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即《书谱》卷上序言,旧称《书谱》。草书,纸本,书于垂拱三年(687)。现存墨迹上卷, 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每纸一 6至一 8行,每行8至1 2字不等。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
今存《书谱》分为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
《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旁采意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宋米芾评道:『凡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细观《书谱》墨迹,孙过庭既得『二王』笔法真谤,又有所发扬、创新:笔法虽源于王羲之, 但比王羲之更为隽拔刚断、富于变化.,墨色亦燥润参差.,结构虽以平正为基调,但疏密聚散得宜,宽窄伸缩有致,在参差错落的章法中,更见 浑然天成之妙。千百年来,《书谱》博得了众多书家的赞叹和推崇,其中以孙承泽之评极为公允,他说:『唐初诸人无一人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妙腕』。
《碑帖导临:孙过庭书谱》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行、草书法帖,采用高科技新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放大而不失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学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一本好书。对于书法教学工怍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的用笔的细微之处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对帖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有较大的帮助,让初学者少走弯路。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汉字的书体经过多次演变,从诡谲奇崛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苍茫浑厚的金文、再到规整勾净的大小篆、严整肃穆的隶书、端庄成熟的楷书和连绵飞动的草书、不拘不放易写好认的行书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行草书具有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能快写,又易识别。,同时优秀的行草书作品,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孙过庭的《书谱》就分别是用行书和草书书写的,它们不但形体优美、而且意境高远。书家以娴熟的用笔技巧、精妙的笔法、塑造出完美多变的字体造型,营造出幽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行草书在我国的书法艺苑中和书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行草书名家,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行草书与其它书体相比,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有其独特的书写规律和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书法创作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书家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外化和对象化,而且能充分体现创作者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创作能力的大小,影响着作品整体美的构成。书法学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学习范本的用笔技巧,二是学习范本的结字布白方法。用笔的目的一是为了塑造点画线条的质量,二是为了笔法自身的表现力,三是为了连接点画线条,使其间关系合理,四是为了调整笔锋的状态。我们学习笔法不仅仅是起、行、收笔处的运笔程式,笔法的目的是塑造线条质量,体现笔法自身的表现力,连接点画线条,使其间关系合理,以调整笔锋的状态。笔法的选择与线条质感直接相关,通过对笔触的分析,线条质感的判断,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考查等为背景,通过点线轮廓将笔法还原到笔触面的笔锋着纸状态及决定笔锋的运笔动作层面,这样才能实现笔法的全过程。结构作为线条的框架,决定线条质量的有效程度,结构的审美格调是书家风格、品味、格调的反映。结构因时相传,更因时、因地、因书体风格而不同,但还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
该书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行、草书法帖,釆用高科技最新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放大而不失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学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一本好书。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的用笔的细微之。外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对帖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有较大的帮助,让初学者少走弯路。
深入研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之间的平衡拿捏得极为精妙。很多市面上的书法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的阐述,引经据典让人摸不着头脑;要么就是简单地罗列字帖,缺乏深入的技法剖析。但这本导临,却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它没有直接给你一个既定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孙过庭笔意的细致拆解,引导你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运笔。比如对于“中锋侧锋”的转换处理,它不仅仅是画出线条的走向,更结合了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解释其中的内在逻辑,这一点对我突破以往僵硬的笔法桎梏帮助极大。阅读这些解析时,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耳边轻声讲解,那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是单纯临帖无法获得的宝贵体验。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让每一次下笔都变得更加有目的性。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接地气,一点也不故作高深。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经常会使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将笔法的连贯性比作“流水之绵延不绝”,将提按的力度变化形容为“山岳之起伏跌宕”。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书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喜欢它在关键节点插入的“学习者常见误区”提示,这些内容往往是自己练习时最容易陷入的泥潭,而书里直接点明了,让我能够提前避开弯路。可以说,这本书的编撰者不仅是书法大家,更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智者,他们知道如何用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去引导传统文化的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和校对工作,无疑是下了血本的。我对比了家中收藏的一些早期拓本资料,这本书所选取的孙过庭书谱的底本,其清晰度和细节还原度都非常高。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细微笔画差异,比如“波磔”的起收,在放大后的局部图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一个追求精确性的学习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书法学习,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点画的体势”那一章节,作者似乎采用了多角度的扫描技术,使得原本在纸面上难以察觉的墨迹层次感,得以在印刷品上重现。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印制质量,对于传承古代书法的精髓是多么关键的一环。它不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尤其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魏晋风度的学习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我注意到,书中不仅包含了书谱本体的临摹指导,还附带了对孙过庭生平和其所处时代书风的简要梳理。这种“知人论世”的编写思路,使得学习者能够将笔法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从而避免了孤立地看待技巧的倾向。此外,书后附带的参考书目也相当详实,为我后续的进阶研究指明了方向。每一次翻阅,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它像是一本“活”的教材,随着我书艺水平的提升,它所能给予我的启示也在不断深化。这绝对是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武功秘籍”。
评分这本《碑帖导临:孙过庭书谱》的装帧设计,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选用的纸张质感非常出色,摸上去有种细腻的砂砾感,搭配着烫金的标题,既不失古朴典雅,又彰显了专业学术的严谨性。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繁复的笔法解析和字帖对比,在视觉上得以舒展,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拥挤。特别是对于像我这种初学者来说,清晰的导临步骤图示简直是福音,每一步的箭头指示都非常明确,让人能清晰地追踪到书写的轨迹。我个人对这种既注重实用性又兼顾审美体验的书籍非常欣赏,它让枯燥的临摹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且,书本的装订方式非常平整,完全可以摊开放在桌面上,这对于长时间练习书法的我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不用费力去按压书页,可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对笔锋的体悟中去。
评分商品质量很好,物有所值哦,会继续光顾的。
评分西泠印社的书没的说,感谢京东自营
评分这次活动买了好多好多的书,孩子看的自己看的先生看的,囤着慢慢看,好好,全正版图书
评分还可以吧还可以吧还可以吧还可以吧
评分很棒的一本书贴,喜欢草书的朋友不能不看不能不临的,
评分给家人买的,很喜欢,不错
评分字帖真心不错,字迹清晰,物流很快
评分3、书有点大的。
评分好好,满意!字迹清楚。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