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古玉撷英

南阳古玉撷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成甫,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古玉
  • 南阳玉
  • 玉文化
  • 文物
  • 考古
  • 历史
  • 艺术
  • 收藏
  • 玉器
  • 中国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73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60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我国玉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南阳玉石堪称是其中烁烁其华的一枝奇葩,南阳市也因为其独特玉石文化而闻名于世,拥有发达的玉石产业,本书详实地介绍了以南阳独山玉石为质地的古玉石器,反映了我国古代深厚的玉石文化。

内容简介

   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南阳经济,进一步提高南阳独山玉和玉雕业的知名度,充分发挥文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编写了《南阳古玉撷英》一书。经过两个年度的艰苦努力,已付梓在即。此时,我们不由想到了对编著工作予以热心帮助的单位和同志们。
   《南阳古玉撷英》的编著,实物资料的搜集是关键,尤其是南阳独山玉玉石器,过去发表的实物资料很零散,系统地整理、研究又是一次,因此,搜集资料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得到了河南、湖北等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有关考古发掘、博物陈展、收藏研究单位的大力支持,分别是: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工作站、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新野县汉代画像砖博物馆、唐河县文化馆、方城县博物馆、南召县博物馆、三门峡虢国墓地博物馆、平顶山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许昌市博物馆、驻马店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襄樊市博物馆、枣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荆州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由于各单位的支持和文博界同仁的相助,才使我们能够进入三十多处库房开展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研究,认定、确立了一些正确观点,同时,摒弃了一些错误认识。整个工作过程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绝大多数文物干部具有良好的素质,能把文物视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少同志未曾相识,但却一见如故,示“宝”与同好,不藏不匿,体现了“天下文物干部是一家”的宽广胸襟。那种热情、真挚、坦诚,将使我们永志不忘。
   为编好《南阳古玉撷英》,有关领导和专家高度重视。南阳市文化局成立了以雷恩洲局长为主任,其他副局长为副主任的编委会,具体协调、加强领导工作。南阳市市委书记何东成在百忙中为《南阳古玉撷英》撰写致辞。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拨却繁冗,为《南阳古玉撷英》撰写序言,向读者推荐,他对概述中的诸多观点和见解给予了高度评价。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多次过问调查、编著工作,解决疑难问题。在编纂中,樊力、郝本性、贾峨、曹桂岑、姜涛、胡永庆等先生帮助我们辨析一些学术问题,使《南阳古玉撷英》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在此,我们向有关领导和专家致以谢忱。

目录

致辞

概述
Introduction
图版
图版说明
后记

前言/序言

  南阳是河南西南的重镇,曾经是楚国早期都邑和通往两湖的交通要冲,又是汉代冶铁基地,古文化遗存非常丰厚。我于20世纪50年代末曾经去南阳调查汉画像石和神道石雕,之后因编纂《中国古代玉器分类全集》再去南阳调查独山玉并研究其开发启用的源头,还应邀参加了第三届镇平玉雕节、第二届南阳玉雕节,并为中国玉文化博物馆开幕式剪彩。承蒙大会安排,参观了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珍藏的出土古玉。此时,赵成甫所长说到研究所即将编辑一部《南阳出土古玉图录》,约我为其撰序,我表示愿尽绵薄。嗣后,赵成甫所长赴京送来《南阳古玉撷英》文稿。我拜读之后,认为《概述》部分科学性、学术性较强,是一篇评述淅川下寺、南阳市物资城和桐柏月河春秋墓葬出土古玉及南阳独山玉的好论文,必将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就其论文本身来说,我是非常满意的,并从中获益良多,特向读者推荐本书。在此,我只想就南阳独山玉和南阳春秋古玉的问题谈谈酝酿已久的个人看法。
  如上所述,我介入独山玉的调查研究已有20余年,很早便认为独山玉既不是闪石玉,也不是辉石玉,而是“黝帘石化斜长石”,或者说是斜长石类玉石,在我国玉资源中它确是一枝独秀。它的启用源头已提到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有6000~7000年的历史,但这还不是最早的源头。远古人釆石打造工具时往往就地取材,这几乎成为一条史前用材的规律。本书记述了邓州市八里岗遗址出土的用独山玉制作的扁平玉斧和玉凿,此遗址距产玉地点约40公里。从这个距离来看,亦应为“就地取材”。从工艺角度观察,这两件玉器通体磨光,不排除使用了抛光工艺。关于扁平玉斧的社会功能,一是工具,二是礼器。《概述》指出:“我们发现少数应是劳动工具,但大多数无使用迹象,无疑是礼器。”基于上述原因,扁平玉斧绝不是独山玉的最早源头,它的最早源头应早于邓州八里岗仰韶文化早期遗址。根据岫岩细玉沟闪石玉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例证,判断独山玉启用的时间应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概述》亦主张“独山玉的加工、生产应在仰韶文化初期,甚或早于仰韶文化”,这一提法是完全正确的。
  《概述》对独山玉的源头做出正确判断的同时,还对独山玉的流传做了精细梳理,颇有说服力,但从考古学角度也留下了从战国至宋代长达1500余年的空白。从玉器传播流传角度观察,只能理解为独山玉已被赶出帝王玉的领地,而完全返回区域性玉器的角色,仅仅传播于特定的地域和群体,这一群体己不是贵族而是一般庶民。此时独山玉仅在较为狭小的范围内流传,并成为黎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商品。我相信独山玉不会中断或半途而废。“豫山产玉,北居之民多釆玉为生”,这一记载虽出自清光绪年间的县志,但它又可用于填补战国至宋代的空白,甚至亦可用此文句贯穿独山玉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我相信“北居之民,多采玉为生”是整个独山玉开发史上的真实记录。
翰墨丹青间:宋代文人园林与诗词的交融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阶层在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下,对于私家园林(特别是书斋园林与山水清赏之地)的营造理念、审美取向及其与同期诗词创作之间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文献考据,剖析了宋代士大夫如何将个体生命哲学、儒释道思想融入有限的园林空间之中,并以诗词作为记录、深化和传播这种精神体验的核心媒介。 第一章:宋代士大夫群体的文化转向与园林意识的萌芽 1.1 雅集与风尚:从宫廷审美到士人趣味的转移 宋代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使得文官集团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这种地位的提升并非仅仅体现在政治权力上,更深刻地反映在文化领域的自主性增强。北宋开国伊始,对唐代遗风的反思与重塑,催生了“尚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种文化转向,使对“雅”的追求成为士大夫阶层自我身份构建的核心要素。 园林,在唐代多为帝王或藩镇的奢靡之所,至宋代,其功能和意义开始向私密化、精神化转变。士人开始厌倦对宏大叙事的迷恋,转而关注个体心灵的栖居。本书考察了如欧阳修、苏轼等早期代表人物,他们对园林的态度,不再是简单的游乐,而逐渐演变为一种“以物寄情”的载体。他们开始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不假雕琢”的自然意趣。 1.2 理学思潮的渗透:格物致知与园林的空间哲学 程朱理学在宋代中后期的兴盛,对文人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探究万物之理来体悟天道。在园林设计中,这体现为对自然元素的极端尊重和对“理”的模拟。 园林不再追求奇花异石的堆砌,而是强调“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例如,对太湖石的选取,不再是追求其怪异,而是探究其“瘦、皱、漏、透”的内在肌理,以期在石中见天地。本书详细分析了园林中“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它并非单纯的导览路线,而是象征着士人参悟人生曲折、探索未知真理的认知路径。园林成为一个可以进行“格物”的微缩宇宙。 第二章:书斋园林的精致化与心灵栖居地的构建 2.1 “一亩方圆”的宇宙观:袖珍园林的艺术 宋代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土地价格的飙升,使得大型园林难以普及。由此催生了精致的书斋园林——其面积通常不大,往往只占据宅邸的一角或天井。这种局限性反而激发了文人的创造力。 著名的案例如朱熹在武夷的精舍,或一些文人在汴京、临安城内的“小筑”。这些空间必须具备诗意的全部要素:山石、水体、花木,但必须以极高的密度和精妙的布局呈现。这种“一亩方圆”的园林,被文人视为对抗外部官场喧嚣的“精神避难所”。 2.2 园林元素中的象征主义:梅、竹与松的品格投射 宋代文人园林中的植物选择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本书聚焦于“梅、竹、松”的组合,即“岁寒三友”。梅花的傲雪独立象征着高洁的士人品格;竹子的虚心有节,暗合儒家修身之道;而松树的坚韧,则寄托了对国祚绵延的期盼。 我们通过分析宋代园林记述(如《梦粱录》中的记载及私人志述)发现,文人对于植物的栽种位置、观赏角度都有着近乎仪式性的要求。例如,书房窗外必植翠竹,取其“萧萧”之声,以助沉思,此声响被视为一种“清音”,而非噪音。 第三章:园林之景,诗词之魂:意境的互证与转化 3.1 诗题与园林命名:空间叙事的建立 宋代园林最大的特点是“可诗化”。文人建造园林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自己提供创作的灵感源泉,或为自己的雅集提供场所。园中的亭、台、轩、榭,无不带有诗意的名称。 本书细致梳理了从苏轼的“快哉亭”到杨万里的“吟诗处”的命名传统。这些名字本身就是一首微型诗歌,它们预设了观赏者进入该空间时应有的情绪和思考方向。园林景观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凝固的意象,是诗句的“物质化呈现”。 3.2 诗词作为园林体验的“解码器” 如果说园林是舞台,那么诗词就是剧本的说明书。园林的设计常常是“未有景,先有诗”。文人往往先在心中构思一首诗的意境,然后着手布置园林以实现这一意境。 重点分析了宋词在描绘园林景致中的独特优势。词的含蓄、婉约和声韵之美,使其能更好地捕捉园林中瞬息万变的氛围,如月下水光的摇曳、清晨雾气的弥漫。例如,在描绘雨后芭蕉或黄昏池塘时,诗词的语言比散文更具有感染力,它们“补全”了静态园林所无法传达的时间维度和听觉感受。通过对具体诗词作品(如王安石、陆游的部分咏园之作)的细读,揭示了景语如何转化为情语。 第四章:雅集、清赏与士人社群的文化实践 4.1 园林中的社交空间:点茶、斗茶与宴饮 宋代文人雅集,园林是最佳的承载地。这种集会超越了单纯的宴饮,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确认和精神交流的仪式。 本书详细描述了雅集中的核心活动:点茶、插花(花道)和焚香(香道)。这些活动都严格遵循礼仪,并在园林的特定空间内展开。例如,斗茶往往在水边或临水轩中进行,以保证水质和氛围的清幽。诗词在雅集中的作用是即兴创作和互相唱和,是对现场景致和文人情谊的即时记录。 4.2 园林与隐逸情结的张力:出世与入世的平衡 宋代文人始终在“仕”与“隐”之间摇摆。他们的园林,无论是城中的书斋园,还是乡间的别业,都体现了这种张力。 园林是他们实践“半隐”生活的方式。他们并非真正逃离尘世,而是通过在园中创造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来保持自身精神的独立性。这种“寓居于市而心在山林”的状态,需要通过诗词来不断自我确认和向同道者表达。诗词成为了他们向外界宣告自己“清高”的旗帜,同时也是自我安慰的秘语。 总结:宋代园林作为一种“可行走的哲学” 本书总结认为,宋代的文人园林不仅仅是建筑艺术或园艺实践,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可感知的哲学表达。它将理学对“天理”的探求、儒家对“修身”的重视,以及道家对“自然”的向往,通过石、水、木、花等有限的物质媒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词则是赋予这些物质景观以永恒生命力的精神之盐。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得以窥见宋代士大夫群体的内心世界、审美取向及其在动荡历史中寻求精神安宁的独特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称赞一下这本书在资料搜集和整理方面的严谨态度,这绝对是一部下了“笨功夫”的著作。我翻阅了书中引用的诸多参考文献和出土报告,发现其考证之详尽,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小型的工具书了。作者似乎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了一线资料的挖掘和比对之中,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扎实的证据链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尤其是对于那些年代久远、记载模糊的器物,作者能够通过交叉比对不同的史料和实物特征,给出一个非常审慎且逻辑自洽的判断。这种对真相的执着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历史的肌理之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可靠的研究框架。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学术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个人的审美观和历史观都产生了一次温柔而坚定的冲击。它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引导我重新审视我们与古代文明之间的联系。我常常在阅读完一个章节后,会暂时放下书本,凝视窗外,脑海中回放着书中所描述的古老图腾和纹饰,体会那种跨越千年的审美共鸣。书中对于某些特定时期艺术风格的流变分析得尤为透彻,那种从宏观的时代脉络到微观的局部造型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断代和风格判定的核心要领。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气质的熏陶,一种对“美”与“时间”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理解,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精神慰藉和灵感源泉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令人叹服,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条时间的长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场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那些古代匠人精神的描摹,那种精益求精、近乎虔诚的制作态度,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对某类物品的简单罗列和技术解析,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文化心理乃至哲学思想的演变。有些篇章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避开了传统研究中常见的窠臼,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和思考。这种能够激发读者主动探索欲望的文字魅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封面散发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分量十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图文的布局非常考究,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那些精美的插图,无论是拓片还是照片,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清晰度和艺术水准,能让人清晰地观察到器物的细节,这对于研究和欣赏古代工艺品来说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文字的叙述上也下足了功夫,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上手,沉浸其中,体会到作者对古代文明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从触感到视觉再到文字,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堪称一本制作精良的艺术品。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领域相对专业。然而,实际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的叙事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采用了一种“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讲解方式。开篇的引言部分如同一次引人入胜的导览,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研究的意义和乐趣。随后,每一章的结构都像是一个精致的盒子,里面既有基础知识的梳理,也有高阶理论的探讨,但讲解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总能在关键时刻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鲜为人知的轶闻来调剂枯燥的学术内容。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使得知识点的累积过程非常自然,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构建,完全没有那种“被灌输”的压迫感,读起来非常享受。

评分

介绍南阳玉文化,感觉价格定高了。

评分

评分

介绍南阳玉文化,感觉价格定高了。

评分

评分

评分

京东满100-20超合适

评分

评分

介绍南阳玉文化,感觉价格定高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