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觉敷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史
  • 西方心理学
  • 近代心理学
  • 心理学发展
  • 学术史
  • 历史
  • 心理学
  • 哲学
  • 思想史
  • 科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070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397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1-03-01
页数:4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史料性为一体的特点,可供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共分十七章,其内容包括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十九世纪的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冯特的贡献等等,就西方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作了综述。

作者简介

高觉敷(1896-1993),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又名高桌。1896年11月6日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早年就学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暨南学校教授心理学。1926年起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哲学教育部编辑、主任编辑,1930年与唐钺合编《教育大辞典》。1933年转任广东襄勤大学教育系主任和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部主任。1940任国立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1926-1946年间,主要致力于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的研究与翻译。对中西心理学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1955年曾任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1959-1964年,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编著《心理学史讲义》(包括中国、西方和苏联心理学史)。他还重视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发表的论文有《王夫之论人性》(1962)等。1978年,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又担任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统编教材《心理学史》(包括中国和西方心理学史数册)主编。学术专著有:《现代心理学》(1935)、《群众心理学》(1934)、《心理学名人传》(1933)、《教育心理学》(1946);在刊物上发表评价w·麦独孤、行为主义、格式塔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文章约100篇。主要论著有:E·G·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新编》。K·科夫卡的《心之发展》、W·克勒的《格式塔心理学》等。近年撰编和主编的著作有:《西方近代心理学史》(1982主编)、《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论文集)(1983,与潘菽主编)、《中国心理学史》(1985主编)、《高觉敷心理学论文选》(1986)、《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1989重编);论文主要有:《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教训》(1979)、《我的五十多年的心理学工作的回忆》(1980)、《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总结与展望》(1981)、《评西方心理学史的时代精神说》(1983)。
主要著作:《教育大辞典》 《心理学史讲义》 《心理学史》(包括中国和西方心理学史数册) 《现代心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名人传》《教育心理学》w·麦独孤《实验心理学史》《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心之发展》《格式塔心理学》《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中国心理学史》《高觉敷心理学论文选》 《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第二章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第三章 十九世纪的生理心理学
第四章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冯特的贡献
第五章 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六章 意动心理学
第七章 进化论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第八章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
第九章 哥伦比亚的机能心理学
第十章 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
第十一章 行为主义
第十二章 新行为主义
第十三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十四章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第十五章 精神分析
第十六章 新精神分析
第十七章 日内瓦学派
总结与展望
编后记
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是传统科学心理学的一部分来源。本书前两章,将专门对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作一概述。第一章主要介绍英、法两国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也包括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心理学在内),第二章则主要介绍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
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背景
17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和法国,是推翻封建主义制度,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统治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经济上,首先是英国,后来是法国,封建生产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资产阶级逐渐掌握了国内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命脉。
政治上,英国通过17世纪的革命,法国通过18世纪的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先后从封建主手中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随之,两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由封建主同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矛盾,开始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
科学上,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反对宗教神学斗争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始形成为独立的科学部门的一些分支,如生理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力学、数学和天文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科学成果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为近代唯物主义批判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前言/序言


《精神的探险:从古希腊到现代的意识之旅》 序言 人类对自身心智的探索,是一场贯穿文明史的宏大而迷人的旅程。从古人对灵魂与情感的哲学沉思,到近现代科学家对大脑与行为的严谨剖析,我们从未停止追问:我是谁?我的思想从何而来?我的感受如何运作?《精神的探险》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编年史,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精神图景,它追溯人类理解自身“内在世界”的曲折历程,揭示那些曾点亮黑暗、引领我们穿越迷雾的关键思想与杰出人物。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访那些塑造了我们对“心理”这一概念理解的智慧源泉。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观察行为,而是试图深入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动机、感知、记忆与意识的交织。这不仅仅是对心理现象本身的考察,更是对人类理性、情感、社会性以及个体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反思。 第一章:回声与沉思——心灵哲学的前奏 在科学的黎明到来之前,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心智的早期探索。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古希腊,在那里,柏拉图关于灵魂三部分(理性、激情、欲望)的划分,以及亚里士多德对心灵与身体关系的初步思考,为后世关于意识结构和功能的讨论奠定了基础。这些早期的思辨,虽然缺乏实证的支持,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提出了诸如“表象与实在”、“记忆的功能”、“学习的本质”等一系列至今仍具生命力的问题。 中世纪的沉寂并未完全淹没对心智的关注。奥古斯丁的内省,他将意识的活动视为与上帝对话的场所,强调了主观经验的重要性。托马斯·阿奎那则在亚里士多德的框架下,尝试融合信仰与理性,对灵魂的认知能力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这些宗教哲学式的探讨,为理解个体的主观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将焦点重新拉回到人的本身。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里程碑,他清晰地划分了身心二元论,将“思”这一精神活动独立出来,为后来的心物二元论问题埋下了伏笔,也开启了对意识主体性的哲学辩论。洛克则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类的认知经验来自于感觉和反省,强调了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个体形成的重要性。休谟则将经验主义推向极致,怀疑因果关系等理性概念的客观性,将认识论的重心放在了感觉印象的联结上。 第二章:理性之光与经验之眼——启蒙运动的思潮 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与经验主义的辩论进入白热化。康德试图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矛盾,他认为,我们的经验并非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而是由先天的“范畴”(如因果、时间、空间)来组织和构建的。他的“物自体”概念,也暗示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存在着我们无法直接触及的“自在之物”。 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如狄德罗,在推广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关注人类行为的社会根源。卢梭则强调了情感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他关于“自然人”的观点,虽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却也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人类的情感本能。 这一时期,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早期发展也开始悄然影响着人们对心智的理解。对大脑结构的初步认识,以及对神经冲动的研究,使得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心理活动与生理过程联系起来。 第三章:科学的黎明——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 19世纪是科学大爆炸的时代,心理学也终于挣脱了哲学的束缚,迈出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步伐。这一章将聚焦于那些被誉为“心理学之父”的先驱者。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开端。他运用内省法和实验法,对意识的元素(感觉、意象、情感)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意识的结构,建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他的工作,将心理学从思辨带入了实证的轨道。 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是美国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他反对构造主义对意识元素的分解,强调意识的连续性、流动性和目的性,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心理活动的功能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环境。他对“自我”概念的探讨,也为后来的自我心理学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行为的奥秘——从内在走向外显 当构造主义和功能主义在意识研究上似乎陷入僵局时,一种新的思潮——行为主义——应运而生。华生是行为主义的旗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摒弃了不可靠的内省法。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环境是塑造个体的决定性因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为行为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实验证据。 行为主义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在教育、临床治疗等领域的应用。然而,它也因忽视了人的内在经验和创造性而受到批评。 第五章:潜流与深渊——探索无意识的领域 与此同时,另一位巨匠正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挖掘着人类心灵的深邃之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情感并非完全由意识决定,而是受到深埋于无意识中的欲望、冲突和童年经历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模型,以及“压抑”、“固着”、“移情”等概念,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人格形成、心理疾病以及梦境的理解。他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表层意识推向了人类精神的“冰山之下”。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心理学界,更渗透到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 第六章:整体的感知与成长的力量——人本主义与认知革命的曙光 20世纪中叶,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精神分析学的悲观论的反思,催生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马斯洛和罗杰斯是其中的代表。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潜能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成长动力,健康的人格是建立在自我接纳和积极关注的基础之上的。 几乎与此同时,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正在发生——认知革命。在计算机科学的启发下,心理学家们开始将人的心智比作信息处理系统,研究记忆、思维、语言、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过程。米勒的“七加减二”法则,西蒙和纽厄尔对问题解决的研究,以及信息加工模型的提出,都标志着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更加关注内在认知过程的新时代。 第七章:联系与网络——社会、文化与大脑的交织 进入20世纪末和21世纪,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和整合的趋势。社会心理学,如阿施的从众实验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文化心理学则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活动的差异与共性。 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更是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脑成像技术(如fMRI、PET)使得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大脑活动,将心理过程与具体的神经机制联系起来。这为理解情绪、记忆、学习、决策等奠定了生理学基础。 结论:未尽的探索 《精神的探险》并非终点,而是一个邀请。它展示了人类对自身心智理解的漫长而精彩的演进,也提醒我们,对于“我是谁”的追问,仍将继续。从古希腊哲人的沉思,到实验心理学家的严谨测量,再到今天大脑与人工智能的交织,我们对心灵的理解正变得越来越深刻,但也愈发认识到其复杂与奥秘。这本书所记录的,是人类不断超越自身局限,勇敢探索内在宇宙的壮丽篇章。它鼓励我们继续保持好奇,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关于人类心智的更多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感受上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体现在一种对“人”的理解的重塑上。在接触这些理论发展脉络之前,我对人类心智的认知是比较扁平化的,总觉得心理学无非就是那么几种常见的标签和症状。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认知模式,其实是经过了漫长且曲折的探索才得以确立的。书中对不同时期思想家们如何与当时的哲学、生理学甚至社会思潮进行“搏斗”的描述,让人对科学进步的艰辛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所持有的“常识”,是否也仅仅是下一个时代会被审视和修正的“阶段性结论”?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极大地拓宽了我思考问题的维度,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学科史读起来充满了思辨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的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着一股复古而又不失现代感的精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用心之作。内页纸张的选择也比较考究,阅读起来光线反射度适中,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特别刺眼,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阅读的学术性著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想来是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这点对于我这种习惯在书本上做笔记和标记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不用担心书本散架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排版布局的处理相当人性化,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小标题的设置也很有条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比较容易地把握住各个知识点的脉络。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从外观和初步翻阅的感受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的佳作,它在物理层面上就构建了一个吸引人进入知识殿堂的良好入口。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引用的文献和资料来源看起来都非常扎实,每一次重要观点的提出,都能看到其背后的论证链条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学派分歧时的态度,没有采取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站队,而是尽可能地呈现了不同视角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平衡的处理方式,恰恰体现了历史书写应有的谦逊与客观。当然,这种深度也意味着阅读的门槛不低,有些段落需要我放慢速度,甚至需要结合其他背景知识进行对照理解。但正是这种“需要投入精力”的特性,让最终理解理论的豁然开朗感显得格外珍贵。可以说,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费”的读物,而是一份需要用心“耕耘”的知识田地,最终的回报是丰厚且持久的。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只是被书名吸引,并对其中可能涉及的宏大叙事抱有一丝期待。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却是渐进式的,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一上来就抛出惊人的结论或者颠覆性的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和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为每一个思潮的涌现提供坚实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土壤的描绘,使得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真实的历史事件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在描述早期实验的细节时,那种近乎还原现场的笔触,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彼时的研究者们在简陋条件下探索未知的激情与挣扎。这种深挖根源、注重脉络的写法,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历史”二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的追求,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人名和理论,更是在构建一个思想演变的动态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相当具有辨识度的,它巧妙地在学术的精确性和叙事的生动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点。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即便是描述那些极其抽象和复杂的认知过程,也总能找到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去捕捉其精髓。行文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充满洞察力的评论或精妙的比喻,这些“点睛之笔”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避免了纯粹的学术论述可能带来的僵硬和沉闷。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聆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耐心而又充满热情地向你娓娓道来一段波澜壮阔的智力探索史诗,他既能精确指出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又能将听者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故事的张力之中。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能力,对于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而言,无疑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它让知识的传递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自考心理学必读教材。。。

评分

纸 质不错,

评分

东西很不错 很好 物流很快

评分

喜欢!!!

评分

好好好好ヾ ^_^?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喜欢!!!

评分

因为要自考,这本教材是必需的,但是买回来一看,质量很一般,感觉像是盗版的、、、

评分

正版书啊·~正合我意。。。

评分

好好好好ヾ ^_^?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