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盛巽昌,欧薇薇,盛仰红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历史观
  • 历史研究
  • 政治思想
  • 中国近代史
  • 传记
  • 人物分析
  • 历史评述
  • 红色文化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422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78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4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是我们研究毛泽东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的丰富资料。从他的学术思维、语言逻辑、情感世界和对中国过去与现实的思考对历史这些批语和圈点里显示了一代伟人的历史智慧,具有非常深远的时代意义,富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是我们的一份精神财富。

内容简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读史说史,在于适当的应用。他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解放以后,每外出必自备中国地图,找好路线和方位;每在一处会议,就要向所在地的图书馆查阅大量图书;每到一地,还要查阅地方志和有关本地历史文化书籍,和当地人员畅谈、作情感交流。这也是读史的别致处,也是他不断深化自己研读历史的一个方法。毛泽东对历史的评说,虽然很多是片言只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闲话,但却能折射出这位历史人如何运用历史,恰到好处。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这就是他如何解析、学习历史所创造的文化价值。毛泽东评说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也是一门学问。观古今于须臾,托四海于一瞬。古今中外还很少有一个国家领袖,能够像他那样认真而又潇洒,严肃而又不失幽默,信口而谈而又为人们易于理解、乐以接受了的读史方法。

目录

写在前面
1902年
开始读的是《三字经》
1904年
继续攻读四书五经
1906年
接触《三国演义》、《水浒》
1907-1908年
尤喜读《盛世危言》之类书籍
1909年
认为牛皋比岳飞有气魄
1910年
“我崇拜康有为和染启超”
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分糖风波”
1911年
他认为刘秀登基后,严光应该当宰相
公开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大总统”
1912年
写了《商鞅徙木立信论》
1913年
《讲堂录》
1914年
买了一部《韩昌黎全集》
1915年
认为禹王是个劳动人员
回信的有三个半人
王安石“卒以败者,无通识”
1916年
“故最愚者彭世凯”
1917年
“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
推崇岳飞的“八段锦”
“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宗教战争”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后记
历史的镜鉴与人性的洞察: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度书写 书名: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的转型与抉择》 作者: 陈景明 出版社: 时代之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的转型与抉择》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部以宏大叙事为骨架,以精微人物侧写为血肉的深度历史著作。本书旨在穿透百年来的迷雾与喧嚣,深入探究自晚清“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伊始,直至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如何完成其艰难而痛苦的自我重塑过程。 全书聚焦于“转型”与“抉择”两大核心命题。近代中国,是一个在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救亡图存与制度革新之间反复拉扯的复杂场域。本书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之中,探讨列强环伺的外部压力如何催化了内部的结构性危机,以及中国人为应对危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展现出的非凡智慧。 第一部分:旧梦的破碎与新思的萌芽(晚清中后期)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清帝国体制的僵化与应对危机的迟缓。我们不满足于简单归咎于腐败无能,而是细致剖析了王朝的财政体系、军事结构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局限。 “器物”之惑: 详细考察了洋务运动的得失,指出其在技术层面的进步与在制度、文化层面的深刻障碍。通过对曾国藩、李鸿章等关键人物的复杂心路历程的刻画,揭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指导思想内在的矛盾性,以及它如何最终未能抵御住工业化国家的全面冲击。 戊戌的悲剧: 深入重构了光绪年间维新变法的历史情境。本书强调了改革的复杂性——不仅是自上而下的政治博弈,更是地方势力、保守派与激进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困境,被放置在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中进行审视。 共和的代价: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历程,被置于一个更具批判性的框架下考察。辛亥革命的成功与随后的军阀割据之间的逻辑关联被清晰地阐明。革命的激情如何被权力结构的惯性所吞噬,以及早期共和制度设计中未能充分解决的地域与阶层矛盾,成为理解后续乱局的关键。 第二部分:思想的熔炉与民族的觉醒(五四前后至大革命时期) 本部分将叙事核心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剧烈变革。这是中国从“国家”概念向“民族”意识形态深刻转化的关键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深度解析: 本书认为,“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提出,不仅是文化层面的反叛,更是对传统儒家伦理体系在现代社会生存能力的一次彻底审判。我们细致考察了白话文运动的社会基础、对传统家庭结构的冲击,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启蒙”重担下的精神困境与分裂。 信仰的转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信心遭受重创。本书详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救世主学说”,如何迅速在中国找到其最适宜的土壤。这一部分将重点对比不同思潮(如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在当时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解释力,强调了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复杂性。 国共合作的得失: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分析,不仅仅是关于政治联盟的叙事,而是对不同政治哲学如何试图利用或驾驭社会力量的一次实验。通过对早期党组织结构、农民运动兴起的研究,展现了革命力量如何从城市精英走向广阔乡村的过程。 第三部分:浴火重生:抗争、分裂与新秩序的建立(抗战至建国初期) 这部分内容直面中国近代史上最残酷、也最决定性的阶段。 抗日战争的复杂图景: 本书摒弃了单线叙事的英雄史观,而是力图展现抗战中多条战线、多方力量(国民政府、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地方精英以及民间社会)如何共同构成了民族抵抗的复杂整体。重点分析了战略后方的经济维持、国际援助的局限性,以及战争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版图。 内战的逻辑: 对国共内战的分析,超越了简单的军事胜利,深入探究了政权合法性的消逝与重建过程。本书着重考察了国民党政权在通货膨胀、吏治腐败、以及对知识分子阶层疏离背后的深层原因,对比了共产党在土地政策和军队纪律上所展现出的组织优势,从而解释了政权更迭的深层社会动力。 新政权的奠基: 最后一章描绘了1949年后新政权在扫除旧的政治残余、稳定经济秩序、确立意识形态权威方面的初步尝试。此处的重点在于对初期政策的审慎评估,理解新政权如何在极度匮乏的物质基础上,迅速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后续的现代化探索奠定基础。 本书特色: 1. 多维视角下的批判性继承: 本书在吸收了新近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传统史学中的“断裂论”和“一元决定论”进行了有益的平衡与修正,力求展现历史人物选择的困境而非简单的道德评判。 2. 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结合: 叙事线索紧密围绕着中国社会基层的变化,将宏大的政治事件与普通民众、地方精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历史更具“可触摸感”。 3. 聚焦“中间力量”的命运: 重点关注那些在巨变中努力求存、摇摆或被时代裹挟的中间阶层(如民族资产阶级、自由派知识分子、地方士绅),他们的沉浮构成了理解中国转型的关键侧面。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的转型与抉择》是一部献给所有希望深刻理解当代中国从何而来的读者的历史读本,它要求读者以耐心和开放的心态,重新审视那些被反复提及,却又常常被简单化的历史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独特视角。它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问题,反而选择直面它们,并通过细致的考证和严密的逻辑推导,为读者构建起一个清晰的认知路径。每当遇到一些先前困惑不解的疑点,翻阅此书后,总能豁然开朗。这种清晰的逻辑线条和扎实的论证基础,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信服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能长时间地沉浸在对历史深层规律的思考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起承转合之间自然流畅,让人一读起来就难以停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人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深入,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多面且真实的形象。每当关键情节推进时,总能感觉到一股强大的驱动力在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仿佛有一种历史必然性的力量在幕后操控。这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烂熟于心的人,也能从中读出新的韵味和层次感。

评分

读罢全书,我感到一股强烈的反思之风扑面而来。它似乎在不断地叩问我们:历史的经验教训究竟在哪里?作者在梳理史料和梳理思想脉络时,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很多观点犀利而精准,直击问题的本质。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阅读体验远非停留在知识的获取层面,更像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和升华。对于希望构建完整历史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读下来,真是让人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心境上,简直是入木三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个关键决策点的分析,那种在重重压力下,决策者如何权衡利弊,最终做出影响深远的决定的过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像是带你走进了历史现场,让你去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紧迫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赞叹。很多段落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品味一篇优美的散文,字句之间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力量。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历史细节,通过富有张力和感染力的文字重新包装,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将史学研究的严谨性与文学描写的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尝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档案,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生命片段。

评分

未看

评分

收集 了,只要是你写的。。

评分

书本质量很好,送货快捷。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决战朝决战朝决战朝决战朝

评分

满意

评分

《如何阅读一本书》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自1940年问世以来,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重版多次。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书的骨架的基础

评分

决战朝决战朝决战朝决战朝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