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与颈椎失衡相关病症有:头痛、失眠、嗜睡、高血压、慢性疲劳、眩晕、耳聋、湿疹、过敏性鼻炎、咽喉不适、颈部僵硬、上臂痛、咳嗽等。
与胸椎失衡相关病症有:咳嗽、手指麻木疼痛、胸痛、胸闷、支气管炎、感冒、肺炎、胸膜炎、低血压、贫血、关节炎、胃痛、动脉硬化、肾炎、痤疮等。
与腰椎失衡相关病症有:便秘、结肠炎、阑尾炎、下肢痉挛、痛经、阳痿、坐骨神经痛、腰痛、排尿困难、尿频、背痛、足部血流障碍等。
内容简介
脊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在健康人群中的普遍存在性,它与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工作姿势。不同的用力部位,会产生不同的椎体损伤。由于脊椎失衡引起的疾病涉及神经、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及内分泌系统.所以说,脊椎失衡为万病之源。
作者简介
吴茂文,中医主任医师,天津市第一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中医脊椎病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医脊椎病及脊源性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发表《关于正椎疗法治疗内脏性疾病》等学术论文40余篇,论著2部,多次荣获科技成果奖。被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授予传统医学博士学位,其业绩被收入《世界名人录》。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21世纪脊柱病危机
一、脊椎失衡是万病之源
二、脊椎不正影响人体寿命而早衰
一、正椎保曲平卧调整法
二、正椎健姿保曲法
三、站桩正椎保曲法
第一章 正椎保曲
一、拔罐疗法是从皮驱邪的首选方法
(一)拔罐能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
(二)背腰部拔罐区域的划分
(三)拔罐方法
二、脊椎拔罐防病法
(一)颈痛、上肢麻木
(二)腰腿痛
(三)坐骨神经痛
(四)咽喉炎
(五)哮喘
(六)糖尿病
(七)高血压
(八)胃肠疾病
(九)胆囊炎
(十)男性阳痿、早泄、不育
(十一)痛经
三、正椎验方
(一)膏药贴敷方
(二)温粥发散方
第二章 温经(针)通络
一、以灸代针是温经通络的最好方法
二、温灸防病法
(一)颈椎病
(二)腰椎病
(三)青少年颈源性近视
三、温灸器灸法很简单
四、药熨法疗效显著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颈、肩、腰、腿痛
第四章 理盘正椎
一、理筋正椎的基本手法
(一)揉法
(二)搓法
(三)捏法
(四)摩擦法
(五)推压法
(六)提弹法
(七)叩砸法
(八)抖动法
(九)掌侧击法
(十)拍击法
(十一)动脊法
(十二)拉脊法
二、正椎叩脊养生术
(一)松背理筋叩脊法
(二)五分热腰法
(三)醒脑叩井法
(四)干梳头推颈法
(五)击腹振腰法
三、颈椎保护操作程序
四、腰椎保护操作程序
五、正椎防病法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坐骨神经痛
(三)急性腰痛
第五章 奇砭拨骨
一、神奇的奇砭术
(一)奇砭手法简单易学
(二)奇砭操作有绝招
二、奇砭防病法
(一)颈椎病
(二)脊背痛
(三)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三、奇砭刮痧疗法
(一)奇砭刮痧方法
(二)奇砭刮痧规则
(三)奇砭刮痧注意事项和禁忌证
四、各部位奇砭刮痧法
(一)颈部奇砭刮痧法
(二)腰背部奇砭刮痧法
第六章 正椎复位
一、二十四节气正椎导引法
(一)基本功
(二)各节气导引法
(三)训练说明
二、从早到晚的脊椎循序正椎法
三、叩脊拉背治呃逆
第七章 温肾通督
一、八卦揉腹法能调督脉
二、常用中成药验方
三、常用经验食疗方
第八章 内病脊治
一、脊源性疾病检测方法
二、脊源性疾病防治方法
(一)失眠
(二)更年期综合征
(三)乳腺增生
(四)月经不调
(五)面瘫
(六)便秘
(七)糖尿病
(八)胆囊炎
(九)气管炎、哮喘
(十)高血压
(十一)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
第九章 脊柱训练
一、中立位训练
二、调髋训练
三、调肩训练
四、调头训练
五、颈枢运动
六、腰枢运动
七、一点经
(一)拍打颈部
(二)拍打胸上段
(三)拍打胸下段
(四)拍打腰段
(五)拍打环跳
(六)拍打肩井
(七)点风池,推颈部
附录
一、与脊柱健康相关的经络
(一)手太阳小肠经
(二)足太阳膀胱经
(三)足少阴肾经
(四)督脉
二、与脊柱健康相关的经筋
(一)手太阳经筋
(二)足太阳经筋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这种“内脏一体表”感应性疼痛往往会被长年受到颈、腰椎病疼痛困扰者所误导。因此,脊椎病的鉴别诊断无论是对于脊椎病科医生还是内科医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患者或脊椎病的携带者更不能妄下结论。
2004年夏天,我曾接诊了一位重点中学的女生,因心悸、胸闷、憋气而休学,在多家医院服药无改善,经人介绍来我科就诊,经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第3、第4颈椎小关节错位,心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颈源性心脏病。后经过理筋正椎治疗5次,症状消失。从此病例分析,除外器质性心脏病和其他症状.需要结合CR、体征、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脏多普勒彩超等检查,再根据颈椎病史,确诊为颈源性心脏病。颈源性疾病是由于颈椎错位而引发的一类内脏性疾患。外伤或劳损等原因可导致颈椎骨关节或肌肉、韧带的损伤。引起颈椎的内外平衡失调,颈椎偏移,特别是第2至第4颈椎横突压迫或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使从节内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兴奋异常。
在这里仍要强调,颈椎病不是单纯的骨质增生.脊柱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椎旁软组织肿胀、痉挛或粘连等,还要结合椎体周围血管、神经的病理变化情况以及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去认识脊源性疾病。19世纪末,巴尔默在无意中用按脊手法治愈了一名听力障碍患者后,他认真学习了脊神经解剖、生理知识,提出了用按脊方法治疗脊椎骨关节错位引起的脊神经功能紊乱并发的疾病。
前言/序言
余从医30余年,常见病人深受疾痛之苦,方感觉“医病不若防疾”,本人学习中医初始就诵记《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名篇,从中了解了我国古人精辟的养生之道,其以中国传统哲学、中医理论等为基础形成一系列简单、实用、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在悠久的中华历史上成为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中医养生术中的许多东西都已被人们渐渐淡忘。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华大地又开始掀起一场气功热,气功其实就是传统中医养生术中的导引术,是古人历经长期总结而编创的一系列养生方法,是极具科学性的保健法,遗憾的是,此法却被心术不正之辈利用,形成一些伪科学,祸及百姓的邪法、邪教,在其影响下,传统导引术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和传播,但“气功热”的出现则反映出人们自我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当时中年数学家张广厚、陈景润的英年早逝给科技界带来巨大的损失,国人均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慨叹。我曾应邀前往天津市地质矿产研究所与中青年知识分子交流传统中医养生保健之法,以提高人们“防病、养生”的意识。我坚持传播传统中医养生术已20余年,经常走入社区、机关、学校等把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从而提高了广大民众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编创了“大众心体操”与“脊柱健康操”。
脊柱的奥秘:健康之基与生命之韵 我们的身体,宛如一座精巧而复杂的建筑,而脊柱,无疑是这座建筑的顶梁柱,支撑着我们的生命活动,维系着身体的平衡与和谐。它不仅是骨骼的集合,更是经络的枢纽,气血的通道,与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乃至情绪的起伏都息息相关。了解脊柱,认识脊柱,并懂得如何保养脊柱,已成为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脊柱,身体的将军与枢纽 从宏观上看,脊柱位于身体的后方中轴线上,由24块椎骨(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9块融合的骶骨和尾骨构成。每一节椎骨都精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完整结构。它不仅承载着整个上半身的重量,更在运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让我们能够行走、奔跑、跳跃、弯腰,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但脊柱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在解剖学上,脊髓就盘踞在脊柱的椎管内,这是我们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并将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传回大脑。任何对脊柱的挤压或损伤,都可能影响神经的传导,导致身体出现麻木、疼痛、无力等一系列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脊柱更是“阳脉之海”。督脉,作为人体的“阳脉之总纲”,循行于脊柱的后方。督脉通畅,则一身阳气充沛,气血运行顺畅。脊柱的每一节椎骨,又对应着身体的特定脏腑和经络。例如,颈椎区域与头部、颈部、呼吸系统等相关;胸椎区域则与心脏、肺部、肝脏等紧密相连;腰椎区域则与肾脏、生殖系统、肠道等息息相关。因此,脊柱的健康状况,直接反映着身体整体的健康水平。 二、脊柱的“亚健康”:不容忽视的警报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由于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不良的坐姿、缺乏运动、不良的睡姿,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脊柱的健康状况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人并不知道,很多看似与脊柱无关的身体不适,实际上都源于脊柱的“亚健康”状态。 1. 疼痛,最直接的呼唤: 颈部僵硬、肩背酸痛、腰部坠胀、甚至放射到四肢的麻木和疼痛,这些都是脊柱发出的最直接的警报。轻则影响日常活动,重则可能导致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等严重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2. 疲劳,被忽视的信号: 许多人常感到莫名的疲劳、精神不振,即使充足睡眠也难以缓解。这可能是因为脊柱的失衡导致身体的能量消耗增加,或者神经传导不畅,影响了身体的活力。 3. 器官功能失调,深层的影响: 别小看脊柱的歪斜或僵硬,它可能通过神经压迫或经络阻滞,影响到与之相关的脏腑功能。例如,颈椎的错位可能影响到大脑的供血,导致头晕、头痛;胸椎的问题可能影响到呼吸功能,引起咳嗽、胸闷;腰椎的病变则可能影响到泌尿生殖系统,出现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等。 4. 情绪的波动,微妙的关联: 中医讲“情志致病”,而脊柱作为连接身体和精神世界的桥梁,其健康状况也与情绪息息相关。脊柱的僵硬和不适,可能导致情绪的压抑、焦虑、易怒。反之,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也会加剧脊柱的紧张和病变。 三、脊柱保养,健康投资的长远回报 认识到脊柱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脊柱保养措施,是对自己身体最负责任的投资。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疼痛,更是为了长远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1. 姿势是根基: 无论站立、坐着还是行走,都要时刻保持正确的姿势。挺直腰背,放松肩膀,收敛下巴,让脊柱处于自然生理曲度的状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做一些简单的伸展。 2. 运动是活泉: 规律的体育锻炼是保持脊柱健康的关键。游泳、瑜伽、太极拳等对脊柱负荷较小的运动,能够有效地增强脊柱周围的肌肉力量,提高脊柱的柔韧性和稳定性。同时,一些针对性的脊柱训练,如核心肌群的锻炼,能够为脊柱提供有力的支撑。 3. 睡姿的智慧: 选择一张支撑性好的床垫,保持侧卧或仰卧的睡姿,避免趴睡。侧卧时,可以在两腿之间夹一个枕头,保持腰部的自然伸展。 4. 饮食的滋养: 均衡的饮食能够为骨骼和软骨提供充足的营养。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绿叶蔬菜等。 5. 心理的平衡: 学会调整心态,减轻精神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放松身心。 6. 专业的力量: 当出现持续性的脊柱不适时,不要自行诊断或随意治疗。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治疗,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四、古老智慧的现代传承:寻找脊柱健康的科学方法 脊柱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石,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早已认识到脊柱的独特价值,并积累了丰富的养生智慧。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机会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医学理念相结合,找到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来守护我们的脊柱健康。 无论是从宏观的体态调整,还是微观的筋骨疏通;无论是从内在的气血调养,还是外在的物理矫正,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让脊柱回归其最健康、最自然的姿态,让身体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过深入了解脊柱的结构与功能,识别脊柱发出的各种信号,并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的保养与调理,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健康,拥抱更加充实、更有活力的生活。脊柱,不仅仅是支撑,更是生命的韵律,是健康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