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历史文化图录

静安历史文化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德庆,张仁良 编
图书标签:
  • 静安区
  • 历史
  • 文化
  • 上海
  • 图录
  • 地方志
  • 建筑
  • 城市
  • 老上海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43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8496
包装:精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字数:5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静安历史文化图录》是一部少有的静安历史文化百科全书,一幅幅历史照片为我们打开了一段段久远的记忆,让我们在历史深处寻味国际静安的百年辉煌。通过众多珍贵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等,图文并茂地系统反映静安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内页插图

目录

静安古刹
名园旧踪
豪门巨宅
市政房产
文教医卫
商业消费
体育竞技
名人名迹
回到静安
后记

前言/序言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古代先贤对于一个人确定最高追求后进入美好境界的描述。其实,对于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静安,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不仅因静安古寺而得名,更是在不断诠释着古代先贤所追求的境界——“静安”,通过城区外形与内心文化的和谐统一,继而达到“优雅明静,繁荣内敛”的城市气质。追溯百年的静安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静安因文化而发展,因文化而繁荣,更因文化而灵动——文化成为了静安之魂。
  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十年(247)的静安古寺,自元明以来为沪上游览胜地,形成了佛教和民俗兼容的文化状态。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商贾云集,游人如织,逐渐形成大规模的庙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寺院相继出租土地营造商业用房和里弄住宅,变幽静乡郊为商街闹市,十里洋场西端市口日趋繁荣。到了近代,静安古寺因中西结合的营业性园林著称,可谓古与今的连接点,中西文化的汇合处,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静安区历史发展的源头。
  上海开埠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融入,静安地区出现了第一条马路、第一辆有轨电车、一批商店和私家花园。自19世纪下半叶起,张氏味莼园、愚园、徐园、爱俪园、申园等相继对外开放,成了人们游乐和文人雅集的处所,名闻遐迩。20世纪初,随着大批新式里弄的兴建,商业日趋繁荣,境内出现了一批仿照西方格局营造的舞厅和影剧场,夏令匹克电影院(今新华电影院)是上海最早放映有声故事片的电影院,商业娱乐文化悄然兴起。中外文化、中外生活方式、中外思维方式等互相碰撞、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构成了海派文化的早期特征。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舞厅,使中西文化更为广泛、深入地融合,海派建筑、绘画、音乐、舞蹈等的出现,大大推进了海派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文化构架。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中,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很多重要机关曾设在这里;中共二大等多次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罗亦农、彭湃等许多党的著名领导人都曾在区内开展过革命活动;郭沫若、蔡元培、聂耳、郑振铎等一批文化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开放后,静安于1984年发行“飞乐音响”股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张股票,率先在中国大陆开启了市场经济的大门。进入21世纪以来,静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起点、外向型、国际化”发展思路和“发展为先,民生为本,文化为魂”建设理念,坚持双高战略,打造国际静安。十年间,南京西路上一幢幢高档商务楼宇拔地而起,不仅吸引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和一线品牌入驻,更成为静安经济的重镇,据统计目前年税收过亿的商务楼已达14幢,恒隆广场在全市率先实现月税收过亿,成为名副其实的“月亿楼”。以戏剧大道、商城剧院、美琪剧院、艺海剧院、云峰剧院、展览中心等剧院会展场所为平台的“现代戏剧谷”更成为与城区商务品牌互动的文化品牌。如今的静安,已形成“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楼宇文化、建筑文化”并蓄,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文化特征。
  为了全景式展现百年静安的人文历史,我们特此编辑出版《静安历史文化图录》,通过众多珍贵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等,图文并茂地系统反映静安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这本《图录》也是一部少有的静安历史文化百科全书,一幅幅历史照片为我们打开了一段段久远的记忆,让我们在历史深处寻味国际静安的百年辉煌。
探索沪上风云:近代上海城市变迁与社会图景 一部洞察百年风云、解码城市肌理的深度力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区域的历史记忆,而是将宏大的历史叙事熔铸于近代上海这座魔幻都市的整体脉络之中。我们旨在以一种多维度的、跨学科的视角,审视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埠以来,上海如何从一个边陲小镇,蜕变为远东的金融中心、文化熔炉乃至全球瞩目的都会。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建筑和事件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空间、人群、权力结构与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社会学考察。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赡,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展现近代上海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 第一部:脉络的生成——近代上海的地理基础与初始权力格局 本部分着力于剖析上海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如何塑造其历史走向。我们将追溯黄浦江冲积平原的自然禀赋,探讨苏州河、黄浦江的航运潜力,如何吸引第一批移民和贸易资本的涌入。 1. 浦江潮汐与聚落: 详细描绘上海县城周边的早期聚落形态,以及渔业、手工业在通商口岸设立前的经济基础。重点分析传统江南文化与新兴商业文明的初次碰撞与融合点。 2. 条约口岸的诞生与行政区的划定: 深入研究《南京条约》及后续条约对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我们将细致比对英、法、美租界的形成过程、边界的蜿蜒曲折及其所代表的治权真空与并行治理体系。这不是简单的租界划分,而是权力渗透与空间占有的动态过程。 3. 早期商业精英的崛起: 梳理以买办、早期买主(Shipper)和本土士绅为核心的早期经济权力结构。分析他们如何利用新生的海关体系、票号与银行网络,构建起最初的资本积累模式,并介入到地方的公共事务管理中。 --- 第二部:空间的重构——物质文明与城市形态的剧变 近代上海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前所未有的、高速的物质空间形态的更迭。本部分聚焦于城市基础设施、建筑风格以及居住模式的革命性变化。 1.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竞赛: 全景式展现近代上海自来水、电灯、电车、煤气等现代公共事业的引入、运营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对比法租界公董局与工部局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策略差异,以及这些“看不见的工程”如何重塑市民的日常生活节奏。 2. 东西方建筑语言的交响: 深入剖析新式里弄、花园洋房、新式商业大楼(如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建造历程。探讨“装饰艺术(Art Deco)”和“折衷主义”等风格如何在上海被本土化,并分析这些建筑如何成为阶级、财富和文化品味的视觉载体。我们将特别关注建筑师群体——无论是留洋归国的中国新锐,还是活跃于上海的西方事务所——对城市天际线的塑造作用。 3. 交通网络与城市扩张: 研究从马车到轨道的变迁,分析火车站、码头与城市内部商业区的关联性。考察城市边缘的“棚户区”与核心区的快速交通网络之间的张力,揭示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三部:人群的流动——社会阶层、族群与身份的重塑 上海的“魔力”在于其空前的流动性和极端的社会分层。本部分旨在描绘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 1. 移民的洪流与身份焦虑: 探讨来自苏南、宁波、广东乃至内地各省份的移民,他们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多元的方言、习俗和行业技能。分析“南人(苏浙人)”与“北人”在不同行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他们在租界与越界筑路区域的聚居模式。 2. 阶层光谱的拉伸: 细致描绘上层(买办、银行家、大商贾)、中层(专业人士、职员、小型工商业主)和底层(码头工人、人力车夫、服务人员)的生活状态。重点分析“体面(Respectability)”这一社会价值在不同阶层中的体现及其对消费行为的引导。 3. 租界内的“局外人”与“局中人”: 研究在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内生活的外籍人士(洋员、侨民、传教士)与被租界权力体系管辖的华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探讨“半殖民地身份”的心理侧面,以及华人如何在新旧权力框架中争取自身权益和文化认同。 --- 第四部:日常的场域——消费、娱乐与新型公共生活的兴起 近代上海是现代消费主义的发源地之一。本部分将聚焦于城市生活中催生的新型娱乐、媒体和消费文化,这些共同构筑了市民的“现代性”体验。 1. 商业的奇观化: 考察大型百货公司(如先施、永安)的诞生及其对消费心理的引导。分析广告、橱窗展示和商品陈列如何建构起对“时髦”和“新潮”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如何被资本所利用。 2. 娱乐场所的勃兴: 细致考察咖啡馆、舞厅、电影院、戏园子(尤其是京剧、沪剧的革新)在城市中的功能演变。分析这些场所如何成为跨越阶层进行社交、信息交流和身份展示的隐秘空间。 3. 报业与舆论的塑造: 分析中文报纸、杂志(尤其是妇女杂志、娱乐周刊)在信息传播中的核心地位。探讨它们如何报道社会新闻、批评时政,并成为引导社会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力量。 --- 第五部:隐形的网络——城市管理、法律实践与社会控制 这座高度现代化的城市背后,有着复杂的管理体系和治理手段。本部分将探讨权力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实践和施加的。 1. 警察体系与治安维护: 比较华界警政(如巡捕房、地方团练)与租界警察(如工部局巡捕)的职能差异。分析他们如何处理犯罪、维护公共秩序,以及其执法实践中存在的种族偏见和权力滥用现象。 2. 司法体系的冲突与适应: 考察中国传统法律(如地方绅士的调解)与租界治外法权下的西方法律在上海的并行与冲突。研究华人律师、公证机构的出现,如何标志着华人社会在法律层面争取主体性的努力。 3. 公共卫生与社会规训: 分析传染病防治(如霍乱、肺结核)的努力如何成为政府干预私人领域、实施社会规训的契机。考察医院、隔离所的建立对城市人口健康观念的改造作用。 --- 结语: 本书通过对上述五个维度的深入考察,意图勾勒出一幅立体、鲜活的近代上海画卷。它不仅记录了辉煌的成就和物质的繁荣,更深刻地揭示了在这繁荣背后的社会矛盾、权力斗争与文化张力。读者将从中看到,一座世界级都市的形成,是无数次选择、碰撞、妥协与创新的集体记忆。这不是一段已经凝固的历史,而是一个充满活力、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理解“城市”的复杂有机体。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图录,我第一印象就是“干货满满,诚意十足”。它摒弃了传统历史书籍那种晦涩的学术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更接近于“城市探秘志”的叙事手法。书中大量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简直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那些泛黄的旧照片,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剪影,从早期的商贾云集,到后来的文化名人的出没,每一个定格的瞬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特定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标注与对比,那种“今昔对照”的处理手法非常高明。它不仅仅是展示“变化”,更是在探讨“不变”的城市精神内核。书中对一些传统手工艺、地方节庆活动的历史源流的追溯,也做得非常细致入微,展示了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某张地图或某幅建筑手绘图出神良久,想象着当时的匠人们是如何一砖一瓦地构建起如今我们所见的城市肌理。这套书的编纂团队显然对静安这片土地怀抱着深厚的感情和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才得以呈现出如此扎实且充满温度的作品。它不是一本速读的书,更像是一本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地去感受和体会的“时间胶囊”。

评分

这本《静安历史文化图录》,光听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那片土地上沉淀下来的厚重与灵动。我最近终于有机会细细品读,感受是极其丰富的。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颇具匠心,那种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让人在翻阅之初就感受到一种仪式感。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无论是老照片的黑白过渡,还是彩色历史地图的精准还原,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上的克制与深入。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将历史的脉络巧妙地融入到那些具体的文化遗存之中。比如,当我看到关于老洋房保护与变迁的图文时,我仿佛能嗅到当年梧桐树下的咖啡香气,感受到那段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韵味。书中对于一些已经消失的市井风貌的追溯,更是令人动容,那些熟悉的街景,那些消失的声音,都被定格在了纸页之上,让后人得以窥见一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信息量,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在欣赏美图的同时,也进行着深层次的历史对话。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静安区那多层次、多维度的城市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演变,让人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生出更深的敬意与眷恋。这本书无疑是所有关注城市发展、热爱地方文史的读者案头必备的珍品,值得反复玩味。

评分

购买和阅读《静安历史文化图录》的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文化寻根之旅”。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的“面子”,更是在挖掘历史的“里子”。它让我们看到,在一片片钢筋水泥之下,曾经发生过多少风云际会、多少市井烟火。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社区变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部分,这些内容往往是宏大叙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图录通过翔实的文字和对比强烈的影像,展现了普通市民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被塑造、被重塑的。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冰冷的历史重新获得了温度和人情味。它成功地做到了“存像于物,寓情于景”,让静安区的文化底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真实存在。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区域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它让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能找到自己与这座城市之间独特的历史联结。这是一次深刻的、令人回味无穷的阅读体验,让人更加珍视脚下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评分

这套图录的编辑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注意到,它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流畅自然,仿佛是在引导读者完成一次精心设计的城市漫步。比如,从对早期商业街区的历史梳理,平滑地过渡到近现代金融业的崛起,再到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每一步都有清晰的历史逻辑支撑。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保证了即使是初次接触静安历史的读者,也能建立起清晰的时间轴概念。更妙的是,它很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小知识点”的卡片式介绍,这些小小的侧边栏,往往会聚焦于某一个独特的文化物件、一句名人语录,或是某个行业曾经的辉煌,它们如同散落在主线叙事中的珍珠,丰富了整体的阅读层次。我特别喜欢它在地图绘制上的用心,那些复刻或重新绘制的古地图,不仅精确地标示了地标,还在图例中加入了当年的功能说明,让人能直观感受到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对细节有着近乎强迫症般关注的成果,它的专业性足以让学者信服,它的美感和可读性又能牢牢抓住普通读者的心,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图录”性质的书籍抱有一定的观望态度,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多图少文,缺乏思想深度。然而,《静安历史文化图录》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预设。它在保持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对文化符号的解读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层次。比如,它深入剖析了静安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成为文化名人聚集、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书中对那些名人故居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谁住过这里”,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分析了该地点的空间布局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居住者的创作和生活哲学。这种将“物质空间”与“精神内涵”紧密结合的分析视角,是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地方。文字部分逻辑清晰,考证严谨,即便是非专业人士阅读起来也毫无障碍,反而会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记忆,使得静安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教科书条目,而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故事集合。对于希望系统性了解静安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