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感到非常振奋。能够将如此珍贵的魏碑拓片集结成册,并且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刊布,无疑是对书法史研究的一大贡献。书中的考证部分,如果能加入更多关于书者生平、碑文背景的深入剖析,想必会更加圆满。目前呈现的内容已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那些精妙的碑刻线条,本身就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书风演变、刻工技艺的重要实物资料。我期待未来能够有更详尽的版本,不仅仅是图像的呈现,更希望看到对每一个字、每一处结构、甚至每一道残损痕迹背后的历史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标注,这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士人精神面貌和艺术追求至关重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是沉浸式的。那些古朴的、饱经风霜的笔法,如同低语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花了好几个下午,只是单纯地对着其中几块碑帖反复摩挲、揣摩。不同于快餐式的阅读,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那种“力量感”和“拙朴美”。它迫使你放慢节奏,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书法规范,去体会古人那种不加雕饰、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这种阅读过程带来的精神上的洗礼,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范畴,更像是一次与古代大师的心灵对话,让人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难得的宁静锚点。
评分从一个普通书法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库”。魏碑的雄强、遒劲,那种直入骨髓的力度,是现代书家难以企及的。通过对这些高质量拓片的临摹和对比,我发现自己在运笔的厚度和结体的稳定上有了一些新的领悟。不同于印刷品中常见的那种经过过度“美化”或失真的影印件,这里的图像清晰地展现了刀法与纸张相互作用产生的微妙肌理,这对于学习如何掌握“力度”和“笔锋”的转换,提供了最直接的视觉参照。这本集子无疑会成为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它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和典雅的气质。纸张的质感经过精心挑选,触感温润而细腻,油墨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每一个笔画的细节都清晰可见,拓片本身的韵味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尤其是那种泛着岁月痕迹的色调,仿佛真的能穿越时空,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作为一名对手拓学有深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尤其欣赏编辑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图文的对照安排得体,既方便了对碑文的细致考证,又保证了整体视觉上的美感和舒适度。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封面和封底的纹理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还要超越书法本身,触及到中国文化脉络中“碑刻”这种独特载体的意涵。一块墓志,不仅仅是记录生平的文字,更是特定时代审美、政治、宗教信仰的复合体。通过这些拓片,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士人如何看待生死、如何表达对不朽的渴望。每一次拓印的痕迹,都凝聚了当时匠人的心血,也承载了后世寻访和珍藏者的敬意。翻阅此书,我仿佛在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考古工作,思考着文字背后的权力结构、文化流变,以及这种石刻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被如何对待和解读,它提供了一种宏大叙事下对具体文化遗存的细微考察视角。
评分内容经典,清晰度高,有点贵了。
评分河南洛阳出土的汉延平元年 (106)贾武仲妻马姜墓志,虽不自称为墓志,但所记的内容已与墓志相近。江苏邳县元嘉元年 (151)缪宇墓后室石门上方所刻的题记,有官职姓名、死葬日期、韵语颂辞,实为后世墓志铭之滥觞。当时由于盛行在墓前立碑,故此种埋入墓中的石刻文字是很少见的。魏晋时期严禁在墓前立碑,而埋入墓中的小型墓碑的数量增多,如洛阳出土的永平元年(291)徐夫人菅洛墓碑、元康元年(291)成晃碑,形式和内容都与地面上的墓碑相同,只是形体缩小而已。其后,有作圭形的,如洛阳出土元康九年徐美人墓志;有作竖长方形的,如北京出土的永嘉元年(307)华若墓志。它们都自称为“铭”,因为志文后皆有四言韵语组成的“颂”辞。也有比较简单的,只记姓名和卒年的,如江苏镇江出土的升平元年 (357)刘尅墓志。自称为“墓志铭”的是山东益都出土的刘宋大明八年 (464)《刘怀民墓志铭》,这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墓志铭。6世纪初的南北朝后期,墓志逐渐定型,志石多呈方形,志盖多呈盝顶形,也有个别作龟形的。墓志盖在南北朝时期尚不普遍,隋唐以后,志盖相合,遂成定制。志文的内容也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文体,首先叙述死者姓名、籍贯和家世谱系;再记其生平事迹,官职履历,并颂扬其政绩德行;最后记其卒葬年月和葬地;志文后为四字韵语的“铭”,以表达悼念哀思之情。南北朝至隋的墓志上皆不署撰者书者姓名,唐代以后才在志文标题下署撰者书者姓名和官衔。
评分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盛行。日本、朝鲜受中国的影响也有墓志,日本的最早出现于奈良时代前期。
评分张祖翼经典藏拓系列 。。。
评分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评分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评分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评分碑帖拓本。。。不错。。
评分河南洛阳出土的汉延平元年 (106)贾武仲妻马姜墓志,虽不自称为墓志,但所记的内容已与墓志相近。江苏邳县元嘉元年 (151)缪宇墓后室石门上方所刻的题记,有官职姓名、死葬日期、韵语颂辞,实为后世墓志铭之滥觞。当时由于盛行在墓前立碑,故此种埋入墓中的石刻文字是很少见的。魏晋时期严禁在墓前立碑,而埋入墓中的小型墓碑的数量增多,如洛阳出土的永平元年(291)徐夫人菅洛墓碑、元康元年(291)成晃碑,形式和内容都与地面上的墓碑相同,只是形体缩小而已。其后,有作圭形的,如洛阳出土元康九年徐美人墓志;有作竖长方形的,如北京出土的永嘉元年(307)华若墓志。它们都自称为“铭”,因为志文后皆有四言韵语组成的“颂”辞。也有比较简单的,只记姓名和卒年的,如江苏镇江出土的升平元年 (357)刘尅墓志。自称为“墓志铭”的是山东益都出土的刘宋大明八年 (464)《刘怀民墓志铭》,这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墓志铭。6世纪初的南北朝后期,墓志逐渐定型,志石多呈方形,志盖多呈盝顶形,也有个别作龟形的。墓志盖在南北朝时期尚不普遍,隋唐以后,志盖相合,遂成定制。志文的内容也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文体,首先叙述死者姓名、籍贯和家世谱系;再记其生平事迹,官职履历,并颂扬其政绩德行;最后记其卒葬年月和葬地;志文后为四字韵语的“铭”,以表达悼念哀思之情。南北朝至隋的墓志上皆不署撰者书者姓名,唐代以后才在志文标题下署撰者书者姓名和官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