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综合卷】全系精彩图书:
海报:
清末新政是清朝最后十年规模浩大的社会改革运动,在晚清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新政研究》以档案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东北、蒙古、新疆、西藏新政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赵云田,笔名鲁波(1943- )。196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国家清史《藩部封爵世表·四大活佛世表》项目主持人。1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主要著作:已出版《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国治边机构史》《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等专著多部。
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前言
绪论:清末边疆新政的资料与研究
第一章 清末新政和清政府对边疆政策的变化
第一节 清末新政的实施
第二节 清政府对边疆政策的变化
第二章 新政在东北
第一节 调整官制和整顿吏治
第二节 移民垦荒和振兴实业
第三节 整顿军制和筹练新军
第四节 文化教育方面的除旧布新
第三章 新政在蒙古
第一节 筹蒙改制
第二节 移民实边和发展实业
第三节 筹练新军和加强边防
第四节 发展文教事业
第四章 新政在新疆
第一节 调整行政建置和整顿吏治
第二节 广开利源创办实业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清晰度,从宏观的政策设计到微观的执行细节,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把握住清晰的脉络。作者的行文风格是那种内敛而精准的,用词考究,句子结构多变,读起来节奏感十足,绝不拖泥带水。每当进入一个新的主题,作者总能先给出清晰的论点框架,然后再辅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支撑,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和知识吸收率。我发现自己仅仅在短短几周内,就对清末中央政府在财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系统性改革有了远超以往的系统性认知。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化转型初期复杂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智力馈赠。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专注于体制内的改革路径,毕竟主题是“新政”。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的视野远不止于此,他对社会基层和地方力量的关注同样深入人心。例如,书中对地方自治的萌芽及其与中央集权的微妙角力,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清末“新政”在地方推行时所遇到的现实阻力和非预期后果。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观察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没有将地方势力简单地视为改革的绊脚石,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力量集合体,他们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冲动。这种复杂的解读,让历史的图景更加真实、更富有层次感,绝不是简单的“好人推改革、坏人挡道路”的脸谱化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简直是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从各地奏折、私人信函到海外报刊的零星记载,无一不被作者巧妙地整合进来,构筑起一个极其坚实可靠的论证基础。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问题时的态度,非常审慎和克制,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所有相关证据摆在读者面前,引导大家去判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是极大的福音,也让普通读者感到无比信服。相较于市面上那些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过度演绎的通俗历史读物,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它扎根于档案深处,却能以流畅的叙事将读者带离书桌,直抵历史现场,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叙事技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厚重感,那种淡淡的墨香透过纸张仿佛都能闻到,让人一拿到手就有一种想沉下心来仔细研读的冲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将繁复的史料通过精妙的笔触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而富有张力的历史画卷。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干巴巴的枯燥感,反而充满了故事性。特别是对于清末那段风云变幻时期的各种复杂矛盾,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深入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历史选择的艰难与必然。每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回味一下作者的独特见解,常常会发现自己对一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评分我一直对晚清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挖掘深度简直是超乎我的想象。它不仅仅聚焦于那些宏大的政治变动,更是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普通士绅、地方精英乃至新式知识分子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迷茫、焦虑与挣扎。作者似乎拥有某种“时间穿梭”的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波动和思想转变的细微之处。比如,书中对“救亡图存”口号下,不同群体之间认知差异的分析,就极其到位,揭示了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的深层文化和社会阻力。读到那些关于教育改革和法律重构的部分,我仿佛能听到旧制度崩塌时发出的吱呀声响,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提供的思想营养却是极其丰富的,绝对值得反复咀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