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旧典备徵 安乐康平室随笔:清代史料笔记》如同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斑驳光影。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善于从中挖掘出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并将它们串联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赞赏他对于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那些在正史中可能只是寥寥数笔带过的人物,在他的描绘下,都变得立体而鲜活,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心跳,感受到他们的悲欢离合。他巧妙地将个人化的感悟与史料考证相结合,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度对话,他不仅向你展示了历史的面貌,更分享了他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种以随笔的形式呈现的史料笔记,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历史的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能够为更广泛的读者所分享。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温度的表达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有点古朴,初见之下,以为是某种深奥的学术专著,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前辈,在书斋中闲适地品评古今。作者似乎是一位颇有闲情逸致之人,将自己对清代历史的零散思考、随手摘录,编织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篇章。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宫廷日常的描绘,那些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了帝王将相之外,更加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厚重的历史长卷之中,看到了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韵味。书中的论述并非是那种板起面孔的讲史,而是充满了个人化的解读和情感的投入,有时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又让人陷入沉思。它不像枯燥的史书那样需要强记硬背,而是像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清代生活指南”或者“历史八卦大全”,总能找到令人惊喜的发现。这种以随笔形式呈现的史料笔记,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研究者,但又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感受到了书写者本人对于历史的那份热爱和独特见解,仿佛与一位博学而有趣的智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如沐春风”来形容,但又不失深度。作者在处理史料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在他的笔下却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折射出时代的光影。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对某位官员的生活习惯的描述,对某个宫廷仪式的细致考证,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他不像某些历史学家那样,只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更倾向于从微观的角度切入,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来展现历史的脉络。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极大地激发读者的兴趣,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文笔流畅,辞藻优美,读起来毫无压力。即便是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他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略到了历史的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模式,而是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个性化的方式,来呈现他对历史的理解。
评分初读这本书,就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不像是在写一本正襟危坐的历史书,更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闲聊,分享他搜集到的那些有趣的“老物件”和“旧故事”。他将自己阅读史料时的所思所感,以一种极为亲切和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他自己的书房,一同品味历史的甘醇。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极为生动,一些原本可能被淹没在史海中的人物和事件,在他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宫廷秘闻的解读,那些看似八卦的内容,在他的分析下却能折射出深刻的历史意义。他并不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细微之处。这种写法,使得历史的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愉悦,让我这个对历史并非特别专业的人,也能乐在其中。而且,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对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带着一种尊重和理解,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更加温暖。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匠心的作品,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从浩瀚的历史尘埃中,发掘出那些被遗忘的珍宝。书中所涉及的史料,虽然看似零散,但作者却能将其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揭示出清代社会各个层面的生动图景。我尤其对其中对不同阶层人物的描摹印象深刻,从达官显贵到市井小民,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不仅关注政治事件,更着眼于社会风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清代社会。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作者的论述并非是那种单方面的断言,而是充满了思辨性,他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会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鼓励读者自己去探寻历史的真相。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更具吸引力,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治学的方法。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评分非常棒 物美价廉 期待已久
评分《旧典备徵》被时人称誉为“于先朝国故人物,详稽博考,原原本本,殚见洽闻,凡诸纪载,既备且确,其体例与《弇州别集》相近,而精核过之”(见刘承干跋),是有一定道理的。如“各省状元人数”条,记录了起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讫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的二百数十年间共一百十二科各省状元的姓名、籍贯、科名等,可与清代进士题名碑录和馆选录等记载互相参照比较,“浙江鼎甲考”条,则专记起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讫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约二百五十年间的浙江籍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籍。“武鼎甲考”条,记录起顺治三年讫光绪二十四年的武科鼎甲姓名、籍贯,可以弥补进士题名碑录中记文不记武的不足。又如著者仿傚《归田琐记》记载闽籍得谥者例,在“浙省人得谥者”条中,按杭州、湖州、宁波、绍兴、台州、衢州、严州、处州八个地区记录了浙江人得谥者的姓名、县籍、官职、谥号和得谥年代,可以和“一家人得谥者”条互参,起到一种谱牒的作用。其它如“世家”等条,均属此类。
评分繁體豎排
评分肯,是为其客观、公允之评价。
评分《旧典备征》和《安乐康平室随笔》,是近人朱彭寿所著的两种较有价值、带工具书性质的清代史料笔记,对文史爱好者、尤其是对清史研究工作者,会有相当的帮助,《旧典备征》和《安乐康平室随笔》被时人称誉为“于先朝国故人物,详稽博考,原原本本,殚见洽闻,凡诸纪载,既备且确,其体例与《弇州别集》相近,而精核过之”,是有一定道理的。朱彭寿(1869~?),别名小汀,又号述庵、述叟、寿鑫斋主人,浙江海盐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历官典礼院学士、陆军部右、左丞等职。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北洋政府湖南长沙关、湖北宜昌关监督约年余,后乞病返北京。因他出身宦门,长期跻身仕途,又十分留意掌故,故对清代人文、科甲、职勋、典制等故事极为详熟,1931至1938年应徐世昌之聘,总纂《清儒学案》。《旧典备征》五卷,是朱彭寿的主要著作《寿鑫斋丛记》中第一种,着重记述清代人文,科甲,职勋,典制等方面内容,“国故人物,详稽博考,原原本本,殚见洽闻,凡诸记载,既备且确”。如记清历朝各省状元,记浙省人得谥者,记满汉大臣出身等,对研究清代人物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安乐康平室随笔》共六卷,所记题材广泛,除典章、人事外,兼及诗词、文字音韵、版本目录、古钱书画等,特别是对义和团、洋务运动的记载,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五55:《淮南子》一书,素鲜佳刻。自乾隆戊申,武进庄伯鸿(逵吉)取道藏本,经钱献之(坫)所校订者,覆加参考,刊于其父咸宁署中,由是此书遂称完善矣。顾原书本集众手而成,与《吕氏春秋》体例最近,其中议论,多采辑周秦诸子之语,惜高诱注解,仅笺释意义故实,而于引用前人旧说,俱未证明。窃意欲治此书,应仿李善注《选》之例,凡古事古语,引自某书者,为之分别段落,一一标注所出,庶全书二十训内(其末卷要略,实总序也),何者为新纂,何者为旧闻,俾读者得以开卷瞭然,不致目迷五色。其裨益后学,似较之高氏所注,庄氏所校者,当尤为有功云(孙颐谷侍御志祖著有《家语疏证》,于今本《孔子家语》为王肃所伪撰者,其袭用经子诸书,皆竟委穷原,一一证明所出,其法最善)。56:吾浙西湖,名胜甲于天下。余昔应乡试时,三场既毕,每承戚友相约,同乘画舫,作竟日之游。自戊子秋捷以还,遂不复至。癸亥二月,重来湖上,则涌金门一带城垣,已成平地,即濒湖诸建筑,亦非复旧观矣(其中颇多西式)。然节届清明,较秋色尤形佳丽,因于淡云微雨中,或日斜风定后,偕同行刘子(刘字子安,以善书名),棹一舟小叶,容与中流,宜雨宜晴,如入画境。复逐日搜岩寻壑,任意所之,安步当车,兴颇不浅。惜行期所迫,尚有九溪十八涧者,卒未得抽暇一往,为怅然耳!归途追忆游踪,历历在目,爰口占四绝以记之云:“几番献艺逐秋闱,曾向湖心泛月归。三十六年弹指过,重来城郭已全非。杰阁崇祠早就荒(文澜阁及左、刘诸公祠皆已作废),谁家高冢独轩昂(谓某女士墓)。此行为爱湖山美,莫更逢人话海桑。水光山色尚依然,况值清明二月天。最是六桥风景丽,桃花如火柳如烟。镇日寻幽洞壑间,层峦占磴任跻攀。南屏钟动游人散,又向苏堤踏月还。”
评分给朋友买的,还行。
评分这两种笔记都带有工具书性质,是研究清史较好的材料
评分号迦陵。生于燕京旧家,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为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入室弟子。50年代台湾大学任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所长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评分好书,值得仔细读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