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童 从乡土中来
第一节 文字梦里的少年
第二节 浙南的印染积淀
第=章 在媒体的日子
第一节 邂逅地理热
第二节 《乡土温州》之蓝夹缬
第三节 几则田野札记
第四节 花版寻根
第五节 六进靛青利
第六节 求证流传范围
第七节 纹样初解及压力
第三章 为夹缬北漂
第一节 首饰当来的《中国蓝夹缬》
第二节 在收藏中研究
第三节 让多数人一起保护蓝夹缬
第四节 谁来整理织染绣文化遗产
附录一 蓝夹缬工艺流程图
附录二 蓝靛印染文物展
附录三 个人相关田野调查时间表
附录四 个人相关专著及作品目录
后 记
总序
廖育群
一
现代工厂制造的许多一次性用过即丢的产品,轻率地消耗自然资源,从而打破了人类与自然的平衡。自然环境的每况愈下使人们更加怀念手工时代的田园生活。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自然环境相处友好,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很少有掠夺性破坏。传统手工技艺利用自然而不违背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正是人类应该对待自然的生存智慧和求生态度。
在农耕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促使人们用不同的求生手段争取生存,决定了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丰富多样性,体现了特定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精神、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目前,这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正被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不稳定的文化观念所消解或替代。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也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混乱。保留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弥补这种损害和缺失。保护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现实意义也正在此。
“中华百工”丛书的撰写和出版正是基于全社会对于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迫切需要,从国家级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选择了几十位技艺精湛,口碑良好,在所从事的包括剪纸、雕刻、版画、刺绣、印染、营造、泥塑等各种行业中深受尊敬的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及对某项技艺的研究有特殊贡献的学者,在进行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为他们著书立传,让民众具体地了解什么是传统手工技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独特方式,这些大师和学者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二
尽管从基本内容上看,“中华百工”可谓是一套择不同行业之能工巧匠,述其巧夺天工之技艺,以业精于勤之事,明成功可望之理的丛书。就编撰旨意而论,固然有为这个并非显贵之群体中的佼佼者树碑立传的意图。但从更深的层面上讲,则是期望能够在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并渗透到百姓生活之方方面面的“摩登社会”中,使民众了解传统技艺及其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永恒价值;另一方面,还欲借主人公丰富多彩的人生之路,起到“励志”与“启迪”的作用。换言之,人物不过是个模特,而其各有特色的师承授受、技艺源流(学习与继承)、技艺特点、成就造诣(创新与发展)等等,才是可资来者借鉴——激励奋斗意志、发现进取之路、在不同行业或职业中实现各自人生价值的要素。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主人公便必须是个“成功者”,如此才有说服力,才值得思考与借鉴。
就“百工”模特的人选而论,通常是首先聚焦在获得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者的范围。因为这些人不仅个个身怀绝技,而且基本涵盖了传统技艺的各个领域。那么,这个范围有多大呢?自1979年由轻工业部评选出第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家”到2007年改由国家发改委主持评选工作以来,先后五届的入围者不过365名。所以,从这些技艺堪称翘楚的“大师”级人物中遴选生活阅历丰富者作为模特并不困难;特别是当中国加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国家又在各个行业中确定了为数不多的传承人,所以,各行业的代表性人物似乎就更加明确了。然而从另一方面讲,经过深入社会以及不同行业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在这些头顶光环者之外,实际上还存在着更多值得关注的对象。因而,本丛书所涉及的人物对象,并不严格限定其身份与资历——只要其技艺水准、人生经历值得我们关注,能够使读者在某些方面获得启迪,便成为被选择的对象。
三
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如何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当今社会,消极地保护、靠国家的经费与政策的支持予以保护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也存在着“生产性保护”——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保护与发展的可能。例如闻名世界的宜兴紫砂茶具,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又如有人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地的传统造纸业和雕刻工艺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仅在过去才有极大实用价值的造纸业已经衰微至极,而后者却因为注重其艺术价值的开发与创新而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发展。因而,在当今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中,如何因地制宜地对传统技艺进行保护与继承,并有所创新,便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了。
总之,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问世,将使民众对于手工技艺的价值有新的认识,并最终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希望本丛书能够影响年青一代的择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
后记
此小书问世-完全归功于华觉明先生和杨丽凡女士的一再督促。
记得华先生第一次约稿是在2007年7月,电话里听了个大概,觉得既是蓝夹缬,又系长者约稿,却之不恭,就一口答应下来。等到丛书启动,正式接到书面约稿,才知道华先生指定了要写个人传记,这就一下子把我难住了。
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十年的寻找之路,实在谈不上轻松和愉快,何况课题远未完成,这时候去写回忆性的文字,只会徒增伤感与惆怅。可以说,从情绪上,我是排斥回顾的。
但是华先生一再鼓励.认为即便是阶段性的总结,也有利于更多的读者认识蓝夹缬、爱护蓝夹缬,单从这一点来讲,就值得去写。
至于丽凡,为了让我安心写稿,甚至发动自己的朋友圈,帮忙解决了让我头痛不已的家务私事。
这些苦心和爱意,使我无从推辞,最终在拖延了两年之后,以撰写工作小结的方式,完成了书稿。
我的寻找蓝夹缬历程,可以界限分明地划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20017qlll-2005年2月.是我在浙南Ⅲ野调查蓝夹缬的阶段.我后来所有的整理与研究,都建立在此基础上。说句不知深浅的话,这个阶段,不仅在我的个人生命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蓝夹缬的研究历史上,也多少值得纪念。本书的主要章节,即是对此阶段的回顾和整理.
后一个阶段是2005年3月至今,我离开故乡,迁居北京。蓝夹缬的田野调研还在继续,但已转入案头整理为主.对个人来讲,这是出成果的阶段,我的蓝夹缬专著相继出版,并且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传统印染和民间戏曲图像。对蓝夹缬来讲,是赶上了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时光。至于如何保护与传承.书中涉及不多,因为尘埃尚未落定。
十年磨剑.我是个愚笨的人,能跌跌掩撞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家人、朋友和师长们的支持与照顾。
感谢冯骥才先生。自从我的第一本小书《乡土温州》(2003年)出版以来,冯先生就一直在关注我的田野作业与进展。这些年我所取得的每一个荣誉,都有着冯先生无言的支持。
感谢刘锡诚先生、宋兆麟先生和华觉明先生。京都客地,我得以不改初衷,不放弃自己的研究之梦,没有前辈们的鼎力关照,根本无从谈起。蓝夹缬项目能有今天,更离不开他们的远见和卓识。
感谢吴琪捷先生,李玉祥先生,林友桂先生,以及刘涟女士、黄华女士、高海英女士等好友。我生性孤僻,经常仨月半年不与人往来,不善应对人际关系,也只有好朋友,才能包容我的任性和懈怠,一次又一次地替我分忧解愁。跨越时空的真情意,是我今生最珍贵的收藏。
至于一路的泥泞、暗箭,我只当它是上苍的考验。芸芸众生中,上苍赐我以慧力,以撼人心魄的民族母本艺术之大美,指引我一路追随、前行,修炼我平凡的生命以光华—一如此重礼,岂能无灾劫考验?
我当受之,不敢言悔。
作者
2010年3月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张力和起伏。作者似乎深谙“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对于关键情节的铺陈,总是用一种近乎于悬念的方式层层递进,让你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潜台词。有那么几段描写,简直是神来之笔,那种场景的再现能力极强,仿佛我就是那个身临其境的见证者,能闻到空气中的气味,感受到光线的变化。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宏大叙事和个体情感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当我们沉浸在对某个时代变迁的思考时,作者总能适时地将视角拉回到某个鲜活的个体身上,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来映射大时代的波澜壮阔,这种手法处理得非常高明,使得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细腻的纹理,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触碰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为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配合着清晰的排版,阅读起来丝毫没有疲劳感。尤其是那些配图,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存在,每一张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布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久远的往事。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使用的那些小插图,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像是一个个巧妙的提示,引导着读者的思绪进入下一个故事的氛围。书中的文字间距和行高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觉得非常舒适。整体来看,出版方在细节上的打磨,完全体现了对这部作品的敬意,使得捧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成功地将知识的传递与美学的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人爱不释手,甚至舍不得在上面做任何标记。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那种近乎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态度,但文字风格却丝毫没有教条主义的枯燥。它大量引用和分析了那些罕为人知的原始资料,那些陈旧的文书和口述片段被巧妙地编织进流畅的叙述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信服力。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背景环境的细致勾勒,无论是那个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是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潮的微妙变化,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让读者对所讨论的主题有了立体而全面的认识,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念之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查阅一些作者提及的辅助信息,这让我体会到作者在构建这个知识体系时付出的巨大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某个特定世界的大门钥匙,带领我们穿透时空的迷雾,去探寻事物最本真的面貌。
评分我必须要提一下这本书的“气场”,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感。它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读者瞬间拉入一个特定的心境之中。通读全书,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跨越时空的共鸣,仿佛作者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为了回应我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尚未被清晰表达的疑问。这种共鸣并非是情感上的过度渲染,而更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契合。在某些段落,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正在与那位遥远的存在进行着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这种深刻的连接感,让阅读不再是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而变成了一场主动的、充满灵性的探索之旅。它留给读者的回味空间极大,合上书本后,那些画面、那些思考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久久盘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成熟的洞察力,行文间展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它很少使用华丽辞藻来堆砌情绪,而是依靠精确的用词和逻辑严密的论证来击中人心。当我读到关于某些社会现象的分析时,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接踵而至的。作者的观点并非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展现出多维度的审视和深刻的同情,即便是对那些曾经引起争议的人物或事件,也保持了一种令人尊敬的客观立场。这种成熟的叙事腔调,使得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高质量的思维训练。它促使我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事物的简单化理解,那种潜移默化的思想启发,远比直接说教来得更有价值。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似乎被拓宽了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