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

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昆明市博物馆,晋宁县文物管理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报告
  • 晋宁石寨山
  • 云南考古
  • 史前考古
  • 新石器时代
  • 石器时代
  • 考古发掘
  • 文化遗址
  • 晋宁
  • 石寨山遗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8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16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0-01
页数:3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收录了晋宁石寨山的第五次发掘报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晋宁县志》记载:“石寨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上蒜乡石寨村西面,距滇池水岸约1000米,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30~100厘米。1955年3月云南省博物馆进行了局部试掘,出土磨制石器6件,另有骨锥、蚌刀、陶纺轮及一个灶台遗迹和1具仰身屈肢葬骨架。陶器多为碎片,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及夹砂灰陶,器形有盆、罐、圈足器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二 建制与历史沿革
三 历次工作情况及主要收获

第二章 墓葬综述
一 墓葬概况
二 随葬品概况

第三章 墓葬分述
第一节 大型墓葬
- M71
二 M69
第二节 小型墓葬
- M51
二 M52
三 M53
四 M54
五 M55
六 M56
七 M57
八 M58
九 M59
一○ M60
一一 M61
一二 M62
一三 M63
-四 M64
一五 M65
一六 M66
-七 M67
-八 M68
一九 M70
二○ M72
二一 M73
二二 M74
二三 M75
二四 M76
二五 M77
二六 M78
二七 M79
二八 M80
二九 M81
三○ M82
三一 M83
三二 M84
三三 M85
三四 M86

第四章 结语
一 分期
二 断代
三 有关问题的探讨
四 小结

附表
附表一 石寨山第五次发掘墓葬登记表
附表二 石寨山第五次发掘墓葬出土青铜器统计表
附表三 石寨山第五次发掘墓葬出土铜铁合制器统计表
附表四 石寨山第五次发掘墓葬出土金器统计表
附表五 石寨山第五次发掘墓葬出土银器统计表
附表六 石寨山第五次发掘墓葬出土玉器统计表
附表七 石寨山第五次发掘墓葬出土玛瑙器统计表
附表八 石寨山第五次发掘墓葬出土绿松石器统计表
附表九 石寨山第五次发掘墓葬出土陶器统计表
附表一○ 石寨山第五次发掘墓葬出土铁器、石器、木器、骨(贝)器及其他统计表

附录
附录一 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一至第四次发掘墓葬登记表
附录二 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一至第四次发掘墓葬出土器物登记表
附录三 云南晋宁石寨山墓地第五次发掘人骨鉴定报告
附录四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金属器的分析和研究
附录五 云南晋宁石寨山M71出土圆形铜扣饰贴片的矿物结构分析
附录六 云南晋宁石寨山M71出土部分玉、石器的矿物学鉴定

后记
英文提要

前言/序言


《秦汉边郡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以长江中游地区考古发现为例》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包括今湖北、湖南、重庆等地)边郡社会面貌的考古学专著。全书以近年来该区域内涌现的大量新材料为基础,结合已有的文献记载和既有的考古学理论框架,力求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边郡生活图景。本书不仅关注墓葬、城址等宏大叙事,更着重于普通民众的日常器物、聚落形态、经济活动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展现出秦汉帝国在边疆地带的实际治理效能与社会复杂性。 全书共分八章,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第一章:绪论:秦汉边郡的地理区位与研究范式 本章首先界定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地理范围及其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这一区域是中原王朝与西南夷、百越等少数民族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接着,作者梳理了既往对该区域秦汉遗存的研究脉络,指出了传统研究中存在的重政治史、轻社会史,重中原影响、轻本土适应的局限性。本章提出了以“地方性”与“帝国性”互动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强调从器物组合、空间布局等物质文化层面,探讨边郡社会如何吸收、转化和重构帝国的制度与文化。 第二章:城池聚落的布局与防御体系:帝国秩序的物质载体 本章聚焦于秦汉边郡的行政中心和军事要地的考古发现。通过对数个典型城址(如南郡、黔中郡的部分郡县治所)的平面布局、城墙结构、角楼设置及内部道路网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帝国在边郡推行标准化城市规划的努力。特别关注了烽燧系统与屯田区的空间关系,论证了军事防御与经济供给在边郡治理中的相互依赖性。文章还细致比对了这些边郡城址与中原核心区域城址在规模、功能分区上的差异,探究地方环境与资源禀赋如何塑造了边郡的城市形态。 第三章:墓葬制度的变迁:生死观念与社会等级的投影 本书将墓葬视为反映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时间胶囊”。本章系统梳理了自秦代至东汉早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墓葬形制变化,包括砖室墓、崖墓、瘗埋墓等多种类型。通过对随葬品(如陶器、五金、漆器)的类型学分析和数量统计,探讨了帝国礼制(如明器制度、丧葬等级)在边郡的渗透程度与接受程度。一个重要论点是,在某些偏远地区,本土的丧葬习俗(如木椁结构、特殊的合葬方式)在服饰、工具等实用器物被帝国化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第四章:陶器:日常生活的基础与技术的扩散 陶器是秦汉社会最基础的物质载体。本章摒弃传统上仅将陶器视为断代依据的局限,将其置于日常生活与经济生产的宏大背景下考察。详细分析了以“陶釜”、“圜底罐”为代表的地方性炊煮器型,以及从北方传入的“曲腹盆”、“高柄豆”等。通过对陶窑遗址的分析,揭示了制陶技术的区域性特征、手工业作坊的组织模式,并讨论了陶器贸易网络在边郡内部以及与邻近地区的连接作用。 第五章:冶金与手工业:资源利用与技术互动 秦汉边郡往往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地带。本章集中探讨了该地区铁器和铜器的生产与使用。在冶铁方面,重点分析了冶炼遗址中的鼓风系统、矿渣堆积,以及铁犁、铁镰等农业工具的形制特征,评估了铁制农具对当地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作用。在铜器方面,除了对钱币铸造的管理探讨外,更侧重于对本土化铜器(如兵器、车马器)的造型分析,揭示了中原先进的冶铸技术与当地工匠的传统技艺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 第六章:屯田与土地关系:帝国的粮食保障与地方社会的重塑 屯田制度是秦汉边郡治理的核心经济手段之一。本章结合考古发现的田埂遗迹、灌溉系统遗址以及与屯田相关的仓储建筑,重建了边郡的农业生产模式。重点分析了屯田民的来源(军士、流民、罪谪者),以及屯田区与本土自耕农区域在土地所有权、生产工具配置上的差异。通过对出土农具组合的对比,探讨了帝国经济政策对当地社会阶层分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文化杂糅的表征:图像、铭文与跨区域交流 本章从更具象的文化层面入手,考察边郡社会的多元性。首先,分析了少量带有“巴蜀文字”、“夜郎文字”痕迹的器物和石刻,探讨了与西南夷的早期接触与文化渗透。其次,对出土漆器、画像砖上描绘的图像符号进行细致解读,考察其中是否存在大量带有本土色彩的神话元素或生活场景。通过这些“文化杂音”,本书论证了秦汉边郡绝非中原文化的单向殖民地,而是一个活跃的文化熔炉。 第八章:结论:帝国边郡的韧性与适应性 总结全书的研究发现,强调秦汉帝国在边郡的统治并非一成不变的垂直管理,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适应地方环境和既有社会结构的适应性过程。边郡的社会结构具有显著的“韧性”,即在吸收帝国制度和物质文化的同时,也成功地保持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本书最终提出,理解秦汉帝国,必须深入理解其治理下那些充满活力和矛盾的边疆地带。 本书插图丰富,包含大量清晰的遗址平面图、器物线描图和照片,并附有详尽的考古数据表格,是研究秦汉社会史、地方考古学及区域文化交流的学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报告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份考古记录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文化遗址“生命史”的编年史。通过对不同时期遗迹的精细解剖,我仿佛触摸到了这座山丘上人类活动轨迹的变迁——从早期的聚落形态到后期的祭祀场所的演变,每增加一层发掘记录,就揭示出一段被时间掩埋的社会生活片段。书中对那些被遗弃的陶片、残损的石器所蕴含的日常信息挖掘得非常彻底,那种对“非主流”文物的重视,体现了现代考古学更加全面和包容的视角。它让我思考,我们今天所见证的文明,是建立在多少代人微小而坚韧的生存努力之上的。这本书以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土地与人类文明传承的宏大故事。

评分

我接触考古报告的经验不算丰富,但读完这本书的绪论部分后,我立刻被那种严谨的科学精神深深折服了。作者团队在描述每一次发掘的决策过程时,那种审慎和逻辑的推导,简直就是一部微型的科学方法论教科书。他们不仅仅是“挖到了什么”的简单记录,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为什么选择在这里挖”、“期望找到什么”、“发现的结果如何验证或修正了先前的假设”。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让报告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充满了知识探索的乐趣。特别是关于地层堆积的分析部分,那些复杂的年代学对比和碳十四测年数据的解读,作者用了非常清晰的图表和对比表格来辅助说明,使得即便我对地层学概念比较生疏,也能大致理解这项工作是如何精确地将时间刻度固定下来的。这不仅仅是一份发掘记录,更是一次关于历史信息提取方法的公开课。

评分

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这份报告无疑是极具分量的。书中对于某些特定遗迹和出土遗物的分类、定名和比较研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特别是关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的地域性差异分析,提供了大量新的、亟待学界关注的参照系。这些一手资料的详实公布,无疑会引发后续一系列的学术讨论和深化研究。我注意到报告在引用和对照相关学者的观点时,态度非常客观,既肯定了前人研究的价值,也明确指出了自身发现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和突破口。对于研究该区域古代社会结构、丧葬习俗乃至文化交流史的学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准点,可以用来搭建未来数年的研究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相当成熟,尽管主题是严肃的考古发掘,但行文流畅度远超我预期的专业报告。它没有陷入纯粹的术学术语的泥潭,而是巧妙地将考古学家们的“发现之旅”融入了技术细节之中。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现场工作片段的描述,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或是发现关键遗迹时团队内部的讨论和兴奋,这些“人情味”的细节,极大地拉近了专业研究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它让我们了解到,伟大的发现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劳和对细节的执着。这种叙述方式,成功地将冰冷的数据和文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考古工作者们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厚重的封面,略带磨砂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既保护了读者的视力,又营造出一种古籍的氛围。排版上,作者和编辑团队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图文的穿插布局恰到好处,那些精细的考古现场照片和手绘测绘图,清晰得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站在那片黄土地上。尤其是那些重要的器物照片,光影的处理极其到位,每一个纹饰的细节都纤毫毕现,看得出是对原物进行了极其细致的记录。不过,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图注的字体可以再稍微大那么一号,毕竟涉及到专业信息,对于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仔细辨认那些专业名词和坐标数据时,确实需要一点点耐心。整体而言,从视觉和触觉上,这本书已经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非常高质量的阅读体验,体现了出版方对这份重要考古成果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