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铜鼓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铜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万辅彬 等 著,刘魁立 等 编
图书标签:
  • 民俗文化
  • 铜鼓
  • 民族乐器
  • 传统音乐
  • 文化遗产
  • 中国文化
  • 历史
  • 艺术
  • 西南少数民族
  • 乐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19429
版次:3
商品编码:110585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4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内容简介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配有民族服饰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万辅彬,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出版《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70余篇。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蒋廷瑜,研究馆员。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出版《古代铜鼓通论》等专著12部,发表论文80余篇。1990年被评为广西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韦丹芳,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专业在读博土生。已发表论文2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铜鼓的起源和发展
万家坝古墓中的铜鼓与铜釜
陶釜 铜釜 铜鼓
铜鼎和铜鼓是同一个〔祖先〕
铜鼓的传播与发展
铜鼓回到民间

第二章 铜鼓的传说
壮族民间传说
布依族民间传说
瑶民间传说
苗族铜鼓的故事和传说
彝族的民间传说
其他民族关于铜鼓的民间传说

第三章 铜鼓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铜鼓的分类
第四章 铜鼓的铸造与审美
铜鼓的铸造工艺
铜鼓的合成成分
铜鼓的矿料来源
铜鼓的乐音追求
铜鼓的优美造型
铜鼓的装饰艺术

第五章 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
由炊具到乐器
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击鼓与权力的象征
击鼓为号
沟通人神
走入民间

第六章 铜鼓的民俗
第七章 铜鼓的音乐和舞蹈
第八章 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后记

精彩书摘

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在广西左江岩画里也有生动表现。左江岩画是战国秦汉时期骆越人社会生活的文化遗迹,其留下的众多铜鼓图像,有一些是表现“早期铜鼓的权力功能”①的画面。如在岩画中,骑马者或配剑者周围都绘有3-4个铜鼓面,首领两足间置一个铜鼓的图像也多有出现②。图像中的骑马者、配剑者无疑是族群中具有身份和地位的统治者,而铜鼓则成了他们身份地位的最好表征,作为一种实施统治的符号。
古代文献关于铜鼓作为权力象征的记载非常丰富,大到朝廷典籍,小到个人游记,以及民族史诗对此都有记述。《太平御览》引晋人裴渊《广州记》说道:“俚僚贵铜鼓,……有是鼓者,极为豪强。”明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也有类似记载:“藏鼓二三面,即僭称寨主矣。”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说道:“铜价值高,有鼓便称诏。谁个铜鼓多,那就称大诏。那个铜鼓少,只得称小诏。”《明史,刘显传》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万历元年(1573年),四川巡抚派刘显进剿叙州都掌蛮大胜,战败的都掌蛮酋长阿大对其他各项损失并无多提,独独对铜鼓的丢失痛心疾首,大泣:“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鼓山颠,群蛮毕集。……鼓失则蛮运终矣。”这些记载都在反映这么一个事实,即在当时的南方民族中,拥有铜鼓者,便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称王称霸一方,而失去铜鼓,则意味着统治权力的终结。
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往往也被当作权力的信物传给继承人,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家有铜鼓,子孙秘传,号为右族。”同时,铜鼓还被作为对有功者的赏赐品,或向中央王朝进献的贡品,如《旧唐书,东谢蛮传》记载,东谢蛮对“有功劳者,以牛马、铜鼓赏之”。《宋史·蛮夷传》载:“乾德四年(966年),南州进铜鼓内附,下溪州刺史田思迁亦以铜鼓、虎皮、麝脐来贡。”以铜鼓作为赏赐,意味着统治权力的再分配;而以铜鼓作为向中央王朝进献的贡品,则表示对最高统治权的敬意和归附①。
……

前言/序言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探微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戏曲艺术,旨在深入剖析其起源、发展、流派纷呈以及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地域或特定剧种的详尽考察,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宏观的、立体的中国戏曲艺术全景图。我们从戏曲的“前世今生”开始,追溯其萌芽于先秦的歌舞百戏,历经汉代乐府、唐代参军戏、宋元南戏与杂剧的成熟,直至明清昆曲、京剧等主流剧种的鼎盛。 第一部分:戏曲的土壤与基因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孕育中国戏曲的社会、哲学与美学基础。戏曲并非空中楼阁,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儒释道的思想体系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之中。 一、 文学与音乐的交融 戏曲的本质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文学叙事与音乐表现是其双翼。 叙事核心的演变: 探讨了早期戏曲中“说唱”的地位,以及元杂剧和传奇中“唱、做、念、打”四大要素的结构化过程。重点分析了剧本中韵文的格律、科白的设计如何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我们审视了诸如“一板三眼”、“散板”等板式在烘托情绪、控制节奏中的作用,并对比了不同时期曲牌的选用对作品意境的影响。 声腔系统的形成: 中国戏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高度程式化的声腔系统。本书详细梳理了从早期的地方歌舞到成熟剧种中“腔调”的系统化。分析了“曲调”(指代特定剧种的音乐元素)的地域性和传承性,例如对徽调、弋阳腔等对后世声腔艺术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与地方语言的声调完美结合,形成“声中有戏,戏中有声”的艺术效果。 二、 仪式、节庆与民间信仰 戏曲与中国人的生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它常出现在庙会、社戏、婚丧嫁娶等重要的人生节点和集体活动中。 社戏的社会功能: 探讨了“演戏酬神”的文化心理。戏曲作为一种献祭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敬奉,也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通过分析早期戏班的组织结构和演出场地(如戏台的形制),揭示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中的作用。 “假定性”美学的根基: 戏曲高度依赖观众对“假定性”的理解与接受。本书从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出发,解释了舞台上的“一桌二椅”、“马鞭”等程式化符号如何高效地传达复杂的时空概念和人物状态,以及这种表演方式如何反映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审美取向。 第二部分:流派纷呈与艺术高峰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几个关键的艺术高峰期和重要的剧种流派,侧重于其艺术风格的差异与融合。 一、 南北杂剧的巅峰对决 元代是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性时期。本书对比分析了: 关汉卿、王实甫等北曲大家: 探讨了北曲(元杂剧)以其简洁、刚劲的结构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如《窦娥冤》)如何服务于草根阶层的审美需求。 南戏与传奇的精致化: 考察了南戏向明代传奇剧发展的轨迹。传奇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曲词的典雅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情感的细腻描摹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文人对戏曲艺术的深度介入。 二、 地方声腔的勃兴与融合 清代是地方戏曲“花开遍地”的时期,是走向大融合的酝酿阶段。 昆曲的典雅与衰微: 昆曲作为“水磨腔”,以其极其精细的唱法和舞蹈化的身段,代表了古典戏曲艺术的极致。本书分析了昆曲的“雅”如何使其脱离了广大的民间基础,最终为更具生命力的民间声腔所超越。 徽班进京与京剧的诞生: 重点分析了“四大徽班”进京的历史背景,以及徽、汉、秦腔等声腔如何在新兴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进行碰撞与吸收。京剧的形成,是诸多地方元素(如武功、化装、音乐组织)高度集成与风格统一的典范,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戏剧冲突张力的舞台美学。 第三部分:程式化表演与人物塑造 戏曲的“做”与“打”,即程式化表演,是其区别于西方戏剧最显著的特征。 一、 身段与手势的“语汇” 本书将戏曲中的身段动作视为一套高度抽象化的“肢体语言”。 武功与毯子功: 探讨了戏曲武功(特别是“翻打功”)如何通过技巧训练,将人体的极限运动转化为富有节奏感和美感的舞台符号,是力量与柔美的结合。 水袖与扇子的运用: 详细剖析了水袖在表达人物情绪(如“拂袖而去”、“颤袖哀叹”)中的细微差别,以及折扇在不同场合下(如“开合有度”)所蕴含的情感信息。 二、 脸谱、行当与角色定位 脸谱艺术不仅是化妆技术,更是对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 行当的社会功能: 阐述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如何通过固定的唱腔风格、身段规范和服装标识,迅速将角色类型(如忠臣、烈女、奸臣、滑稽人物)传递给观众。这种清晰的分类,极大地便利了观众对复杂情节的理解。 净角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了“花脸”在传统戏曲中承载的复杂性,他们往往是关键的矛盾冲突点,其演唱风格和动作幅度往往比其他行当更为夸张和外放,以展现道德的张力和命运的错位。 结语:戏曲的当代回响 本书最后展望了中国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虽然大众媒介的兴起对传统戏曲构成了冲击,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舞台魅力,使其依然在当代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通过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深入理解,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以及集体情感的深层结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一本关于敦煌壁画色彩学的专著,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色彩对话。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壁画的内容叙事,而是聚焦于颜料的来源、调配技艺以及色彩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十六国、唐代、五代)所体现出的审美取向变化。作者通过科学分析和图像对比,揭示了敦煌艺术中那些令人惊叹的矿物颜料如何经受住千年风沙的侵蚀,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石青”和“石绿”使用频率变化的分析,这直接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材料的流通状况和宗教艺术对色彩的偏好演变。书中的图版印刷质量极高,高分辨率的局部放大图,让读者能清晰地辨识出古代匠人笔触的细腻之处。虽然学术性很强,但作者的文字表达流畅,充满对艺术的热忱,使得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被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书籍,更是一部关于材料科学与文化交流的编年史。

评分

刚刚看完了一本关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变迁史的著作,内容之丰富,让我感到震撼。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刺绣图案的描述上,而是将服饰视为一种活态的历史文本。作者深入到苗族、彝族等多个族群的村寨,记录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女性服饰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别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结构、婚丧嫁娶的规制。特别是关于银饰的章节,它详尽地梳理了不同形制银饰的年代特征和象征意义,银光闪烁之间,读出了千百年的迁徙与坚守。书中穿插的大量田野调查照片和口述史记录,让原本枯燥的学术研究变得生动鲜活,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民族学基础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对于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重要的窗口。

评分

手边放着一本关于明清小说中城市商业活动描写的研究报告,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市井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们多关注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或官场倾轧,而这本书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酒楼茶肆、典当行、牙行这些世俗的经济场所。作者通过细致梳理《金瓶梅》、《儒林外史》等作品中的商业术语和交易场景,勾勒出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景象和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比如,书中对“飞钱”和“牙行买卖”的分析,揭示了当时金融和中介行业的运作模式,非常细致且具有启发性。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逻辑性很强,将文学文本转化为社会经济史的活教材,视角独特。它打破了传统文学批评的局限,展现了古典小说更广阔的社会维度。如果说传统研究侧重于“文学性”,那么这本书则成功地挖掘了其“社会学”价值,让人感受到文学背后那个真实而喧嚣的商业世界。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代祭祀礼仪的书,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作者对周秦汉魏时期的各种祭天、祭地、祭祖的仪式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庄严肃穆的场面。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封禅”的描述,那种君王与天地沟通的仪式感,在文字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不仅有对仪式的还原,更有对背后思想体系的深入剖析,比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的。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考据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出土文物作为佐证,让人不得不信服。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某些专业术语的解释稍显不足,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古代史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严肃且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对于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态和文化心理的学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

我淘到了一本关于宋代文人园林艺术的画册,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里面的插图精美绝伦,无论是皴法还是墨韵,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那些假山、流水、亭台楼阁,在水墨晕染中显得空灵而富有诗意。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苏州拙政园的几处写生,它捕捉到了宋人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书中对园林设计中“框景”和“借景”手法的讲解也极为精妙,作者用现代摄影的视角去解读古代的布局哲学,非常新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用心,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印制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的雅致,捧在手里就感觉心境都沉静了下来。唯一的遗憾是,文字部分稍微偏向于艺术鉴赏,如果能多一些关于园林中植物配置、花木寓意层面的介绍,那就更完美了。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是极佳的案头工具书,时常翻阅,总能从中汲取到宁静与灵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