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花木病虫害实用图典

常见花木病虫害实用图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志宏,陈秀龙 编
图书标签:
  • 花卉病虫害
  • 园艺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防治
  • 实用图典
  • 园林
  • 农业
  • 植物病理
  • 园艺技术
  • 病虫害识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140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1588
包装:平装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0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5
字数: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常见花木病虫害实用图典》面向生产实践,以花卉、花木病虫害为对象,以精美的林间原色生态照片准确地表现其形态特征,以及重要虫态的为害症状和生态习性。文字部分简述寄主范围、病虫害发生规律,反映出最新防治技术和普遍使用的或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有效药剂,充分体现出综合治理的思想。力争做到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在种类选择上以常见的花木病虫害为主,兼顾南方和北方发生的种类,尽可能反映我国花木病虫害发生的基本概况、管理方法和防治技术水平。
《常见花木病虫害实用图典》既可为花卉、花木病虫害防治提供直观的形象材料,又可提高病虫害鉴定水平。是指导防治技术改进和药剂的选用及提高花木病虫害综合治理水平的有效工具书。

目录

虫害
1.白蚁
2.蝗虫
3.网蝽
4.蚜虫
5.蓟马
6.介壳虫
7.木虱
8.粉虱
9.叶蝉
10.蚱蝉
11.蜡蝉
12.刺蛾
13.蓑蛾
14.毒蛾
15.舟蛾
16.尺蠖
17.夜蛾
18.螟蛾
19.卷蛾
20.灯蛾
21.大蚕蛾
22.细蛾
23.凤蛾
24.枯叶蛾
25.潜叶蛾
26.木蠹蛾
27.蝙蝠蛾
28.蔗扁蛾
29.灰蝶
30.蛱蝶
31.凤蝶
32.叶甲
33.金龟子
34.吉丁虫
35.天牛
36.潜叶蝇
37.叶蜂
38.蚂蚁
39.叶螨
40.蛞蝓
41.蜗牛
42.鼠妇
43.马陆
病害

精彩书摘

虫害
1.白蚁
常见的有台湾乳白蚁和黑翅土白蚁。可为害松、杉、柏、樟、槐、榆、枫等多种树木,不论苗木、成树均受其害。苗木受害后成活率低或枝梢缩短。成树受害后,枝叶稀疏,大量落叶,易被风折,严重时全株枯死。
发生规律黑翅土白蚁长年匿居地下,为害树木时一般先取食树干表皮和木栓层,后期才逐渐向木质部深入。5~6月是为害高峰,7~8月则在早、晚和雨后活动,9月又形成高峰。蚁巢附近有泥被、泥线。无翅蚁畏光,有翅蚁趋光。群飞前工蚁用新土粒在蚁巢附近植被稀的地方堆成高出地面的群飞孔,群飞孔离蚁巢1~5米。高峰在4月底到5月初。
防治方法 ①清理朽木和树根,减少白蚁食料。②诱杀处理,在甘蔗渣、蕨类植物或松花粉等中加入少量糖和0.5%~1%的灭幼脲3号、卡死克或抑太保,制成毒饵,投放于白蚁活动的主路、取食蚁路、泥被、泥线及群飞孔附近。③苗床、果园用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或辛硫磷等药按每667米。(折合1亩)200毫升对水淋浇,浇后盖土。④发现蚁巢后用50%辛硫磷乳油150~200倍液,每巢用20千克药液灌巢。
……

前言/序言


《常见花木病虫害实用图典》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园艺爱好者、花卉从业者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易于查阅的参考工具。书中收录了当前我国花木生产中最为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各类病害和虫害,并配以大量高清彩色图片,力求直观、准确地呈现病虫害的发生形态和危害特征,帮助读者快速识别。 一、 书籍结构与内容概览 全书共分为两大核心部分:病害篇 和 虫害篇。每个篇章内部又按照病虫害的类别、危害对象或发生规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使读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定位所需信息。 1. 病害篇 病害篇详细介绍了花木常见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以及生理性病害。 真菌病害: 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叶斑病等叶部病害: 针对不同花木种类,如月季、玫瑰、绣萏、栀子花、杜鹃、兰花、草坪草等,详细描述了这些病害在叶片、茎秆上形成的典型病征,如霉层、斑点、坏死区、溃疡等。书中会特别区分不同病原菌引起的病征相似性,提示关键的鉴别点。例如,白粉病的白色霉层通常浮于叶片表面,而霜霉病则多在叶片背面出现白色或灰褐色霉状物,正面则出现黄绿色或褐色斑点。炭疽病则常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至黑色病斑,中央可能陥落,并出现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根腐病/茎腐病/立枯病等根茎部病害: 重点分析这些病害对花木生长造成的致命威胁。根腐病常常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发黄、萎蔫甚至死亡,剖开根部可见组织腐烂、变黑。茎腐病则表现为茎干基部或中部出现水渍状腐烂、软化,后期可能长出霉状物或形成溃疡。立枯病多发生在幼苗期,导致茎基部腐烂、幼苗倒伏死亡。书中会强调这些病害的发生环境,如土壤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等。 灰霉病/ Botrytis cinerea (灰霉病) 等花部病害: 尤其关注观赏性花卉,如康乃馨、玫瑰、百合、郁金香等,详细展示灰霉病在花瓣上形成的褐色、腐烂斑点,以及后期可能出现的灰褐色霉层。强调其在潮湿环境下的快速传播性,以及对花卉商品价值的严重损害。 其他重要病害: 如褐斑病、黑斑病、锈病、枯萎病、流胶病、黑星病等,针对不同花木,会详细介绍其发生规律、病原菌传播途径以及防治策略。 细菌病害: 软腐病/角斑病/青枯病等: 针对如十字花科花卉(如三色堇)、葱兰、葱兰、百合、番茄等,详细描述细菌病害的特点。软腐病会使受侵染的组织(如叶片、茎、鳞茎)迅速腐烂、软化,并散发出恶臭。角斑病则在叶片上形成多角形的病斑,后期可能破裂。青枯病会导致植株突然萎蔫,剖开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挤压时有菌脓溢出。书中会强调细菌病害的快速传播性和难以根除性,以及预防的重要性。 病毒病害: 花叶病/卷叶病/矮化病等: 重点介绍病毒病害的隐蔽性和传播途径(如蚜虫、叶蝉等媒介昆虫)。详细描绘花叶病在叶片上出现的黄绿相间的嵌纹、斑驳或黄化;卷叶病导致的叶片边缘向上卷曲;矮化病引起的植株生长停滞、畸形等症状。强调病毒病害目前尚无特效药,主要依靠预防和阻断传播。 生理性病害: 缺素症/肥害/药害/日灼/冻害/水伤等: 这部分内容从非病原菌角度出发,分析环境因素或管理不当引起的生理失调。详细列举常见元素(如氮、磷、钾、铁、镁等)缺乏或过量时在叶片、花器上表现出的典型症状,如黄化、失绿、斑点、焦边等。同时,会深入剖析施肥过量、农药使用不当、温度剧变等可能对花木造成的伤害,并提供相应的补救措施。 2. 虫害篇 虫害篇将重点介绍花木上常见的主要害虫,包括刺吸式口器害虫、咀嚼式口器害虫、钻蛀性害虫以及其他害虫。 刺吸式口器害虫: 蚜虫/介壳虫/红蜘蛛/白粉虱/蓟马等: 详细展示这些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不同花木(如月季、玫瑰、柑橘类、观叶植物、蔬菜苗等)上的为害表现。蚜虫常聚集在新梢、嫩叶、花蕾上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畸形,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介壳虫则附着在枝干、叶片上,形成难去除的硬壳或蜡质层,严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红蜘蛛(螨虫)体型微小,常在叶背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出现细小白点,严重时叶片失绿、干枯。白粉虱成虫和若虫均吸食汁液,并传播病毒。蓟马则锉吸叶片组织,造成叶面出现银白色或褐色条痕,并伴有黑色粪点。书中会提供识别不同种类介壳虫(如蚧壳虫、刺吸式蚧壳虫)的关键特征。 咀嚼式口器害虫: 菜青虫/蜗牛/蛞蝓/金龟子/蛴螬等: 介绍这些害虫对叶片、花朵、果实造成的啃食危害。菜青虫等鳞翅目幼虫会在叶片上留下孔洞或将叶片吃成网状。蜗牛和蛞蝓则在夜间活动,啃食叶片、嫩芽,留下银白色黏液痕迹。金龟子成虫会啃食花瓣、叶片,而其幼虫蛴螬则潜伏在土壤中,啃食植物根系。 钻蛀性害虫: 天牛/吉丁虫/蛀心虫等: 重点分析这些害虫对枝干、茎秆造成的破坏。天牛幼虫在木质部钻蛀隧道,导致枝干空心、折断。吉丁虫幼虫在枝干内钻蛀,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蛀心虫则会蛀入花蕾、果实或幼嫩茎秆,造成落花、落果、茎秆枯死。书中会提供识别其排粪孔、蛀孔等痕迹的方法。 其他害虫: 象甲/叶甲/象甲等: 针对特定花木或生长阶段,介绍其他重要的害虫种类,如地下害虫(如蛴螬、地老虎)、储藏害虫等。 二、 书籍特色与亮点 1. 图文并茂,直观易辨: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丰富的彩色图片。每一种病虫害都配有数张高清照片,涵盖了从幼虫/病斑到成虫/严重危害的各个阶段,力求让读者能够“一看就懂”,无需专业知识也能快速识别。图片标注清晰,点明关键特征。 2. 针对性强,实用性高: 书中收录的病虫害均是当前花木生产中发生频率高、危害大、防治难度较大的种类。针对每一种病虫害,不仅提供其形态特征和危害症状,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其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以及最关键的——防治方法。 3. 防治措施多样,科学有效: 防治部分综合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农业防治: 强调了如清除病残体、合理修剪、轮作、深翻土壤、选用抗病品种等基础性措施的重要性,这是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基础。 物理防治: 介绍了诱捕器、防虫网、人工捕捉等简便易行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家庭园艺和有机种植。 生物防治: 提倡利用天敌(如瓢虫、寄生蜂)、微生物制剂(如Bt、白僵菌)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绿色环保。 化学防治: 提供了针对不同病虫害的推荐农药种类、使用浓度、施药时期和方法。同时,会强调合理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特别会提示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并注意安全用药,保护环境和使用者健康。 4. 分类清晰,检索方便: 全书按照病害和虫害两大类,再细分为不同亚类,并按字母或汉语拼音顺序排列,结构科学,检索便捷。书后附有详细的索引,包括病虫害名称、别名、为害花木名称等,进一步提升了查阅效率。 5. 语言通俗,易于理解: 全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力求让普通花友也能轻松掌握。 三、 适用人群 家庭花卉爱好者: 解决家中盆栽、庭院花木出现的各种病虫害问题,养护出健康美丽的植物。 苗木花卉基地、花卉公司从业人员: 为日常生产管理提供指导,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提高产量和品质。 园林绿化养护人员: 快速识别公园、绿地、街道绿化带中的花木病虫害,制定及时有效的防治方案。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植保技术人员: 作为培训和咨询的辅助教材,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参考资料。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多位在植物保护、园艺学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结合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力求内容科学、准确、实用,成为您花木健康管理的得力助手。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更有效地认识、预防和治理花木病虫害,享受更加赏心悦目的绿色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装帧和排版方面,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这绝不是那种可以随便塞进工具包里带去花市随便翻翻的轻便读物,它更适合放在书房里,配合放大镜和笔记本来使用。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极高,这对于辨认那些细微的病变颜色至关重要。我曾经买过一些图鉴,上面的颜色失真严重,实物对照起来简直是灾难。但这本图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那些需要区分蚧壳虫和介壳虫的细微区别,也能通过高清图片被清晰捕捉。不过,我必须提到一点小小的遗憾,也许是为了保持图文的紧凑性,某些章节的文字密度稍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专业术语。例如,在介绍病毒病症状时,它列举了多种症状的并发情况,虽然详尽,但如果能再配上一些示意图来区分“卷曲”和“皱缩”的不同形态,可能阅读体验会更流畅一些。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关于基础病理学的介绍,我差点就跳过去了,但最终还是决定仔细看一遍,结果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清晰的叙事方式,把植物的免疫系统比喻成一个复杂的防御工程。我以前总以为病虫害就是“来了就治”,但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对土壤管理、光照控制甚至浇水习惯的微小疏忽,都在无形中削弱了植物自身的“城墙”。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这个角度非常新颖,也极具操作指导性。它不是简单地推荐某种肥料,而是教你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去“培育”一个能自我抵抗病害的环境。我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院子里几棵老月季的基肥配方,特别是侧重于改善排水性,结果在接下来的梅雨季节,那些以前必定会爆发的黑斑病,竟然奇迹般地被抑制住了,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功”有了更深的敬佩。它卖的不是技巧,而是理念。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虽然篇幅庞大,但依靠清晰的索引和分类,查找特定目标并不困难。它采用了“目标症状→可能病因→详细描述→防治方案”的逻辑链条。我最近遇到了一株新买的兰花叶片尖端变黄,我先查阅了“叶尖黄化”的症状,书中立刻列出了五六种可能性,包括营养不良、晒伤、真菌感染等,然后我根据兰花特定的生长环境,将范围缩小到了真菌感染,再对照书中对特定真菌的描述,最终确定了病因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整个过程流畅且高效。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一些非常小众或地域性极强的花卉品种,它的覆盖面还是有限,更多的是聚焦于我们常见的那几大类庭院和室内观赏植物。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关于本地特色灌木和乡土野花的病虫害案例,那这本书的“实战”价值将提升一个档次。但即便如此,它在我书架上的地位依旧无可替代,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带着一种老派园艺书籍的沉稳气息,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家被各种植物和泥土芬芳环绕的老式花店。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快速解决燃眉之急的“急救手册”,但翻开第一页,我意识到这可能不是那种速查型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耐心品读的植物健康百科全书。图例的绘制风格非常写实,很多细节的处理,比如叶片上的微小斑点、虫子的形态结构,都达到了近乎科学插画的水准,这对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园艺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病害发展周期的描述,不仅仅是告诉你“这是什么病”,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什么环境下最容易发生”。这种详尽的论述,让我对如何预防而非仅仅治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对于一些常见的真菌感染,书中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同湿度和温度区间下的表现差异,这一点在我的实际操作中极其受用,因为气候条件稍有变化,病症的表现就会大相径庭。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对植物的理解已经深入到细胞层面,这使得它具备了一种超越普通养护指南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点是,它对“综合防治”的理念贯彻得非常彻底,没有那种一上来就推荐强力化学农药的倾向。实际上,我发现书中推荐的化学防治方案往往是放在最后一道防线的位置,前面大量的篇幅都在阐述如何利用物理方法(如修剪、清理落叶、设置隔离带)和生物方法(如利用天敌、生物制剂)来管理问题。这种循序渐进的解决思路,非常符合现代生态园艺的趋势。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识别和保护有益昆虫”的那一章,书中细致地描绘了瓢虫幼虫、草蛉等益虫的样子,并详细说明了它们在不同虫害治理中的作用。这让我的花园不再是“战场”,而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我不再是单纯的“除虫者”,而是一个“生态管理者”。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比书中任何一种药剂配方都更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