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化学(第2版)

农业基础化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丽芳 等 编
图书标签:
  • 农业
  • 化学
  • 基础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农学
  • 理学
  • 第二版
  • 学科教育
  • 专业课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1999
版次:2
商品编码:105806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农业基础化学(第2版)》(作者徐丽芳、姜有昌、于文惠)第1版是供高职高专农林牧院校各专业使用的农业基础化学教材,也可以作为农林牧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4年来,被多所院校采用,许多院校的老师对本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为此,此次修订制作了教学用的PowerPoint(PPT),增加了思考练习题及动脑筋的参考答案,此外对文字叙述进行了全面、仔细的修订。书中部分章节加入了Flash动画,将部分性质实验拍成照片插入,以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

内容简介

  《农业基础化学(第2版)》(作者徐丽芳、姜有昌、于文惠)是教育部项目Ⅲ-29-1“高职高专教育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之一。
     《农业基础化学(第2版)》依据农、林、牧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坚持“适度、够用、适用”的原则,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几门课整合为一本教材。内容按五大模块编排:第一篇为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包含稀溶液、胶体、弱电解质电离等无机四大平衡;第二篇为定量分析,主要介绍容量分析的四大滴定法和仪器分析中的吸光光度分析法;第三篇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包含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取代酸、油脂、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的命名、性质及应用;第四篇为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包含糖类和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第五篇为与理论内容相关的实验内容。
     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农业类各专业基础课程——《农业基础化学》教材,也可以作为农林牧类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
第一节 溶液及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分散系
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三、溶液的渗透压
第三节 胶体
一、溶胶的结构
二、溶胶的性质
三、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第二章 化学平衡与电解质溶液
第三章 氧化还原反应
第四章 配位化合物
第二篇 定量分析
第五章 定量分析概述
第六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七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八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
第九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三篇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第十章 有机化学概述
第十一章 烃
第十二章 醇、酚、醚
第十三章 醛、酮、醌
第十四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十五章 油脂和类脂化合物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第四篇 生物高分子化合物
第十七章 糖类
第十八章 蛋白质
第五篇 实验
附录
思考练习题及动脑筋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农业基础化学(第2版):探索化学在现代农业中的深度应用 《农业基础化学(第2版)》并非一本关于如何种植作物的农事操作指南,也不是一本单纯列举化学元素的教科书。它是一扇通往化学世界的大门,深入阐释了化学原理如何深刻地塑造并驱动着现代农业的每一个环节,从土壤的形成与养分循环,到植物的生长发育机制,再到病虫害的防治策略,乃至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与食品安全保障,无不闪耀着化学的智慧。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化学知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透视农业生产中的复杂问题,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逻辑,最终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一、土壤:生命孕育的基石,化学的舞台 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载体,其本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与物理化学系统。本书将从土壤的形成过程入手,揭示岩石风化、有机质积累等环节中发生的关键化学反应。读者将深入了解土壤的矿物组成,认识不同矿物的结构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例如粘土矿物的吸附性能、阳离子交换能力(CEC)以及其对养分有效性的关键作用。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详细解析土壤中的化学循环。我们将深入探讨氮、磷、钾等宏量元素以及铁、锌、锰等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转化过程以及植物可利用性。例如,土壤中氮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从硝态氮、铵态氮到氨基态氮,它们的相互转化深受微生物活动、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化学因素的影响。本书将详细剖析固氮、硝化、反硝化、氨化等过程的化学机理,帮助读者理解为何土壤肥力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以及如何通过施肥等方式科学地补充土壤养分。 此外,土壤的酸碱度(pH)是影响养分有效性、微生物活性乃至农药残留的重要因素。本书将深入讲解pH值对不同养分溶解度和植物吸收的影响,以及土壤缓冲体系的作用原理。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土壤pH值选择合适的改良措施,如施用石灰或硫磺,以优化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本书还将探讨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结构、保水保墒能力以及养分释放的积极作用,帮助读者理解有机肥的科学应用原理。 二、植物:化学反应的奇迹,生命活动的引擎 植物并非静止的实体,其内部时刻进行着复杂而精妙的化学反应,支撑着其生命的延续和生长发育。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植物的化学世界,从光合作用这一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化学过程开始。我们将详细解析叶绿素吸收光能、水光解释放氧气、二氧化碳固定形成糖类等一系列光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读者将理解不同光照条件、CO2浓度以及水分胁迫如何影响光合效率,从而对作物产量形成有更深刻的认识。 呼吸作用作为与光合作用相辅相成的过程,同样是植物能量供给的关键。本书将阐释糖类在细胞质和线粒体中通过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ATP的机制,以及不同代谢途径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响应。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调控,这些激素本身就是具有复杂化学结构的有机分子。本书将介绍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调节细胞伸长、分裂、分化、开花、结果、衰老等过程中的作用。理解这些化学信号的传递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优化作物生长。 植物吸收养分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本书将详细讲解根系吸收矿质营养的机制,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以及离子选择性吸收的化学原理。例如,植物如何通过质子泵和离子载体等蛋白质,在高浓度环境或低浓度环境下去选择性地吸收所需的离子。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植物体内养分的转化和分配,例如氮素在体内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合成,以及磷素在能量代谢中的核心作用,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解释作物为何会出现某种生理性缺素症状。 三、病虫害防治:化学武器的运用与生态平衡的考量 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威胁,而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农药的化学类别、作用机理以及对靶标生物的影响。读者将了解不同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例如有机磷类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三唑类杀菌剂对甾醇合成的干扰作用,以及草甘膦对EPSP合酶的抑制作用。 然而,本书的重点并非鼓励过度依赖化学农药,而是强调科学合理地使用,并关注其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我们将深入探讨农药在土壤、水体和作物中的残留、降解和转化过程,分析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例如,有机氯类农药的持久性以及其生物富集作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等。 本书还将介绍抗性产生的化学机制,即害虫或病原菌通过改变靶标酶的结构、增强解毒酶的活性等方式,对抗药性进行适应性进化。理解抗性产生的原理,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抗性管理策略,例如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或者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同时,本书也将引导读者关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并探讨如何将化学防治与其他防治手段相结合,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病虫害管理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 四、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化学的守望 农产品质量的优劣,从外观、口感、营养成分到储存稳定性,都与化学成分息息相关。本书将解析农产品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来源、形成机制及其对品质的影响。例如,水果风味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蔬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抗氧化物质,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化学组成及其消化吸收特性。 食品安全更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重中之重,而化学检测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介绍农产品中潜在的化学污染物,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污染物进入农产品的主要途径,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介绍多种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在农产品质量检测和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读者将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定量检测农产品中的痕量有害物质,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加工工艺来保持或提升农产品品质,同时避免产生有害副产物。例如,酶促褐变、氧化褐变等过程的化学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添加抗氧化剂、控制pH值等方式来延缓或阻止这些褐变反应。 结语 《农业基础化学(第2版)》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农业生产背后化学原理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以化学的视角去审视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探索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掌握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更科学地管理土壤、优化作物生长、有效防治病虫害、提升农产品品质,并最终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本书并非终点,而是开启读者对农业化学更广阔领域探索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农业机械设计基础》简直是机械工程领域对农业应用的百科全书。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农业机械的刻板印象,即它们只是简单的杠杆和轮子组合。作者极其细致地分析了从土壤耕作工具的阻力计算到播种机械的运动学设计中的每一个关键点。书中对材料选择的讨论尤为精彩,如何根据不同土壤的摩擦系数和冲击载荷来选择合适的合金钢,并进行防腐蚀处理,这些细节体现了工程学的严谨性。我尤其欣赏它在“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章节的处理,讲解了如何通过优化机构布局来减少拖拉机作业时的能耗和驾驶员的疲劳感。书中的工程图纸和截面图绘制得非常标准,即便是自学设计原理的人,也能从中获取到大量实用的设计规范和安全标准。如果你想从事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升级,或者对农业装备的内部运作机制充满好奇,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系统的工程思维方法。

评分

这本《土壤科学导论》简直是为初涉农学领域的学生量身定做的入门宝典。它没有直接陷入复杂的化学公式和晦涩的理论模型,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土壤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自然系统,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插图质量极高,色彩鲜明,完美地辅助理解了土壤剖面结构、矿物风化过程以及有机质的形成与转化。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土壤水动力学那一章的处理手法,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和实例,把渗透、毛细作用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把土地看作是种植作物的“泥巴”,而是认识到它是一个复杂、动态且充满生命的生态实体。对于想系统了解土壤形成历史、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如何进行可持续土壤管理的新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在面对后续更深入的专业书籍时,能够胸有成竹,不至于迷失在专业术语的迷宫里。它强调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究精神是科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

评分

读完《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我最大的感受是,农业的价值链远比种植环节要漫长和复杂得多。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艺术鉴赏的态度来对待农产品的“保鲜艺术”。它从生化反应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采后呼吸作用、水分散失和褐变反应的内在机理,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贮藏环境控制策略,比如气调贮藏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微妙平衡。在加工技术方面,书中对“过程强化”的介绍令人耳目一新,如何用超高压或脉冲电场等非常规技术,在保证风味和营养的前提下实现快速灭菌。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农产品品质指标量化的章节,学会了如何用客观的数据来评估产品的新鲜度和适口性,而非仅仅依赖感官判断。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把食品安全和营养保持放在了核心位置,是连接田间地头与消费者餐桌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为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转化指明了清晰的技术路径。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植物生理学:分子与细胞层面解析》,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生命活动核心机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思维的拓展之旅。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紧凑,仿佛一部精心编排的科幻小说,主角是植物体内的各种分子机器。它详尽地阐述了光合作用的每一个电子传递步骤,即便是最细微的色素分子捕光机制,作者也给予了足够的笔墨,且配有精美的三维结构图示。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激素信号传导途径的描述,如何从细胞膜上的受体开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信号放大和级联反应,最终调控基因表达,实现对环境刺激的精确响应。全书的专业性和前沿性毋庸置疑,它大量引用了近十年的顶尖研究成果,确保了知识的时效性。不过,我必须提醒,这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对于没有扎实的生物化学背景的读者,开头的几章可能需要反复研读,但一旦跨越了这道门槛,你将获得对生命本质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作物遗传育种学原理与实践》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农和严谨的数学家共同完成的一份工作报告。它非常务实,直接切入主题,探讨的都是如何有效地改良作物品质和提高产量。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涵盖了从传统的杂交育种到现代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数量遗传学时所使用的统计模型,作者没有回避数学公式的推导,而是将其作为工具,解释了如何量化遗传变异,预测育种世代的进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每一个育种决策背后都有坚实的科学依据。例如,书中对杂种优势的深入剖析,不仅停留在现象描述,更深入探讨了上位性、连锁不平衡等遗传学基础。虽然部分章节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复杂的遗传图谱和群体结构分析,但最终的回报是巨大的——你将学会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设计和实施一个长期的育种计划,真正掌握“创造”高产、抗逆新品种的核心技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