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

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兆武,柳卸林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外国视角
  • 文化交流
  • 名人观点
  • 历史
  • 社会
  • 风俗
  • 印象
  • 观察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92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04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6
字数:6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收录62位外国名人对中国文化的论述,作者都是世界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其论述具有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散发出人类智慧的光辉,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他们又都处在不同的时代,使读者可以从他们对中国的论述中,了解到中国形象在世界历史上的变化。不少论述跨越了本民族文化的限制,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论述中国,有助于人们把握中国应如何走向世界与进行文化反思。

作者简介

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阳,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外文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曾就职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文化漫谈》等,译有西方学术经典多种。
柳卸林,生于1957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曾就职于清华大学、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客座教授。2000年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精彩书评

中国问题,即使对于中国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发生影响,也具有深远的重要性,因为中国人口大约占人类总人口的1/4。然而,实际上,全世界都将受到中国事务进展的重大影响,无论好坏,在今后两个世纪内,中国事务的进展将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罗素

目录

[意大利]
利玛窦
论中国民族性
论中国思想
论中国政治
维科
论中国的文字及其他

[法国]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
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
孟德斯鸠
论中国的政体、法律、道德及其他
魁奈
中国的自然法
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法律
就中国政府的弊端问题与孟德斯鸠对话
伏尔泰
中国
中国的历史
卢梭
中国的科学艺术并不有助于敦风化俗
雨果
圆明园
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致中国兄弟们》的公开信
对中国的看法
评《阿Q正传》
瓦莱里
中国和西方
里奈·格鲁塞特
佛教的启迪
中国思想的确定
马尔罗
中国印象
萨特
对新中国的看法
波伏娃
中国印象

[德国]
莱布尼茨
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
沃尔夫
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
康德
中国(口授记录)
赫尔德
中国
歌德
论中国传奇
黑格尔
世界历史开始于中国所在的东方
中国的道德和法
……
[英国]
[比利时]
[俄国]
[美国]
[日本]
[印度]
[以色列]
附录

精彩书摘

基督教徒:我们向你们宣告的上帝是其观念刻印在你们心中以及一切人心中的那个存在体。不过,由于不那么细心,人们不是按照这个观念本来的样子认识它,而是把它离奇古怪地歪曲了。因此上帝为了给我们重新提出他的观念,由他的先知之口向我们宣称他是那位自有的,也就是说,把一切东西之中所有的实在性或完满性都包含在他的本质里的那个存在体,在全部意义上的无限存在体,一句话,存在体。
当我们把我们所崇拜的上帝称之为天主时,你们想象我们仅仅是把他领会为一个伟大的、有权力的帝王。你们的理,你们的至高无上的义,比起这个强大的帝王的观念来,更无限地接近于我们的上帝的观念。不要弄错了我们的学说。我再向你说一遍:我们的上帝,就是那位自有的、无限完满的存在体,就是存在体。你们看做我们的上帝的那个天上之王,不过是这样的或那样的一个存在体,我们的上帝就是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限制的存在体。他以一切有限精神所无法理解的一种方式把凡是有完满性的东西,在一切被创造的以及可能的东西中的全部有真正实在性的东西,都包含在他本身里。他在他本身里甚至也包含了万物中最末的、最不完满的东西的物质里边有实在性或完满性的东西。但是并不包含它的不完满性、它的限制性、它的无,因为在存在体里边没有无,在无限里没有任何种类的限制。我的手不是我的脑袋,我的椅子、我的房间,它不是我的精神,也不是你的精神。它(我的手)包含着,姑且这样说,无穷无尽的无,凡不是它的东西的任何无它都包含。但是在无限完满的存在体里没有无。我们的上帝是一切皆是、无处不有、处处都在,你用不着费力气去理解为什么他是这样的。因为你是有限的,如果一个有限的精神能够理解他,那么无限的属性就不会是他的属性。可以指明的是这样,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仅仅能够证明出对于一切有限的精神一定是不可理解、不可解释的。
中国人:你给我讲的上帝的观念是一切观念中最好的观念,这一点我同意,因为不论怎么说,没有比无限更伟大的东西。但是我们否认这种无限是存在的。这是一种虚构,一种没有实在性的幻想。
基督教徒:你说得很有道理,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规范、一个至高无上的真理,它光照着一切人,它在宇宙中安排了美好的秩序。如果人们对你说这个至高无上的真理不过是你精神的一种虚构,你怎么证明它的存在性呢?当然它的存在性不过是无限完满的存在体的存在性的一种必然结果。你不久就会看到。下面就是上帝的存在性的一种非常简单、非常自然的证明,它是我能给你的一切证明中最简单的。
想个什么都没有和什么都没想,知觉个什么都没有和什么都没知觉,是一回事。因此,凡是精神当前地、直接地知觉的东西都是个什么东西,或者都存在。注意:我是说当前地、直接地,因为,我知道得很清楚,比如说我在睡着的时候,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在醒着的时候,想到一些不存在的东西。但是我们心灵当前的、直接的对象并不是这些东西。我们心灵当前的对象,甚至在我们的梦里,都是非常实在的。因为,如果这个对象什么都不是,那么在我们的梦里就没有差别,因为在什么都没有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再说一遍,凡是精神所当下知觉的都是实际存在的。而我想到无限,我当前地、直接地知觉无限,因此无限是存在的。因为,如果它不存在,在知觉它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有知觉到,因此我并没知觉。我知觉,同时又没知觉,这显然是矛盾的。
中国人:我承认,如果你的精神的当前的对象是无限,那么你想它的时候,它必然是存在的。但是你的精神的当前的对象不过是你的精神本身。我的意思是说,你之知觉无限,不过是因为你称为精神这部分有机的、净化了的气(物质)把它表现给你。这样一来,由你想到无限,并不能得出结论说无限绝对存在,并且在我们以外存在。
……

前言/序言


《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 一部多角度、深层次的中国文化观察手记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哲学思想、精湛的艺术造诣和复杂的人文精神,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无数外国友人,或驻足东方,或远眺故土,他们以各自的视角、文化背景和思想深度,留下了对这片古老土地及其文化脉络的深刻洞察。《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一部汇集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国籍的杰出人物,关于中国文化精髓与肌理的观察与思考的集结。本书不拘泥于单一的叙述角度,不局限于历史的某个片段,而是试图呈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丰富的中国文化图景,展现其跨越时空的魅力与生命力。 本书精选的这些外国名人,他们的身份各异,有的曾在中国生活多年,亲身感受过中华文化的温度;有的则是在遥远的国度,凭借文献、艺术品乃至道听途说,构建起对中国的想象。无论亲历还是遥感,他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智慧和敏感,触及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命题。他们可能是哲学家,在古老的东方智慧中寻找人类文明的共性与特殊性;可能是艺术家,被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书法的线条、戏曲的韵律所震撼;可能是旅行家,在穿越丝绸之路的古道上,感受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也可能是政治家、学者、作家,从中国的社会结构、历史进程、文学艺术中,提炼出对世界文明的启示。 本書的選取範圍,力求廣泛而具代表性。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對中國文化產生過顯著影響,或其論述在西方世界引起廣泛共鳴的代表人物。他們來自不同的文明體系,帶著各自的文化濾鏡,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思想流派、倫理道德、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科技發展乃至民間習俗,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評論。這些評論,或贊譽,或質疑,或驚嘆,或困惑,都無不折射出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大熔爐中的獨特性和複雜性。 例如,在哲學思想方面,書中可能收錄一些西方思想家對儒家、道家、佛教等中國傳統哲學的解讀。他們可能會對“天人合一”的觀念進行闡釋,探討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他們可能會深入研究“無為而治”的政治智慧,反思其對西方政治學的啟發;他們可能會分析佛教慈悲為懷的倫理精神,以及其對個體精神修養的影響。這些解讀,不僅幫助我們從外部視角審視自身文化,更能引發我們對自身思想根源的重新認識。 在文學藝術領域,本書將呈現許多外國文人對中國詩歌、小說、戲曲、繪畫、音樂、建築等的獨特感受。他們可能會被唐詩宋詞的意境之美所折服,感嘆其含蓄蘊藉、詩情畫意的表達;他們可能會被中國古典小說的宏大敘事和複雜人物關係所吸引,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刻人性洞察;他們可能會對中國戲曲程式化的表演、豐富的象徵意義以及人聲與器樂的結合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可能會對中國山水畫的留白藝術、寫意精神,以及其所傳達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進行讚歎;他們甚至可能從中國的建築結構、庭院佈局中,發現其蘊含的哲學智慧和對自然和諧的追求。 在歷史與社會觀察方面,本書也會輯錄一些外國學者、旅行家、記者,對於中國歷史發展軌跡、社會結構、政治變革、風土人情的記錄與評論。他們可能在歷史長河中,尋找中國文明延續不絕的秘密;他們可能會對中國的集體主義精神、家族觀念、尊師重道等社會倫理進行分析,探討其對社會運行的影響;他們可能會從不同的歷史時期,觀察中國的科技發展、農業生產、商業貿易,以及這些方面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他們甚至可能在對中國普通民眾生活的細緻觀察中,發現中國文化的底色與精髓。 此外,本書也會關注一些外國名人對中國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展現出的適應性與創新性,以及其在與其他文明交流融合過程中,所產生的獨特張力與魅力。例如,在近代以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接觸日益頻繁,中國文化也開始被更廣泛地認識和研究。一些西方漢學家,對中國的語言、歷史、哲學進行了系統性的學術研究,為世界了解中國提供了重要的學術視角。同時,一些作家、詩人,也從中國文化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了這些珍貴的外國視角,更在於其引導讀者進行跨文化的對話與反思。通過閱讀這些來自異域的聲音,我們不僅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也能從中發現中國文化在更廣闊的人類文明圖景中所處的位置。這些外國名人的論述,有時會點醒我們習以為常卻未曾深入思考的問題,有時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對自己熟悉的文化產生新的理解。它們如同鏡子,映照出中國文化的多元面向,也映照出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可能。 《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旨在提供一個豐富的文化視窗,讓讀者能夠從更多元、更深入的層面,去理解和欣賞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這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文化的探索,一次對人類文明共同價值的追尋。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可能是一次思想的啟迪,一次情感的觸動,一次對中國文化的全新認知。它邀請每一位讀者,加入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共同感受中國文化獨特的魅力與永恆的價值。 本書不帶有預設的立場,也不強加任何單一的結論。我們希望呈現的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的、不斷發展的中國文化形象。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的名人的觀點,構成了豐富的“中國印象”。他們各自的觀察與評價,是他們所處時代、所受文化影響、以及個人經歷的綜合產物。通過閱讀這些豐富的材料,讀者可以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並對中國文化產生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總之,《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是一部充滿智慧、見地與洞察力的作品。它不僅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重要梳理與展示,更是一次引導讀者進行深度思考與文化交流的契機。本書期望能夠激發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鼓勵大家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欣賞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並從中汲取智慧,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貢獻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它厚重的封面和泛黄的书页所吸引,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虽然我并非专业研究者,但对中国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其中,我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几位旅华记者对中国社会风貌的记录。他们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上世纪初中国城市的街景,那些熙熙攘攘的市场,穿梭的轿夫,以及在茶馆里侃天说地的老百姓,仿佛一幅幅鲜活的旧时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一位英国记者对中国新年习俗的描写尤其有趣,他详细记录了人们如何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并将这些习俗与西方圣诞节的家庭聚会进行了对比,从中看到了不同文化在庆祝团圆和喜悦时的共通之处,也体会到了中国传统节日背后深厚的家庭观念和文化传承。还有一位美国作家,他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收集和转述,让我大开眼界。他并非简单地翻译,而是加入了自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和感悟,比如他对“愚公移山”的解读,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毅力的故事,更是中国人民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代代相传的精神象征。他将故事中的“山”比作各种现实中的阻碍,而“愚公”则代表着一种永不放弃的民族性格。这种跨文化的解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理解了这些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为何能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向我娓娓道来中国过去的故事,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内的宣传和教育,总觉得有些单一和片面。而《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这本书,就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中国文化的丰富面向。其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和政治思想的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分析,他着重探讨了革命的深层原因以及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是如何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用一种客观冷静的笔触,分析了革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也肯定了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他甚至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与当时西方一些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让我看到了中国革命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另一位英国政治学者,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的解读,也颇具启发性。他关注的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革命道路。他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思想斗争和理论创新,让我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从更广阔的历史和全球视野去审视,才能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看到事物更全面、更真实的一面。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非“震撼”二字可以简单概括。当我翻开《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的扉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书中收录的篇章,如同一颗颗精心挑选的宝石,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多元魅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几位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解读,他们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剥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重新审视了诸如“道”、“仁”、“礼”等概念的深层含义。一位英国汉学家在文中对《道德经》的分析,让我对“无为而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将“无为”置于现代管理学的语境下进行比较,竟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智慧,对当下企业管理有着极大的启发。另一位法国作家则从艺术史的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他描述中笔墨的流动、留白的妙用,以及画家如何通过线条和色彩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种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伟大之处,仿佛置身于水墨丹青之间,感受那份宁静与辽远。书中还有对中国文学的评论,某位美国学者对古典小说《红楼梦》的解读,他关注的并非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以及曹雪芹如何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与悲欢。他甚至将书中人物的情感纠葛与现代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让我对那些鲜活的角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整本书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网,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火花汇聚在一起,照亮了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广博。

评分

这本书并非我通常会选择的读物类型,但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却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文化某些方面的固有认知。我特别欣赏书中几位外国作家对中国日常生活和民族性格的观察。一位意大利作家,他用一种充满温情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场景,从早晨的街头早餐摊,到夜晚的家庭聚餐,他捕捉到了中国人际交往中的微妙细节,比如长辈对晚辈的关爱,邻里之间的互助,以及中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他甚至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与意大利的家庭传统进行了对比,从中找到了许多有趣的共鸣之处。他认为,中国人虽然在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视,却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另一位日本学者,他对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他解释了“面子”在中国社会中的复杂含义,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人际关系和行为决策。他还探讨了集体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认为它既是一种文化特征,也是一种社会机制。他从一个东方邻国的视角,观察中国文化,视角独特而又细腻,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一个民族,不仅仅是了解其历史和艺术,更重要的是理解其生活方式和内在精神,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让我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并没有完全抓住我,总觉得“名人论中国文化”听起来有些过于宏大和学术化。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它所蕴含的魅力远超我的想象。书中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和宗教的章节,我尤其觉得引人入胜。一位德国哲学家对儒家思想中“君子”概念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精髓。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仁义礼智信”,而是深入探讨了“君子”是如何通过自我修养、不断完善人格,最终达到一种“内圣外王”的境界。他将这种理念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美德伦理”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两者在追求人格完善上的异同,让我对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外,一位来自印度的学者,他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角度,分析了佛教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他对禅宗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思想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包容性和创造力。他描述的禅宗公案,虽然看似诘屈聱牙,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意在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文化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与外界交流、碰撞、融合的活态文化,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正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评分

有点深奥,学术性比较强。!!!

评分

一次从京东买了几十本书,包装好,内容丰富,支持京东商城!

评分

书到了 包装完整 都挺不错的 非常好 满意 推荐给大家 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

很不错的东西,刚好有活动,入手便宜。哈哈,继续努力继续剁手

评分

 东北问题在战后中国时局的发展演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围绕东北问题,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纵横捭阖之大戏,而国共两党对东北之争夺,不仅决定了东北,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之命运。其间反映出战后初期东北问题的鲜明特色,即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博弈,外交关系与内政问题相交织,最终又归结为国共两党之争夺。《海外中国研究文库·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以张嘉墩日记为中心,对此展开深入耙梳,相信会为学界研究此问题提供一精致的文本。

评分

质量很好,纸张舒服,值得收藏和好好阅读。

评分

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

很不错质量很好品质也很好

评分

书应该还不错,在京东买了许多书,一本一本的看吧。但是京东现在的活动越来越差了,而且策划也很垃圾,领券搞五六个地方。续了两年的plus也感觉被大数据杀熟,基本上。领不到什么券。京东这样下去真的要放弃京东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