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童 從鄉土中來
第一節 文字夢裏的少年
第二節 浙南的印染積澱
第=章 在媒體的日子
第一節 邂逅地理熱
第二節 《鄉土溫州》之藍夾纈
第三節 幾則田野劄記
第四節 花版尋根
第五節 六進靛青利
第六節 求證流傳範圍
第七節 紋樣初解及壓力
第三章 為夾纈北漂
第一節 首飾當來的《中國藍夾纈》
第二節 在收藏中研究
第三節 讓多數人一起保護藍夾纈
第四節 誰來整理織染綉文化遺産
附錄一 藍夾纈工藝流程圖
附錄二 藍靛印染文物展
附錄三 個人相關田野調查時間錶
附錄四 個人相關專著及作品目錄
後 記
總序
廖育群
一
現代工廠製造的許多一次性用過即丟的産品,輕率地消耗自然資源,從而打破瞭人類與自然的平衡。自然環境的每況愈下使人們更加懷念手工時代的田園生活。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與自然環境相處友好,在生産過程中對自然很少有掠奪性破壞。傳統手工技藝利用自然而不違背自然規律,從而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這正是人類應該對待自然的生存智慧和求生態度。
在農耕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環境,促使人們用不同的求生手段爭取生存,決定瞭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豐富多樣性,體現瞭特定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精神、思維方式和審美理念。目前,這種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正被現代工業社會所産生的不穩定的文化觀念所消解或替代。一個民族深層文化基因的改變,必然帶來民族個性的變異和扭麯,以及民族特徵的弱化甚至消亡,也必然帶來價值觀念的混亂。保留文化的多樣性纔能彌補這種損害和缺失。保護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現實意義也正在此。
“中華百工”叢書的撰寫和齣版正是基於全社會對於保護傳統手工技藝的迫切需要,從國傢級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選擇瞭幾十位技藝精湛,口碑良好,在所從事的包括剪紙、雕刻、版畫、刺綉、印染、營造、泥塑等各種行業中深受尊敬的有代錶性的人物,以及對某項技藝的研究有特殊貢獻的學者,在進行深入采訪的基礎上,為他們著書立傳,讓民眾具體地瞭解什麼是傳統手工技藝、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的獨特方式,這些大師和學者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二
盡管從基本內容上看,“中華百工”可謂是一套擇不同行業之能工巧匠,述其巧奪天工之技藝,以業精於勤之事,明成功可望之理的叢書。就編撰旨意而論,固然有為這個並非顯貴之群體中的佼佼者樹碑立傳的意圖。但從更深的層麵上講,則是期望能夠在高新科技日新月異並滲透到百姓生活之方方麵麵的“摩登社會”中,使民眾瞭解傳統技藝及其在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麵的永恒價值;另一方麵,還欲藉主人公豐富多彩的人生之路,起到“勵誌”與“啓迪”的作用。換言之,人物不過是個模特,而其各有特色的師承授受、技藝源流(學習與繼承)、技藝特點、成就造詣(創新與發展)等等,纔是可資來者藉鑒——激勵奮鬥意誌、發現進取之路、在不同行業或職業中實現各自人生價值的要素。而要達到這一目的,主人公便必須是個“成功者”,如此纔有說服力,纔值得思考與藉鑒。
就“百工”模特的人選而論,通常是首先聚焦在獲得國傢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者的範圍。因為這些人不僅個個身懷絕技,而且基本涵蓋瞭傳統技藝的各個領域。那麼,這個範圍有多大呢?自1979年由輕工業部評選齣第一批“中國工藝美術傢”到2007年改由國傢發改委主持評選工作以來,先後五屆的入圍者不過365名。所以,從這些技藝堪稱翹楚的“大師”級人物中遴選生活閱曆豐富者作為模特並不睏難;特彆是當中國加人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後,國傢又在各個行業中確定瞭為數不多的傳承人,所以,各行業的代錶性人物似乎就更加明確瞭。然而從另一方麵講,經過深入社會以及不同行業進行考察,我們發現在這些頭頂光環者之外,實際上還存在著更多值得關注的對象。因而,本叢書所涉及的人物對象,並不嚴格限定其身份與資曆——隻要其技藝水準、人生經曆值得我們關注,能夠使讀者在某些方麵獲得啓迪,便成為被選擇的對象。
三
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以及如何保護與傳承,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當今社會,消極地保護、靠國傢的經費與政策的支持予以保護固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但也存在著“生産性保護”——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依靠自身的力量獲得保護與發展的可能。例如聞名世界的宜興紫砂茶具,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又如有人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某地的傳統造紙業和雕刻工藝進行瞭實地調查,發現僅在過去纔有極大實用價值的造紙業已經衰微至極,而後者卻因為注重其藝術價值的開發與創新而得到良好的保護與發展。因而,在當今工業化、現代化的社會中,如何因地製宜地對傳統技藝進行保護與繼承,並有所創新,便成為一個非常值得研究與思考的問題瞭。
總之,我們相信這套叢書的問世,將使民眾對於手工技藝的價值有新的認識,並最終有利於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同時,也希望本叢書能夠影響年青一代的擇業觀、成纔觀和價值觀。
後記
此小書問世-完全歸功於華覺明先生和楊麗凡女士的一再督促。
記得華先生第一次約稿是在2007年7月,電話裏聽瞭個大概,覺得既是藍夾纈,又係長者約稿,卻之不恭,就一口答應下來。等到叢書啓動,正式接到書麵約稿,纔知道華先生指定瞭要寫個人傳記,這就一下子把我難住瞭。
為什麼這樣講?
因為十年的尋找之路,實在談不上輕鬆和愉快,何況課題遠未完成,這時候去寫迴憶性的文字,隻會徒增傷感與惆悵。可以說,從情緒上,我是排斥迴顧的。
但是華先生一再鼓勵.認為即便是階段性的總結,也有利於更多的讀者認識藍夾纈、愛護藍夾纈,單從這一點來講,就值得去寫。
至於麗凡,為瞭讓我安心寫稿,甚至發動自己的朋友圈,幫忙解決瞭讓我頭痛不已的傢務私事。
這些苦心和愛意,使我無從推辭,最終在拖延瞭兩年之後,以撰寫工作小結的方式,完成瞭書稿。
我的尋找藍夾纈曆程,可以界限分明地劃為兩個階段。
前一個階段是20017qlll-2005年2月.是我在浙南Ⅲ野調查藍夾纈的階段.我後來所有的整理與研究,都建立在此基礎上。說句不知深淺的話,這個階段,不僅在我的個人生命曆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在藍夾纈的研究曆史上,也多少值得紀念。本書的主要章節,即是對此階段的迴顧和整理.
後一個階段是2005年3月至今,我離開故鄉,遷居北京。藍夾纈的田野調研還在繼續,但已轉入案頭整理為主.對個人來講,這是齣成果的階段,我的藍夾纈專著相繼齣版,並且研究範圍擴大至整個傳統印染和民間戲麯圖像。對藍夾纈來講,是趕上瞭國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好時光。至於如何保護與傳承.書中涉及不多,因為塵埃尚未落定。
十年磨劍.我是個愚笨的人,能跌跌掩撞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傢人、朋友和師長們的支持與照顧。
感謝馮驥纔先生。自從我的第一本小書《鄉土溫州》(2003年)齣版以來,馮先生就一直在關注我的田野作業與進展。這些年我所取得的每一個榮譽,都有著馮先生無言的支持。
感謝劉锡誠先生、宋兆麟先生和華覺明先生。京都客地,我得以不改初衷,不放棄自己的研究之夢,沒有前輩們的鼎力關照,根本無從談起。藍夾纈項目能有今天,更離不開他們的遠見和卓識。
感謝吳琪捷先生,李玉祥先生,林友桂先生,以及劉漣女士、黃華女士、高海英女士等好友。我生性孤僻,經常仨月半年不與人往來,不善應對人際關係,也隻有好朋友,纔能包容我的任性和懈怠,一次又一次地替我分憂解愁。跨越時空的真情意,是我今生最珍貴的收藏。
至於一路的泥濘、暗箭,我隻當它是上蒼的考驗。蕓蕓眾生中,上蒼賜我以慧力,以撼人心魄的民族母本藝術之大美,指引我一路追隨、前行,修煉我平凡的生命以光華—一如此重禮,豈能無災劫考驗?
我當受之,不敢言悔。
作者
2010年3月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爐火純青,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是充滿瞭張力和起伏。作者似乎深諳“慢工齣細活”的道理,對於關鍵情節的鋪陳,總是用一種近乎於懸念的方式層層遞進,讓你不得不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潛颱詞。有那麼幾段描寫,簡直是神來之筆,那種場景的再現能力極強,仿佛我就是那個身臨其境的見證者,能聞到空氣中的氣味,感受到光綫的變化。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宏大敘事和個體情感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當我們沉浸在對某個時代變遷的思考時,作者總能適時地將視角拉迴到某個鮮活的個體身上,通過他們的喜怒哀樂來映射大時代的波瀾壯闊,這種手法處理得非常高明,使得內容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
評分這本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那種近乎於考古學傢般的嚴謹態度,但文字風格卻絲毫沒有教條主義的枯燥。它大量引用和分析瞭那些罕為人知的原始資料,那些陳舊的文書和口述片段被巧妙地編織進流暢的敘述中,形成瞭一種強烈的信服力。我個人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背景環境的細緻勾勒,無論是那個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是社會結構和文化思潮的微妙變化,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種全景式的展現,讓讀者對所討論的主題有瞭立體而全麵的認識,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概念之上。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去查閱一些作者提及的輔助信息,這讓我體會到作者在構建這個知識體係時付齣的巨大心血,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張通往某個特定世界的大門鑰匙,帶領我們穿透時空的迷霧,去探尋事物最本真的麵貌。
評分我必須要提一下這本書的“氣場”,這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氛圍感。它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讀者瞬間拉入一個特定的心境之中。通讀全書,我感受到一種深深的、跨越時空的共鳴,仿佛作者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是為瞭迴應我內心深處那些模糊的、尚未被清晰錶達的疑問。這種共鳴並非是情感上的過度渲染,而更像是一種精神層麵的契閤。在某些段落,我甚至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自己正在與那位遙遠的存在進行著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這種深刻的連接感,讓閱讀不再是一種被動接收信息的過程,而變成瞭一場主動的、充滿靈性的探索之旅。它留給讀者的迴味空間極大,閤上書本後,那些畫麵、那些思考依然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久久盤鏇。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成熟的洞察力,行文間展現齣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感。它很少使用華麗辭藻來堆砌情緒,而是依靠精確的用詞和邏輯嚴密的論證來擊中人心。當我讀到關於某些社會現象的分析時,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是接踵而至的。作者的觀點並非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展現齣多維度的審視和深刻的同情,即便是對那些曾經引起爭議的人物或事件,也保持瞭一種令人尊敬的客觀立場。這種成熟的敘事腔調,使得讀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也接受瞭一次高質量的思維訓練。它促使我反思自己過去對某些事物的簡單化理解,那種潛移默化的思想啓發,遠比直接說教來得更有價值。讀完之後,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似乎被拓寬瞭不少。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盛宴,封麵那種古樸又不失細膩的紋理,讓人一上手就感覺觸碰到瞭曆史的厚重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極為考究,那種微微泛黃的色調,配閤著清晰的排版,閱讀起來絲毫沒有疲勞感。尤其是那些配圖,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存在,每一張都經過精心挑選和布局,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那些久遠的往事。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過渡時使用的那些小插圖,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像是一個個巧妙的提示,引導著讀者的思緒進入下一個故事的氛圍。書中的文字間距和行高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覺得非常舒適。整體來看,齣版方在細節上的打磨,完全體現瞭對這部作品的敬意,使得捧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成功地將知識的傳遞與美學的體驗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讓人愛不釋手,甚至捨不得在上麵做任何標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