饰、化妆品、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流行,成为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网络文化的初现: 互联网开始在中国普及,BBS、电子邮件等成为新的交流方式。尽管早期网民数量有限,但网络开始孕育出一些早期的亚文化群体和网络语言,为后来的网络文化爆发埋下了伏笔。 青少年文化的形成: 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富足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青少年群体开始形成独特的流行文化消费习惯和审美偏好。校园民谣、青春偶像剧、动漫周边等都受到了青少年的热烈追捧。 第三部分:全球化视野下的融合与创新(2000年代初期至2008年) 网络文化井喷式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率迅速提高,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网络游戏等成为主流娱乐方式。博客、论坛、聊天室等平台催生了大量的网络红人、网络流行语、网络段子,网络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选秀文化的崛起: 《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选秀节目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打破了传统造星模式,普通人通过选秀舞台一夜成名,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流行文化生态和粉丝经济。 韩流的冲击与本土化: 韩国的流行音乐、电视剧、时尚风格在全球范围内掀起“韩流”,在中国也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中国本土的流行文化也开始在借鉴韩流元素的同时,寻求更加本土化的表达和创新。 影视产业的升级: 电视剧制作更加精良,题材更加广泛,出现了《士兵突击》、《潜伏》等口碑与收视双丰收的作品。电影产业在商业化运作和类型化探索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进口片与国产片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大众传播的变革: 电视媒体面临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但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平面媒体在适应市场变化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生存模式。手机媒体的出现,更是为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带来了新的维度。 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的价值观开始并存和碰撞。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流行文化成为这些文化互动融合的载体。 品牌营销与粉丝经济的成熟: 流行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品牌营销手段更加多样化,粉丝群体的影响力也逐渐被商业市场认识和利用,形成了初步的粉丝经济模式。 结论: 1978年至2008年的三十年,是中国流行文化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转变过程。从港台的引入,到本土的探索,再到与全球文化的融合,中国流行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广度,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这三十年,既是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精神文化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时代,本书旨在记录和分析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一段珍贵的时光。1978年,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2008年,一个闪耀世界的时刻。这三十年,中国流行文化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蓬勃发展。我迫不及待地想从这本书中,寻找那些曾经在我们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文化符号。我想了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西方世界的流行文化是如何像一阵清风,吹拂过神州大地,又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中国本土的流行文化是如何在借鉴、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融入中国自身的文化基因,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例如,那些曾经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它们是如何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情感寄托和价值认同的载体?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流行文化是如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从电视到网络,不同的媒介如何共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对流行文化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时代变迁的深度解读,一次对个人成长经历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瓶陈年的佳酿,初初打开时,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将我瞬间拉回了那个变革的年代。1978年,一个划时代的数字,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中国社会文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起点。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到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再到互联网时代的曙光初现,这三十年,中国的流行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活力,奔涌向前。我试图在书中寻找那些曾经陪伴我成长、塑造我三观的点点滴滴。那些熟悉的歌声,那些火遍大江南北的电影电视剧,那些引领潮流的服饰,那些悄然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电子产品,它们不仅仅是时代的印记,更是我们集体记忆的载体。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如何从宏观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出那些最能代表普通人情感共鸣的微观故事。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流行文化如何从最初的舶来品,逐渐本土化、创新化,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比如,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港台流行音乐,是如何在中国内地生根发芽,又如何催生出本土的流行音乐浪潮?还有,改革开放初期,那些西方电影如何冲击了人们的观影习惯,又如何启发了中国电影的创作思路?我更想知道,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长河中,流行文化是如何与社会变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观念的更新,又是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我翻开这本书,心中充满了对这段历史的好奇与期待,渴望在这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段记忆,也理解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指尖划过泛黄的扉页,一种莫名的激动油然而生。1978年到2008年,这三十年,对于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都充满了太多难以言说的故事。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视角,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我渴望的那把钥匙。我期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重温那些曾经在我们生活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文化符号。从邓丽君甜美的歌声,到琼瑶剧里缠绵悱恻的爱情,再到《新闻联播》里传递的时代声音,这些都是构成我们集体记忆的重要元素。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文化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时代画卷。它会不会深入探讨流行文化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例如,曾经一度流行的“大哥大”手机,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背后折射出了怎样的时代变化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望?再比如,电视剧《渴望》的热播,是如何触动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又引发了怎样的社会讨论?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文化现象,更能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土壤和文化根源。我想了解,在这三十年的演进过程中,流行文化是如何从懵懂的模仿,走向自觉的创新,又如何与全球文化潮流进行对话和碰撞。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流行文化的读物,更是一次关于个人成长和时代变迁的深度回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虽然朴实无华,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仿佛看到了一段尘封的往事。1978年,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2008年,一个见证了辉煌的时刻,这三十年的跨越,对于中国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而流行文化,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生动、最鲜活的注脚。我怀揣着一份复杂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既有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也有对未来发展的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流行文化如何悄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我渴望了解,那些曾经让我们疯狂追逐的歌曲、电影、明星,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涌现,又如何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中国流行文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寻找自己的定位?那些港台的流行文化,又是如何在中国内地迅速传播,并成为一代人的精神食粮?我特别关注,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流行文化是如何通过传统的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大众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怀旧之旅,一次对个人成长历程的梳理,以及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度理解。我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流行文化是如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又如何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中国流行文化三十年(1978-2008)”,这几个字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记忆之门。1978年,一个充满变革气息的年份,2008年,一个见证了中国腾飞的奥运年,这三十年,是中国社会经历深刻转型的三十年,而流行文化,无疑是这场转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注脚。我迫不及待地想从这本书中,寻找那些曾经塑造我价值观、影响我生活轨迹的文化元素。我想了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社会是如何开始接触西方世界的流行文化,那些曾经新奇的音乐、电影、时尚,是如何一点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本土的流行文化是如何在借鉴、吸收外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例如,曾经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它们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如何引发了人们对于家庭、爱情、事业的思考?我期望书中能够展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的发展,流行文化是如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面貌。从街头巷尾的歌曲,到电视屏幕上的偶像,再到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络文化,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图景。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流行文化史的书籍,更是一次对个人成长经历的梳理,一次对时代变迁的深度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简洁明了,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1978年至2008年,这三十年,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三十年,而流行文化,无疑是这场巨变中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找到那些曾经点燃我激情的文化符号,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我想了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当外面的世界涌入中国时,人们是如何应对和接受这些新的文化冲击?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外国电影、流行歌曲,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方式?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中国本土的流行文化是如何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例如,曾经一度引发社会热议的电视剧,它们是如何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的传播,流行文化是如何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从电视、广播到网络,不同的传播渠道如何共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关于流行文化的阅读,更是一次对个人成长轨迹的回顾,一次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度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简洁而富有质感,仿佛预示着内容的深刻与丰富。1978年,一个历史的转折点,2008年,一个辉煌的里程碑,这三十年,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迫切地想从这本书中,寻找那些曾经让我们热泪盈眶、热血沸腾的文化瞬间。我想了解,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是如何开始接触和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流行文化,那些曾经的新鲜事物,是如何一点点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我特别好奇,那些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港台流行音乐和影视作品,是如何在中国内地生根发芽,并催生出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流行文化是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如何成为人们情感宣泄和价值认同的载体。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流行文化是如何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从电视、广播到互联网,不同的媒介如何塑造着不同时代的流行文化。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青春的回顾,一次对时代的追溯,更是一次对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度探索。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流行文化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时代的镜子,更是时代的催化剂。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1978年至2008年,这三十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三十年,而流行文化,无疑是这场巨变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三十年的流行文化脉络梳理得如此清晰,如何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时代气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年代,感受那些曾经触动我们心灵的文化符号。我想了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西方世界的流行文化是如何像一股清泉,滋养了中国这片曾经有些沉寂的土地。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明星,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它们是如何在那个年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探讨,流行文化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是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又如何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文化。比如,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电视剧,它们是否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还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消费主义的兴起,流行文化又是如何与商业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三十年流行文化的梳理,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深度解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流行文化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并最终成为我们集体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力量,仿佛预示着内容的深刻与引人入胜。1978年,一个充满活力的开端,2008年,一个辉煌的收官,这三十年,是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三十年,而流行文化,则是这场伟大变革中最动人心魄的篇章。我怀揣着一份好奇与期待,翻开了这本书,渴望在字里行间,重拾那些曾经伴随我成长的文化记忆。我想了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西方世界的流行文化是如何悄然涌入中国,又如何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港台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是如何成为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寄托?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本土的流行文化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入中国自身的文化基因,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例如,那些曾经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文学作品,它们是如何在流行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流行文化是如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大众化特征,从电视到网络,不同的媒介如何共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青春的追忆,一次对时代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中国社会文化演进历程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预示着内容的丰富与翔实。1978年至2008年,这三十年,是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年,而流行文化,正是这场变革中最耀眼、最生动的注脚。我怀揣着一份探求真相的渴望,翻开了这本书,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曾经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文化印记。我想了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社会是如何开始接触和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流行文化,那些曾经的新鲜事物,是如何一点点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本土的流行文化是如何在与外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例如,曾经一度引发社会轰动的电视剧,它们是如何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情感寄托和价值认同的载体?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流行文化是如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从传统的媒体到新兴的网络平台,不同的媒介如何共同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走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三十年流行文化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时代变迁的深度解读,一次对个人成长历程的回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