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证章图录

抗战时期证章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大川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
  • 证章
  • 历史
  • 文物
  • 收藏
  • 图录
  • 军事
  • 民俗
  • 徽章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
ISBN:97878051795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0596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抗战时期证章图录》中的证章,大部分精选自作者积20年心血千方百计收集到的抗战证章,另有小部分引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证章图录》和万学工先生收藏的抗战证章。一枚抗战证章,犹如一页抗战历史;一部抗战证章图录,就是一部浓缩的艰苦卓绝的鲜活抗战史。

作者简介

  赵大川,1941年7月生,山东济宁人。浙江省九届人大代表、浙江大学茶学系兼职博士生导师,原杭州市种猪试验场场长。改革开放后,潜心研究节水灌溉,环境保护科研工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项,被破格评定为高级工程师。曾获“水利部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农业企业家”“杭州市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对茶文化研究颇深,是杭州陆羽与径山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湖博览会博物馆特约研究员、中国茶叶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兴趣广泛,爱好收藏,著述颇丰。已出版著作有《图说首届西湖博览会》《龙井茶图考》《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西湖风情画》《径山茶图考》《日寇入侵浙江旧影录》《中国对日空战画史》等。

目录

编者的话
凡例
一、八路军、新四军抗战证章、纪念章
二、国民党抗战纪念章
三、国民党抗战政界证章
四、国民党抗战干训证章
五、国民党抗战民训证章
六、国民党抗战军队证章
七、国民党抗战军警学校证章、纪念章
八、国民党抗战后勤证章
九、日寇侵华罪证证章
十、汉奸傀儡证章、纪念章

前言/序言


历史的回响:近代中国军队服饰与徽章研究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自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形制、军衔体系以及各类徽章、臂章、领章的演变与内涵。 本研究立足于扎实的史料考证与丰富的实物影像分析,力求勾勒出一幅清晰、细致的近代中国军事符号变迁图景。 第一章:晚清军事变革与早期制式 本章聚焦于晚清“新政”时期,清政府为建立现代军队而推行的军事改革。重点分析了北洋新军、南洋新军等不同派系在服饰上的初步西化尝试。我们将详细考察早期军官制服(如常服、礼服)的剪裁、面料选择,以及德式、日式影响下的军衔标志雏形。特别关注了对传统清代军装的继承与扬弃,例如马褂、马裤等元素的残存。 1.1 军装色彩与面料的首次规范: 探讨了在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试图统一军服颜色(如绿色、黄色)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与地方性的差异。 1.2 早期等级符号的萌芽: 分析了在没有统一军衔制度前,各级官员以“花翎”、“补子”等传统符号向现代肩章、领章过渡的复杂过程。 1.3 象征性徽章的引入: 考察了如“团练”标识、各省招募新军的特殊臂章等早期的地方性徽章,它们往往带有强烈的地域或派系色彩。 第二章:中华民国肇建与军阀混战时期的符号迷宫 民国初建,中央政权更迭频繁,各地军阀割据,导致中国军队的服饰与标志体系陷入前所未有的“符号迷宫”。本章将分类解析北洋政府时期(直系、皖系、奉系等)、南方革命政府(粤系、桂系等)以及地方土匪武装在视觉识别上的巨大差异。 2.1 北洋时期军衔的混乱与尝试: 详细对比了北洋政府推行的数次军衔制度(如“文虎”、“马虎”标志),分析其设计来源及其在不同派系中的采纳与摒弃情况。重点研究了肩章、领章上“五角星”、“星月”、“鹰徽”等元素的运用。 2.2 革命军的视觉统一性追求: 深入探讨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如黄埔军校学员服饰)如何试图建立一套区别于北洋的、带有强烈革命色彩的视觉体系。分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等图案元素在早期徽章上的应用。 2.3 军阀时代的特色徽记: 罗列了各主要军阀(如张作霖的东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为彰显自身权威而设计的独特徽章、领章和部队臂章,这些徽章往往是其政治主张的直接体现。 第三章:国民革命军的制式确立与中央化进程 本章聚焦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军队进行整编,逐步建立起较为统一的军事服饰和军衔制度的过程。这是中国近代军队视觉体系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 3.1 陆军军衔制度的成熟: 详细解析了1931年及后续版本的陆军军衔等级划分,重点描述了领章、肩章、臂章的详细样式、配色和佩戴位置。分析了“三条杠”、“四星”等标志的正式确立。 3.2 军种与兵科区分标识: 研究了不同军种(如炮兵、工兵、骑兵、辎汽兵等)的识别符号,这些符号如何通过颜色和特殊图形(如兵工的齿轮、军医的十字)来区分职能。 3.3 青年团与政训徽章的渗透: 探讨了政治训练体系如何通过在军服上增加特定的政治性徽章(如中国青年党徽章、党代表臂章)来加强思想控制,这是区别于旧式军队的重要特征。 第四章:抗日战争中的军容变迁与特种部队标识 在全民族抗战的背景下,军队编制和装备标准在实战压力下不断调整。本章侧重于战时环境对服饰和徽章的实际影响,以及新加入力量的识别问题。 4.1 简朴化与实用性优先: 探讨了因战局紧张和物资匮乏,部分制式徽章被简化、代用甚至取消的现象,以及“土布”、“敌伪遗留物资”等对统一制式的冲击。 4.2 跨军种合作与联合指挥徽章: 分析了如“战区”标识、联合司令部臂章等在集团军编制下出现的临时性、联合性的识别标志。 4.3 地方武装与游击队符号: 区别于中央军的规范,本章将考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在服装和自我标识上的特色,如红领巾、红袖标、自制布章等,这些带有强烈民间色彩的符号反映了其与人民的紧密联系。 第四章:近代军事徽章的文化意蕴与收藏价值 本章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这些历史遗存的徽章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价值。 5.1 符号的象征意义: 总结了近代中国军事符号设计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如龙凤、松柏、日月星辰等元素如何被赋予“国家”、“忠诚”、“永恒”等现代军事精神。 5.2 收藏与修复理念: 提供了对这些历史徽章进行鉴定、保存和修复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其作为物证在研究军事史中的不可替代性。 5.3 总结与展望: 总结了从晚清到建国前夕中国军事视觉符号的发展脉络,指出其在民族自强、国家统一进程中的复杂角色,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书通过对数千枚实物照片、档案记录以及幸存制服的细致比对,构建了关于近代中国军队“无声语言”的全面图谱,是军事史学、服饰文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更倾向于从艺术和符号学的角度来欣赏这本图录。撇开沉重的历史背景不谈,这些证章本身就是那个时代设计美学的缩影。你可以在其中看到传统图案与新兴军事符号的碰撞与融合,那种粗犷中带着一丝庄重的风格,是现代设计中很难复刻的。这本书的图片质量极高,高分辨率的彩色印刷将金属的氧化色泽、珐琅的细微纹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可以想象出当年工匠敲打模具时的火花。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派系的徽章设计,能清晰地看到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向的微妙转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小小的徽章,也是一个复杂文化符号体系的载体。它不仅记录了战功,更记录了一种集体身份的构建过程,那种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都凝聚在这一方寸之间。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收集资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放过任何角落”的韧劲。很多证章的变体、仿制品或者极小批量的发放版本,通常都是收藏界争论的焦点,但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非常细致的辨识指南和参考标准。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藏友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避坑宝典”。图录中对于版次、钢印、边沿打磨等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差异的对比分析,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实物接触经验。市面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的资料,但这本书显然是建立在大量一手文献和实物交叉验证的基础上的,其权威性毋庸置疑。它不光是给历史爱好者看的,更是一本严谨的、可供专业人士参考的工艺与历史交汇的参考手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视觉与文字基石。

评分

对于我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可读性,完全没有一般工具书那种枯燥的学究气。作者很懂得如何用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来包装硬核的史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片和说明文字,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与证章相关的微观历史事件或人物侧面,将冰冷的文物“激活”了。比如,关于某枚“一等功勋章”的授予案例分析,那种紧张感和英雄主义的描绘,读起来比小说还精彩。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历史并非只存在于宏大的战役叙事中,它也渗透在每一个士兵、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日常佩戴中。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切入点,让普通读者也能参与到对那段岁月的缅怀和研究中去。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感到历史从未真正远去。

评分

我是在一位资深收藏家的推荐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坦白说,初看时觉得内容过于“小众”,聚焦于证章这种相对冷门的领域。然而,一旦沉浸进去,那种专业性和系统性就立刻展现出来了。作者的考据工作做得极其扎实,资料的来源和对照都清晰可循,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历史细节上求真的人来说,是极大的福音。书中对于证章的分类、材质的分析,乃至徽章的授予标准和变迁,都有着近乎学术论文般的严谨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些特定军衔或荣誉勋章的演变描述,那精准到年份和条例的对照,让我对那个时期军队管理体系有了更立体化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么畅销,而在于它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经过细致整理的第一手图像和文字资料。它以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度,完成了对一个特定历史载体的全面记录。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本时间胶囊,翻开它,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硝烟弥漫却又充满民族气节的年代。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图册,没想到里面蕴含着如此厚重的历史信息。作者对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民众心态的捕捉非常敏锐,通过那些小小的证章,勾勒出了一个宏大且复杂时代的侧影。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物体的展示上,更深入挖掘了每一枚证章背后的故事,那些光荣的、悲壮的、甚至是充满遗憾的记忆都被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沉思,想象着持有这些证章的人们,他们经历了什么,为之付出了什么。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令人称赞,细节之处见真章,那种旧时代的质感被很好地呈现了出来,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以物证史的生动教材,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抗战历史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藏。

评分

介绍得太简单了。。。

评分

关于抗战证章的书,收图很全。可惜介绍性的文字聊聊可数,只点名了此章的尺寸,关于背景及其他并没有说明,有待完善。

评分

论到此处,我们要论一论历史理论的系统是由些什么部分组成的了。前边说过,历史理论是以一般就种种史的事实研究其普通的性质及形式,以明一以贯之的理数为目的的。史的事实为何?简约言之,便是构成人类经历的诸般事实。在历史理论上所研究考察的事物全体,即是此人类生活的经历。此处所谓人类生活的经历,不是指那作为一个动物在自然界的人类生存的经历而言,乃是指那为意识的活动的一个社会的生物的人类生活的经历而言。此种意义的人类生活的经历,其性质决非单纯,实为一种复杂的组成物。人类的经历,是一个概括的名称,包括人类在种种范围内团体生活的总合。人类在社会上,为一个人而生存,为氏族的一员而生存,为各种社团的一员而生存,为一国民的一员而生存,为民族的一员而生存,又为全人类的一员而生存。故吾人有个人的生活,有氏族的生活,有种种社团的生活,有国民的生活,有民族的生活,又有人类的生活。人类生活的经历,即由这些种种生活相凑泊相错综而成。我们要想了解人类经历的总体,不能不就此种种生活下一番剖析分解的工夫,一一加以精细的研究

评分

关于抗战证章的书,收图很全。可惜介绍性的文字聊聊可数,只点名了此章的尺寸,关于背景及其他并没有说明,有待完善。

评分

论到此处,我们要论一论历史理论的系统是由些什么部分组成的了。前边说过,历史理论是以一般就种种史的事实研究其普通的性质及形式,以明一以贯之的理数为目的的。史的事实为何?简约言之,便是构成人类经历的诸般事实。在历史理论上所研究考察的事物全体,即是此人类生活的经历。此处所谓人类生活的经历,不是指那作为一个动物在自然界的人类生存的经历而言,乃是指那为意识的活动的一个社会的生物的人类生活的经历而言。此种意义的人类生活的经历,其性质决非单纯,实为一种复杂的组成物。人类的经历,是一个概括的名称,包括人类在种种范围内团体生活的总合。人类在社会上,为一个人而生存,为氏族的一员而生存,为各种社团的一员而生存,为一国民的一员而生存,为民族的一员而生存,又为全人类的一员而生存。故吾人有个人的生活,有氏族的生活,有种种社团的生活,有国民的生活,有民族的生活,又有人类的生活。人类生活的经历,即由这些种种生活相凑泊相错综而成。我们要想了解人类经历的总体,不能不就此种种生活下一番剖析分解的工夫,一一加以精细的研究

评分

论到此处,我们要论一论历史理论的系统是由些什么部分组成的了。前边说过,历史理论是以一般就种种史的事实研究其普通的性质及形式,以明一以贯之的理数为目的的。史的事实为何?简约言之,便是构成人类经历的诸般事实。在历史理论上所研究考察的事物全体,即是此人类生活的经历。此处所谓人类生活的经历,不是指那作为一个动物在自然界的人类生存的经历而言,乃是指那为意识的活动的一个社会的生物的人类生活的经历而言。此种意义的人类生活的经历,其性质决非单纯,实为一种复杂的组成物。人类的经历,是一个概括的名称,包括人类在种种范围内团体生活的总合。人类在社会上,为一个人而生存,为氏族的一员而生存,为各种社团的一员而生存,为一国民的一员而生存,为民族的一员而生存,又为全人类的一员而生存。故吾人有个人的生活,有氏族的生活,有种种社团的生活,有国民的生活,有民族的生活,又有人类的生活。人类生活的经历,即由这些种种生活相凑泊相错综而成。我们要想了解人类经历的总体,不能不就此种种生活下一番剖析分解的工夫,一一加以精细的研究

评分

关于抗战证章的书,收图很全。可惜介绍性的文字聊聊可数,只点名了此章的尺寸,关于背景及其他并没有说明,有待完善。

评分

关于抗战证章的书,收图很全。可惜介绍性的文字聊聊可数,只点名了此章的尺寸,关于背景及其他并没有说明,有待完善。

评分

介绍得太简单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