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清末新政研究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清末新政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云田 著
图书标签:
  • 清末史
  • 新政研究
  • 边疆研究
  • 近代史
  • 历史学
  • 中国近代史
  • 清史
  • 民族问题
  • 政治史
  • 社会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67759
版次:2
商品编码:114803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3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综合卷】全系精彩图书:

  

  

  

  

  

  

  

  

  

  

  

  

  

  

  

  

海报:

内容简介

  清末新政是清朝最后十年规模浩大的社会改革运动,在晚清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新政研究》以档案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东北、蒙古、新疆、西藏新政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作者简介

  赵云田,笔名鲁波(1943- )。196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国家清史《藩部封爵世表·四大活佛世表》项目主持人。1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主要著作:已出版《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国治边机构史》《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等专著多部。

  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前言

绪论:清末边疆新政的资料与研究

第一章 清末新政和清政府对边疆政策的变化

第一节 清末新政的实施

第二节 清政府对边疆政策的变化


第二章 新政在东北

第一节 调整官制和整顿吏治

第二节 移民垦荒和振兴实业

第三节 整顿军制和筹练新军

第四节 文化教育方面的除旧布新


第三章 新政在蒙古

第一节 筹蒙改制

第二节 移民实边和发展实业

第三节 筹练新军和加强边防

第四节 发展文教事业


第四章 新政在新疆

第一节 调整行政建置和整顿吏治

第二节 广开利源创办实业


……


边疆的重塑与帝国的黄昏:近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制度变迁与区域认同研究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主要涵盖1840年至1949年)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忽视的领域:边疆地区的制度重塑、权力运作及其对国家认同构建的深远影响。 本书摒弃将边疆视为僵化地理边界的传统叙事,转而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权力场域,探讨了在王朝衰落与现代国家构建的夹缝中,中央政府如何试图规训、整合、乃至“发明”其广袤的边陲之地。 本书主要由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研究板块构成,力求从制度史、社会文化史和空间政治学的多重维度,深入剖析近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 --- 第一部分:传统边疆治理体系的瓦解与重构(1840-1895) 本部分考察了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清代传统“理藩”与“改土归流”政策在边疆核心区域(如西藏、蒙古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遭遇的困境与适应性调整。 一、清代边疆治理的“弹性”与“刚性”: 分析了清朝如何通过多元一体的治理模式,利用地方精英与军事屯垦维持统治的微妙平衡。重点探讨了西北和西南地区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后,中央权威的削弱如何导致地方军事力量的膨胀,以及这种“准军事化”如何为后来的行政改革埋下伏笔。 二、条约体系下的“失地”与“特权”: 详细梳理了自《伊犁条约》始,西方列强对中国边疆(尤其是西北和东北)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以及清政府在外交压力下被迫进行的划界、勘界实践。这部分着重探讨了近代国家主权概念的输入,如何与传统王朝的“朝贡”体系发生冲突,导致了在领土主权认知上的模糊地带。 三、西南边疆的“文化工程”初探: 考察了西方传教士、探险家活动对清政府认知边疆图景的影响。分析了地方官员在“开边”过程中,如何利用传统儒家伦理和新的民族主义叙事来解释和合理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渗透,展现了早期国家意识形态向边疆渗透的尝试。 --- 第二部分:现代国家理念的强行植入与制度实验(1896-1911) 本部分聚焦于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为挽救危局而推行的“新政”中,针对边疆地区的制度性变革,特别是其如何试图将边疆纳入统一的现代行政和军事框架。 一、军事现代化的边疆面向: 重点研究了新军的建立与部署,以及“边防”概念的转变。分析了清廷如何试图用由中央任命的专业军官取代地方世袭军事贵族(如蒙古王公和土司),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加剧了与地方精英的矛盾。本书特别关注了东北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被提升为行省,以及“兴边”政策背后隐藏的土地殖民与资源掠夺意图。 二、行政制度的统一化与地方反弹: 深入剖析了“改土归流”政策在西南(如云南、四川部分地区)的深化。不同于清初的温和策略,晚清的措施更具强制性,试图在边疆推行与内地一致的县制、税收制度和教育体系。本书分析了这些制度的实际推行效果,以及由此引发的武装反抗事件(如袍哥起义、少数民族地区的会党活动)的深层社会经济根源。 三、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探讨了新式学堂在边疆的设立,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概念和国家认同的工具。通过对教材和学堂档案的分析,揭示了国家叙事如何系统性地淡化或边缘化边疆地区的历史记忆和多元文化身份。 --- 第三部分:革命与建国的交替期:边疆的权力真空与重组(1912-1928)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民国初年,考察了中央权威失落后,边疆地区如何在军阀割据、地方精英自治与外部势力干预的复杂作用下,经历了一段权力碎片化的时期。 一、地方性军事集团的崛起: 详细分析了以张作霖为代表的东北军阀、以杨增新、盛世才为代表的新疆地方政权,以及西南军阀对西藏、云南边陲的实际控制力。重点探讨了这些地方军事强人如何巧妙地利用“维护国家主权”的旗帜,行使高度自治权,并在财政和行政上与南京国民政府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二、西藏与蒙古的“特殊地位”: 考察了在清朝覆灭后,西藏和外蒙古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寻求独立或维持自治的努力。本书通过对国民政府“蒙藏事务委员会”等机构的档案研究,揭示了南京政府在外交上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持,与在边疆实际控制力微弱之间的巨大鸿沟。 三、新式交通建设中的国家意图: 考察了民国政府试图通过修建公路、开办邮政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来强化对边疆地区控制的努力。这些建设往往伴随着对原住民土地的征用和资源开发,成为激发地方社会冲突的新诱因。 --- 结论:一个未完成的整合过程 本书总结认为,近代中国的边疆研究不能仅仅聚焦于最终的疆域轮廓,更应关注在1840年至1928年间,中央政府为实现“统一”所付出的巨大制度成本、其政策的内在矛盾性,以及边疆社会在面对现代国家权力渗透时所展现出的韧性、适应与抵抗。近代边疆的制度重塑,是一个从王朝的弹性治理向现代国家的刚性控制转型的痛苦过程,其留下的制度遗产、社会创伤和身份认同的张力,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格局。 本书的资料基础广泛,主要依赖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研究院台湾分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档案文献,辅以地方志、中外使馆报告、地方士绅回忆录以及相关的外交文书,力求提供一个基于一手材料的、多面向的近代边疆史论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清晰度,从宏观的政策设计到微观的执行细节,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把握住清晰的脉络。作者的行文风格是那种内敛而精准的,用词考究,句子结构多变,读起来节奏感十足,绝不拖泥带水。每当进入一个新的主题,作者总能先给出清晰的论点框架,然后再辅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支撑,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和知识吸收率。我发现自己仅仅在短短几周内,就对清末中央政府在财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系统性改革有了远超以往的系统性认知。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化转型初期复杂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智力馈赠。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专注于体制内的改革路径,毕竟主题是“新政”。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的视野远不止于此,他对社会基层和地方力量的关注同样深入人心。例如,书中对地方自治的萌芽及其与中央集权的微妙角力,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清末“新政”在地方推行时所遇到的现实阻力和非预期后果。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观察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没有将地方势力简单地视为改革的绊脚石,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力量集合体,他们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冲动。这种复杂的解读,让历史的图景更加真实、更富有层次感,绝不是简单的“好人推改革、坏人挡道路”的脸谱化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简直是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从各地奏折、私人信函到海外报刊的零星记载,无一不被作者巧妙地整合进来,构筑起一个极其坚实可靠的论证基础。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问题时的态度,非常审慎和克制,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所有相关证据摆在读者面前,引导大家去判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是极大的福音,也让普通读者感到无比信服。相较于市面上那些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过度演绎的通俗历史读物,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它扎根于档案深处,却能以流畅的叙事将读者带离书桌,直抵历史现场,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叙事技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厚重感,那种淡淡的墨香透过纸张仿佛都能闻到,让人一拿到手就有一种想沉下心来仔细研读的冲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将繁复的史料通过精妙的笔触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而富有张力的历史画卷。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干巴巴的枯燥感,反而充满了故事性。特别是对于清末那段风云变幻时期的各种复杂矛盾,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深入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历史选择的艰难与必然。每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回味一下作者的独特见解,常常会发现自己对一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评分

我一直对晚清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挖掘深度简直是超乎我的想象。它不仅仅聚焦于那些宏大的政治变动,更是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普通士绅、地方精英乃至新式知识分子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迷茫、焦虑与挣扎。作者似乎拥有某种“时间穿梭”的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波动和思想转变的细微之处。比如,书中对“救亡图存”口号下,不同群体之间认知差异的分析,就极其到位,揭示了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的深层文化和社会阻力。读到那些关于教育改革和法律重构的部分,我仿佛能听到旧制度崩塌时发出的吱呀声响,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提供的思想营养却是极其丰富的,绝对值得反复咀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