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举中国一流史学、文献学专家之力,历时33载编撰,学术界首次以编年形式对中国通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系统梳理,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
《编年》举中国一流史学、文献学专家之力,凡二十八载,全面、详实、系统、深入地对原有的学术史进行历史还原和重建,由此而在中国学术、中国学术史、中国学术史研究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关键环节上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突破。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编年:三国两晋卷》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首次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编年》的出版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积累,它的编撰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而且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编年》吸收了新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主流形态与演变轨迹。而中国学术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也就在于其同时兼具自我更新与吸纳异质学术文化资源的双重能力,在纵横交汇、融合中吐故纳新,衰而复盛。因此,《编年》开辟了从文化-学术、传统-现代、本土-世界这样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学术史的历史进程与演变规律,大致重新划分为华夏之融合、东方之融合与世界之融合三个历史时段,并在这个背景下,梳理了中国学术史在这三个历史时段中的主导形态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的依次变化,即分别从华夏之中国到东方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这全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学术史的写作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述语言。以如此之眼界,《编年》终得以开拓出中国学术通史的新境界。
作者简介
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兼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学遗产》、浙江省社联副主席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著有《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红楼梦哲学精神》、《辛亥日志》等8部学术著作,主编《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与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奖各1项,浙江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俞樟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中国文献学》、《王学编年》、《辛亥日志》,主编《中国学术编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桐城派编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研究》中的《浙东学派编年史》。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社科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其成果在美国、日本、韩国等有一定影响和好评。
精彩书评
★《中国学术编年》是既有工具意义又有学术价值的大书。其优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以编年的形式对传统中国的历代学术进行系统梳理,具有全面、综合与总结意义,同时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这需要详细全面地爬梳史料,全书资料丰富详实,既注意采择历代正史、私史、实录、会要、起居注、方志、档案、文集、专著、类书、谱牒、笔记等文献,同时又注意博采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从本书内容看,编纂者确实做得相当细致,在资料方面超过了以往类似著作,不仅自身即具有资料价值,而且为研究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另一方面,体例相当完备。本书综合历代史书、学案、论述之长加以融通,设计了一种完备的编纂体例,既包括学术背景、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者生卒四大栏目,又在各栏目必要处加按语,进一步提供线索与判断,还每年重点记载外国重大学术实践,以裨中外互相参照,合为六大板块,这是对编年体学术史著作的创新。
——复旦大学 古代中国思想史教授 葛兆光 目录
三国
西晋
东晋
征引及主要参考文献
人物索引
著作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学术编年:三国两晋卷》:
张协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疾不就,终于家(《晋书》卷五五《张协传》)。
按:张协,生卒年不详。《晋书》本传载其事止于“永嘉初”。协字景阳,安平武邑人。与兄载、弟亢齐名,世称“三张”。少有俊才,辟公府掾,转秘书郎。累官至河间内史。晋永嘉中,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以世乱僻居草泽,吟咏自娱。擅长五言诗,《诗品》列于上品。亦善辞赋,代表作为《七命》。《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著录晋黄门侍郎《张协集》3卷,梁4卷,录1卷。明张溥辑有《张景阳集》。严可均《全晋文》卷八五载其文15篇。逯钦立<晋诗》卷七载其诗15首。事迹见《晋书》卷五五。
郭璞约是年避乱东南,居于暨阳。
按:《晋书》卷七二《郭璞传》曰:“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世说新语·术解第二十》曰:“永嘉中,海内将乱,璞投策叹曰:‘黔黎将同异类矣!,便结亲昵十余家,南渡江,居于暨阳。”以“惠怀之际”,姑系是年。
山简约是年出为雍州刺史、镇西将军。
按:《晋书》卷四三《山简传》曰:“永嘉初,出为雍州刺史、镇西将军。征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以“永嘉初”,系于是年。“征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年月不明。本传叙此事于永嘉三年前,故一并系于是年。
张载约是年称疾归。
按:《晋书》卷五五《张载传》曰:“载见世方乱,无复进仕意,遂称疾笃告归,卒于家。”
又按:张载生卒年不详,字孟阳,安平人。与弟协、亢,俱以文学著名,时称“三张”。雅闲博学,妙擅文章。早年即以《濛汜赋》为傅玄赏识而知名。太康初作《剑阁铭》,晋武帝命刻于剑阁山。官至中书侍郎、领著作。后因世乱,称病告归,卒于家。载善诗赋,颇重辞藻。《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著录晋中书郎《张载集》7卷,梁一本2卷,录1卷。明张溥辑有《张孟阳集》。严可均《全晋文》卷八五载其文13篇。逯钦立《晋诗》卷七载其诗21首。事迹见《晋书》卷五五。
山简约是年作《上怀帝疏》。
按:文见《晋书》卷四三《山简传》曰:“简欲令朝臣各举所知,以广得才之路。上疏曰朝廷从之。”本传叙此事于永嘉三年前,姑系是年。参见是年“山简约是年出为雍州刺史、镇西将军”条。
江统作《大丧未终正会废乐议》。
按:《通典》卷一四七曰:“晋怀帝永嘉元年冬,惠帝三年制未终,司徒左长史江统议,二年正会不宜作乐,以为”
刘琨作《到壶关上表》(《晋书》卷六二《刘琨传》)。
……
前言/序言
《中国学术编年:三国两晋卷》:历史的脉络,思想的星河 引言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学术典籍中,历史著作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记录过往的史书,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学术编年》系列,正是旨在梳理中国学术史的脉络,洞察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流变与发展,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本卷《中国学术编年:三国两晋卷》,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却又孕育出深刻思想转折的时代——从魏晋南北朝的开端,至南朝宋齐梁陈的结束,这一漫长而复杂的时期。 时代背景:分裂与融合下的思想激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分裂与融合时期。东汉末年的社会危机,最终导致了长期的政治分裂,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随后是晋朝短暂的统一,旋即又进入南北朝对峙。然而,正是这样的分裂,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南方士族阶层的兴起,则孕育了新的社会思潮。政治上的动荡,往往伴随着思想上的活跃。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乱世中受到挑战,玄学应运而生,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并本土化,道教也逐渐发展壮大。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核心内容:梳理学术脉络,揭示思想演变 《中国学术编年:三国两晋卷》并非对这一时期所有历史事件的流水账式记录,也非简单罗列学者名录。其核心在于“编年”——以时间为轴线,系统梳理并呈现这一时期主要的学术思潮、重要著作、关键人物及其思想贡献,展现学术思想在历史洪流中的演变轨迹。 一、 哲学思想的转折:玄学的兴起与发展 东汉末年,玄学悄然兴起,并在魏晋时期达到鼎盛。本书将深入探讨玄学的源头,分析其对儒家思想的超越与修正。我们将看到,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家,如何通过对《周易》、《老子》、《庄子》等经典进行“三玄”解读,构建出以“无”为本体、崇尚“自然”、“清静”的哲学体系。本书会详细阐述玄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如“本无”、“有”、“无相”、“得意忘言”等,并分析其对当时士人阶层心态的塑造作用,解释为何在政治动荡、人生无常的环境下,玄学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慰藉和思想寄托。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玄学的进一步发展,如向秀、郭象对《庄子》的注释,以及他们对“有”与“无”关系的进一步辨析。我们将看到,玄学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在与现实的互动中演化,并对后世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二、 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超越与融合的深刻对话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了大规模的传播与发展,并逐渐走向中国化。本书将重点梳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关键节点,介绍初期传入的般若学、涅槃学等学派,以及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翻译家和高僧的贡献。我们将看到,佛教的传入并非简单的文化移植,而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玄学,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和融合。 本书将分析佛教的“本无”思想与玄学的“无”的相通之处,探讨佛教的“空”义如何被理解和接受,以及僧侣如何通过“格义”(以中国思想来解释佛理)的方式,为中国人理解深奥的佛法打下基础。同时,本书也将考察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宗派,如禅宗的早期萌芽,以及净土宗的兴起。我们将看到,佛教如何从一种外来宗教,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观。 三、 道教的发展与理论体系的构建: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与佛教的兴盛相伴而行的是道教的独立发展。本书将追溯道教的源头,考察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理论体系构建。我们将看到,葛洪等道教徒如何将神仙方术与哲学思想相结合,构建出系统的修炼理论和养生观念。本书将重点分析道教的核心思想,如“道”、“无为”、“自然”等,以及其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道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影响,包括其对民间信仰的渗透,以及在士族阶层中的流行。我们将看到,道教如何为人们提供一种超越世俗、追求长生不老和精神解脱的道路,成为与佛教并驾齐驱的精神力量。 四、 史学的新高峰:纪传体与编年体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本书将详细介绍陈寿的《三国志》,分析其作为一部纪传体史书的特点、价值和影响,以及其在史料选择、叙事方法上的创新。我们将看到,《三国志》如何以其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成为研究三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经典。 同时,本书还将关注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介绍如《竹书纪年》等著作,并分析不同史学体例在历史叙事和思想表达上的差异。我们将探讨这一时期史学家们如何看待历史、如何认识历史规律,以及他们的史学观念如何受到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 五、 文学与艺术的繁荣:抒情与写实的双重奏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与艺术迎来了繁荣时期。本书将重点关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的发展。我们将看到,建安文学如何以其慷慨激昂的风格,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竹林七贤的玄言诗,如何体现出玄学思想的文学化表达。本书将分析陶渊明诗歌的田园意境与人生哲思,考察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在散文方面,我们将审视魏晋时期名士文章的特点,如嵇康、阮籍的文章,以及骈文的发展。在书法方面,本书将介绍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艺术成就,分析其书法风格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在绘画方面,本书也将简要梳理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以及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如顾恺之的《画论》。 六、 关键人物与思想流派的互动: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学术编年:三国两晋卷》并非孤立地呈现思想,而是强调人物与思想的互动。本书将深入分析何晏、王弼、向秀、郭象、葛洪、鸠摩罗什、陶渊明、陈寿、王羲之等关键人物的思想特点、学术贡献及其在当时思想界扮演的角色。同时,本书也将梳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玄学与佛教的对话,玄学与道教的渊源,以及士族阶层在推动这些思想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将看到,思想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学者们的著述、辩论、交流,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新的思想格局。 结论:历史的回响,思想的启迪 《中国学术编年:三国两晋卷》的编纂,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完整、深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学术思想图景。通过对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梳理,本书不仅展现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性与创造力,更揭示了中国学术思想在转型与融合中的深刻变革。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史的记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探索。通过理解三国两晋时期的学术思潮,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解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以及认识到中国人在面对社会变迁时,所展现出的强大思想韧性和创造力。 阅读《中国学术编年:三国两晋卷》,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航行,沿着思想的星河,去探寻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印记。它将为每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宝贵而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