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J76-84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

GBJ76-84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华大学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声学
  • 混响时间
  • 测量规范
  • GBJ76
  • 厅堂
  • 声环境
  • 建筑物理
  • 噪声控制
  • 室内声学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5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1879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198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
字数:1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认真总结了国内从事建筑声学工作的有关单位多年实践的经验及可行的测量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厅堂进行了一定的对比试验,并参考了国际标
准化组织IS0 3382《声学一会堂中混响时间的测量》等有关资料。提出了规范初稿,广泛地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定稿。
在本规范的施行过程中,希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给我校,以供今后修改时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测量系统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声源设备
第三节 接收设备
第三章 测量方法
第一节 测量频率
第二节 测点选择
第三节 记录数目与选值
第四章 结果表达
第一节 混响时间的表达形式
第二节 测量报告内容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混响时间测量报告
附录三 本规范用词说明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测量系统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2.1.1条 被测厅堂应提供满场状况、排演状况和空场状况等三种被测状况。
对以上任何一种状况进行测量时,厅堂的门、窗均应关闭,门窗帘应展开。
第二节 声源设备
第2.2.1条 噪声讯号应尽可能通过一个1/1倍频程或l/3倍频程的滤波器产生。滤波器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声和振动分析用的l/1和1/3倍频程滤波器》的要求。
测量时用于发声的扬声器系统应是无指向性的。
测量用声源(集中声源)应置于大幕线中心,离地面高度宜为1.5米处。
第2.2.2条 在混响时间较长(1000赫以下大于1.5秒)的厅堂中,也可采用脉冲讯号(如讯号枪、爆竹和气球等)作声源,此时,要保证声讯号包括所有被测频带的宽度。在被测频带范围内,声压级应符合本规范第2.2.4条的要求。
第2.2.3条 用交响乐作声源时,为测量所取的声讯号,其频带范围应包含被测频带的宽度,并应具有足够长的、不致影响衰变的停息时间。
注:乐器在音乐停止时应能立即阻尼,无法立即阻尼的乐器不应列入声源,特别是管乐器。
第2.2.4条 在所有测点上,衰变前各个被测频率的声压级,应比相应的背景噪声级高35分贝。

前言/序言


现代声学设计与测量技术:从理论基石到应用实践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声学设计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严格的测量规范。全书内容旨在为声学工程师、建筑设计师、科研人员以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实用的知识体系,以期指导他们在复杂声学环境中实现卓越的声学性能。 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涵盖了声学理论基础、室内声学设计、噪声与振动控制、声学测量技术、特定空间声学应用、声学材料与结构,以及声学法规与标准等多个维度。 --- 第一部分:声学基础理论与量化模型 本部分首先建立坚实的声学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声波的产生、传播与接收机制,包括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行为特性。重点解析了声场的基本参数,如声压级、声强、声功率级的定义、相互关系及测量方法。 深入探讨了室内声学中最核心的指标——混响时间(Reverberation Time, RT)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及其数学模型。对早前期(Early Reflections)和后期声(Late Reverberation)的能量分布、时间演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引入了有效度量(如清晰度 $C_{50}$、中频清晰度 $C_{80}$、低频缺失 $L_{F}$ 等)来评估声音的自然度和语言清晰度。 此外,本部分还系统介绍了基于统计声学(如瑞利-萨宾公式)和基于几何声学(如射线追踪法、反向射线追踪法)的预测模型,并对比了它们在不同空间几何条件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 第二部分:室内声学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声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建筑设计方案。 2.1 空间几何与体型优化 详细分析了厅堂的几何形状(如矩形、多边形、曲线形)对声能分布的影响。讨论了平屋顶、拱顶、斜屋顶等不同天花板形式如何影响反射路径和声聚焦问题。重点阐述了扩散体(如柱状扩散体、非均匀表面)的设计原理及其在消除颤动回声、改善声场均匀性中的作用。 2.2 吸声与房间声学特性调控 系统介绍了各类吸声材料的声学特性,包括多孔吸声材料(泡沫、矿棉、玻璃纤维)、板式共振吸声体(亥姆霍兹共振器、薄膜共振器)和腔体吸声体。讲解了如何利用阻抗匹配理论优化吸声结构的设计,并探讨了吸声材料在不同频率上的作用机制。强调了吸声量的计算、布局优化以及吸声与扩散的平衡在实现理想混响时间目标中的重要性。 2.3 室内声学缺陷的识别与治理 本部分专门针对常见的室内声学缺陷,如: 1. 颤动回声(Flutter Echoes):成因分析与治理(增加散射面、采用吸声材料)。 2. 声聚焦(Acoustic Focusing):由凹面反射引起的问题,提出使用扩散板或改变反射面角度的解决方案。 3. 低频驻波(Standing Waves):分析房间尺寸与模态频率的关系,介绍利用亥姆霍兹共振器或低频陷阱进行低频控制的方法。 --- 第三部分: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 本部分转向关注声环境的负面因素——噪声和振动。 3.1 噪声控制基础 阐述了噪声的特性、声功率级与声压级的差异,以及对听觉健康的影响标准。详细介绍了隔声的设计技术,包括质量定律、质量弹簧质量系统、隔声层材料的选择与复合结构的设计。同时,探讨了空气声隔声(Airborne Noise Isolation)和固体声隔声(Structure-Borne Noise Isolation)的关键技术。 3.2 振动隔离与传递路径控制 深入分析了振动是如何通过结构传递并最终辐射为二次空气噪声的机理。讲解了隔振器的选择(弹簧、橡胶、空气弹簧)及其刚度设计,以有效切断振动传递路径。内容覆盖了设备基础隔振、楼板隔振以及管道和暖通空调(HVAC)系统的振动解耦处理。 3.3 暖通空调(HVAC)系统的消声技术 针对现代建筑中空调和通风系统产生的机械噪声和气流噪声,本部分提供了详细的消声方案。包括风管消声器(如直管型、片式型、箱式型)的设计参数、气流速度对噪声生成的影响,以及风机、水泵等动力设备的隔振降噪措施。 --- 第四部分:先进声学测量技术与仪器校准 本部分侧重于声学参数的精确获取与数据处理方法。 4.1 测量声场理论与标准仪器 详细介绍了声学测量中使用的关键设备,如声级计(Type 1/Type 2)、麦克风(电容式、驻极体)、数据采集系统(DAQ)及声学分析软件。强调了仪器的频率响应、动态范围和校准的重要性。 4.2 脉冲激励法与扫频信号测量 系统阐述了常用的混响时间测量方法。 脉冲激励法(Impulse Response Method):如何通过理想的瞬态声源(如枪声或气球爆破)激发声场,并采集脉冲响应函数(IRF)。重点讲解了基于IRF的时间衰减曲线分析,特别是Schroeder积分法的原理、应用范围以及对低信噪比数据的处理技术。 扫频法(Swept Sine Method):介绍了如何使用正弦扫频信号激励声场,并利用传递函数分析技术来精确提取衰减信息,特别是在混响时间较长或背景噪声较高的场景中的优势。 4.3 空间声学客观评价量测量 除了混响时间,本部分还详细说明了如何测量和计算一系列客观声学评价量,如: 声场均匀度测量:利用多点测量和统计分析来评估声能的分布一致性。 早期反射与清晰度分析:通过对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时间切片处理,量化早期反射的能量贡献,计算 $C_{50}$、$C_{80}$ 等指标。 空间残响指数($RT_{L F}$ / $RT_{M F}$ / $RT_{H F}$)的获取与分析。 --- 第五部分:特定功能厅堂的声学设计实例 本部分通过对不同功能性厅堂的特殊声学需求分析,展示了声学设计的综合应用。 5.1 音乐厅与歌剧院声学 探讨了音乐厅对“丰满度(Liveness)”、“包裹感(Envelopment)”、“亲密感(Intimacy)”和“清晰度”的特殊要求。分析了不同类型音乐(交响乐、室内乐)对混响时间的需求范围及其频谱特性。重点研究了舞台上的初期反射声对演奏者互听性(Ensemble)的影响,以及对侧墙和后墙反射面的设计策略。 5.2 语言类场所:会议室与教室 针对语言清晰度的极端要求,分析了如何通过控制混响时间、最大化早期能量,并抑制回声。讨论了会议室中语言可懂度(Speech Intelligibility)的量化标准(如STI,Speech Transmission Index),以及在多功能厅中如何通过灵活的声学可变系统(如可动吸声屏、声学幕布)来实现不同功能间的快速切换。 5.3 影院与多功能综合体声学 分析了电影院中对低频响应(如震撼感)和精确环绕声场的要求。对比了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等沉浸式音频系统对建筑声学布局的挑战与机遇。针对多功能场馆,讲解了如何设计一套综合性的声学处理系统,以适应从大型体育赛事到室内音乐会的声学需求变化。 --- 第六部分:声学材料、结构与建筑集成 本部分深入材料科学层面,探讨声学性能与结构力学的结合。 详细介绍了高性能吸声、隔声材料的结构构造,如穿孔板背后的空气层深度对吸声特性的影响,以及夹层玻璃和空腔结构在隔声中的作用机理。讨论了在历史建筑或特定美学要求下的声学装修处理,例如如何将吸声材料巧妙地隐藏在装饰面或家具设计之中。 --- 第七部分:声学法规、标准与项目管理 最后,本部分概述了国家及国际上与声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筑设计规范和职业健康标准。内容包括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声学装修材料的限制,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建立严格的声学设计质量控制流程,确保最终的竣工验收符合设计目标。 本书通过严谨的理论推导、详尽的技术解析和丰富的工程案例,构筑了一座连接声学科学与建筑实践的桥梁,是声学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个简单的“规范”二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工程思维”的培养指南。在实际的声学工程项目中,理想条件往往不存在,而这本规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详细讨论了在非理想条件下如何进行风险规避和误差补偿。比如,当场地背景噪音无法完全消除时,规范中提供的统计平均方法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处理机制,显得尤为关键。它并没有要求读者必须达到某种完美状态,而是引导我们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并学会如何量化这些误差,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负责任的工程态度。书中关于测量设备溯源性和维护保养的章节,也提醒了从业者对工具的敬畏之心。购买和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固然重要,但如何确保这些仪器在长时间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性能稳定,才是决定最终数据质量的隐形要素,这点被书中巧妙地融入了技术要求之中。

评分

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厅堂声学现象的理论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实验基础框架。虽然核心是“规范”,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声波传播、反射与吸收的深刻理解,使得读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测量数据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书中对“早期反射声”和“扩散度”等概念的量化测量描述,不再是抽象的参数,而是通过具体的测试流程和计算公式得以落实。这使得声学设计师在优化厅堂设计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基于数据的反馈回路。我尝试按照书中描述的步骤,针对一个老旧剧场的混响时间衰减曲线进行了分析,发现书中建议的半混响时间计算区间选择,对于处理复杂衰减曲线时,比我以往随意设定的区间得出的结果更为稳定和具有可比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写团队深厚的专业积累。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体现出专业出版物的严谨性。页面的布局清晰,术语定义明确,附图和表格的清晰度极高,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的参考书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公式旁边标注的单位和变量含义,避免了因单位混淆而造成的计算错误。此外,规范中引用的标准和文献列表也非常全面,为有志于继续深挖某一技术点的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径。虽然它是一本技术性极强的读物,但其流畅的叙述风格使得阅读门槛相对友好,即便是初次接触声学测量的技术人员,也能通过反复研读,逐步掌握其精髓。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顾了理论深度、工程实践性和操作指导性的优秀著作,是声学领域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其内容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足以支撑未来数年的专业工作需求。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条理性简直可以用教科书级别来形容。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非常务实地围绕“测量”这一核心任务展开。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声学工程师进行实地考察和教学。它对测量环境的声学特性预判、噪声水平的控制,以及激励信号的选择和功率的确定,都有非常细致的阐述。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于“瞬态响应法”和“脉冲响应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化处理,这在很多同类资料中往往是一笔带过的内容。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展示了在不同混响特性(比如短混响和长混响)的厅堂中,如何调整采样率和记录长度以达到最佳信噪比。对于那些需要在复杂声场环境下进行精确测量的工程师来说,书中关于场强分布均匀性和麦克风阵列布置的章节,无疑提供了极具操作价值的指导,避免了因现场条件限制而导致的测量误差。

评分

这本关于厅堂混响时间的测量规范,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声学设计或者建筑声学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宝典。首先,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现场数据采集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详述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际操作要点。我尤其欣赏它在设备选型和校准部分所花费的笔墨,这部分内容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类型的厅堂,如音乐厅、剧院、多功能厅等,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测试策略和参数设定建议,这种分类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规范的实用价值。它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让读者在实践中遇到偏差时,也能迅速定位问题所在。此外,规范中对于数据后处理和结果呈现的建议也非常到位,清晰的图表和详尽的报告模板,使得测量结果的交流和理解变得高效而专业。对于新手而言,它是一份详尽的入门指南;对于资深人士,它则是一本随时可以查阅的权威参考手册,确保了工作流程的严谨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