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谈读书治学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吕思勉
  • 读书
  • 治学
  • 史学
  • 文化
  • 学术
  • 思想
  • 传统文化
  • 国学
  • 阅读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059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35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阅读季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
  为中国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一生读书治学的金石之言
  阅读季·高端人文知识普及读物
  大家之书,有厚重的思想,纯正的知识,宁静的文字,是汨汨流淌的甘泉,绵绵不绝的文脉,有我们心智的滋养之道。
  我走进,我聆听,我在读……
  “阅读季”丛书精选中外大家的普及类人文著作,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好书,为作者苦心孤诣,勤读精思所成,绝非粗制滥造,泥沙俱下之作,实为所涉及领域上乘的作品,有很高的阅读价值,特别适合作为图书馆、单位、家庭的基本藏书。
  “阅读季”丛书第一季收入以下八本图书:
  邓散木讲书法 邓散木
  古汉语入门 蒋绍愚 李新建
  古文字四讲 姜亮夫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 吕思勉
  品唐诗 施蛰存
  王阳明生活 王勉三
  中国文学小史 赵景深
  中国馔馐谭 齐如山
  

内容简介

  我想象他一定是一位朴质恬淡、循规蹈矩、不扬露才学,不争取名位的忠厚长者,无才子气,无道学气,也无领导社会的使命感,而是一位人生修养极深,冷静、客观、勤力、谨慎、有责任感的科学工作者。其治史,有理想、有计划,又有高度的耐性,锲而不舍地依照计划,不怕辛苦,不嫌刻板地坚持工作,才能有这些成就。
  ——严耕望(知名历史学家)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是吕思勉关于读书治学的论说集。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终身积累了丰富的读书治学经验,并对此问题颇有研究。他关于如何读书,如何选书,如何做学问的不少精辟见解,值得今人学习、借鉴。本书收入吕思勉关于读书治学的文章、演讲稿数十篇,另有钱穆、黄永年、胡嘉、王玉祥等吕氏弟子的回忆文章,力求全面、准确反映反映吕思勉的读书治学观点和方法。

作者简介

  吕思勉,江苏常州人。一位文史底蕴深厚、服膺顾炎武治学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观影响的史学大师,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他“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他一生著作等身,在20世纪的史学界,以一人之力几乎写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迄今,惟此一部,惟此一人。
  他不吃自己家养的鸡鸭,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称自己“不善棋而颇好弈”,尝对弈兴浓而忘了办事;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年老的先生,夕阳西下,穿着长衫,有点病态”……一位博学古今的大学者,也是一位朴质恬淡的忠厚长者。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想象他一定是一位朴质恬淡、循规蹈矩、不扬露才学,不争取名位的忠厚长者,无才子气,无道学气,也无领导社会的使命感,而是一位人生修养极深,冷静、客观、勤力、谨慎、有责任感的科学工作者。其治史,有理想、有计划,又有高度的耐性,锲而不舍地依照计划,不怕辛苦,不嫌刻板地坚持工作,才能有这些成就。
    ——严耕望(知名历史学家)

目录

一、读书的方法
1.学问在于空间,不在于纸上
2.精读或略读
3.治学的程序
4.先精读后略读,再两者并用

二、青年如何为学和做人
1.青年为学应深通、深入
2.先读科学书,后读古书
3.论青年的修养和教育问题

三、论读经之法
1.经、子不同及先经后子
2.经学变迁
3.治经当从汉人之书入
4.治经当分清今古文家数
5.经学入门书目
6.经、传皆可信
7.治经三法

四、论读子之法
1.诸子的学术源流
2.读子书之方法
3.诸子学的重要性
4.诸子学与中国文学

五、我是如何走上史学研究之路的
1.少时得益于父母师友
2.我学习历史的经过
3.社会科学是史学的根基
4.职业青年的治学环境

六、怎样读中国历史
1.读史与今日之需
2.读中国历史的三大门槛
3.读史三法
4.研究历史的感想

七、学会了解中国的史籍
1.史部的分类与重新估价
2.正史的重要性:全面和直接
3.正史的由来和前四史
4.正史的注释、补和重修
5.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
6.关于别史
7.国史简单参考书目

八、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1.初学之书不在多
2.读旧史入手处
3.治古史的前提
4.初读求速不求甚解

九、治史方法谈
1.以前历史的弊病和现代史学的宗旨
2.研究历史的方法
3.作史的方法

十、怎样学习国文
1.国文的复杂性
2.三种国文与基本国文
3.国文的发展流变
4.当前国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正的方法
5.基本的国文应为一般人学习的工具
6.过去选本的毛病及今日选本的准则
7.看、读、作是学好国文的基本功

十一、国文杂谈
1.论文史
2.人工与天籁
3.修习国文之简易法
4.国文教学贡疑

附录一:蠹鱼自讼
附录二:自述
附录三:吕思勉为学拾零

















精彩书摘

  人工与天籁
  一切事物,最美的总是自然的,人工做出来的,无论如何精巧,总不免矫揉造作,有些斧凿的痕迹,所以论文要以天籁为贵。天籁是文人学士,穷老尽气所不能到的,因为这不是可以用工力的事啊!姑以四首民歌为例。“高田水,低田流。伯母叔母当曙上高楼。高楼上,好望江。望见江心渡丽娘”,在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叙事,然而所适非人之意,已寓乎其中,此即古人之所谓比兴。比兴之所以可贵,乃因其意在此而言在彼,可以避免直接的过分的刺激,而且能引起丰富的想象。此义原非诗人所不知,后世的论诗,也贵寓言情于写景,而不贵直率言情,就是为此。然而文人学士做起来,能如此之自然么?这就是天籁和人籁之别。“头上金钗十八对,脚下花鞋廿四双。金漆笼,银漆箱。青丝带,藕丝裳”,读来觉得非常绮丽,然而极其明白易解,绝不要用什么字眼、古典涂泽,此乃所谓不着色之艳。只有不着色之艳,浓淡能恰到好处。用字眼、古典涂泽,好的也不免失之太浓,有意求声希味淡,又不免失之太淡了,这也是人籁不及天籁之处。“问鸳鸯”以下,音节突然短促。凡是短促的音节,总是含有悲愤凄楚之意的。此调用于此处,恰甚适宜,这也是天籁。有一位化学家对我说:“中国文字的程度低极了,万万不够用的。”我问他:“何以见得?”他说:“即以颜色字论。现在的颜色,奚翅数百千种?中国却只有青、黄、赤、白、黑等几十个字,如何够用呢?”我说:“你怕调查错了古话了罢?要晓得中国的颜色字,共有几个,是不能专据字书的,请你到绸缎铺子里去看看有许多颜色字,单看字书,是不会知道他有颜色的意义的。如妃字湖字即是。”他说:“虽然如此,比外国还少得多。”我说:“这是由于中国的颜色比外国少,不是语言的贫乏。倘使有新的颜色产生,或者输入,中国人自然会替他造出新名词来,用不着你着急。”他的意思,到底不很信。从前有一个人,对一位英国的贵妇人说:“伦敦人头发的总茎数,一定比世界上的总人数为多。”贵妇人虽不能驳他,却总不很相信。这位化学家,也未免有些像这位伦敦的贵妇人了。这些旁文,且不必说它。“藕丝裳”的“藕”字,在古典主义的文学中,就不能用作颜色字。如其用之,那也是参用白话的,决不是严格的古典主义文学。遇到此等情形,自然的口头话,做古典主义文章的人,就不能说;要说,也要遵守许多规律,不能自然地说了;这是天籁、人籁之所由分。第二首中,“咸鱼腊肉不见面,苦珠蚕豆当干粮”,咸鱼、腊肉是两种实物,苦珠却无其物,只是用来形容蚕豆的,两物还只是一物。用文人的格律评论起来,一定要说对得不匀称了。然而读起来绝不觉其不匀称,这亦是天籁的自然之妙。可见得文人学士的格律,有些是自寻窄路的。诗的好处,全在乎怨而不怒。一怒就伧父气了。“长竹枪,枪枪起,枪脱媒婆脚蹯底;短竹枪,枪枪出,枪破媒婆背脊骨”;可谓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然而读来仍觉其怨而不怒。这是因为竹枪并不是杀人的凶器,而只是小孩的玩具。用竹枪去刺人,根本只是小孩儿无意识的话,听来并不使人精神紧张,而反觉得有些滑稽的意味,就不致有累美感了。这也是言语自然之妙。
  ……

前言/序言

  正是读书时候
  寂寂素然,朗朗玉震都在阅读的美好里。
  一抹青山,几点桃红,流水泛着暖,草庐里煎着新鲜的叶子,清茗味伴着竹林薄烟。读书的人在檐下合着书卷,透过江南,念着塞北归信。
  曲苑风荷,松荫叠碧,红鲤潜得深深,浮萍随着水韵,凉薰过后,唐诗也懒得动。知了一声入云,山更幽,人愈定。
  枫燃南山,菊点陶舍,拾枯枝、煮瀑布、插花、焚香、抄小令,散散几句,情起处,搁笔向天轻颂:古道西风瘦马。
  圆月寒山,天下清白。尘客绝履,仙猿无踪。围炉可与谁人夜话,挑灯汉书在杯酒中。古往今来,灰里冷,名就功成有还空。
  几行文韬,几行武略,几行悲切切,几行激烈烈。人间事,不过冷了向火困了眠。有书作枕,便是福田。
  窗前、月下、马上、溪边……处处可与千古相契。晴耕雨读,向来家风,这些都是画里的往事了。
  土壤长出了钢筋和水泥,我们住进了盒子里,眼睛镶进了显示屏,读书成了浏览资讯……
  急、燥、慌……
  电视里唱着歌: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又该如何是好!”
  我想,还是读书吧。印在纸上的书,翻着有声,有扉页,有笔尖在文字下的行走,有一声叹息,有拍着膝盖忘了疼。
  澄心澈智,读善其身。
  当下,正是读书时候。

智海拾遗:近代学人治学之道与读书方法 这本书并非一部固定的学术专著,而是一系列思想片段、经验之谈的汇集,旨在梳理与探究近代以来,一批杰出的学者在治学道路上所践行的智慧与方法。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科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学术范畴,关注那些支撑起知识大厦的基石,以及支撑学者自身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 一、治学之基:独立之思与批判之眼 近代以来,学术思潮涌动,新旧思想交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位真正的学者都必须具备一种核心品质,那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书所描绘的,恰恰是那些在众声喧哗中,依然能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的治学者的风采。他们并非轻易接受既有理论,而是懂得审视、质疑,用自己的理性去辨析真伪,去发掘新的可能性。 质疑精神的培育:书中描绘的治学者,绝不会将经典奉为圭臬,而是懂得“尽信不如不信”的道理。他们会仔细考察文献的来源、论证的逻辑,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与局限。这种质疑,并非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为了在既有的基础上,超越已有的认知。例如,对于一些被普遍接受的史学观点,他们会从不同的史料出发,重新审视其成立的依据;对于一些哲学命题,他们会深入剖析其概念的内涵,挖掘其潜藏的矛盾。这种批判性的精神,是学术进步的源泉,也是学者人格独立的重要体现。 知识结构的构建:治学者并非满足于零散的知识点,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严谨、系统的知识体系。他们懂得,孤立的知识无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只有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因此,书中会展现一些学者如何跨越学科界限,将历史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相互借鉴,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一位历史学家可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一位文学家则可能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来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知识结构的搭建,是一个持续打磨、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学者有极强的概括能力和联想能力。 问题意识的养成:真正的治学,始于问题。书中描绘的学者,往往拥有一种敏锐的问题意识,他们能够从日常的观察、阅读中发现未被解决的困惑,并将其转化为深入研究的课题。他们不回避难题,反而乐于向未知发起挑战。这种问题意识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学养基础之上,以及对现实世界持续的关怀之上。例如,他们可能会对某个历史现象提出“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对某个社会问题追问“其根源何在?”。这种追问,是学术生命力的体现。 二、读书之道:精读与博览的辩证统一 读书是治学的基础,然而如何读书,却是一门大学问。书中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速成秘籍”,而是呈现了不同学者在读书方法上的独特探索与体会。 精读与深入理解:对于那些具有奠基性意义的著作,学者们往往会采取精读的方式。这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阅读,而是包含了对作者的生平、所处时代、思想背景的了解,对全书的结构、论旨的把握,以及对核心概念、关键论证的深入分析。书中可能会描绘一些学者如何在阅读一本哲学经典时,反复推敲某个概念的定义,如何在阅读一篇历史文献时,辨析其字里行间的潜台词。精读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地“读懂”,将书中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 博览与开阔视野:在精读的基础上,学者们也深知博览的重要性。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能够帮助学者开阔视野,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发现不同思想之间的联系与碰撞。书中可能会展现一些学者如何通过广泛涉猎,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从而避免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例如,一位专注于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可能会阅读大量的考古报告、人类学研究,甚至是外国的历史著作,以获得更广阔的视角。博览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在广泛阅读中,筛选出对自己研究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方法论的借鉴与创新:在读书过程中,学者们也会有意识地借鉴和学习他人研究的方法。一本好的著作,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研究的方法。书中可能会描绘一些学者如何通过阅读他人的研究著作,学习其论证方式、史料运用、甚至是叙事技巧。同时,他们也并非盲目模仿,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对既有的方法进行调整和创新。这种对方法论的关注,体现了治学的严谨性与自觉性。 笔记与反刍:有效的读书离不开笔记。书中描绘的学者,大多有做笔记的习惯,但他们的笔记并非简单的摘抄,而是包含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消化、以及自己的思考和疑问。这些笔记,既是他们学习过程的记录,也是他们进行再创作的素材。通过反复阅读自己的笔记,他们能够不断地反刍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三、治学的态度:严谨、勤勉与持之以恒 治学之路,道阻且长。书中描绘的治学者,无一不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严谨求实的态度。 严谨的态度:学术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书中描绘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史料的考证,还是数据的分析,都力求做到一丝不苟。他们懂得,一个细微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研究的偏离。这种严谨,体现在对史料的反复核对,对文献的仔细辨析,对逻辑的严格推演。 勤勉与耐心:学术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书中描绘的学者,往往是勤奋的典范。他们能够忍受枯燥,专注于研究,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他们明白,知识的积累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来沉淀。即使面对长期的研究瓶颈,他们也保持耐心,不断尝试,直到找到突破口。 持之以恒的精神:治学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书中描绘的学者,都拥有惊人的毅力,能够长期坚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耕。他们不追求一时的名利,而是将学术研究视为一种人生的追求,一种对真理的不懈探索。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任何伟大成就背后不可或缺的支撑。 四、知识的传承与学术的责任 在治学之路上,学者们也深知知识传承的重要性。他们不仅致力于自己的研究,也乐于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教学与启蒙:许多学者也身兼教职,他们通过课堂教学,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传递给学生。书中可能会描绘一些学者如何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 著书立说与学术贡献:学者们通过著书立说,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为学术界贡献新的知识。这些著作,既是他们个人学术生涯的总结,也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学术的社会责任:在书中描绘的治学者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种对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他们并非仅仅沉醉于象牙塔中的研究,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他们可能关注现实问题,用学术的智慧去分析和解答,为社会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总而言之,这本书所描绘的,是一幅近代以来学者们在治学道路上奋斗与探索的画卷。它不是一部提供具体学术知识的宝库,而是一本关于如何做学问、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治学者的思想指南。它所展现的,是那些在智海中不断前行,用独立之思、批判之眼、严谨之态,去探寻知识奥秘的学者们的群像。读者从中或许能获得的不只是关于读书的技巧,更是关于如何树立正确学术观、如何锻造独立人格的深刻启迪。这本书,是对近代学术精神的一种回望与致敬,也是对未来治学者的一种激励与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既有传统文人的典雅含蓄,又不失现代思想的锐利与穿透力。阅读体验犹如与一位博学长者在暖炉边促膝长谈,他娓娓道来,逻辑缜密,绝无故作高深的矫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学以致用”的独特见解。他并未将治学局限于象牙塔内的清谈,而是将其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学问的最终价值在于对人生的洞察与指导。这种务实又不失理想主义的平衡感,在当下浮躁的学风中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对不同学科领域间关联性的梳理,如历史学与哲学、文学与社会学的交织渗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思维中的许多隔断,让人明白真正的学问是融会贯通的,而非孤立存在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手翻阅、消遣时光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思考去消化。其中关于“史识”与“鉴别力”的论述,尤其值得细细揣摩。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将那些深藏于浩瀚典籍中的精髓提炼出来,用精炼的语言呈现给我们。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它纠正了我过去对“博览群书”的片面理解。过去总以为读得越多越好,而这本书则指出,关键在于“有效阅读”和“批判性吸收”。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阅读中的诸多盲点和浅薄之处,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书架上的那些“旧识”。这种被挑战和被提升的感觉,是阅读的极致享受。全书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读来酣畅淋漓,每翻过一章,都感觉心境得到了洗涤,功力有所增长。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智性魅力”。它像一条清晰的河流,引导着读者穿梭于古代的学术传统与现代的求知困境之间。作者的学养之深厚,使得他对每一个论点的阐述都显得有根有据,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对于“读书的境界”划分的细致入微,从最初的好奇入门,到中期的融会贯通,再到最终的化古为今,这一过程的描摹,精准地契合了许多认真读书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它给予了我们一种清晰的地图,帮助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读完后,我不再急于炫耀读了多少书,而是更关注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那些经典著作背后的精髓。这本书是献给所有渴望在知识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的人的一份珍贵指南。

评分

初次捧读,便觉一股沉静而深邃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智慧编织而成的幽静园林。这本书的笔触细腻,对学术精神的阐释并非空泛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对历代学人治学态度的体察与体悟。作者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熔铸于对具体治学方法的探讨之中,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真伪辨析”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提供工具箱,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知识的源头和流变,那种层层剥开迷雾,直抵核心的探究精神,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忍不住反思自己过往的阅读习惯。它教导的不仅仅是“如何读书”,更是一种“如何做人”的原则——正直、审慎、不轻信。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又加深了一层,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摄取,而是开始追求体系和深度。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正是一本好书所能带来的最大馈赠。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清单”,而不是一本简单的指导手册。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停留在介绍具体的方法论,而是着重于构建一种完整的治学人格。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独立思考”的坚持和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云亦云是很容易发生的事,但书中反复提醒我们,真正的学者必须拥有对抗主流声音的勇气和辨别真伪的能力。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远胜于任何具体的技巧指导。文字间的沉稳与洞察,让我联想到了那些真正的大师,他们对学问的敬畏与对自身的苛求,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不是教你如何快速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而是引导你如何慢下来,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评分

不错,纸张好,活动时入手的,推荐

评分

商品质量好,快递员服务好。

评分

没什么说的,五星好评,绝对正版

评分

吕先生还强调,社会科学是史学的根基。“历史的可贵,并不在于其记得许多事实,而在其能据此事实,以说明社会进化的真相。”对比韩信背水一战和戚继光练兵,说明看待史实要把它放回到当时当地的历史场景。环境史观目前在西方乃至全球史学界都相当流行,吕先生可说是相当有远见,他早就在本书中强调了地理学和历史关系最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各时代地面上的情形和现在不同的,因以推知其时的地理及于其时人类的影响和现在的不同。”中国传统历史学惯以时间线性为轴,吕先生的这一观点无疑推动了中国史学新视角,呈现出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务实、内外结合的历史观。

评分

嗯,没有多少收获。可能是自己的原因吧。不推荐。

评分

凑单买的,一般般吧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图书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东西很好哦,是想要的,支持京东,希望有更多活动~

评分

不错,挺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