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成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都》课题组 编
图书标签:
  • 成都
  • 四川
  • 旅游
  • 美食
  • 历史
  • 文化
  • 城市
  • 旅行
  • 熊猫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68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49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9
字数:3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旨在全面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和历程,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以及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以系统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成都》勾勒了成都城市从萌芽到成长数千年史迹,记述新中国成立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成都传承古蜀文明打造特色成都的历程、经验和教训。本书以特有的笔触,将成都放在中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文化创新、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背景下,对成都在新中国成立近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提出了独特理解。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它既不同于已有的当代地方简史,也不同于城市问题的研究报告,更不是学者个人的学术专著,而是在城市领导机关的主持或支持下,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既是面向城市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的科研成果,又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科学性、普及性读物,是史论结合、篇幅适度、图文并茂、规格统一、装帧精美的系列图书。它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城市问题、查询城市信息的参考书、工具书,也可以起到城市名片的作用。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各卷的写作班子,一般应是由当代史、地方志的学者,城市各方面问题的专家,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的三结合的写作队伍。每卷书在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时,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在展望城市发展的远景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方针、政策,立足国情市情,尊重城市规划部门和其他工作部门的意见,并力求吸收和借鉴当代国外有关城市问题研究的成果。
成都,这个地处中国内陆西南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如何走好自己的城市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的品位和竞争力,使之成为吸引全国人才、立于世界城市之林的城市,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历史、研究未来、借鉴古今、创新发展。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神奇的城市,一座传承了古蜀文明又富有鲜明时代个性的城市,一座生活闲适充满活力的城市,一座和谐包容富于创新的城市,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目录

历史篇
第一章 由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化
一、成都城市的起源与形成
二、都江堰与成都二江:成都城市发展的摇篮
三、古代成都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四、向近代城市的转换
第二章 由传统消费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型(1949~1983)
一、城市功能的重构与发展(1949~1952)
二、“一五”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1953~1957)
三、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58~1976)
四、改革开放与城市建设的再兴(1977~1983)
第三章 工业城市向综合型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转型(1983~2005)
一、城市综合功能的增强
二、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城市的转变
三、综合型城市向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转变
专题篇
第四章 城市规划:渐次演进中走向科学与法治
一、国务院批复的三次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规划实施从服从到自觉的历史演进
三、面向21世纪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四、规划走向民主与科学的新探索
第五章 城市建设与管理:完善提高的历程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
二、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
三、从建管并重到经营城市
第六章 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竞争力
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基础
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水准
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七章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化发展战略
一、成都城市化的演变历程与特点
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三、未来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四、面向未来的成都城市化发展战略
第八章 生态文明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振
一、成都生态环境、文态环境的特点与现状
二、做好水与绿的文章:城市环境的良性发展
三、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城市特色的塑造
展望篇
第九章 面向21世纪的城市现代化进程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都市农业与现代服务业
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分区
三、构建科学化城市道路系统,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
四、创建人居环境最佳城市
五、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第十章 演进中的成都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
一、构建成都经济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成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培育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后记

精彩书摘

历史篇
  第一章 由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化
  四、向近代城市的转换
(四)成都的历史个性与基本特征
总的来看,成都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五大特征:
(1)两千多年来城名无变易,城址有扩展有变异而无迁徙
这样的城市,在全国只有成都和苏州两处(后者城名有变易)。正由于城址不变,因而城市的再生力和重建力极强,空间骨架及结构的传承性极强。成都历史上曾发生数次城池毁颓的悲剧,但都能在原址重建和扩展起来。发展到现代,城市形态犹如一张大饼,越是城市中心,凝聚力和凝固性、密集度和向心力越强,形成以古城垣为单中心,一、二、三环路和外环路包围的环状圈层式和路网放射式相结合的城市布局。
(2)“二江环抱”、“三城相迭”、“龟城走向”的独特格局
成都自秦李冰开都江堰,“穿二江成都之中”以来,经过累代演变,逐步形成府河与南河环抱古城垣的独特格局。虽然现在城市大大扩展,但“江环城中”的格局一直得到承袭和发展。历史上成都“既丽且崇”,“亚以少城,接乎其西”,东为大城,形似大龟;西为少城(清代时为满城),形似蜈蚣;中为皇城,方正对称。三城相迭的格局对今天成都的道路骨架与公共空间的结构有深刻的影响。
(3)城乡融合,共生共荣
成都城市与乡村有天然的联系,有利于乡村的城镇化和城市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城乡一体化。成都城市发展的途径,不是欧洲日耳曼式的乡村城市化道路,而是亚细亚式的城市乡村化道路。成都古城就是有城垣的农村,城市人多为既农且儒,耕读传家。因此,成都古典城市是在静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适于生活与休闲的城市。晋人左思《蜀都贝武=》说:“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这是成都历史形象的生动写照。丽,言其纤丽;崇,言其高雄。高雄与纤丽的结合,正是成都城市的个性和风韵所在。在历史上,成都是座江桥众多、水网密布、树木葱茏、繁花似锦的“花城”。“花重锦官,蔚为香国”是历代诗人咏成都美色胜景的中心内容。古城层城华屋,被叫做“重城”。民间居室多为灰瓦白墙和灰褐色檐柱,表现出淡雅古朴、明快幽静的风格。成都园林秀美,绿阴遍地,古典园林与历史古迹融为一体,是全国少有的保存有唐宋古典园林格局的城市。既有乡村生态的特色,又有城市文化的特色,属于马克思所称的“田园共和国”城市类型。
(4)神秘的成都文化
早在西晋,裴秀的仇州图经》就称成都为“绝域殊方”。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入蜀,认为成都是“优游之天府,宇宙之绝观”。李白用道家思想看成都,认为是“九天开出一成都”的仙境世界。杜甫入成都,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的:“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城市是新的;“天路看殊俗,殊俗异中原”,习俗是新的。19世纪末,法国人古德尔孟称赞成都是“此等绝妙未经开辟的舞台,如经点缀,即可成为一东方巴黎”。成都获得“东方巴黎”美称,即来源于此。直到20世纪40年代茅盾入蜀,还称赞成都为“小北京”,是民族形式的大都会。这些例子说明,从古到今,成都在人们心目中是独特的、神秘的。
(5)“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
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造就了上善若水、和谐包容的城市个性。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水是万物的本原。岷江自古即是滋润成都平原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哺育沿岸城市的母亲河。都江堰与二江(即锦江)自古即是成都城市经济文化孕育和发展的摇篮。岷江流域是最早被人类认识和开发的地区之一,形成为独特的江源文化,是蜀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水的包容,水的和谐是蜀文化的根本精神。成都城、成都人、成都历史文化是水淬炼出来的,是江孕育出来的。水造就了成都平原的富饶,水赋予了成都人特有的灵气和包容。成都城的格局和发展脉络,均与水息息相关。成都是一座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具有特别的包容精神,从不排外,就像水不拒细流,汇聚百川一样。在历史上,成都是一个不断由外来人士参与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成都地处群山环绕的四川盆地之中,成都人从来不甘心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总是像水干回百绕、冲决一切阻碍奔向大海一样,干百年来一直为冲出盆地而不懈地努力奋斗。从古蜀时期开辟通向关中的金牛道、汉代开辟通向南中的五尺道,到近现代修建川陕公路、川湘公路,修建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到当代修建的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环形加放射的公路交通网络,成都人这种以开放的心态、不懈的努力走向外界的精神,正是水的历尽曲折、终究东流的精神。
成都人充满智慧,又有讲诚信的性格,故历代《地理志》都说成都人“黠慧多智,勤劳任怨”。成都人安于天性之自然,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习惯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怡然自得缓缓流淌的生活,平静之中却蕴含着汹涌澎湃的巨大能量,遇险阻则激流飞溅,在历史长河的转折处甚至惊涛拍岸(例如清末震惊全国的成都保路运动)。自古蜀人富于智慧,蜀中人才辈出,而且蜀中才子如司马相如、苏东坡、郭沫若、巴金等一旦出川,他们的聪明智慧就像百丈瀑布飞流而下,像地下喷泉冲天而起,蔚为大观,令世人叹为观止。
“崇尚自然”,和谐发展,这是自古以来在成都这片土地上世代相承的一种基本理念。都江堰作为世界上最古老、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避免了与自然力量的正面对抗,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理念。这种极其高明的和谐发展理念正是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成都是一个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城市。在工业时代,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自然环境的事例比比皆是,而成都是当代全国大城市中以最大决心彻底整治母亲河的城市。
既能务实创新,又会享受生活,是成都人又一种精神面貌和行为特征。这两种看起来反差强烈的因素,在成都人性格中却是和谐统一的,这正是成都的特色和魅力之所在。早在《华阳国志》的记载中,成都人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特点,成都的美食可谓源远流长。成都人不但善于享受口腹之乐,而且特别喜好优游玩赏,《岁华纪丽谱》记载,宋元时期“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时至今日,在优美的锦江河畔,在风光迷人、空气清新的度假村,在小桥流水的农家乐,到处都可以看到工作之余充分享受生活的成都人。与当今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城市相比,成都人这种贴近自然有如行云流水般的生活态度,就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清新,难能可贵,令人神往。
上述五个特征是形成成都历史特征和独特个性的历史依据。虽然,由于旧城改造及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特征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但历史传统的因袭与城市原有的人文观念是难于改变的。城市格局和城市文脉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违背这一规律,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失去城市的个性和特征,甚至面目全非。因此,自觉认识本城市环境的内涵,在历史提供的基础上发展、弘扬和提升,避免盲目开发和建设性破坏,创造优美秀冠、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体现以人为本的良好居住与活动环境,是现阶段旧城改造和城市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也是形成体现城市风貌特色的规划思路和调控机制的基础。
……

前言/序言

  传承古蜀文明,打造特色成都
  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策源地,是社会财富集聚的载体。城市起源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类从游牧到定居,到物产富余,到商品交易和财产保护,城市更意味着要素的集聚、财富的集中、规模化经营和资源要素成本的节约。因此,城市及城市化意味着人类告别野蛮、漂泊和生产力低下,走向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美好的物质文化生活。城市化是人类历史的选择、文明的取向和社会前进的动力。
  中国曾是世界上城市发展较早的区域,汉唐时期就创造了“万国来朝”最繁荣的大都市。16世纪后,中国经济和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进入20世纪,中国结束了封建制度和民族分裂,开始了国家的振兴。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快速推进的新时期,呈现出民族的伟大复兴。
  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要素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已成为可能,世界正在淡化国家和疆界,城市将取而代之成为影响或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理单元。在全球变暖、资源制约、世界多极化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的今天,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更转向对知识和人才的争夺,而城市在这一场新的全球竞争中,更处于中心和主体地位。因为只有城市才能提供人口聚居所需要的一切,才能为知识经济、创意经济提供所需要的人际交往、技术交流、知识更新、信息沟通、思想碰撞等外部条件。城市正在成为一个为人们生活和就业提供各种服务功能的综合载体,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优劣,成为生产力最活跃要素--人的最重要的选择。
  在全球数千个城市中,形成个性特色,能够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的城市,才是真正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条件和环境优势,建设具有民族区域独特个性的城市,是城市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这是中国城市共同面临的现实课题。
  成都,这个地处中国内陆西南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如何走好自己的城市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的品位和竞争力,使之成为吸引全国人才、立于世界城市之林的城市,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历史、研究未来、借鉴古今、创新发展。
  二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神奇的城市,一座传承了古蜀文明又富有鲜明时代个性的城市,一座生活闲适充满活力的城市,一座和谐包容富于创新的城市,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在距今4500年至3700年,成都平原已出现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考古学上命名为“宝墩文化”。2001年发现的金沙遗址,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上众多古蜀遗址之一,它将成都的建城史向前推到3000年以上。
  成都拥有四海称誉的古文明。成都是长江上游古文明的发源地,农业文明财富的汇聚地,尤其得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之利,自古即有“天府”、“陆海”的称誉。《华阳国志》记载:“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平,《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至今还在泽被后人,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工程,使成都至今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副食品供应基地。凭借天府农业文明的优势,成都发展出灿烂的城市文明,手工业发达,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全国第一个官办学校--文翁石室的诞生地,成为“天下文人例到蜀”的人才集聚地,成为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产生地。
  城市建设传承着古蜀文明。成都,2300年以来未改城名,未易城址。正由于成都城址不变,因而城市的再生力和重建力极强,空间骨架及结构的传承性极强。历史上曾发生数次城池毁颓的悲剧,但都能在原址重建和扩展起来。发展到现代,城市“二江环抱”和“三城相迭”的独特格局没有改变;城市形态仍以古城垣为单中心,形成一、二、三环路和外环路包围的环状圈层式和路网放射式相结合的城市空间布局。民居建筑多为灰瓦白墙和灰褐色檐柱,表现出淡雅古朴、明快幽静的风格。成都园林秀美,绿阴遍地,古典园林与历史古迹融为一体,是全国少有的保存有唐宋古典园林格局的城市。既有乡村生态的特色,又有城市文化的特色,类似于马克思所称的“田园共和国”城市类型。因此,其公共环境艺术很早就形成了“田园城市”的特色,至今仍是成都园林风貌的一个特色。实践中形成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城市生态、城市文态、城市龙脉(地脉、水脉、文脉)的“四个结合”,以恰当载体体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个性和灵魂;以治水把城市创造的古代江源文明与现代文明加以贯通和联接形成“活水成都”理念。
  城市功能实现成功转型。1949年以前,成都基本没有现代工业,是一个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消费型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先后在成都布局了电子信息、机械、航空航天、医药、化工、冶金和食品等现代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发展了汽车、电子、服装、玻璃建材等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型加2r-业。成都由解放前的以消费为主的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与国家建设要求和产业发展相适应,成都已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为具有较强综合服务功能的特大中心城市。
  城市文化传承着创新精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发展了现代新兴文化,形成了“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
  --农耕文化得到升华。追求城乡融合,共生共荣;讲究古朴淡雅,适于生活与休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农家乐”发源地;丰富而神秘的文化生活,使成都成为西方媒体称誉的“东方巴黎”。
  --“上善若水”,和谐包容。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水的包容,水的和谐是蜀文化的根本精神,造就了和谐包容的城市个性。成都是一个包容过天下人的城市,在历次战争、自然灾害等国家危难的关头,成都及整个成都平原接纳了来自全国的难民,天下人在成都和谐相处。
  --充满智慧,至诚至信。习惯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怡然自得缓缓流淌的生活,平静之中却蕴含着汹涌澎湃的巨大能量,遇险阻则激流飞溅,在历史长河的转折处甚至惊涛拍岸(例如清末震惊全国的成都保路运动)。“崇尚自然”,和谐发展,是自古以来在成都这片土地上世代相承的一种基本理念。都江堰作为世界上最古老、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避免了与自然力量的正面对抗,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理念。这种极其高明的和谐发展理念正是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成都是一个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城市。在工业时代,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自然环境的事例比比皆是,而成都是全国大城市中以最大决心彻底整治“母亲河”的城市,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组织的多项大奖。
  --既能务实创新,又会享受生活。成都是一座以懂得生活艺术,善于享受生活著称的城市。成都人有“尚滋味”、“好辛香”的特点,成都的美食可谓源远流长。成都人不但善于享受口腹之乐,而且特别喜好优游玩赏,宋元时期“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时至今日,在优美的锦江河畔,在风光迷人、空气清新的度假村,在小桥流水的农家乐,到处都可以看到工作之余充分享受生活的成都人。在当今世界,成都人这种贴近自然有如,行云流水般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就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清新,难能可贵,令人神往。
  三
  “文章千古之大事也”。由《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编委会首倡,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支持,组织地方史、志学者,城市问题专家,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实际工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审视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展望城市发展的未来,对中国正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无疑都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和开拓性的工作,理所当然得到人们的欢迎,更得到政府、广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者的响应和支持。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成都》,正是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勾勒了成都城市从萌芽到成长数千年史迹,记述新中国成立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成都传承古蜀文明打造特色成都的历程、经验和教训。本书以特有的笔触,将成都放在中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文化创新、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背景下,对成都在新中国成立近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提出了独特理解。“传承古蜀文明,建设特色成都”,应该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成都》告诉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思想和结论。
  这是一本由热爱成都、潜心学问的众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人员,历时数年,几经阵痛,数易其稿而成的著作,它既凝聚了作者们的心血,也是全市上下共同智慧的结晶。既使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增添新成果,又为成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立一镜照,我为之欣喜,是为序。
  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葛红林
  2007年12月1日




《长安风云录:丝绸之路的辉煌与隐秘》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画卷,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都城之一——长安(今西安)。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深入挖掘这座千年古都作为世界中心时期的社会肌理、文化熔炉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我们将跟随历史的轨迹,探寻长安如何从一座初具规模的城市,一步步蜕变为万邦来朝、声名远播的国际大都会,并审视其盛极而衰的内在逻辑。 第一部分:初识渭水之滨——宫阙初建与隋唐气象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时间回溯至隋朝的开皇之治。重点描绘隋文帝杨坚营建大兴城的雄心壮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都城迁徙,而是一次基于严密规划的政治宣言。书中将详细剖析大兴城“里坊制”的城市规划理念,对比前代都城的布局,阐释其如何体现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对未来长治久安的期许。 随后,我们将进入唐代,这是长安的黄金时代。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奠定了长安盛世的基石。我们不仅要记录宫殿的恢弘,更要着墨于初唐士人精神风貌的塑造。通过对初唐文风、律诗兴起的分析,展现长安文化氛围的孕育过程。特别是对“丝绸之路”的重新审视,不再将之视为单一的商贸通道,而是多重文明交汇的生命线。书中将描绘西域使节、粟特商人、波斯工匠如何在长安的朱雀大街上留下他们的足迹,以及他们的信仰与技艺如何被唐文化所吸收、转化。 第二部分:盛世的华章——万国来朝与市井生活 中唐时期,特别是武周至玄宗时期,是长安最为鼎盛的阶段。我们用大量的笔墨还原这座城市的“脉动”。 政治中枢的权力角逐: 详细解析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细节,以及皇帝、外戚、宦官势力之间的微妙平衡。通过对几起重大政治事件的剖析,揭示盛世光环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坊市制度的兴衰: 深入“坊”与“市”的管理机制。白天的市集、夜晚的宵禁,构成了长安人独特的生活节奏。书中将细致描绘西市的繁荣景象,那里不仅有来自中亚的香料、珠宝,还有印度精美的纺织品。我们通过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的零散信息,重建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商业图景。 文化与宗教的融合: 重点探讨佛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摩尼教、祆教在长安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描绘大慈恩寺的香火鼎盛,以及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如何影响了长安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是长安伟大而脆弱的基础。 第三部分:繁华背后的阴影——社会矛盾与体制僵化 盛极必衰,是历史的铁律。本书将清晰地指出,正是长安的过度繁荣和体制的僵化,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土地兼并与贫富分化: 剖析均田制在盛唐中后期走向瓦解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社会流动性问题,以及由此滋生的流民问题对城市稳定构成的潜在威胁。 藩镇割据的远虑: 详细分析唐玄宗时期对边疆军事将领的放权,以及这种地方军事力量的膨胀,如何削弱了中央对全国资源的控制力,使得长安在危难来临时无法获得有效的外部支持。 安史之乱:从宫廷到废墟的转折点: 这一章将以戏剧性的笔触重现安史之乱对长安的毁灭性打击。重点描绘叛军攻陷长安后,这座城市在战火中如何从人间天堂跌入人间炼狱的瞬间。这不是简单的军事描述,而是对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如何被瞬间摧毁的哲学反思。 第四部分:余晖与新生——中晚唐的挣扎与终结 战后的长安,虽然一度得到修复,但其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已然动摇。本书将探讨中晚唐时期长安的“空心化”趋势。 经济重心的转移: 阐述大运河的战略地位被削弱,而东南地区的经济重要性上升,财富的流向改变了政治权力的基础。长安的粮食供应、财政收入不再像以往那样稳固。 宦官专权与政治的内耗: 描绘晚唐皇帝在宦官阴影下的挣扎,政治决策的短视化和内耗,使得城市无法集中力量进行必要的改革。 黄巢起义与历史的终结: 最后一章聚焦于黄巢军对长安的攻陷。这一次的破坏是彻底的、毁灭性的。它标志着旧有秩序的彻底崩塌。书中将描绘昔日辉煌的宫殿、寺庙被付之一炬的惨状,以及长安在历史舞台上光芒的彻底黯淡。 结语: 本书的结尾将超越朝代的更迭,探讨长安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它的城市规划思想、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以及它作为“世界之都”的符号意义,如何激励着后世的中国人对宏大秩序和国际化视野的追求。全书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骨架,以细腻的社会生活描摹为血肉,展现一座伟大城市从诞生、辉煌到陨落的完整生命周期。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美酒,初入口时微涩,回甘却绵长不绝。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绝望,而是一种对过往的怀念,一种对未来的期许。他并没有回避这座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但他更着重于展现它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我喜欢他对于人文精神的探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物,那些默默坚守着自己信念的普通人,都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那些古老的精神内核依然能够为城市注入不竭的动力。它让我对“改变”有了更辩证的看法,改变不一定是颠覆,也可以是传承和发展。它提醒我,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珍视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一座城市的灵魂的探索,而不仅仅是它的地理坐标。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感觉自己被一种温暖而厚重的气息包裹,仿佛漫步在锦江边,耳畔是古老茶馆里此起彼伏的闲聊声,鼻尖是街头巷尾飘来的辛辣鲜香。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用极其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变迁,从繁华的蜀锦之都到如今的创新活力之城。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细节的刻画,比如一条老街的青石板路如何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一碗冒着热气的担担面如何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甚至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悠闲步伐,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智慧,他们的乐观豁达。这本书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它提醒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品味人生的况味。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体验,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梦境,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醒。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速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精妙之处。作者的文笔是那么的老辣而又细腻,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脉络巧妙地融入微观的生活场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普通人的温情。我特别着迷于其中关于民俗文化的描写,那些古老的传说,那些世代相传的技艺,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都让我惊叹不已。仿佛置身于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我看到了皮影戏的婉转起伏,听到了川剧的锣鼓喧天,闻到了各种香料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味。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里面充满了惊喜和发现。这本书让我对“传承”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递。它让我感受到,即使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那些根植于土地的文化,依然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

评分

这真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阅读之旅。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他与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而是用一种极其真诚的态度,展现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面貌。我看到了它曾经的辉煌,也看到了它经历的磨难,更看到了它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作者对这座城市的观察是如此入微,仿佛他就是这座城市本身的一部分。我喜欢他捕捉到的那些日常细节,比如清晨公园里打太极的老人,午后咖啡馆里低语的情侣,傍晚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这些平凡的画面,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方法,不是去听别人怎么说,而是去感受它本身散发出的气息。它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对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充满了感激。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幅精美的工笔画,描绘出一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考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既有力量,又不失细腻。他并没有试图去给这座城市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去引导读者自己去感受和体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城市肌理的描绘,那些纵横交错的街道,那些错落有致的建筑,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角落,都仿佛跃然纸上。我仿佛能够触摸到古老城墙的斑驳,听到石板路上哒哒的马蹄声,闻到河水泛起的潮湿气息。这本书让我对“地方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一种文化的认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概念,原来,家不仅仅是房子,更是那些承载着我们回忆和情感的土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