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Theory and Method]

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Theory and Meth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 著,杨炳钧 译
图书标签:
  • 话语分析
  • 语言学
  • 社会语言学
  • 传播学
  • 文本分析
  • 研究方法
  • 理论
  • 方法论
  • 社会科学
  • 语篇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607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1077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Theory and Method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236000
正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万卷方法”的理想:为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内容规范、使用便捷的“研究方法工具箱”。“万卷方法”的受众:图书馆及大学社会科学各院系的资料室。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社会及市场调查的实务工作者。

内容简介

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口头语和书面语——如何促成社会文化观点和身份的方法,《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中,詹姆斯·保罗·吉(JamesPaUOGee)介绍了话语分析的研究领域,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话语分析综合法。作者假定读者没有语言学知识,向读者呈现的既是语言使用的理论,也是语言研究的方法。《话语分析导论》结构清晰,风格朴实,融合了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交际学等各种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以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和学者形成自己的话语研究观点,从事自己的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于1999年首次出版,2005年出了第2版。第2版经过全面修订和更新,增加了大量口头的和书面的语料和实例,涉及儿童、成人、学生和教师的小组讨论乃至会话、访谈、学术文献和政策文件等。7次重印,充分说明了《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的价值。

作者简介

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塔夏·莫格里奇”特聘教授(Tashia Morgridge Professor),从事阅读研究,已出版了《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实践》《社会心理》和《新工作秩序》(与格林达·赫尔(Glyndil Hull)和柯林·兰克舍尔(Colin Lankshear)合著)等著作。

目录

1 引言
1.1 语言作为行动和联系
1.2 关于本书:理论与方法
1.3 关于本书:读者与阅读

2 构建任务
2.1 通过语言构建事物
2.2 实例分析

3 调查工具和话语
3.1 工具
3.2 话语:谁与什么
3.3 “真正的印第安人”
3.4 话语(黑体的)
3.5 话语是没有明确边界的“单位”
3.6 话语是“成套装备”
3.7 注释

4 社会语言、会话和互文性
4.1 语言中的“谁在做什么”
4.2 社会语言
4.3 两个语法
4.4 实例分析
4.5 互文性
4.6 会话(黑体的)
4.7 作为调查工具的社会语言、互文性、会话及话语

5 情景意义和话语模式
5.1 意义
5.2 形式与功能分析
5.3 语境分析
5.4 儿童词汇意义的习得
5.5 情景意义和文化模式/话语模式
5.6 科学内外的情景意义
5.7 情景意义是“组装”
5.8 大脑的模式识别观
5.9 社会大脑
5.10 “情景意义”是一项调查工具

6 话语模式
6.1 单身汉
6.2 在头脑中模拟
6.3 意义是地方的
6.4 行动中的话语模式:中产阶级父母对子女的养育
6.5 冲突中的话语模式
6.6 话语模式的种类和用途
6.7 话语模式可以不完整、不一致
6,8 作为“识别工作”的话语模式
6.9 作为调查工具的话语模式

7 话语分析
7.1 再谈情景意义与话语模式
7.2 自反性
7.3 情景
7.4 七项构建任务
7.5 再谈社会语言
7.6 单位和转录
7.7 “理想的”话语分析
7.8 有效性
7.9 开始做话语分析

8 处理与组织语言
8.1 言语是小进发
8.2 虚词和实词
……
9 话语分析实例(一)
10 话语分析实例(二)
11 话语分析实例(三)
附录:交际中的语法
参考文献
术语英汉对照表
专有名称英汉对照表

精彩书摘

很多人认为,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交流信息”。然而,语言有很多功能,即使在我们这个新信息时代,给予和获取信息也绝不是语言的唯一功能。如果一定要选出人类语言的根本功能,那就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功能:支持社会活动的开展和社会身份的确定;维持不同文化、社会群体和机构中人的归属。
当然,语言的这两个功能是相互关联的。文化、社会群体和机构促成社会活动和社会身份:一个机构的饮水机、娱乐中心和走廊是“饮水机流言”或“走廊政治”等活动开展的场所,是饮水机流言散布者或走廊政客身份得以确定的地方;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机构,这些活动和身份都不存在。与此同时,文化、社会群体和机构也通过人类的活动和身份而产生、再生或改变。一个机构应该在开展活动和确定身份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地调整。否则这个机构就不存在。活动包括“饮水机流言”“走廊政治”、集会及其他社交活动。除了文化力量和机构力量之外,这些活动还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自己的生命。群体和机构给活动和身份赋予意义;活动和身份决定社会群体和机构的性质与存在。
本书为研究语言如何“现场”开展社会活动和确定社会身份提供理论和方法。所谓“身份”,是指以不同的方式参加不同的社会群体、文化和机构,比如成为“好学生”、成为“狂热的观鸟者”、成为“主流政治家”、成为“强硬警察”,以及成为(视频)“玩家”的方式等,可以列出没完没了、不断更新的一长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使用无处不在,且往往与“政治”相关。
但是,我所说的“政治”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对此一定要谨慎:所谓“政治”,并不是指“民主党”和“共和党”,也不是什么国家政策。我所说的“政治”,是如何思考、讨论、分配社会产品。“社会产品”指人们所认定的权势、地位、价值或财富资源,比如“街头智慧”、学术权威、金钱、权力、财产、言语、“外表”、年龄、智慧、知识、技术、文化、道德、“常识”,等等,诸如此类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
《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是一本为初学者和有志于深入了解话语分析领域的读者精心打造的入门读物。本书旨在系统地介绍话语分析的核心概念、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清晰阐释常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话语的界定与基本概念 本章将首先探讨“话语”这一核心概念的多重含义。我们不再将话语仅仅视为孤立的语言单位,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社会实践,是语言与社会、文化、权力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体现。本章将深入分析话语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形式(词汇、语法、语篇结构)、非语言符号(肢体语言、语调、图像)以及它们在构建意义过程中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话语的语境性,强调任何话语的理解都离不开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情境背景。本章还将引入“话语实践”的概念,将其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引导读者理解话语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被生产、传播和解读的。 第二章:话语分析的理论根基 本章将追溯话语分析的理论渊源,介绍构成这一学科基石的几个重要思想流派。我们将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出发,探讨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如何奠定语言分析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引出现实主义语言学对语言作为社会行为的关注。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功能语言学,特别是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解语言的功能如何与社会语境相互作用,以及语篇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实现其意义。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语用学,阐述奥斯汀(Austin)和塞尔(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格莱斯(Grice)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揭示语言使用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实现特定意图并理解他人意图的。我们将进一步介绍语篇分析,包括文法上的连贯与衔接,以及语义上的逻辑关系,从而理解超越句子层面的语言组织。 同时,本章还将引入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的理论视角。我们将介绍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等学者的观点,阐述话语如何在社会建构中扮演角色,以及话语分析如何被用来揭示和批判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不平等。我们将讨论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以及话语如何被用来维护或挑战现有的社会秩序。 第三章:主要的话语分析流派 本章将详细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在话语分析领域广泛应用的理论流派。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CA):我们将介绍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等学者的开创性工作,重点关注会话结构、转折顺序、修复机制等,以及CA如何通过对真实对话的细致分析来理解社会互动。 社会符号学与多模态话语分析:我们将探讨Kress和van Leeuwen等人的工作,将分析的视野扩展到语言之外的符号系统,如图像、声音、手势等,并分析这些多模态资源如何共同构成意义。 话语与认知:本章将触及话语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探讨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个体的思维方式,以及话语在建构心理模型中的作用。 批判性话语分析(CDA)的细分流派:除了前文提及的CDA基本理论,本章将介绍CDA内部的不同分支,如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的社会建构话语理论,鲁思·沃达克(Ruth Wodak)的民族志话语分析,以及其他强调话语与特定社会议题(如种族、性别、媒体)关联的研究取向。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流派在理论假设、分析重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与联系。 第四章: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本章将系统地梳理和介绍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实操性的指导。我们将从数据收集开始,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材料,包括口语访谈、书面文本、媒体内容、网络交流等。 文本分析: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文本分析,包括语料库的构建与使用,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语言特征的识别与统计,以及如何运用定性编码技术来捕捉话语中的主题、论点和修辞策略。 语境分析:本章将强调语境分析的重要性,引导读者如何识别和分析话语发生的具体社会、文化、历史和情境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话语的生产和解读。 互动分析:对于口语话语,我们将介绍会话分析的编码方法,如何记录和分析对话的转折、插入、抢话、沉默等细微之处,以及如何理解对话参与者之间的协商和合作。 多模态分析:本章将介绍分析图像、声音、视频等非语言符号的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符号与语言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话语分析框架。 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我们将详细阐述CDA的研究步骤,包括选择话语实践、识别语言策略、分析其社会背景、揭示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等。本章还将强调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的重要性,即结合多种数据源和分析方法,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五章:话语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本章将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展示话语分析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 媒体研究:我们将探讨话语分析如何被用于分析新闻报道、广告、电视节目等媒体内容,揭示媒体如何建构社会现实、影响公众舆论以及传播特定意识形态。 政治传播:本章将分析政治演讲、竞选宣传、政策文件等话语,探讨话语如何在政治领域中发挥说服、动员和权力建构的作用。 教育领域:我们将审视课堂教学话语、教材内容、学生写作等,分析话语在知识传递、身份构建和教育公平中的作用。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本章将介绍话语分析如何用于理解个体心理、叙事构建、记忆表征以及语言习得等过程。 文学与文化研究:我们将探讨文学作品、影视剧、流行文化等中的话语,分析其象征意义、社会批判以及文化价值。 社会不平等研究:本章将重点关注话语分析如何揭示种族歧视、性别偏见、阶级差异等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分析话语在维持或挑战这些不平等中的作用。 医疗话语分析:我们将审视医患沟通、医疗文本等,分析话语在诊断、治疗、健康教育以及病人赋权中的作用。 第六章:话语分析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展望话语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将讨论计算话语分析、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对该领域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整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同时,本章也将探讨话语分析面临的理论和实践挑战,例如如何处理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交流形式,如何平衡理论深度与实际应用,以及如何更好地与跨学科研究相结合。本书将鼓励读者在掌握了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能够独立地设计和开展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意义的研究。 《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力求成为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价值的著作。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对话语分析的全面认识,掌握分析话语的工具,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学者的“克制与激情”并存。它极少使用那种夸张的、带有个人色彩的修饰词句,而是用一种极为精确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来构建论点。每一个论断几乎都有清晰的理论支撑或者明确的出处标记(虽然我还没仔细核对注释,但从其论证的严密性来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种严谨并没有带来阅读上的枯燥。相反,在关键的转折点,作者会用一种近乎“辩论”的语气,对某一争议性理论进行犀利的剖析,这种对学术盲区的坦诚揭示,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它不是在“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展示”一个思考的过程,引导你像一个真正的研究者那样去质疑、去辨析。读完一章,总感觉自己的思维也跟着被拉伸和重塑了一遍,这种被挑战的感觉,是阅读优秀学术著作最核心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配合上字体排版的精心考量,立刻就给人一种沉稳而又专业的初步印象。色彩搭配上,它避开了学术著作常见的呆板黑白灰,采用了低饱和度的复古蓝与米白,读起来心情舒畅,即使面对晦涩的理论也能保持一份耐心。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没有廉价印刷品的油墨味,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容易疲劳。装订方面,它采用了锁线胶装,书脊能够平摊得很彻底,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或在特定章节做大量标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扉页,作者的致谢部分写得非常真诚,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与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硬件”上就做到了令人愉悦,这对于一本可能内容密度较高的学术入门书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让人在动手翻阅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学习之旅抱有了美好的期待。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著作,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在结构布局上的巧妙平衡。很多导论性的书籍往往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于庞杂,试图面面俱到却导致读者迷失方向;要么过于简化,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了理论的深度和严谨性。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黄金分割点”。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拗口的术语和复杂的流派争端,而是先用了一种非常贴近日常经验的、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了“话语”这个核心概念,让人在潜意识中建立了对研究对象的直观理解。随后,它才逐步展开理论脉络,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原本看起来高不可攀的理论体系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它在介绍不同分析流派时,并非采用并列的枯燥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一个不断演进的话题链条中,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学派是如何回应前一个理论的局限性,这种动态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

评分

对于一个跨学科背景的初学者而言,工具书往往是最大的障碍。但这本书在“方法”的阐述上,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实用主义精神。它没有止步于描述“应该如何分析”,而是非常细致地展示了“怎样才能分析”。例如,在讲解语篇分析时,书中对语境的界定、对文本的切分、以及对特定语言特征的标记,都有非常具象化的案例支撑。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贴合当代社会现象,而非仅仅引用陈旧的经典文献,这让学习者能立刻将理论应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现实文本中去。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对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的应用似乎保持着一种恰当的距离感——它并不推销任何特定的工具,但却清晰地指明了不同分析层次(从微观的词汇共现到宏观的权力运作)对应所需的数据处理思路。这避免了让读者过早地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而是将重点聚焦在分析思维的建立之上,这才是导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令人安心的一点,是它对自身局限性的坦诚。在探讨到一些前沿或尚未完全解决的争议性议题时,作者并没有试图用一个武断的结论来草草收场,而是非常诚实地列出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空白地带。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正在摸索方向的研究新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励——它意味着学术探索永远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结论集合。此外,书末的延伸阅读推荐列表也做得非常用心,它不仅仅列出了那些奠基性的著作,还包含了近年来具有启发性的期刊论文摘要,显示出作者对该领域动态的紧密追踪。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知识传授,更像是一个活泼的、不断自我更新的研究入口,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去探索更深、更广阔的话语分析世界的欲望,而不是在合上书本后就戛然而止。

评分

很不错,实惠,好用,价格也可以。

评分

不错的书,闲来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单身汉

评分

¥28.40(7.6折)

评分

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

好……………………………………

评分

单身汉

评分

有效性

评分

常常需要用话语分析的同学,那么就看看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