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23-2010备案号J1082-2010):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23-2010备案号J1082-2010):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预拌砂浆
  • 应用技术
  • 建筑标准
  • JGJ/T 223-2010
  • 行业标准
  • 施工规范
  • 砂浆
  • 建筑工程
  • 技术规程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9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6009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
字数: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一批)>的通知》 (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预拌砂浆进场检验、储存与拌合;5.砌筑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6.抹灰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7.地面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8.防水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9.界面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10.陶瓷砖粘结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目录

1 总则
2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预拌砂浆进场检验、储存与拌合
4.1 进场检验
4.2 湿拌砂浆储存
4.3干混砂浆储存
4.4 干混砂浆拌合
5 砌筑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
5.1 一般规定
5.2 块材处理
5.3 施工
5.4 质量验收
6 抹灰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
6.1 一般规定
6.2 基层处理
6.3 施工
6.4 质量验收
7 地面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
7.1 一般规定
7.2 基层处理
7.3 施工
7.4 质量验收
8 防水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
8.1 一般规定
8.2 基层处理
8.3 施工
8.4 质量验收
9 界面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
9.1 一般规定
9.2 施工
9.3 质量验收
10 陶瓷砖粘结砂浆施工与质量验收
10.1 一般规定
lO.2 基层要求
l0.3 施工
l0.4 质量验收
附录A 预拌砂浆进场检验
附录B 散装干混砂浆均匀性试验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为您提供一份不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23-2010备案号J1082-2010):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不含任何痕迹: --- 《现代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革新》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建筑行业材料科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在实际工程施工中的深度应用,旨在为结构工程师、材料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提供一份全面、前沿且具有高度实操价值的参考资料。全书打破传统教材的刻板结构,以问题导向和技术创新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建筑材料从研发、生产到现场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技术要点。 第一部分:新型建筑材料的性能解析与选择策略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建筑领域涌现出的高性能、环保型新材料的内在机理与性能指标。重点内容包括: 1.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前沿: 详细阐述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微观结构设计、纤维增强机制及其在超大跨度结构和复杂构件中的应用潜力。内容涵盖了高炉矿渣、硅灰、偏高岭土等活性混合材料对混凝土早期强度、耐久性和抗渗透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对自密实混凝土(SCC)的流动性控制、触变性要求以及试验室配合比优化流程进行了详尽的步骤分解与案例分析。 2. 绿色与生态建筑材料体系: 鉴于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本书专门开辟章节论述了低碳、可回收材料的应用。其中包括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如气凝胶复合板材的导热系数评估、防火性能测试标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级配优化、力学性能衰减分析及其在非承重结构中的应用规范。对于生物基材料,如木塑复合材料(WPC)和竹结构体系,本书从其环境友好性、长期使用性能及规范限制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3. 智能与功能性材料的突破: 探讨了具有自修复、自传感、热致变色等功能的智能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潜在价值。例如,关于形状记忆合金(SMA)在结构减隔震系统中的应用原理、疲劳性能测试方法,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玻璃幕墙的电能转换效率与结构承载力的耦合分析。 第二部分:精细化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聚焦于提升复杂结构和关键节点的施工精度与质量稳定性。 1. 结构构件的精准化施工控制: 针对预应力结构(后张法和先张法)的张拉控制流程、孔道灌浆密实度的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在钢结构领域,重点讲解了高强度螺栓的扭矩控制、现场焊接的超声波探伤标准以及防腐涂层体系的涂装环境控制要求。 2. 复杂基础与深基坑工程: 系统回顾了地基处理技术,如高压旋喷注浆、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方法。对于深基坑支护结构,本书详细对比了地下连续墙、SMW工法等主流技术的适用性分析、内支撑体系的荷载传递路径模拟以及监测预警值的设定依据。 3. 建筑装饰与饰面工程的耐久性提升: 关注于外墙外保温系统(EIFS)的抗风压设计、锚固件的受力分析及其热桥效应的最小化处理。在瓷砖、石材铺贴方面,本书强调了基层处理的含水率控制、粘结材料的相容性选择,以及应对不同气候条件下饰面空鼓、开裂的预防措施。 第三部分:建筑工程的数字化管理与性能模拟 本部分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如何赋能于建筑材料的应用与施工管理,实现全流程的精益化控制。 1.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材料管理中的应用: 论述了如何通过BIM模型进行材料的用量精确统计(5D模拟)、供应链集成管理,以及施工模拟(4D)对交叉作业冲突的预判与规避。特别关注了基于BIM的材料性能数据库建立与调用规范。 2. 现场质量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反馈: 介绍了基于物联网(IoT)技术的现场监测手段,例如:混凝土水化热的实时曲线分析、钢筋保护层的超声波扫描检测、以及对关键节点应力应变的传感器嵌入技术。强调了数据驱动的质量闭环管理体系构建。 3. 结构健康监测(SHM)的材料基础: 简要介绍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在监测桥梁、高层建筑结构长期位移和应变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材料层面解读,来评估结构安全余量和使用寿命。 总结: 本书内容涵盖了新材料的创新性、施工技术的精细化以及管理手段的数字化三大前沿领域。它不是对现有标准条文的简单罗列,而是基于工程实践反馈和科研成果转化,对未来建筑行业应用技术发展方向的深度探索与指导。读者可从中获取优化设计、提升质量、降低风险的实用知识体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图示和附录部分的实用性非常强,感觉像是为现场工程师量身定做的“快查手册”。虽然主体内容是文字性的规范要求,但穿插其中的一些流程图和示意图,比如不同类型的接缝处理方式,或者复杂结构部位的找平层边角收口示范,直观性极佳。我尤其喜欢最后几页的“常见问题与对策”附录,它没有直接出现在正文的主流程里,但却针对性地解答了施工中经常遇到的“砂浆表面开裂”、“空鼓现象”等棘手问题,并给出了基于本规程的纠偏措施。这种把“故障排除”也纳入标准体系的做法,体现了编写者对实际工程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应该怎么做”的指南,更是“万一做错了该怎么办”的应急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朴实,封面没有太多花哨的图形或色彩,纯粹的行业标准风格,拿到手上就感觉很“官方”,很适合在工地上或者设计院的案头放着当工具书使。内页纸张的质感中规中矩,没有使用那种太光滑的铜版纸,这一点我倒是挺赞赏的,毕竟在灰尘较大的施工现场,这种哑光纸张能稍微减少一些反光,阅读起来更舒适一些。不过,目录的排版稍微有点密,初次翻阅时,需要花点时间适应一下它的逻辑结构。我最关注的是它字体和图表的清晰度,毕竟涉及配比和施工工序,哪怕一个小数点印错了都是大问题。总体来看,作为一本规范性文件,它的实体呈现方式是合格的,但要说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感,那倒是完全没有,它忠实地履行了一个行业标准应有的严肃和实用性。翻开后,那股新油墨的味道很明显,说明是近期印刷的版本,这点让人放心,标准时效性很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术语定义部分,做得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过去在看一些旧的施工手册时,经常因为对“流动性”、“和易性”、“泌水率”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存在细微偏差,导致在和监理或甲方沟通时产生不必要的争执。这本规程在开篇就用非常清晰、不含糊的语言界定了这些关键指标的测试方法和判定标准。这种标准化的语言体系建立起来后,整个行业仿佛有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库”,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效率。此外,针对不同强度等级和用途(比如砌筑、抹灰、地面找平)的砂浆,它提供了详细的性能对比矩阵,使得技术人员在进行材料选择时,能够快速对照查阅,避免了“拍脑袋”决策的风险。可以说,这本书是规范施工语言的基石。

评分

从一个项目管理者的视角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质量控制节点的细化。以往我们可能只关注最终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果,但这本书强调了过程控制的必要性。它明确要求在砂浆进场验收时,除了基本的含水率和细度模数,还必须核对供应商提供的批次检验报告,并给出了抽检频率和样本量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它对“养护”环节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细致到不同环境温度下,需要覆盖养护膜的时间长度、洒水频率,甚至连使用的养护材料的透水性都有所提及。这套流程建立起来,相当于为项目质量竖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能有效降低后期返工的几率,间接节省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和时间周期。

评分

我真正深入研究这本书的内容时,最大的感受是它的严谨性与操作性的完美结合。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空泛地谈论“优质砂浆”,而是极其细致地划分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技术指标和施工步骤。比如,它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砂浆保水性要求做了非常具体的量化表格,这对于北方冬季施工和南方梅雨季节施工的差异化管理,提供了直接可执行的依据,而不是模糊的建议。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现场搅拌与运输”这部分的章节,详细说明了搅拌设备的选型标准、搅拌时间控制的精度要求,甚至提到了运输过程中防止离析的最佳搅拌叶片角度——这些都是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才会关注到的细节,外行人根本不会知道这些“门道”。读完后,感觉自己对预拌砂浆从出厂到铺设的全生命周期都有了一个系统化、可追溯的认知框架。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