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内容简介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配有民族服饰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万辅彬,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出版《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70余篇。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蒋廷瑜,研究馆员。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出版《古代铜鼓通论》等专著12部,发表论文80余篇。1990年被评为广西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韦丹芳,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专业在读博土生。已发表论文2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铜鼓的起源和发展
万家坝古墓中的铜鼓与铜釜
陶釜 铜釜 铜鼓
铜鼎和铜鼓是同一个〔祖先〕
铜鼓的传播与发展
铜鼓回到民间
第二章 铜鼓的传说
壮族民间传说
布依族民间传说
瑶民间传说
苗族铜鼓的故事和传说
彝族的民间传说
其他民族关于铜鼓的民间传说
第三章 铜鼓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铜鼓的分类
第四章 铜鼓的铸造与审美
铜鼓的铸造工艺
铜鼓的合成成分
铜鼓的矿料来源
铜鼓的乐音追求
铜鼓的优美造型
铜鼓的装饰艺术
第五章 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
由炊具到乐器
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击鼓与权力的象征
击鼓为号
沟通人神
走入民间
第六章 铜鼓的民俗
第七章 铜鼓的音乐和舞蹈
第八章 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后记
精彩书摘
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在广西左江岩画里也有生动表现。左江岩画是战国秦汉时期骆越人社会生活的文化遗迹,其留下的众多铜鼓图像,有一些是表现“早期铜鼓的权力功能”①的画面。如在岩画中,骑马者或配剑者周围都绘有3-4个铜鼓面,首领两足间置一个铜鼓的图像也多有出现②。图像中的骑马者、配剑者无疑是族群中具有身份和地位的统治者,而铜鼓则成了他们身份地位的最好表征,作为一种实施统治的符号。
古代文献关于铜鼓作为权力象征的记载非常丰富,大到朝廷典籍,小到个人游记,以及民族史诗对此都有记述。《太平御览》引晋人裴渊《广州记》说道:“俚僚贵铜鼓,……有是鼓者,极为豪强。”明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也有类似记载:“藏鼓二三面,即僭称寨主矣。”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说道:“铜价值高,有鼓便称诏。谁个铜鼓多,那就称大诏。那个铜鼓少,只得称小诏。”《明史,刘显传》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万历元年(1573年),四川巡抚派刘显进剿叙州都掌蛮大胜,战败的都掌蛮酋长阿大对其他各项损失并无多提,独独对铜鼓的丢失痛心疾首,大泣:“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鼓山颠,群蛮毕集。……鼓失则蛮运终矣。”这些记载都在反映这么一个事实,即在当时的南方民族中,拥有铜鼓者,便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称王称霸一方,而失去铜鼓,则意味着统治权力的终结。
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往往也被当作权力的信物传给继承人,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家有铜鼓,子孙秘传,号为右族。”同时,铜鼓还被作为对有功者的赏赐品,或向中央王朝进献的贡品,如《旧唐书,东谢蛮传》记载,东谢蛮对“有功劳者,以牛马、铜鼓赏之”。《宋史·蛮夷传》载:“乾德四年(966年),南州进铜鼓内附,下溪州刺史田思迁亦以铜鼓、虎皮、麝脐来贡。”以铜鼓作为赏赐,意味着统治权力的再分配;而以铜鼓作为向中央王朝进献的贡品,则表示对最高统治权的敬意和归附①。
……
前言/序言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铜鼓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铜鼓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