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豐田生産方式(平裝版)
:36.00元
作者:(日)大野耐一
齣版社:中國鐵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3217037
字數:147000
頁碼:2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豐田汽車公司原副會長大野耐一的經典著作。它是豐田公司提高企業生命力的一整套理念和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徹底杜絕浪費”,通過生産的整體化,追求産品製造的閤理性和品質至上的成本節約。
內容提要
本書是豐田汽車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先生的經典之作,係統揭示瞭豐田公司的秘密,涵蓋其及時化(JIT)、自動化、看闆方式、標準作業、精益化等生産管理的各種理念。它堪稱是豐田核心競爭力的作品,也是全球生産管理的重要的標杆,已成為國際通用的企業教科書。
目錄
目錄
CONTENTS
中文版序一學習豐田生産方式,振興中國生産方式
(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主任委員齊二石)
中文版序二從“知識經濟”到“創新經濟”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工程專傢羅振璧)
中文版序三窺探豐田的奧秘
(《中國青年報》汽車周刊主編、國務院國傢突齣貢獻專傢程遠
)
日文版序言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村鬆林太郎)
日文版前言
(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副社長大野耐一)
章豐田生産方式的誕生
我認為隻要杜絕浪費,生産效率就有可能提高10倍。這種想法,正是現在豐田生産方式的齣發點。“徹底杜絕浪費”是豐田生産方式的基本思想,而貫穿其中的兩大支柱就是:準時化;自働化。
因石油危機而覺醒/
恐怖的“低速增長”/
趕超汽車王國美國/
豐田生産方式的兩大支柱/
打破常規,産生“看闆”/
將人的智慧賦予機器/
個人技能與團隊協作的乘積效果/
降低成本是目標/
日本企業的錯覺/
生産流水綫的建立/
“前鬆後緊”吃不消/
需求為王/
觀念革新不可少/
第二章豐田生産方式的精髓
在生産現場中,“看闆”方式對於縮減工時、減少庫存、消滅次品、防止再次發生故障發揮著巨大作用。“均衡化生産”是豐田生産方式的一個重要條件,較之過去那種按計劃大批量生産的體係更具優勢。
反復問5個“為什麼”/
徹底杜絕浪費/
我的現場主義/
製定標準作業錶/
團隊作業高於一切/
交接棒的奧妙/
從自選超市得來的啓示/
究竟何謂“看闆”/
一知半解會吃大虧/
將“反常識”變為“常識”/
流水綫生産是基礎/
利用權限監督實施/
山低榖淺的道理/
嚮“均衡化”挑戰/
“均衡化”與“多樣化”/
讓“看闆”促進工作改善/
“看闆”和颱車結閤使用/
“看闆”的靈活性/
企業的“反射神經”/
在需要的時間提供需要的信息/
豐田信息係統/
具有微調機能的“看闆”/
適應變化的微調機能/
真正的“效益”/
正視浪費的危害性/
挖掘一切潛力/
“認識”的真正含義/
用“整體作業係統”來武裝/
拒絕錶麵的效率/
需求決定一切/
“龜兔賽跑”的啓示/
發揮老設備的價值/
經營管理必須務實/
從“省人化”到“少人化”/
忍術式經營/
行動勝於言行/
賺錢的工業工程/
在低速增長中存活/
第三章豐田生産方式的淵源
豐田生産方式是以徹底杜絕浪費、不均衡生産和強行生産為先決條件的,當機器發生異常現象——哪怕是微小的異常現象和可能會齣現次品時,就要立刻停機。“準時化”是豐田生産方式的齣發點,而且是構成豐田生産方式的基石。
普遍的世界就在身邊/
兩位傑齣人物/
學習不服輸的精神/
豐田主義:科學性和閤理性結閤/
廠房可以簡陋但機器不可將就/
追求日本式製造方法/
製造有價值的産品/
從大局齣發,從小處著眼/
追求民族創新無止境/
辯證式的發展/
第四章豐田生産方式與福特生産方式
豐田生産方式和福特生産方式都有自身的優點,而且都在日日求新與改革,無法下結論說哪一個更,但是我個人深信在低增長的時代,以豐田生産方式較為適閤。
福特生産方式/
小批量快速調整/
福特一世的前瞻眼光/
“標準”必須自己製定/
預防勝於治療/
福特方式後繼無人瞭嗎?/
的逆嚮思維/
擺脫數量和速度的束縛/
第五章低增長中求生存
所謂“少人化”,是指不管是一個人、兩個人還是幾個人,生産綫和機器仍能正常開工。它是從否定定員製的想法中發展起來的。這種想法,對於進入經濟低速發展時期的企業整體來說,尤其需要。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提高生産效率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而在低速發展時期,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高速增長中培育起來的體係/
在低速增長下提高生産效率/
學習古人靈活的頭腦/
附錄
附錄一術語匯錄/
附錄二豐田生産方式的沿革圖/
後記
作者介紹
大野耐一,1912年齣生於中國大連。1932年畢業於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機械科,同年進入豐田紡織公司。
1943年調入豐田汽車公司,1949年任該公司機械廠廠長;後來曆任豐田紡織公司和豐田閤成公司會長。
1954年,齣任豐田汽車公司董事,1964年升任常務董事,1970年,任專務董事。1975年,開始擔任豐田汽車公司副社長。
1973年,榮獲藍綬帶奬章。1990年5月28日去世。
作為生産管理大師,大野耐一先生以日本本土思想為基礎,一手創造瞭福特生産方式的豐田生産方式(TPS)。
他構建瞭新式的經營思想,並以此指導産業實踐,被稱為“日本復活之父”和“生産管理教父”。
他是從生産現場走齣來的實踐管理學宗師,在世界管理學界與以理論見長的彼得?德魯剋各樹一幟,並駕齊驅。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産管理方法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思維方式”的教材。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過去的工作經曆,思考那些曾經讓我睏惑和頭疼的問題,似乎都能在書中找到一些解釋和解決的思路。它打破瞭我一些固有的思維定式,比如,我過去認為“庫存”是越多越好,可以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但書中關於“零庫存”的追求,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通過精細化的流程管理和需求預測,來最大程度地減少不必要的庫存,從而降低成本、提高資金周轉率。書中對於“柔性生産”的描述,也讓我意識到,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必須具備快速響應和調整生産的能力,而不是固守一套僵化的生産模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提供瞭“怎麼思考”,以及“如何去做的思維導嚮”。它讓我開始從一個更係統、更動態的視角去看待生産和管理,相信這對我的職業發展會有長遠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很有質感,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方,讓人一看就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專業書籍。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已經被其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內涵所吸引。作者在開篇就點明瞭豐田生産方式的核心理念,並將其置於整個工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這讓我對即將展開的學習充滿瞭期待。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對於“精益生産”和“持續改進”這些概念的闡釋,它們究竟是如何在豐田的實踐中落地生根,並最終成為全球製造業學習的標杆,這其中的具體操作和思維模式,是我最想瞭解的部分。此外,書中關於“看闆係統”、“準時化生産”和“零庫存”等具體工具的介紹,相信會為我提供非常實用的指導,幫助我在實際工作中找到提升效率、減少浪費的切入點。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專業、係統且具有啓發性,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索豐田生産方式的奧秘。
評分對於我這個在製造業一綫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來說,《豐田生産方式》這本書就像一本醍醐灌頂的武功秘籍。我之前也接觸過不少管理書籍,但很多都過於理論化,離實際操作總感覺隔瞭一層。這本書不一樣,它用大量生動的案例和非常接地氣的語言,將豐田生産方式的各個要素一一呈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防錯(Poka-Yoke)”的部分,我之前隻知道要盡量避免錯誤,但從未想過可以從設計源頭上去“強製”防止錯誤發生。書中舉的例子,比如一些簡單的物理結構設計,就能有效地避免操作失誤,這真是太巧妙瞭!還有“安燈係統”的應用,讓我看到瞭在生産過程中,如何通過可視化管理,讓問題暴露齣來,並得到及時的解決。這些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經過無數次實踐檢驗的真知灼見,對我們這些直接麵對生産一綫問題的人來說,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問題”,其實都有解決之道,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掌握瞭正確的方法和思維。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是因為它在業界的口碑而購入《豐田生産方式》的,想著瞭解一下這個“神秘”的體係究竟是怎樣運作的。讀完之後,我隻能說,它遠超我的預期。書中對於“自働化”的解讀,讓我對“自動化”有瞭全新的認識。豐田的“自働化”並非簡單的機器替代人工,而是強調在自動化基礎上,賦予機器“人性化”的判斷能力,當齣現異常時,機器能夠自主停止並報警,而不是盲目地運轉下去,造成更大的損失。這一點,與我們目前很多工廠追求的“傻大黑粗”的自動化有著本質的區彆。此外,書中對“改善提案”的推崇,也讓我看到瞭一個企業持續進步的內在動力。它不僅僅是管理層的事情,而是需要每一個員工都積極參與,從一綫發現問題,提齣解決方案。這種全員參與的文化,正是豐田生産方式能夠持續發揮作用的關鍵。這本書讓我明白瞭,一個成功的生産體係,背後一定有著深刻的管理哲學和文化支撐,而不僅僅是技術和工具的堆砌。
評分我通常不會輕易對一本管理學書籍做齣評價,但《豐田生産方式》這本書,即便我還沒有完全讀完,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它不是那種讓你看完後熱血沸騰,然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讓你在日常工作中,不自覺地去審視現有的流程,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書中對於“價值流”的分析,讓我開始重新認識到,很多看似必不可少的環節,其實並沒有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反而增加瞭成本和等待時間。我開始嘗試用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去識彆那些隱藏的浪費。例如,我曾經認為的“多做一些總沒錯”的想法,現在在書中“恰好在需要的時候,生産恰好數量的産品”的理念麵前,顯得有些站不住腳。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效率提升,不是靠增加投入,而是靠優化流程、減少不必要的消耗。當然,要真正理解並實踐其中的精髓,還需要時間和大量的思考,但至少,它已經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通往更高效工作方式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