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套裝七捲)先秦秦代 兩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遼金 元明 清代捲 全套七冊

中國書法史(套裝七捲)先秦秦代 兩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遼金 元明 清代捲 全套七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書法史
  • 中國書法
  • 書法
  • 藝術史
  • 曆史
  • 文化
  • 先秦
  • 唐宋
  • 明清
  • 套裝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津冀騰飛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江蘇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4391491
商品編碼:1076014246

具體描述

中國書法史(共七捲) 閤計定價:268.50

 
包含以下:

 
(1)中國書法史:先秦 秦代捲
作 者:叢文俊 著
齣 版 社:江蘇教育齣版社
齣版時間:2009-4-1
版 次:1
頁 數:452
開 本:16開
I S B N:9787534391491

 
定 價:¥40.00

 
(2)中國書法史:兩漢捲
作 者:華人德 著
齣 版 社:江蘇教育齣版社
齣版時間:2009-4-1
版 次:1
頁 數:283
開 本:16開
I S B N:9787534391507

 
定 價:¥25.30

 
(3)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捲
作 者:劉濤 著
齣 版 社:江蘇教育齣版社
齣版時間:2009-4-1
版 次:1
頁 數:607
開 本:16開
I S B N:9787534391514

 
定 價:¥47.90

 
(4)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捲
作 者:硃關田 著
齣 版 社:江蘇教育齣版社
齣版時間:2009-4-1
版 次:1
頁 數:411
開 本:16開
I S B N:9787534391545

 
定 價:¥35.00

 
(5)中國書法史:宋遼金捲
作 者:曹寶麟 著
齣 版 社:江蘇教育齣版社
齣版時間:2009-4-1
版 次:1
頁 數:478
開 本:16開
I S B N:9787534391538

 
定 價:¥40.00

 
(6)中國書法史:元明捲
作 者:黃惇 著
齣 版 社:江蘇教育齣版社
齣版時間:2009-4-1
版 次:1
頁 數:550
開 本:16開
I S B N:97875343915552

 
定 價:¥46.30

 
(7)中國書法史:清代捲
作 者:劉恒著
齣 版 社:江蘇教育齣版社
齣版時間:2009-4-1
版 次:1
頁 數:411
開 本:16開
I S B N:9787534391521

 
定 價:¥34.00

 
 齣 版 社: 江蘇教育齣版社 
 
 
齣版時間:2009-04
 
字 數: 397000
 
版 次: 1-1
 
頁 數: 全7冊
 
印刷時間:2012年8月第3次印刷  
 
 
 作 者:劉恒著 
 
   
 
 
齣版時間:
 
字 數:
 
版 次:
 
頁 數: 全7冊
 
印刷時間:
 
開 本: 32開
 
印 次: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4386619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藝術>>書法 篆刻>>理論 
 
 定價:   268.5  編輯推薦 
 本 書是“中國文庫”之《中國書法史 》,全書係統論述瞭四項內容:一,探討書法史與書法藝術的傳統為三韆年書法史的發展尋找活的靈魂。二,總結、評價古人對書法的理解和闡釋,充分利用古代書 論,幫助我們復原或接近曆史的真實。三,以書體演進的綫索係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麵,概括說明前期書法史。四,以書傢和書法傳承係掛作品,證以時代風 尚及流變,係統梳理書法史。 該書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內容簡介

 
 《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捲》
本 書以大量傳世文物、考古資料中所見古文字為基礎,敘述自殷商至秦代的書體演變過程——以象形為基調,從殷商甲骨文的古樸狀態,經兩周金文、六國古文,到秦 代小篆的高度圖案化;闡述這個過程中因時代、地域(各諸侯國)、用途不同,書法所體現的不同的藝術特點及成就。作者認為,自殷商至秦代,書法以字形的裝飾 美、書體的規範美為主,這與當時文字以社會功能和教化功能為主、書體和美感尚不能提供足夠的想象和創造空間有關。本書版本采用江蘇教育齣版社2002年 版。
《中國書法史·清代捲》
本書從書學理論和創作流派兩方麵闡述清代書法的發展曆程。清代書法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 的 傾嚮和風氣——以張照、劉墉為代錶的尊尚法帖墨跡的“帖學”,以趙之謙、吳大澂、吳昌碩為代錶的推崇碑版刻石的“碑學”。在作者看來,清代書法的發展趨勢 是帖學逐漸衰落,碑學迅速崛起並取代帖學:清初為帖學昌盛階段,到乾嘉時期發展到極盛,同時碑派初興;道鹹以後,帖學盛極而衰,碑派書法取代帖學;至清末 民初,碑派一統天下。本書采用江蘇教育齣版社2002年版。
《中國書法史·元明捲》
本書分彆敘述元代和明代的書法發展史。元代書法的一 個 重要特徵是書法與文火畫緊密結閤,尤以趙孟頫為代錶,他的書法遒麗秀逸、清新脫俗,開啓一代新風,成為元代書法主流。明代書法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前期為洪 武至成化(1368-1487),書風大體平庸無味,是為低潮期;中期為弘治至隆慶(1488-1572),以文徵明、祝允明為代錶的吳門書派影響巨大; 晚期為萬曆以後(1573-1644),書風發生瞭深刻變革,以徐渭、董其昌、王鐸為代錶。明代書法的特徵一是書法傢集中乾蘇州一帶;二是前期和中期對書 法的認識重形質過於重神采,個性解放思潮直到晚期纔影響書法藝術;三是書法的裝裱藝術有瞭空前的發展。本書版本采用江蘇教育齣版社2002年版。
《中國書法史·宋遼金捲》
本 書集中闡述兩宋書法風格的演變及對書法史的貢獻,對遼金則著墨不多。作者認為,雖然北宋四傢(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開創瞭注重抒發意趣和宣泄個人感 情的“尚意”書風,影響深遠;南宋四傢(陸遊、範成大、硃熹、張孝祥)也各具造詣,但總體而言,宋代書法藝術的成就遠不能與唐代相比。對中國書法史而言, 宋代的貢獻主要在於係統的書學著作的問世、刻帖的盛行和流布、民間收藏的流行,以及著錄書籍的應運而生,這些對後代書法藝術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 書版本采用江蘇教育齣版社2002年版。
《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捲》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個轉型期。這一時期,新體的草 書、行書、楷書為土族所接受,不僅成為他們私人間書寫交流的主調,而且已經列入官吏考核的書法係統;“書傢”已成為社會性角色,受到人們的尊重;真正具有 學術意義的書法理論著作也已經齣現。本書從中國書法風格的轉嚮的角度,係統闡述瞭魏晉南北朝的書體樣式、技法手段、書法流派及曆史影響等。本書版本采用江 蘇教育齣版社2002年版。
《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
唐代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高峰,書法盛行,名傢輩齣。本書以唐代為重點,按時 代 序列分為隋、初唐、盛中唐、晚唐、五代五個階段,從書體演變、書法與文化、名傢風格與成就、書法理論、書法的域外傳播等方麵,闡述這一時期的書法藝術。作 者認為,唐代帝王重視書法,君臣論書,有力地推動瞭書法藝術的發展:初唐,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注重骨力,以真、行為勝,以歐陽詢、褚遂良為代錶;盛中唐, 唐玄宗推重隸書,寬博華麗,行、楷、篆、草都趨於厚重,以顔真卿為代錶,晚唐,書法由厚碩趨嚮瘦勁,以柳公權為代錶。本書版本采用江蘇教育齣版社2002 年版。
《中國書法史·兩漢捲》
兩漢四百多年是我國書法史上的第個高峰,是各種書體(篆隸行草)孕育、産生和演變的時期。兩漢政府重視 書 法教育,書法與仕途掛鈎,文字學與書法理論已經初步形成,紙墨筆硯已經得到初步發展。作者依據大量兩漢簡犢、碑碣、墓誌、石闕、石經、畫像題字等資料,從 簡牘、碑刻、書法傢與書學、書法用具等方麵,係統闡述兩漢書法的發展史。本書版本采用江蘇教育齣版社2002年版。 
 
   
 
作者簡介

 
 劉恒(1959- ),北京人,中國書法傢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本 書從書學理論和創作流派兩主麵闡述清代書法的發展曆程。清代書法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嚮和風氣——以張照、劉塘為代錶的尊尚法 帖墨跡的“帖學”,以趙之謙、吳大溦、吳昌碩為代錶的推崇碑版刻的“碑學”。在作者看來,清代書法的發展趨勢是帖學逐漸衰落,碑學迅速崛起並取代帖學:清 初為帖學昌盛階段,到亁嘉時期發展到極盛,同時碑派初興;道鹹以後,帖學盛極而衰,碑派書法取代帖學;至清末民初,碑派一統天下。本書采用江蘇教育齣版社 2002年版。 
 
   
 
目錄

 
 《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捲》
中國書法史總論
引言
節 書法史與書法藝術的傳統
第二節 古代書法理論的基本結構
第三節 前期書法史
第四節 後期書法史
概述
章 漢字形體與書法美
節 遠古刻畫符號與漢字的産生
第二節 漢字形體的構成方式
第三節 書法美的字形基礎
第四節 書體演進與書法的發展
第二章 商代書法
節 商代宗教政治、文化與社會生活,
第二節 象形裝飾文字
第三節 甲骨文書法
第四節 墨跡、銘功金文及其他
第三章 西周書法
節 周文化和禮樂秩序
第二節 “篆引”形式的發現與大篆書體的形成
第三節 大篆書體的典範美
第四節 王者之雅與四方之風
第五節 西周甲骨文與墨跡
第四章 春鞦戰國時期東南各諸侯國書法
節 平王東遷與禮崩樂壞
第二節 楚風與長江流域的書體革新
第三節 齊風與黃河下遊各諸侯國的書體革新
第四節 中原及北地各諸侯國的書體革新
第五節 東南文化與鳥鳳龍蟲書
第六節 古文蝌鬥
第七節 刻款金文草體及其他
第五章 春鞦戰國時期的秦國書法乃
節 《史籀篇》與金文大篆
第二節 刻石大篆書法
第三節 草體篆文書法
第四節 簡牘墨跡與秦文隸變
第六章 秦代書法
節 秦代文化與“書同文字”
第二節 秦書八體
第三節 秦代書傢與刻石書法
第四節 秦代權量詔銘書法及其他
第七章 先秦文字與書法教育
節 先秦學校與教育略說
第二節 從《周禮》的“道藝”之教到孔子私學的“遊於藝”
第三節 《史籀篇》與《倉頡篇》等字書所反映的周秦文字教育措施
第四節 先秦職業技能教育
第五節 先秦書法用具
附錄
先秦·秦代書法史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
《中國書法史·清代捲》
《中國書法史·元明捲》
《中國書法史·宋遼金捲》
《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捲》
《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
《中國書法史·兩漢捲》 
 
   
 
書摘插圖

 
 第二節 傅山與遺民書傢
在 滿族進入中原並徵服漢族建立起清朝統治的過程中,大多數漢族士大夫麵對明朝覆滅、清朝取而代之這一殘酷的現實,或齣於自身的需要,或齣於無奈的選擇, 采取瞭改換門庭、投靠新主的做法。然而,也有少部分民族感情強烈的漢族知識分子,積極參與抗清活動,力圖恢復硃明王朝。即使是在清朝政權穩固下來,反清復 明已毫無可能的形勢下,他們依然對新朝廷采取拒不閤作的態度,隱居不仕,甘為遺民。在全國形勢逐漸穩定,武力抵抗清軍的活動紛紛失敗,清朝取代明朝已成不 可扭轉的事實以後,那些不甘承認異族統治的遺民,隻得把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詩文著述和書法繪畫等文化藝術領域中。通過保持和發撈文化傳統來維持漢民族的 自尊和優越感。由於遺民群體在心理上普遍對現實感到失望和保持距離,因此他們在從事自己所沉醉於其中的文化藝術活動時,能夠集中全部纔智,而且不必考慮世 俗審美趣味的擺布和統治者文化需要的乾擾。正因為如此,清初的遺民群體中産生瞭一批特立獨行、個性強烈的藝術傢。這些遺民藝術傢以其峭拔孤傲的人格力量和 瑰麗奇異的藝術風格,對後世的藝術傢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傅山(1607—1684,圖1—2.1), 初名鼎臣,字青竹,後改名山,字青主,彆號青主,彆號甚多,常見者有公之它、石道人、嗇廬…… 
 
 
中國書法史一套7本

 
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捲  

 

       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捲  

 

       中國書法史-元明捲  

 

       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捲  

 

       中國書法史-宋遼金捲  

 

       中國書法史-清代捲  

 

       中國書法史-兩漢捲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所提及的《中國書法史(套裝七捲)》之外的,關於其他圖書內容的詳細介紹,字數在1500字左右,力求內容詳實且自然流暢。 --- 《中國古代繪畫史綱要:從史前至清末的視覺演變》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梳理瞭中國繪畫藝術自誕生之初至清末近萬年的發展脈絡與核心特徵,是一部係統闡述中國繪畫史的專業著作。全書旨在構建一個清晰的知識體係,幫助讀者理解不同曆史時期繪畫風格的地域性差異、技法革新以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意涵。全書不涉及書法史的專門論述,而是專注於圖像、筆墨與審美品位的演變。 第一部分:肇始與奠基(史前至秦漢)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繪畫的源頭,從新石器時代的岩畫、彩陶紋飾入手,探討瞭早期人類對自然物象的抽象與符號化錶達。重點分析瞭馬王堆漢墓帛畫和壁畫,揭示瞭楚文化浪漫主義色彩對早期圖像風格的影響,以及戰國秦漢時期“氣韻生動”的雛形在人物、山水題材中的初步顯現。這一時期的繪畫,更多地承載瞭宗教信仰與政治教化的功能,色彩濃烈,綫條簡練有力,尚未形成成熟的文人畫體係。 第二部分:神思與融閤(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佛教藝術的傳入極大地豐富瞭圖像的題材與錶現手法,特彆是對人體結構和空間處理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捲詳細論述瞭顧愷之“傳神寫照”的理論實踐,以及他如何將“心”與“筆”相連。同時,南北方繪畫的風格差異顯著:北方石窟藝術的雄渾飽滿與南方文人畫的清逸淡雅開始分野。通過對屏風畫、壁畫的分析,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物畫(特彆是“褒衣博帶”式)如何從早期的程式化嚮更具精神內涵的錶達過渡。 第三部分:盛世氣象與筆墨自覺(隋唐五代) 唐代,伴隨著國力的強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繪畫迎來瞭第一個高峰。本部分詳盡介紹瞭唐代宮廷畫院的繁榮,以及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綫條革命。區彆於書法史中對唐代書體成熟的關注,繪畫史在此強調的是用綫(筆法)作為獨立的審美要素,而非僅僅是書寫工具的延伸。五代時期,山水畫開始獨立發展,荊浩、關仝等北方畫傢開創瞭“全景式”山水畫的宏大格局,預示著宋代山水畫的輝煌。 第四部分:格物窮理與寫實意境(宋代) 宋代是中國繪畫技法和理論體係臻於成熟的時期。本部分重點分析瞭“格物緻知”的哲學思潮如何滲透到繪畫創作中,尤其是院體畫對自然形態的精準把握。徽宗時期的花鳥畫,達到瞭寫實主義的頂峰,其對細節的觀察入微,兼具宮廷的華貴與文人的雅緻。同時,探討瞭範寬、郭熙等人如何將山水畫的錶達從單純的“描摹”提升到“造境”的高度,用筆墨的乾濕濃淡來錶達深邃的空間感和季節氛圍。 第五部分:理學與胸中丘壑(遼金元) 元代是“文人畫”正式確立並占據主流地位的時期。本書特彆強調瞭趙孟頫“書畫同源”理論的實踐意義,即繪畫的筆墨語言應充分吸收書法的用筆技巧,追求的是“意在筆先”。元四傢(黃公望、倪瓚等)的作品,體現瞭對宋代程式化山水畫的反思,轉嚮對個人性情和精神世界的錶達。遼金時期的繪畫,則展現瞭北方民族文化與漢族傳統的融閤,如金代李唐一脈的山水畫所體現的蒼勁力量感。 第六部分:技法衝突與審美轉嚮(明清) 明代初期,宮廷院體的餘緒與江南文人畫(吳門畫派)形成瞭鮮明的對話。本捲詳細梳理瞭董其昌倡導的“南北宗論”的理論構建,以及它如何影響後世對繪畫史的劃分與評價。中晚期,以徐渭、陳淳為代錶的寫意花鳥畫,以狂放不羈的筆墨錶達瞭個體的激憤與不平。清代,宮廷畫派(如“四王”)對前代經典進行瞭係統的整理與繼承,而“四僧”和“揚州八怪”則以其極端的個性和強烈的反傳統傾嚮,為中國繪畫的古典階段畫上瞭一個充滿張力的句號。本書在此部分詳細分析瞭這些流派在筆墨運用上的創新與迴歸,以及其與時代政治環境的復雜關聯。 本書的特點在於其對“筆墨語言”的獨立分析,將繪畫視為一種獨立的視覺藝術體係進行考察,對書法技巧的引入僅限於探討其對筆法的影響,而不深入探討書法的曆史沿革與碑帖演變。全書配有大量高清圖版,旨在提供第一手視覺資料,以佐證文本論述。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種隻談“形”不談“神”的書。但這套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書法史還原成瞭一部生動的“人文史”。它沒有把曆代名傢當作一個個孤立的符號來介紹,而是將他們置於當時的政治、文化語境中去考察他們的藝術抉擇。比如,在討論秦代文字的統一時,文字的標準化對後世隸書的形成起到瞭怎樣的推波助瀾作用,書裏分析得極有條理。再比如,它對元代趙孟頫復古思潮的分析,也緊密結閤瞭濛元統治下的漢族知識分子的心態。這種“大曆史觀”的引入,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認識到,每一次書體風格的重大轉摺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動力。這套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單純的藝術鑒賞範疇,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文化變遷錄。

評分

我發現這套書在引用的史料和圖片選擇上,做瞭非常精心的考量。很多我們平時難以接觸到的珍貴碑刻和法帖的拓片高清掃描件,都被收錄其中,清晰度令人稱贊。這對於需要進行臨摹和細節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書體流變過程中的過渡階段的梳理,比如從漢隸到楷書的演變,中間那些微妙的筆畫變化,過去我總覺得模糊不清,但在這套書裏,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代錶作,脈絡一下子清晰起來瞭。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過程”的展現,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結果”的展示。這種細緻入微的講解,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跟隨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一步步地解構著書法這門古老技藝的密碼。七捲的體量保證瞭對每一個重要曆史節點的詳盡覆蓋,沒有任何敷衍瞭事的感覺。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對“套裝七捲”這個概念是有些猶豫的,總擔心內容會過於重復或者注水。但當我真正開始沉浸其中後,這種擔憂完全煙消雲散瞭。編者顯然下瞭大工夫來區分不同曆史階段的特徵,例如,隋唐的法度森嚴與宋代的尚意精神之間的分野,書裏闡釋得鞭闢入裏。我記得有一捲詳細講瞭宋代書法,它不僅僅羅列瞭蘇黃米蔡的成就,更深挖瞭文人精神如何滲透到筆墨之中,將書法提升到瞭哲學層麵。這種解讀視角非常新穎,它讓我理解到,書法從來就不是孤立的技藝,而是特定時代社會思潮的載體。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第一捲奠定的基礎,讓我在後續閱讀到明清兩捲時,能更清晰地看到“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裝幀設計上,每一捲的封麵色調也恰到 দূরত্ব閤地呼應瞭對應時代的審美傾嚮,這種細節的處理,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敬畏。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翻閱的感覺就非常享受。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書法這門博大精深的藝術,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要麼就是流於錶麵,缺乏深度。然而,這套《中國書法史》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的內容覆蓋瞭從先秦到清代的漫長曆史,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比如,它對魏晉時期那些書法巨匠的筆法、風格演變有著非常深入的剖析,光是看那些精美的拓片和字帖的對比分析,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書傢們是如何在繼承中創新的。我特彆欣賞它在敘事上的平衡,既有宏觀的曆史背景梳理,又不乏對具體作品的微觀解讀,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把握大局,又能沉浸於細節的魅力之中。七捲本的體量也保證瞭內容的詳實和完整性,這絕對不是市麵上那種“速成”讀物能比擬的。對於真心想係統學習和研究中國書法的人來說,這套書無疑是案頭必備的重磅工具書。

評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學術著作應該既有深度,又有溫度,能夠跨越專業壁壘,讓更廣泛的愛好者群體受益。這套《中國書法史》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的學術根基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行文卻保持著一種難得的可讀性。作者避免瞭過多枯燥的術語堆砌,而是用非常流暢且富有啓發性的語言,引導讀者進入曆史場景。比如,閱讀清代捲時,那種對碑學興起、帖學衰微的描述,讀起來就像在看一場藝術潮流的戲劇性轉摺。即便是對於不太熟悉古代曆史背景的讀者,通過書中的穿插的背景介紹,也能很快理解書傢們創作時的心境和動機。這套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書法不隻是練字,更是與曆史進行對話,與古人的精神世界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七冊分捲的布局,也方便瞭針對性閱讀,我可以隨時拿起某一特定朝代進行深入研讀,實用性極強。

評分

印刷質量非常好,看起來非常舒服!!!

評分

不錯,質量很好!

評分

一般般

評分

好,,,,,,,,,,

評分

大愛京東購書,一次又一次的愉快之旅!

評分

好,,,,,,,,,,

評分

寶貝用料挺紮實,字跡清晰,紙張特彆好,比較厚實給個好評

評分

姑且用很好二字評價這本書,但希望賣傢在包裝方麵花點心思,七捲書隻用一個薄薄紙包,讓書多有瑕疵。

評分

不錯,質量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