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于家湾周墓

崇信于家湾周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
  • 周代
  • 墓葬
  • 历史
  • 文物
  • 河南
  • 信阳
  • 周墓
  • 出土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50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10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崇信于家湾周墓的考古发掘资料自1986年发掘结束后,因多种原因一直未能及时整理。《崇信于家湾周墓》可以说是20多年来许多考古专业人员辛勤努力的结果,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深圳博物馆两家单位通力协作的结果,是各级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崇信于家湾周墓》内容包括:墓葬概述;墓葬分类及典型墓葬举例;随葬器物;马坑;墓葬的年代推定与分期等。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周边地区的周文化遗存
第四节 墓葬的发现及发掘经过
第二章 墓葬概述
第一节 墓地概述
一 墓葬分布情况
二 墓葬被盗情况
三 墓葬打破关系
第二节 墓葬形制
一 墓葬构造
二 二层台
三 壁龛
四 腰坑
第三节 葬具与葬式
一 葬具
二 葬式
第四节 葬俗
第五节 随葬器物的组合及摆放位置
第六节 殉埋
第三章 墓葬分类及典型墓葬举例
第一节 大型墓
— M34
二 M44
三 M66
四 M115
五 M130
六 M149
第二节 中型墓
— M2
二 M5
三 M9
四 M10
五 M17
六 M20
七 M22
八 M35
九 M38
一○ M42
一一 M46
一二 M50
一三 M51
一四 M53
一五 M55
一六 M59
一七 M60
一八 M61
一九 M70
二○ M78
二一 M94
二二 M96
二三 M104
二四 M108
二五 M110
二六 M112
二七 M154
二八 M158
第三节 小型墓
— M3
二 M6
三 M7
四 M12
五 M15
六 M31
七 M39
八 M54
九 M58
—○ M65
一一 M79
—二 M80
一三 M122
第四章 随葬器物
第一节 陶器
一 鬲
二 罐
三 尊
四 壶
五 纺轮
第二节 青铜器
一 容器
二 兵器与工具
三 车马器
四 杂器
第三节 玉、石、骨、牙器
一 玉器
二 石器
三 骨、牙器
第四节 蚌、海贝、蛤蜊壳、漆器及纺织物
一 蚌器
二 海贝
三 蛤蜊壳
四 漆器
五 纺织物
第五章 马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马坑形制
一 大型马坑
二 中型马坑
三 小型马坑
第三节 出土遗物
第四节 马坑的从属关系及时代
第六章 墓葬的年代推定与分期
第一节 根据出土器物对墓葬年代进行推定
一 根据陶器对墓葬年代进行推定
二 根据青铜器对墓葬年代进行推定
三 根据石、骨器对墓葬年代进行推定
四 根据漆器对墓葬年代进行推定
第二节 根据打破关系对墓葬进行断代
第三节 墓葬的分期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墓主人身份
第二节 于家湾周墓的探讨
第三节 于家湾周墓青铜锻造工艺水平
第四节 于家湾周墓发掘的重要意义
附表
一 崇信于家湾周墓墓葬登记表
二 崇信于家湾周墓马坑登记表
三 崇信于家湾周墓出土铜泡登记表
四 崇信于家湾周墓出土青铜戈登记表
附录
一 崇信于家湾出土西周中期费昂斯珠研究
二 崇信于家湾周墓出土青铜器分析研究
三 崇信于家湾周墓出土玉器研究
四 崇信于家湾周墓出土人骨鉴定报告
五 崇信于家湾出土先周时期青铜器
六 崇信赤城香山寺发现先周墓葬
七 崇信九功塬遗址
后记
英文提要
日文提要

前言/序言


《洛阳汉魏石刻研究》 本书聚焦于洛阳地区汉魏时期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历史内涵。洛阳,作为中国古代多个重要王朝的都城,其地上与地下遗存的石刻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是研究汉魏社会、宗教、艺术及丧葬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洛阳地区出土和现存的汉魏石刻的分布、形制与内容。研究范围涵盖了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兼论其与石刻的关联)、魏晋时期的造像碑、墓志,以及一些零散的宗教石刻遗存。 第一部分:汉代石刻的地域性与程式化 本部分首先对洛阳周边汉代石刻的地域风格进行辨析。与山东、四川等地的汉代石刻相比,洛阳地区的石刻在题材选择和艺术语言上显示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者深入考察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墓葬石刻,重点分析了画像石的构图特点,如对“乐生贵仕”、“神仙道教”主题的偏爱,以及在叙事性场景刻画中的简化与象征化倾向。 详细剖析了汉代孝道观念如何在石刻中得到体现,例如“忠孝节义”的图解式表现。同时,也关注了少量出土的具有佛教初期影响的石刻萌芽,为后续魏晋时期的佛教造像研究做了铺垫。对一些重要的汉代墓葬遗址(如邙山地区部分未被充分发掘的墓葬线索)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和推测,力求还原其原始语境。 第二部分:魏晋风度与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进程 本书的核心部分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迁都洛阳前后,石刻艺术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这一时期,石刻不再仅仅服务于世俗的丧葬纪念,更成为了宗教传播和教义宣扬的重要载体。 深入探讨了北魏洛阳地区佛教石刻造像的演变脉络。从早期的模仿塞北风格,到孝文帝改革后,佛教造像如何迅速吸收中原汉地的审美趣味,形成“秀骨清像”的典型风格。书中对著名的石窟遗址(如龙门石窟早期的部分造像,以及与龙门石窟风格相近的民间造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 特别关注了魏晋时期墓志石刻的转型。从汉代的朴素碑刻,到魏晋时期,墓志的书法艺术价值被空前提高。通过对洛阳地区出土的大量魏碑墓志进行碑帖对照分析,梳理了魏碑书体的结构特征和笔法变化,这部分内容对于书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墓志铭文内容的社会史解读,也揭示了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门阀制度的运作以及社会对生死观念的认知变化。 第三部分:技术、材料与地域性工艺 为补充纯粹的艺术与历史分析,本研究还包含了对石刻制作技术和材料学的考察。研究者采集了洛阳地区不同时期石刻的岩石样本,进行矿物学分析,以确定石材的来源地(是就近取材还是远距离运输),这对于理解当时的工程组织能力和物资流通网络至关重要。 对雕刻技法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例如从汉代浮雕的厚重粗犷,到北魏时期线条的流畅灵动,再到隋唐过渡期在细节处理上的日益精细化。书中配有大量高清拓片和现场照片,辅以专业的线条图解,直观展示了雕刻工艺的细微差别。 第四部分:石刻背后的社会文化景观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将石刻从孤立的文物中解放出来,还原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对丧葬石刻中的人名、官职、碑文中的特定用语、以及画像中的服饰纹样进行交叉验证,重构了洛阳地区汉魏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布和文化认同的流动。 例如,通过对一些非主流宗教石刻的挖掘,探讨了当时民间信仰的多元性,以及佛教在底层社会中的渗透程度。本书还探讨了石刻在空间布局上的意义,即墓葬群的选址与朝向,如何体现了古人对“风水”和“来世”的想象与规划。 总结与展望 《洛阳汉魏石刻研究》不仅是一部艺术史专著,更是一部结合考古学、历史学、书法学和宗教史的综合性研究。通过对洛阳这一特殊地理坐标上的石刻艺术进行深度剖析,本书力图为理解汉魏中国艺术的转型期提供一个坚实的、基于实物的新视角,并为后续针对更精细主题(如特定造像的工匠群体、地方望族与石刻定制的关系)的研究指明方向。本书适合从事魏晋南北朝史、中国美术史、宗教考古以及书法研究的专业人士和高年级学生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或者说历史趣味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考据功底。虽然我并非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从行文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信息的梳理能力,足以看出其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总能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旁征博引的知识点,这些信息点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自然地融入到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背景补充作用。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让阅读不再是单纯的故事消费,更像是一次知识的探索之旅。然而,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初期进入门槛略高,开篇的专业术语和背景介绍需要耐心消化。如果能在引入这些复杂概念时,提供更多直观的类比或者更易于理解的解释框架,可能会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即便如此,对于热爱深度挖掘、追求知识密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出色,作者似乎对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开篇部分,虽然信息量不小,但叙述流畅自然,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的负担。特别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描摹,几乎能让人感同身受。读到一半的时候,情节的张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转折让原本以为已经猜到结局的我大跌眼镜。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多个伏笔,并在关键时刻一一揭晓,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人欲罢不能。我甚至多次在夜深人静时忍不住要再读一章,那种被情节牵引着往前走的冲动非常强烈。不过,对于一些次要角色的塑造略显单薄,如果能再多花些笔墨描绘他们的成长轨迹,想必整部作品的厚度会更上一层楼。整体而言,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值得推荐给那些喜欢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小说的读者。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它没有采用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文风,而是走了一条更接近生活本真的路线,用词精准且富有画面感。每当读到关键场景,那些朴素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却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仿佛作者就是现场的观察者,将一切尽收眼底后用最直接的方式记录下来。尤其是作者对于环境描写的功力,简直令人叹服。无论是宏大的自然景观,还是狭小空间内的光影变化,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温度的变化。美中不足的是,在一些情感抒发的段落,作者似乎略显克制,有些强烈的情绪被处理得有些平淡,未能完全释放出应有的感染力,使得部分情节的张力略有减弱。但瑕不掩瑜,这种节制感也让作品保持了一种清醒的基调,避免了过度煽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巧,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像一张巨大的网,将过去与现在、个体命运与宏大背景交织在一起。这种叙事跳跃性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稍不留神就可能跟不上作者的思绪。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需要主动参与构建故事的阅读过程,每当发现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片段实际上是解开另一条线索的关键时,那种“茅塞顿开”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但必须承认,这种复杂的结构可能会劝退一部分习惯于直线叙事的读者。我身边有朋友尝试阅读,反馈说需要反复翻阅前后章节来确认时间线索,这确实是它的一大特色,但也可能成为其推广的障碍。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挑战读者智力、回报丰厚的作品,适合那些喜欢解谜和多线索并行的阅读挑战者。

评分

总览全书,我感受到一种深沉的、近乎宿命论的历史观在其中涌动。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道德判断或简单的对错结论,而是将人物置于一个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让他们在各种限制和选择中挣扎前行。这种处理方式赋予了故事极大的空间感和厚重感,让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仍然会长时间地思考书中人物的选择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角色的行动逻辑大多是可信的,他们是环境的产物,而非纯粹的道德符号。唯一的遗憾在于,结局的处理略显仓促和开放。虽然开放式结局能引发思考,但本书的某些核心矛盾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收束,让人感觉意犹未尽,甚至有些许失落,仿佛高潮过去后,还想再听一声钟响,但终究没有响起。但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将最终的解释权留给了每一位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