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颜子山混元道教文化洞稿》是一部全面研究、记录南宋时期,流传于鄂东南阳新颜子山地域的混元教文化手稿。混元道派是由南宋人雷时中创立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全新的道教流派,曾有数千名混元弟子,至今已近八百余年历史。《颜子山混元道教文化洞稿》是一部全面研究和记录南宋时期,流传于鄂东南阳新地域的混元道教文化手稿。
《颜子山混元道教文化洞稿》分六个章篇《混元综述》、《雷时中与混元道》、《经典评析》、《道教故事》、《混元音乐》、《韵腔曲牌》等,对其流传历史、道教始祖、混元哲学、主要经典、道教习俗、混元音乐等层面,进行了卓有依据的田野考察,是对鄂东南乃至中国南方混元道派文化历史的开创性探索与丰富。作者以较大的篇幅记录了混元道教音乐全貌,用100余段乐谱对其声腔体系中的“北腔”“颜腔”“叹腔”“彩腔”进行了音乐学、民俗学方面的比较研究和记录,认为此乐对鄂东南地域民间音乐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颜子山混元道教文化洞稿》用较大的篇幅记录了混元道教音乐全貌,用100余段谱例对其声腔体系中的“北腔”“颜腔”“叹腔”“彩腔”进行了音乐学、民俗学方面的比较研究和记录,认为此乐对鄂东南地域民间音乐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作者简介
费杰成,1943年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副研究馆员职称。曾获“黄石市首届十大文化名人”称号。长期从事地域文化研究。著有《祀稷锣鼓研究》、《鄂南民俗撷论》、《兴国州民俗考略》、《阳新民俗》、《兴国州民间器乐曲类纂》、《阳新民歌与民俗》、《西塞山神舟文化研究》、《老屋歌碟》、《彩色的山风》、《鄂东南人类文化史话》等多部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历史综述
一 引言
二 混元道教
三 流派特点
四 流布环境
五 俗仪述要
六 神谱系统
七 文化特征
第二章 雷时中与混元道
一 始祖雷时中
二 混元道考
第三章 雷著经典考析
一 《修炼直指》评解
二 《混元六天妙道一炁如意大法》考析
第四章 道俗故事
第五章 混元音乐
一 韵腔系统
二 曲牌撷介
三 主要乐器
四 道场俗规
五 音乐审美
第六章 韵腔曲牌
一 北腔
二 颜腔
三 叹腔
四 彩腔
五 曲牌
后记
前言/序言
道教混元派,为宋元之际天师道士雷时中所创,后盛行于湖北、江西、安徽、福建、四川等地。据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雷时中,字可权,号默庵。其先本豫章人,后家于湖广之武昌金牛镇。所居溪水回环东西二桥,故又号双桥老人。雷时中所创混元派尊玄天上帝为主神,与武当清微派关系密切,兼传神霄雷法,在教理上融汇三教思想,于“儒释二家,博采旁求,贯彻混融,归于一致”。该派对《度人经》尤其重视,“专以《度人经》为主”。雷时中开导世人、度化弟子皆令其诵《度人经》,他自己对《度人经》的旨意也有深入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雷时中曾著《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等,发扬混元道化之妙,惜皆散佚。不过,《道法会元》中尚存《修炼直指》《混元六天妙道一气如意大法》两篇,题为“双桥老人述”,应是雷时中所著,这是研究其修炼思想的重要文献。
在雷时中的努力下,混元派影响逐渐扩大,《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载,“四方闻其道行卓异,及其门者日众。弟子数千人,分东南、西蜀二派,首度卢、李二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混元之教大行于世”。至元乙未(1295)四月初五日,雷时中“沐浴更衣端坐。临午,命卢、李二师率诸门人讽《度人经》一卷毕,即索笔纸书颂日:‘一轮明月照清穹,万里无云光霁中。自在逍遥无一事,圆融常与太虚同。’颂毕,凝然而逝。是年冬,弟子奉葬于郡之颜山。后雷霆累降笔云:上帝已陞真人为玄都上相、混元妙道普济真君、雷声演教天尊”。
《颜子山混元道教文化洞稿》是一部探寻中国传统道教深邃思想与文化内涵的著作。作者颜子山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对道教文化的独到见解,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混元之道的神圣之门。本书并非对道教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通过一种更具象、更生动的笔触,展现道教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并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独特魅力。 溯源与演变:追寻混元道教的根脉 本书的开篇,便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溯道教的起源。从黄老之学的朴素哲学,到神仙方术的神秘实践,再到道教宗派的纷繁形成,作者以流畅而严谨的叙事,勾勒出道教思想演变的宏大图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混元”这一概念的提出与阐释。混元,作为道教宇宙生成论的核心,代表着一种超越二元对立、包容万物的终极本源。本书深入探讨了混元概念在不同道教流派中的体现,以及它如何成为理解道教宇宙观、人生观的钥匙。 作者并非止步于历史的回顾,而是着力于展现道教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命力。从汉魏时期的炼丹养生,到唐宋时期的宫观建设与经典编纂,再到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仪式实践,每一个阶段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本书尤其强调了道教文化并非固步自封,而是能够根据时代的需求,不断调整自身,吸收融合,从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例如,作者会详细梳理道教在哲学、艺术、医学、文学等领域的贡献,揭示其文化辐射的广度和深度。 混元之道:宇宙生成与生命奥秘的深度解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混元之道”进行的深入解读。作者认为,混元是道教宇宙论的基石,是万物生成与运行的根本法则。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经典阐释,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过程,本书都将一一剖析,并结合古代哲学思想,展现其深刻的哲学意涵。 “混元”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与生命紧密相连。本书将重点阐述混元之道在养生修炼中的具体体现。从吐纳导引、内丹外丹,到辟谷食疗、医药养生,作者将带领读者领略道教在探索生命奥秘、追求长生不老方面的智慧。他会深入浅出地解释各种养生功法背后的哲学原理和生理机制,并引用古代医家的论述,让读者对道教的养生文化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道教的伦理与社会:人伦之道与治世之策 道教文化并非仅仅关乎个体修炼,它同样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思想和社会关怀。本书将探讨道教在人伦道德方面的教导,例如“慈心”、“孝道”、“忠义”等,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与儒家伦理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作者会引用大量的道教经典和历史故事,来佐证道教在塑造社会道德风尚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治理层面,本书也会深入分析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作者会结合历史上的道教领袖和他们的治世实践,来阐述“无为而治”的现实意义和操作方法。同时,本书也会探讨道教在民间社会中的角色,例如其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仪式作用,以及其对乡村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塑造。 道教的艺术与审美:精神世界的绚丽多彩 道教文化在艺术领域留下了极其辉煌的篇章。本书将专门开辟篇幅,探讨道教艺术的独特魅力,包括宫观建筑、壁画、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作者会分析这些艺术形式如何体现道教的宇宙观、神仙体系和伦理思想,并引导读者从艺术中感受道教的神秘、壮丽与和谐。 例如,在建筑方面,书中会描绘道教宫观的布局和设计理念,揭示其如何模拟宇宙结构,营造神圣空间。在绘画和雕塑方面,会分析仙人形象的塑造、神话故事的描绘,以及其所传达的吉祥寓意和精神境界。在音乐和戏曲方面,会探讨道教科仪音乐和神话剧目的艺术特色,以及它们在传播道教文化中的作用。 道教的当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回响与传承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愈发强烈。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着眼于道教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会探讨道教的环保理念、养生智慧,以及其对现代人心理健康和人生困境的启示。他认为,道教所倡导的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精神焦虑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还会关注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道教经典的研究与普及,到道教场所的保护与开放,再到道教传统仪式的创新与传承,作者将展现道教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他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去体验、去传承这份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 本书的独特之处 《颜子山混元道教文化洞稿》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作者并非以教条式的口吻,而是以一种充满敬畏与好奇的探索者的姿态,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道教的奇妙世界。他善于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例子,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体悟道教的博大精深。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其史料的翔实与考证的严谨。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广泛参考了历代道教经典、史书、笔记小说等文献,并对一些重要的道教概念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考证,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更重要的是,本书传递的是一种对道教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它旨在打破人们对道教的刻板印象,展现道教作为一种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文化体系,能够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滋养和人生启迪。它不是一本说教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人去思考、去感悟的书,引领读者在“混元之道”的探索中,发现内在的宁静与和谐。 总之,《颜子山混元道教文化洞稿》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道教文化著作。它不仅适合对道教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同样能够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养生之道有追求的读者提供宝贵的阅读体验。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