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现代语言符号学》主要内容包括:语言符号学概论、现代语言符号学的思想渊源、篇章符号学研究、句层符号学研究、隐喻符号学研究等、现代语言符号学的思想渊源、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和符号的三位一体与分类等。
作者简介
王铭玉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外因语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天津市特聘教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俄罗斯“普希金奖章”获得者;曾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副主编、《外语学刊》主编;兼任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内1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和兼职研究员。在语言符号学、普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论等方向有所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33部专著、译著和教材(代表作:《语言符号学》、《符号语言学》、《符号学研究》、《功能语言学》、《新编外语教学论》等)。先后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目前,作为第一主持人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3项,作为第二主持人承担课题2项。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对了解符号学以及语言符号学的来龙去脉非常有益,是一本难得的哲学社会科学读本。其次,本书对如何从事符号学研究,给我国学者带来不少启示和灵感,让研究者们在纷繁的意义系统中,抓规律、找趋势、选择最佳可能性,并结合汉语符号和中国文化的特点为符号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胡壮麟(北京大学著名教授)
本课题在语言符号学理论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就,建立了语言符号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这将在本质上促进语言符号学正统学科地位的建立,为语言学向领先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外语言符号学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白。
——张德禄(同济大学著名教授)
目录
第一编 语言符号学概论
第一章 语言符号学的学科定位
第一节 关于符号
第二节 关于符号学
第三节 关于语言符号学
第二章 语言符号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态度
第二节 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常体和变体的二分观念
第四节 组合和聚合的二维思想
第五节 符号学三分法原理
本编小结
第二编 现代语言符号学的思想渊源
第一章 符号的系统观与语言符号观
第一节 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
第二节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
第二章 符号的三位一体与分类
第一节 皮尔斯的“三位一体”思想
第二节 皮尔斯的符号分类思想
第三章 符号学的三个世界与论域类型
第一节 符号学的三个世界
第二节 符号的论域类型
第四章 符号的二元分析与多元解读
第一节 符号的二元分析
第二节 符号的多元解读
第五章 符号的代码理论及生产理论
第一节 代码理论
第二节 符号生产理论
第六章 符号的功能系统与双向模式
第一节 符号的功能系统
第二节 符号的双向模式
第七章 符号的性质及对话理论
第一节 符号的性质
第二节 关于对话理论
第八章 符号的模式系统与符号域
第一节 符号的模式系统
第二节 符号域
第九章 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
第一节 符号的互文性
第二节 解析符号学
第十章 符号的结构语义分析与叙事语义分析
第一节 巴黎符号学学派
第二节 格雷马斯的语义学分析理论
本编小结
……
第三编 篇章符号学研究
第四编 句层符号学研究
第五编 隐喻符号学研究
精彩书摘
1.2语言与原始思维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象,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一般认为,思维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会决定着语言结构的类型,洪堡特的语言类型说是这一认识的结果。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仍然存在着一些被我们称为原始民族的群体,例如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太平洋菲吉群岛的土著居民、西太平洋安达曼群岛的土著居民等一些民族。我们的人类学家和人种学家这样划分他们的原因是基于他们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即他们的文明相当于石器时代的社会制度。那么对于他们这些原始民族的思维又该怎样去认识呢?这种思维和我们的思维即逻辑思维是什么关系?这种思维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思维决定之下的语言又会有什么样的特征?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给予了详尽的描述。
列维一布留尔把原始民族的思维称为原始思维,并且认为这种思维从根本上区别于我们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依靠概念的逻辑运算来运作的,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抽象思维和对概念的一般化分类,范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和运算单元。相对于原始思维来讲,前逻辑性和神秘性是显著特征,前逻辑并不是非逻辑或不合逻辑之意,前逻辑这一术语的用意是区别于逻辑思维,因为通过大量的旅行家、人种志学家的观察材料和记录表明,原始民族没有我们逻辑思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应该不难想象,生活基础和周围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原始思维在和我们的思维进行对比时发现差异是正常不过的。重点是要发现原始思维的运作规律或者说是原始思维在对待一件事情时候的思维趋向特征,原始思维为什么对矛盾律如此的不关心,这可是我们逻辑思维的根基。此外,原始思维中的因果关系也是荒谬的,他们不重视我们视作客观自然原因的实在因素,而是专门注意神秘原因,可以说在原始思维中处处弥漫着神秘色彩。仅仅把原始思维中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关系的神秘理解归因于智力的低下是没有太大说服力的,因为原始民族在狩猎和捕鱼行动中的技巧和精确度、原始民族复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原始民族成员对复杂地形的惊人准确的记忆力和分辨能力,就是现代人借助高科技的仪器也不容易办到的事。
概念在我们逻辑思维中意义非凡,是一切知识的开始。每一个一般性的概念也不是预先存在的,“概念简言之就是为确定种和类而作的分析和综合的结果,而分析和综合又是按照存在物里发现的性质不断增长的一般性来安排“现代”二字,这里并没有游戏文字之意,而是在内容上有了较大的“现代”之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研究目的。现代之作应面对现代问题,先前的研究多在基础理论上下功夫,而本书追求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分析解决当下语言符号面临的具体问题,为语言符号学打上现代之烙印;二、研究途径。思维科学告诉我们,有序的客观世界是以它的层次性为突出特征的,而系统的层次问题是现代语言符号学中头等重要的问题,本书正是从篇章符号学、句子符号学、隐喻符号学的层次来展开研究的;三、研究方法。符号学可以被理解为关于符号系统和符号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虽然其研究的边界并不是十分清晰,但以共同的方法论导向为特征却是学者们所公认的(符号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相当于数学之于自然科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它更应为语言学研究提供精确的概念体系和有效的分析工具,本书采用的结构主义态度、二元对立的尺度、常体变体的二分观念、组合聚合的二维思想、三分法的原理等均具有现代科学的方法论价值。
……
现代语言符号学:解构意义的边界与构建认知的天空 语言,作为人类最精妙的思维工具与沟通媒介,其本质究竟为何?我们如何通过符号的组合与转换,编织出纷繁复杂的世界图景?又是什么样的机制,使得这些冰冷的符号能够承载着情感、思想、文化,并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现代语言符号学》这套丛书,正是一次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深度探索与系统梳理,它汇聚了学界顶尖智慧,以现代符号学的宏大视野,穿透语言的表层肌理,揭示其内在的运作逻辑与认知规律,从而为我们理解人类心智、社会运作乃至文化演进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析框架。 这套丛书并非对某一特定语言现象的孤立研究,而是从现代符号学的核心理论出发,构建起一个关于语言与意义的宏观理论体系。它并非一本简单的语言学入门读物,更不是对古典语法学或修辞学的复述,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语言置于符号系统这一更广阔的范畴之内进行考察。在这里,语言不再仅仅是语音、词汇与语法的集合,而是由各种符号(包括但不限于语音、文字、手势、图像等)及其组合规则构成的、动态生成意义的复杂系统。丛书深入剖析了现代符号学的几大流派,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到皮尔士的符号学三元论,再到葛雷马的功能符号学,以及后现代语境下的批判性符号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符号学思想发展演进的全景图。它不仅梳理了各学派的核心概念、理论模型与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它着力于揭示这些理论在理解语言现象时的独特价值与互补性,强调了不同理论视角融合所能激发的创新洞见。 《现代语言符号学》丛书的首要贡献在于,它将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建构的场域中进行审视。传统的语言研究往往侧重于对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的描述,而对意义的探讨则相对模糊。本丛书则突破了这一局限,它将语言形式视为符号的载体,而意义的生成,则是符号在特定语境中被使用、被解读、被赋予价值的过程。其中,关于“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关系的辩证分析,是理解语言符号运作的关键。丛书详细阐释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约定性以及社会性,指出这种任意性正是语言符号系统能够不断发展演变、适应社会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同时,它也深入探讨了符号的“意义场”,即一个符号的意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符号形成网络,相互参照、相互界定。这种网络化的意义结构,使得语言能够表达比单个符号叠加更为丰富、更为微妙的内涵。 更进一步,《现代语言符号学》丛书将语言符号的运作置于人类认知过程之中进行考察。语言符号的学习、理解与使用,并非被动的记忆与复制,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性的认知过程。丛书探讨了语言符号与人类思维的密切关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析了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概念体系、范畴划分与思维模式。例如,隐喻、转喻等修辞手段,在符号学视角下,被视为连接不同意义场、实现概念迁移的重要认知机制。这些认知机制不仅存在于个体认知层面,更在群体交流中,通过共享的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共同认知框架。因此,语言符号学不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研究,更是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 丛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将语言符号学应用于具体的社会与文化语境。语言并非脱离现实而存在的抽象符号系统,它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实践与文化土壤之中。本丛书对语言的社会性与文化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从语用学的角度,解析了语言符号在实际使用中的意图、语境与效果,揭示了“言外之意”如何通过符号的灵活运用得以实现。在文化研究方面,丛书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符号系统的差异性,以及语言如何承载、传播与建构文化认同。无论是文本的符号学解读,还是媒体的符号学分析,亦或是日常交际中的符号策略,都清晰地展现了语言符号在塑造社会关系、构建文化景观中的核心作用。 《现代语言符号学》丛书对语言的“多样性”与“变迁性”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它认识到,语言符号系统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构,而是处于持续的演变与发展之中。新的符号不断产生,旧的符号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甚至整个符号系统也会发生结构性的调整。这种变迁性既受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影响,也与文化交流、意识形态变动息息相关。丛书通过对语言演变规律的符号学解释,为我们理解语言的生命力及其适应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它也关注到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语域中的多样化表现,即语言的变异与变体,并试图从符号学的视角,解释这些多样性产生的根源与意义。 值得强调的是,《现代语言符号学》丛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理与抽象的思辨,它更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应用。丛书中的诸多章节,都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符号学理论具体化、生动化。这些案例涵盖了文学作品的符号学解读、广告宣传的符号策略、政治话语的符号构建、网络语言的符号特征,以及非语言符号(如图像、音乐、建筑)的意义生成等多个领域。通过对这些具体案例的细致解剖,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现代语言符号学所提供的强大分析工具,并学会运用符号学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的世界,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意义。 总而言之,《现代语言符号学》这套丛书,是一次对人类语言能力及其意义建构过程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它以现代符号学为指导,将语言置于更广阔的符号学视野下进行考察,揭示了语言符号的结构、运作、认知基础以及社会文化维度。它不仅为语言学、符号学、认知科学、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提供了前沿性的理论支撑与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每一个学习者开启了一扇通往“意义之门”的窗户,让我们能够以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深刻的理解力,去把握语言的脉搏,去解读世界的万象,去构建我们自己的认知天空。这套丛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语言表层,直抵意义深处的智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