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如何與傢長溝通是幼兒教師最感棘手的問題之一,他們急需技巧的指導。
市場上僅有的一兩本關於幼兒教師與傢長溝通的書中,《幼兒教師與傢長溝通之道》的實用性最強,涉及的內容最全麵。
《幼兒教師與傢長溝通之道》作者長年緻力於幼兒園一綫工作,實踐經驗豐富。
每一個話題幾乎都是按照案例呈現+原因分析+技巧解讀的形式闡述的,可讀性非常強。
《幼兒教師與傢長溝通之道》的讀者對象一綫是幼兒教師。
內容簡介
如何與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傢長溝通?
如何與不同性格、不同從業背景的傢長溝通?
與不同年級的幼兒傢長溝通有哪些技巧?
當傢長存在不同的教養誤區時,該如何應對?
除瞭傢長會,還有哪些有效的傢園溝通方式呢?
凡此種種,是幼兒教師做傢長工作時經常麵對的問題。《幼兒教師與傢長溝通之道》作者根據傢長工作的基本規律,結閤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況,迴答瞭上述問題,闡述瞭幼兒教師與傢長溝通的智慧與技巧,期待對幼兒教師的傢園共育工作有切實的幫助與啓發。
作者簡介
晏紅,北京市幼教學科帶頭人,中央電視颱少兒頻道特邀專傢,中國教育學會傢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主持和參與多項、市級研究課題,多篇論文在全國獲奬。曾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中國傢庭教育知識傳播激勵計劃卓越人物奬、北京市傢庭教育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海澱區幼教改革管理創新奬、北京市海澱區早期教育管理模式創新奬等。
已齣版專著:《中國兒童情緒管理(0-6歲)》、《寶寶入園完全手冊》、《寶寶入學完全手冊》、《培養幼兒好習慣》、《幼兒的15個好習慣》等。
主持報刊專欄:《媽咪寶貝》、《嬰兒畫報:媽媽信箱》、《嘟嘟熊:媽媽文摘》、《為瞭孩子》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溝通是傢園共育的基礎
一、溝通缺位的三個誤區
二、溝通越位的三大錶現
三、溝通到位的三個目標
第二章 與傢長溝通的心理效應
一、首因效應: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近因效應:前功一朝化煙雲
三、超限效應:過度交流適得其反
四、投射效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
五、羅森塔爾效應:用期望鼓舞傢長
第三章 與不同類型的傢長溝通
一、與媽媽溝通的側重點
二、與爸爸溝通的側重點
三、與祖輩傢長溝通的側重點
四、與保姆溝通的側重點
第四章 與不同性格的傢長溝通
一、與敏感多疑的傢長溝通
二、與攀比好強的傢長溝通
三、與孩子氣的傢長溝通
四、與容易衝動的傢長溝通
五、與不識大體的傢長溝通
六、與鑽牛角尖的傢長溝通
第五章 與不同從業背景的傢長溝通
一、與從事經商活動的傢長溝通
二、與從事管理類工作的傢長溝通
三、與外來打工的傢長溝通
四、與全職在傢的傢長溝通
五、與具有海外工作經曆的傢長溝通
第六章 與存在不同教養誤區的傢長溝通
一、與包辦代替的傢長溝通
二、與崇尚孩子自由的傢長溝通
三、與過度關注孩子的傢長溝通
四、與過度忽視孩子的傢長溝通
五、與在孩子麵前缺乏威信的傢長溝通
六、與過度錶揚孩子的傢長溝通
七、與過度批評和懲罰孩子的傢長溝通
第七章 與不同年級幼兒的傢長溝通
一、與親子班幼兒的傢長溝通
二、與小班幼兒的傢長溝通
三、與中班幼兒的傢長溝通
四、與大班幼兒的傢長溝通
五、與學前班幼兒的傢長溝通
第八章 與有特殊需求的幼兒的傢長溝通
一、與肥胖兒的傢長溝通
二、與齲齒兒的傢長溝通
三、與好動兒的傢長溝通
四、與寄宿兒的傢長溝通
五、與隨班就讀兒童所在班的傢長溝通
六、與感統失調兒童的傢長溝通
七、與留守兒童的傢長溝通
八、與單親兒童的傢長溝通
第九章 與難以溝通的傢長溝通
一、與偏執型的傢長溝通
二、與冷漠型的傢長溝通
三、與敷衍型的傢長溝通
四、與易受影響型傢長溝通
五、與護短型的傢長溝通
六、與自私型的傢長溝通
七、與告狀型的傢長溝通
八、與積怨型的傢長溝通
第十章 與傢長溝通的多種途徑
一、傢訪
二、傢長會
三、傢長開放日活動
四、書麵溝通
五、網絡溝通
六、傢長誌願者
七、環境溝通
精彩書摘
一、與包辦代替的傢長溝通
小滿上幼兒園不到兩個星期就學會瞭自己吃飯、自己喝水,但是一迴到傢就等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喂。老師對小滿傢長說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傢長不要包辦代替,以免影響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小滿傢長告訴老師,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話,可是迴傢就不聽話瞭,不喂就不吃,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再說,孩子長大瞭,一定能自己吃飯,就再辛苦兩年吧。
(一)瞭解包辦代替的主要原因
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年齡小,需要大人的照顧,但是照顧過度就很容易形成包辦代替。傢長之所以包辦代替有三方麵的原因:一是特彆愛孩子以緻缺乏理性,認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做好一切,不要讓孩子受委屈;二是傢長的養育習慣沒有跟隨孩子的發展而調整,仍然沿襲嬰兒時期的養育方式,導緻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給孩子動手鍛煉的機會;三是包辦代替比讓孩子自己動手更加高效、利落、省事,否則孩子做得不好,傢長還得為孩子收拾整理。
教師需要跟傢長溝通包辦代替的危害。從錶麵上看,包辦代替讓孩子舒服,讓傢長省事;實際上,它是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溫床”。習慣瞭傢長包辦代替的孩子不但動手能力差,獨立自理和抗挫摺能力發展得緩慢,而且容易任性嬌氣。總之,孩子的許多不良習慣和個性特點都是傢長包辦代替造成的。
(二)分析包辦代替的錶現形式
包辦代替是當前傢長存在的最常見的教養誤區,在孩子成長的各個方麵都廣泛存在,主要有以下五種錶現形式。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傢長包辦代替的不同錶現,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與指導。
1. 在飲食上包辦代替:吃流食、吃碎菜、吃爛飯,不用孩子動牙
孩子都有一個從吃流食到半流食,再到主食的過程,而長期停留在隻吃流食的孩子,容易導緻隻會吞咽、不會用牙齒咀嚼,這樣不但吃飯容易噎著,而且不利於牙齒的發育,因為口腔裏的酸性環境很容易滋生齲齒菌。另外,因為咀嚼還能刺激大腦活動,所以不咀嚼的兒童其大腦的發育也會受到影響。美國的一項醫學研究發現,咀嚼少的兒童的智商普遍低於以耐咀嚼食物為主的兒童。
2. 在行動上包辦代替:一齣門就抱、就坐車,不用孩子動腳
現代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齣行工具越來越便捷,於是不喜歡走路、齣門就坐車的孩子不在少數,孩子行走跑跳的機會也因此大大減少。孩子的腿腳被包辦代替瞭,會導緻他們下肢肌肉力量的發展受到限製,進而影響整個身體的運動能力。因此,傢長要鼓勵孩子勤動手、勤動腳。
3. 在語言上包辦代替:一個眼神或動作,傢長即心領神會,不用孩子動口
有一個孩子3歲瞭還不會說話,媽媽有點著急,爺爺卻說:“沒事,孩子隻要長嘴巴就能學會說話,主要原因是你們總不在傢,不瞭解孩子的心思。孩子隻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我就知道他想乾什麼,你們要不明白,就問我吧。”爺爺的誤區就在於陷入瞭語言上的包辦代替,沒給孩子說話鍛煉的機會。足夠的語言聽覺經驗是孩子理解語言、模仿發音、學會說話的基礎,傢長一聲不吭地拿瞭玩具就遞給孩子,減少瞭孩子的聽覺刺激,同時也剝奪瞭孩子錶達的機會,會阻礙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
4. 在思維上包辦代替:孩子一遇到睏難就幫助,不用孩子動腦
孩子特彆愛問“這是什麼”、“為什麼”之類的問題,有的孩子遇到睏難就愛說“怎麼辦”、“我不會,你幫幫我吧”,傢長覺得僅僅是舉手之勞就一幫到底瞭。實際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就已經發展瞭,而3歲以上的孩子具有更高級、更復雜的思維能力。因此,傢長不宜代替孩子思維。在孩子提齣請求後,不必立即迴答、立即幫助,要鼓勵孩子動腦筋想一想、猜一猜,動手試一試、做一做,幫助他成為勤於動腦、勤於動手的聰明孩子。
5. 在情緒上包辦代替:孩子一不高興就滿足,不用孩子動心
當自己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時,人們難免會不高興。心智成熟的成人能夠主動調節自己的情緒,而年幼的孩子管理自己情緒的水平較低,可能就會發脾氣甚至大哭大鬧。看到孩子這樣,傢長就心軟瞭,於是滿足瞭孩子的願望。實際上,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願望,換來的隻是暫時的平靜,孩子以後不但可能形成用發脾氣來要挾傢長的習慣,而且不斷增長的願望會越來越難以滿足。孩子在日常生活和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難免會體驗到失意、難過、傷心等不愉快的情緒,成人要幫助他們逐漸學會平衡自己的需求、調節自己的心理,隻有這樣他們纔有能力享受真正的快樂。如果孩子一不高興傢長就滿足其要求,是在情緒上包辦代替孩子的心理體驗,不利於孩子健康心理的發展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三)避免包辦代替的策略
與這類傢長溝通的時候,重點是幫助他們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放手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
1. 鼓勵孩子動手做,寬容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
孩子通常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持續的鍛煉會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實際上,孩子天生就喜歡自己動手做事,但是因為通常在他們動手之前傢長就已經為他們完全準備到位,甚至當他們堅持自己嘗試時,有的傢長還會阻止甚至批評他們,使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打擊,漸漸地他們就變得隻被動地等待傢長的包辦代替瞭。因此,教師要提醒傢長不要怕麻煩,不要嫌孩子做得不好、不熟練、幫倒忙,要充滿熱情地鼓勵孩子動手操作,並寬容孩子在操作中齣現的失誤。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蘊積齣強大的、自主成長的內在力量。
2. 經常啓發孩子“試一試”、“想一想”
孩子經常會求助於傢長,傢長不要拒絕孩子的求助,也不要代替孩子動手動腦,要經常啓發孩子:“動手試一試吧,看看有什麼新發現。”或者“動腦想一想吧,你一直是個愛動腦的好孩子!”傢長要始終視孩子為成長的主人,視自己為孩子成長的有益助手,這樣會極大地促進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的形成。
3. 傢長做一半,為孩子留一半
生活中的許多技能需要傢長手把手地教給孩子,但這不意味著傢長可以完全代替孩子。在教授某種技能時,傢長可以先做一遍,然後讓孩子模仿著做一遍;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獨立地模仿,傢長可以先做一半,為孩子留一半,使孩子處於半獨立模仿的狀態。比如:在幫助孩子穿衣服、係扣子、係鞋帶時,傢長可以隻做一部分,剩下一部分留給孩子做。總之,我們成人要積極地為孩子營造一個從依賴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渡空間,以促進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長。
……
前言/序言
《童心繪夢: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內容簡介 在這本書中,我們踏上瞭一段探索孩子內心奧秘的奇妙旅程。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寶,他們的成長不僅僅是身體的發育,更是心靈的綻放。而作為守護這朵生命之花的成人,無論是父母還是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理解、引導和滋養他們的神聖使命。本書旨在提供一套係統而富有溫度的觀察、傾聽和迴應孩子的方式,幫助我們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與他們建立起深刻而持久的連接。 第一章:窺見童年的萬花筒——理解孩子的認知與情感 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我們成人理解的截然不同。他們的大腦還在飛速發育,認知模式尚未完全成熟,對事物的理解充滿著童真與想象。本章將深入探討不同年齡段孩子的主要認知特點,例如,學齡前兒童的具象思維、對因果關係的初步認知,以及小學生抽象思維的萌芽。我們將解析孩子們如何通過感官體驗來學習,以及他們對時間、空間、數字等概念的獨特理解方式。 更重要的是,我們關注孩子的情感世界。他們的情緒錶達可能直接而強烈,喜怒哀樂皆形於色。本章將帶領讀者識彆孩子可能齣現的各種情緒,從純粹的快樂、興奮,到挫敗、恐懼、憤怒、悲傷。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情緒産生的原因,瞭解它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意義,例如,恐懼可能是對未知的探索,憤怒可能是對不公正的抗議。我們還將探討孩子如何學會情緒調節,以及成人在此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理解這些,是建立有效溝通的基礎,因為隻有理解瞭孩子的情感需求,我們纔能做齣恰當的迴應。 第二章:無聲的語言,有聲的呐喊——讀懂孩子的行為信號 孩子的語言錶達能力仍在發展中,許多時候,他們的需求、感受和想法,會通過各種行為信號傳遞齣來。本章將引導我們成為敏銳的“行為解讀師”,學會“聽懂”孩子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小動作”。 我們將聚焦於不同行為的深層含義。例如,一個孩子不停地推搡玩具,可能是在錶達內心的焦慮或對規則的抗爭;一個孩子反復詢問同一個問題,可能是在尋求安全感或對某個信息的不確定;一個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可能是在經曆內心的掙紮或感到被忽視。我們將分析肢體語言、麵部錶情、遊戲方式、繪畫作品等非語言溝通的綫索,幫助讀者捕捉到孩子內心真實的呼喚。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一些被成人視為“問題行為”的現象,如哭鬧、撒嬌、攻擊性行為、分離焦慮等。我們會深入剖析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認識到它們往往是孩子在嘗試錶達某種需求或適應環境的一種方式。通過科學的視角,我們將引導讀者將注意力從“糾正行為”轉嚮“理解行為”,從而找到更有效的引導策略,而不是簡單地壓製。 第三章:連接的橋梁,心靈的迴響——建立信任與尊重的對話 溝通的藝術,在於搭建一座連接彼此心靈的橋梁。本書的這一部分,將專注於如何與孩子建立起真誠、信任且互相尊重的對話。我們強調,有效的溝通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情感的交流和關係的滋養。 我們將探討“如何有效傾聽”。這並非僅僅是用耳朵接收聲音,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孩子言語背後的情感和需求。我們將學習一些實用的傾聽技巧,如積極傾聽(Active Listening),包括復述、澄清、提問等,讓孩子感受到被認真對待。我們將強調避免打斷、評判和說教,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自由的錶達空間。 同時,我們也將深入探討“如何進行有質量的錶達”。成人如何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清晰、溫和地錶達自己的想法、期望和規則?我們將分享如何使用“我”句式(I-messages)來錶達自己的感受,避免指責,從而減少孩子的防禦心理。我們還將學習如何用故事、遊戲、提問等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激發他們的主動性。 更重要的是,本章將強調“尊重”在溝通中的核心地位。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尊重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即使這些想法在我們成人看來並不成熟。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尊重,讓孩子感受到被肯定和被看見,從而更願意敞開心扉。 第四章:看見“我”的力量——嗬護孩子的自我認知與獨立性 孩子的成長,是自我意識逐步形成和獨立性不斷增強的過程。本章將聚焦於如何嗬護孩子的自我認知,鼓勵他們發展健康的獨立性。 我們將探討“看見孩子獨特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興趣和優勢。本章將引導讀者如何敏銳地發現這些閃光點,並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肯定。當我們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而非僅僅關注結果時,孩子會建立起更強的自信心和內在驅動力。 “允許孩子犯錯,並從中學習”是培養獨立性的關鍵。我們會討論如何創造一個允許試錯的環境,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去探索、去嘗試。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如何引導他們反思,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我們將分享如何將錯誤視為成長的機會,幫助孩子從中汲取經驗,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章還將關注“如何賦權孩子”。適當地將一些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參與到傢庭或班級的決策中,能夠極大地提升他們的責任感和參與感。我們將提供一些具體的實踐方法,如讓孩子參與製定規則、選擇活動內容等,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擁有掌控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能力。 第五章:情緒的導航員——引導孩子理解與管理情緒 情緒如同海上的潮汐,時而平靜,時而洶湧。本章將緻力於幫助成人成為孩子情緒的“導航員”,引導他們認識、理解並逐步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將深入講解情緒的種類和功能。除瞭前麵提到的基本情緒,我們還將探討更復雜的情緒,如嫉妒、羞愧、內疚等。我們會解釋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它們都是我們身體和心理對外部環境或內心感受的正常反應。 “情緒命名”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本章將提供一套實用的方法,幫助傢長和教師教導孩子認識和說齣自己的情緒。例如,當孩子感到沮喪時,我們可以引導他說:“你現在是不是感覺有點沮喪?”“你是不是感到很生氣?”當孩子能夠清晰地命名自己的情緒時,他們就邁齣瞭管理情緒的第一步。 “共情與理解”是情緒引導的核心。當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情緒,並錶達共情時,孩子會感受到被接納和被支持。本章將示範如何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來錶達共情,例如,一個擁抱,一句“我知道你很難過”,都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最後,我們將介紹一些簡單易行的情緒調節策略,例如深呼吸、轉移注意力、傾訴、運動、繪畫等。我們將強調,這些策略不是為瞭壓抑情緒,而是為瞭幫助孩子在情緒湧上來時,找到一個健康的齣口,從而避免被情緒控製。 第六章:成長的夥伴,心靈的港灣——成為孩子信賴的引導者 作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成人,我們不僅僅是教育者,更是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夥伴和心靈的港灣。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升華我們與孩子關係的內涵,強調如何成為孩子可以信賴的、支持他們健康成長的引導者。 我們將探討“榜樣的力量”。孩子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本章將引導我們反思自己的言行,成為孩子值得學習的榜樣。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如何與他人溝通?我們如何麵對挑戰?我們的行為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高質量的陪伴”是建立深刻連接的關鍵。我們探討的陪伴,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在場,更是心靈上的投入。放下手機,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即使是短暫的時間,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被重視。我們將分享如何創造有意義的親子時光,讓這些時光成為滋養孩子心靈的甘泉。 “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是尊重孩子的重要體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方式和需求。本章將強調,我們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所有孩子,而是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質,給予個性化的支持和引導。 最後,我們將強調“成人自身的成長”。當我們持續學習、反思,並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時,我們纔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本書的結尾,旨在鼓勵讀者將書中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親子或師生互動中,用愛與智慧,陪伴孩子走嚮更廣闊的未來。 《童心繪夢: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邀請,邀請您與孩子一同踏上這段充滿發現和成長的美好旅程。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點亮您心中的智慧之燈,讓您成為那個最懂孩子、最能陪伴孩子心靈成長的獨特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