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冯友兰自述

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冯友兰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友兰 著
图书标签:
  • 冯友兰
  • 哲学
  • 回忆录
  • 自述
  • 学术
  • 中国哲学
  • 文化
  • 思想史
  • 大师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00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99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朗朗书房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冯友兰自述》是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学林春秋的自述传记。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一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本书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长、求学教学过程以及对“旧邦新命”的殷切瞩望。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字芝生,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被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教授誉为“真正学者的材料”。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部 社会
第一章 清末帝制时期
第二章 民国时期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二部 哲学
第四章 二十年代
第五章 三十年代
第六章 四十年代
第七章 五十年代及以后

第三部 大学
第八章 北京大学
第九章 清华大学
第十章 西南联合大学

第四部 展望
第十一章 明志

精彩书摘

过了新年,大哥、二哥、四哥和我四个人,还有些别的同学,一同起身往开封。先坐马车到驻马店去坐火车。当时从北京到汉口的火车,夜间不走,从北京到汉口要走三天。第一天由北京走到彰德,就停下了。旅客们都要拖带着行李下车住旅馆,等第二天再上车继续前进。第二天,从彰德走到驻马店,又停下来,旅客们又折腾一番,到第三天才到汉口。彰德和驻马店称为“宿站”,旅馆业都特别兴盛。驻马店本来是一个小集镇,忽然变成宿站,很快地发展起来。在我们去的时候,那些旅馆都还是搭的席棚。我们到驻马店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头一件事情就是到火车站去看火车,在火车站台上,忽然觉得似乎是地动山摇,只见火车头拉着列车,威风凛凛,差不多从南北两方同时开进站来,当时觉得很壮观。火车停下以后,旅客们拖带着行李走出车站。车站门口,有各旅馆的接客伙计,手里拿着小旗,夹道呼喊,各报自己旅馆的名字。旅客们接到某一旅馆的小旗,就把行李交给那个伙计,交代以后,他就自由自在地走向旅馆,行李由伙计负责。第二天早晨,伙计又带着行李,送旅客上车,代旅客找好座位,把行李安置好,然后向旅客告别。服务很周到,态度也好。他们也没有学过“旅游学”,也没有受过外国旅游学专家的训练,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人,照着传统的旅馆业的规矩,就把事情办得很好。我们于第二天坐火车到开封。我们要投考
的中州公学的中学班设在开封南关外,据说是从前的一个书院。考试又分为初试和复试两次。我初试考了第二名,复试第一名。四哥和其他高小毕业的人都落在后边,当时我自己也有点惊奇。
……

前言/序言


学术大师自述文丛:陈寅恪 卷首语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个体生命如蜉蝣般短暂,然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其卓绝的才华与坚韧的品格,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陈寅恪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的一生,是学问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本卷《学术大师自述文丛:陈寅恪》,旨在通过先生亲笔撰写或口述、由其弟子整理的文字,勾勒出这位史学巨擘的内心世界、学术轨迹及其对时代变迁的深沉思考。 第一辑:少年负笈,求索之始 陈寅恪先生出生于清末民初的变革时代,其家学渊源深厚,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与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本辑收录的文字,多为先生早年追忆,记录了他如何在上海的私塾、南京的蒙学堂中,打下扎实的国学根基。他早年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对小学、考据之学尤为钟爱。 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位少年如何在传统士大夫的教育体系中成长,如何被古籍的魅力所吸引。他回忆了在私塾中诵读《左传》时的体会,对汉赋的格律之美所倾倒,以及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初步向往。这些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他日后治学的严谨性与批判精神的底色。 随后,先生远赴异国求学,踏上了探寻世界学术前沿的征途。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了西方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前沿学科。自述中,他坦陈初期面对全新知识体系时的震撼与迷茫,以及如何以惊人的毅力,迅速掌握日文、德文,进而深入研读西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他清晰地阐述了自己对中西学术异同的早期观察,指出中国传统史学重史料、轻理论框架,而西方史学在体系构建和比较研究上的优势,为他日后融会贯通,创立新史学观埋下了伏笔。 第二辑:学术之树,精耕细作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生涯是漫长而辉煌的。本辑集中展示了他如何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用于具体的史学研究之中。他一生治史,不拘泥于一家一派,兼容并包,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温情与敬意”的治学态度。 他详细阐述了其“凡是研究历史的,都要有温情与敬意”的理念,这并非简单的褒扬,而是一种要求研究者设身处地、理解历史人物动机的深刻共情。例如,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时,他如何跳出传统汉族中心史观的桎梏,深入探究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与社会结构变迁,描绘出那个“民族大融合”时代的复杂图景。 文丛中,先生对自己的主要学术成就进行了回顾,尤其是在隋唐史、佛学史、敦煌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他自述了如何通过对碑刻、敦煌文书等一手材料的精细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基本性错误。其中,关于隋唐帝国兴衰、胡汉关系演变的论述,至今仍是该领域绕不开的里程碑。他强调,史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对“疑难”的求解,而非对“定论”的墨守。 第三辑:教诲如春风,师者之魂 陈寅恪先生的另一重要身份是教育家。他一生执教于多所著名学府,门下桃李遍天下。本辑的文字,主要展现了他作为导师的言传身教。 他回顾了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大师共事的经历,强调了学术共同体在激发创新思维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好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思想碰撞、相互砥砺的场所,而非僵化的教条灌输地。 先生对弟子的要求极为严格,但又充满关怀。他自述了如何指导学生选题、如何训练其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其独立判断的习惯。他强调,学问的真正境界,在于能够“脱胎换骨”,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个体,而非仅仅是前人的注脚。这些教诲,不仅仅是学术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传承。从他的文字中,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师生情谊和对真理的共同追求。 第四辑:时代之沉思,风雨不动 陈寅恪先生的后半生,恰逢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的剧变。本辑的自述文字,虽然篇幅不长,但分量极重。它记录了一位身处历史漩涡中的学者,如何坚守其学术良知与人格尊严。 他坦陈了在动荡时局下,研究工作所面临的巨大困难——材料的获取、研究环境的变迁,以及外界干扰的侵袭。然而,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从未放弃对历史真相的探求。他用诗词、散文,乃至极少公开的只言片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沉眷恋,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无奈与坚韧。 他回顾了自己数次迁徙的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一个稳定、自由的学术空间永恒的渴望。这种对“学术自由”和“人格独立”的坚守,使他的人格魅力超越了单纯的史学成就,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结语:不朽的典范 《学术大师自述文丛:陈寅恪》并非一部传统的传记,而是透过陈寅恪先生自己的目光,回望他所走过的道路。这些文字,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处处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芒。它们展现了一位伟大史学家如何面对知识的无涯、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生的起伏,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虔诚与对真理的执着。阅读本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坐,聆听他关于历史、文化与人生的深刻洞察。他的精神遗产,正如他所研究的古老文明一样,历久弥新,永不磨灭。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对冯友兰先生在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的贡献一直深感敬佩。而《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冯友兰自述》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够直接聆听大师本人的心声。《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冯友兰自述》让我好奇的是,在那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冯友兰先生是如何在坚守传统与拥抱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他对于“理学”的阐释,在当时是否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他又是如何回应这些争议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他对于“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的思考,尤其是他提出的“新理学”究竟是如何构建的,其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些学术问题,在自述性的文字中,或许能呈现出更生动、更具人情味的解读。我也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学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担当与困惑,以及他对中国未来哲学发展方向的期许。

评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对于一位哲学家而言,读懂他的自述,或许比仅仅研读他的学术著作更能触及其思想的精髓。《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冯友兰自述》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大师灵魂的对话。我迫切希望能够了解,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哲学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是如何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处理困境的。他是否会分享一些不为人知的学术逸事,那些背后的小故事,往往比宏大的理论更能揭示思想的演变。他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如何尝试将其与现代科学精神相融合,是我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我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他对于“终极真理”的不断追寻,以及在追寻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与感悟。这种超越时空的智慧传递,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提升自我、探寻人生意义的读者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评分

初拿到《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冯友兰自述》这本书,我便被“自述”二字深深吸引。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往往只能接触到学者们经过反复打磨、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而对于他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他们早期是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经历人生中的种种转折,却知之甚少。冯友兰先生,这位在中国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无疑是一段传奇。我设想,在这本自述中,他或许会回顾自己少年时的求学经历,是如何与古典文献结下不解之缘;又或是他留学海外,如何将西方哲学思潮融入中国本土的哲学传统;再者,他可能会坦诚地剖析自己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上所经历的彷徨与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对其哲学观念产生的深远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也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是如何塑造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人生。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往往是文学与哲学最动人的结合点。

评分

我一直认为,能够深刻理解一位思想家的关键,在于能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思考温度。《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冯友兰自述》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契机。我深信,一本好的自述,绝不仅仅是罗列学术成就,更应该是一个灵魂的袒露。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冯友兰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独到理解,以及他如何尝试将这种精神与现代性相结合,构建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哲学体系。他或许会讲述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得以突破;他或许会回忆与同时代其他学术巨匠的交流切磋,那些思想的碰撞是否激起了他新的灵感?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他在书中能够分享他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于“道德”和“人生意义”等终极问题的追问。这种从哲学家的角度去审视人生,去解读自身存在的历程,对我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更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哲学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一直以来都对近代哲学巨匠的思考历程充满好奇。《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冯友兰自述》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虽然我还没有细致地研读这本书的每一个字,但仅凭其“自述”的性质,我就能想象其中蕴含的深刻洞见。一位毕生致力于探寻“道”的哲学家,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对哲学思想的最好注解。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他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为儒家思想注入新的生命力,以及他对于“新理学”的建构过程。我相信,他的文字中不仅有严谨的学术论证,更会流露出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切反思。每一个学者都有其独特的治学道路,而自述性的文字,更能让我们窥探到那些光辉成就背后,常人难以触及的心路历程。这种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学”的方式,往往比纯粹的理论阐述更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立体、更鲜活地理解冯友兰先生这位“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脉络,以及他如何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

很不错,还会再来买的,印刷质量不错正版图书,价格也实惠,图书内容也非常好,很喜欢这本书,推荐大家也来购买这本书,京东的质量还是有保证的,不会有问题,配送速度也很快,配送员送货及时,热情,人也很不错,以后买书都会来京东买了。

评分

非常好!优惠囤书中,慢慢看!

评分

内容丰富 对我帮助很大 很实用

评分

很不错,还会再来买的,印刷质量不错正版图书,价格也实惠,图书内容也非常好,很喜欢这本书,推荐大家也来购买这本书,京东的质量还是有保证的,不会有问题,配送速度也很快,配送员送货及时,热情,人也很不错,以后买书都会来京东买了。

评分

评分

怀念大师,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好!优惠囤书中,慢慢看!

评分

蛮好的!书的质量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