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1840-1919)(套装共6册)

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1840-1919)(套装共6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丛耀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图像新闻
  • 新闻史
  • 历史文化
  • 社会历史
  • 文化研究
  • 近代中国
  • 历史图像
  • 传记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888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259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26
套装数量: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1840-1919)(套装共6册)》在对中国近代图像出版资料、数据进行挖掘、采集的基础上,选取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及图像新闻二千余幅来做文本分析和个案研究,揭示了近代图像由单纯的描摹到“事实画”、再到“报刊图像”的演进过程,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出版及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风貌。这就使得中国新闻出版史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另一条主线得到凸显,很大程度上补充和丰富了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研究。
相对于文字而言,图像更具形象化特征,一般的定性研究难以对它进行准确描述并揭示其规律性。鉴于此,作者在采用图像学诠释方法、传播学内容分析方法的同时,借助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设置变量并加以数量统计,归纳变量出现的频数与百分比,来分析图像新闻的传播内容和视觉表现结构,不但使研究结论的可信度进一步增强,也在许多方面突破了既有的成说。
该书所附《近代图文出版大事记》,按照报纸杂志、书籍文献、出版机构、事件人物、其他等项分列,对清末民初文字、图像新闻出版活动的概况作了一个整体性的勾勒,脉络清晰,便于查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二
序三
序四
前言
第一卷
绪论 中国近代图像新闻传播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编 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兴
第一章传教士来华办报
第一节 近代中文报刊的发端
第二节 教会报刊的扩展
结语
第二章外商报纸的刊行
第一节 从外文报到中文报
第二节 商业报纸的竞争
结语
第三章国人自办报刊
第一节 早期的办报主张
第二节 自办报刊的尝试
结语

第二编 1872-1899年图像新闻出版
第四章时事图像在中国的兴起
第一节 1872~1899年间画刊出版研究
第二节 开启时事画报道的先河--《小孩月报》
第三节 丰富时事画报道的内容--《花图新报》
第四节 成熟的时事画报道方式--《画图新报》
第五节 《花图新报》、《画图新报》的时事地图特色
第五章都市表征的《申报》图像
第一节 《申报》的图像新闻与近代传媒
第二节 《申报》图像新闻的讯息体系
第三节 晚清上海都市的图像学分析
结语
第六章 近代百科的《点石斋画报》
第一节 《点石斋画报》研究综述
第二节 《点石斋画报》图像新闻研究方法
第三节 《点石斋画报》图像新闻报道范畴
第四节 《点石斋画报》图像新闻内容分析
第五节 《点石斋画报》图像技术特色分析
第六节 《点石斋画报》图像新闻特点分析
结语
第七章文人情怀的《飞影阁画册》
第一节 吴友如与“飞影阁”系列研究
第二节 《飞影阁画册》的图像类别
第三节 《飞影阁画册》的图像特征
结语

第二卷
第三编 1900-1919年图像新闻出版
第八章 1900~1919年画刊出版概况
第一节 1900~1909年间画刊出版
第二节 1910~1919年间画刊出版
……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精彩书摘

该报的“总司理”为陈蔼廷,即陈言,“正主笔”为王紫诠,即王韬。王韬(1828~1897),江苏苏州人。本名利宾,字兰卿,又名紫诠,别号弢园老民,天南逐叟。十八岁考中秀才,次年应闱试落榜,从此绝意科举,肆力于经世致用之学。1849年受雇于英国教会在上海开设的墨海书馆,帮助传教士翻译西书。墨海书馆出版《六合丛谈》期间,王韬参与了这份中文报刊的编辑工作。当太平军席卷江南之时,他多次上书清廷,献平贼方略,未被采纳。1862年初,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刘肇均,事为清政府获悉,指为“通贼”,下令缉拿。在英国领事麦华陀庇护下,逃往香港,为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并兼任英人罗郎也所办《近事编录》的主笔。
1867年,王韬随理雅备回国,开始了两年多的欧游生活。这次欧洲之行,使王韬眼界大开,对西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西方国家除了坚船利炮之外,还有使其臻于富强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他曾去英国议院国会参观,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不胜羡慕之心。欧洲国家报业的发达也引起了他特别的注意。他看到报纸在西方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报之行于泰西诸国,岂泛然而已哉。所载上关政事之得失,足以验国运之兴衰;下述人心之事,亦足以察风俗之厚薄。凡山川之形胜,物产之简番,地土之腴瘠,邦国之富强,莫不一览而了然,其所以见重于朝野,良有以哉。”①他认为欧洲各国消息灵通、舆论活跃,与报纸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也应该广设报馆,发挥报纸传播信息、表达舆论的功能,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西方报纸影响之巨、主笔地位之高,给王韬以深刻的印象:“西国日报之设,所关甚巨。主笔者得持清议,于朝纲国政颇得参以微权。阅之足以知民情之向背、习尚之好恶、风俗之浇醇、国计之盈虚、时局之盛衰、兵力之强弱。国家每有战争,随营计之士类存纪录,于两国之胜负得失、战守攻取,无不备述綦详。而曲直是非,亦于此见焉。此外,每随褒贬为荣辱、颂讥为轩轾,操觚者盖有合于人心天理之公然,则所系岂不重哉!”
1870年返回香港后,王韬担任了《香港华字日报》的主笔,在该报连载他编撰的《普法战纪》。1873年,他与黄胜等人集资买下原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中华印务总局。在此基础上,于1874年2月创办了《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创刊后,除星期日外每日发行,每期两张四版,第一版商业行情,第二版船期消息和广告,第三版新闻和论说,第四版广告。
……

前言/序言


透过影像看百年变迁: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的深度探索(1840-1919)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学术著作,它以1840年至1919年这一风云激荡的时期为经,以层出不穷的图像新闻为纬,全面梳理和解读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演进。在此近八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经历了从帝制王朝的摇摇欲坠到共和初建的跌宕起伏,战争、革命、改革、思潮的碰撞与交融,都在当时的报刊、画报、宣传品等各种媒介的影像记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力求深入挖掘这些图像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社会背景、传播策略及其对当时公众认知和历史进程的影响,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立体、多维度的中国近代图像新闻画卷。 历史语境下的图像新生:从睁眼看世界到自我审视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宣告了中国被迫卷入世界体系的序幕。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带来的印刷技术和图文并茂的出版形式,为中国引入了早期的新型新闻传播方式。本书开篇即聚焦于这一时期,探讨了早期西方刊物中关于中国的描绘,以及中国本土知识分子如何开始接触、学习并尝试运用图像来呈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例如,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委托绘制的“夷图”,虽然性质与现代新闻摄影有别,但已初步显露出图像作为信息传播和政治宣传的潜力。 随着开埠通商的深入,上海等沿海城市逐渐成为西方文化和信息的中转站。 Pictorial Times,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等西方报刊大量刊登了关于中国的时事新闻图,这些图像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也间接影响了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本书细致地分析了这些图像的视觉风格、叙事方式及其潜在的意识形态,并考察了中国学者如梁启超等如何吸收西方新闻理念,推动本土报业的发展。 晚清报业的勃兴与图像的“中国化” 甲午战争(1894-1895)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激发了民族危机感和变革图强的呼声。在此之后,中国本土的报刊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在戊戌变法前后。以《时务报》、《国闻报》、《申报》、《新闻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报刊,在传播新思想、倡导政治改革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图像新闻的“中国化”过程。本土报刊开始大量采用漫画、速写、照片等形式来报道国内外大事,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语言。例如,梁启超创办的《时务报》虽然以文字为主,但也刊载了一些反映时事的插图,其漫画更是对西方漫画的借鉴和创新,以辛辣的笔触批判时弊,鼓舞民气。本书会深入剖析这些图像的创作手法、表现内容以及在当时的社会反响。 庚子事变与帝国主义的影像冲击 1900年的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带来了又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这一事件在图像新闻领域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史料。西方媒体在此期间刊登了大量关于北京城内外战况、联军士兵生活、中国民众苦难的图像。这些图像往往带有明显的殖民者视角,通过夸张、变形的描绘,巩固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并为侵略行径提供了“正当性”。 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些图像的特点,分析其视觉逻辑和意识形态倾向,并对比当时中国本土报刊的报道方式。在极度压抑和信息封锁的环境下,中国报刊难以获得大量真实且及时的图像资料,但也会尽力通过文字或简笔画来反映战乱的残酷和民族的屈辱。这一时期的图像新闻,成为了理解帝国主义侵略真相和中国民族反抗意识觉醒的重要窗口。 辛亥革命的视觉革命:图像与共和的诞生 辛亥革命(1911-1912)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场伟大的革命,同样在图像新闻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革命党人敏锐地意识到图像在动员民众、传播革命理念方面的强大力量,因此大量运用宣传画、漫画、照片等形式来揭露清政府的罪行,歌颂革命者的英勇事迹,鼓舞民众参与革命。 本书将集中探讨辛亥革命时期图像新闻的特点。例如,黄兴、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肖像,各地起义的场景描绘,以及对清朝皇室的讽刺漫画,都成为了革命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当时的报刊也大量刊登了关于革命党人活动的报道,包括他们使用的武器、进行的演讲、占领的城市等,这些图像资料为我们还原了革命的真实场景,也展现了革命者如何通过视觉手段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情感。 民国初年的图像迷思与社会变迁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民国初年。虽然共和体制得以建立,但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等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图像新闻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记录社会现实的工具,也是反映时代情绪的镜子。 本书将分析民国初年图像新闻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一些报刊致力于报道政治新闻、经济发展,通过摄影和绘画来展现新中国的面貌。另一方面,一些报刊也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市民风情,出现了大量的风俗画、生活照,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同时,本书也会关注这一时期图像新闻中的一些“迷思”和“幻象”,例如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对“进步”概念的狭隘理解等,揭示图像新闻在建构现代性过程中所存在的复杂性。 图像新闻的传播机制与受众分析 除了对图像内容本身的分析,本书还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图像新闻的传播机制。作者将考察当时的报刊发行情况、印刷技术、图片来源(如记者拍摄、投稿、转载等),以及图像在报刊版面上的布局和呈现方式。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尝试对图像新闻的受众进行分析。在识字率不高的情况下,图像作为一种直观的传播媒介,其受众范围往往比纯文字报道更广。本书将探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读者如何解读和接受这些图像,图像新闻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引发的共鸣和反应,以及它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公众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方法论与研究价值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方法。作者在梳理大量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了视觉文化研究、媒介史、社会史等多种研究视角,对图像新闻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解读。通过对图像文本的细致分析,结合历史文献的印证,本书力求揭示图像新闻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下的生成、传播和接受过程。 本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填补学术空白: 尽管已有不少关于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但将图像新闻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并进行系统、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本书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2. 提供历史真相: 图像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能够直观地呈现历史事件的细节和现场感,本书通过对图像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新视角和新证据。 3. 揭示文化变迁: 图像新闻的演变,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文化、观念、审美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本书通过对图像风格、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分析,揭示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4. 启发媒介研究: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理解早期大众媒介的作用、图像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以及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1840-1919)》是一部集学术性、历史性、文献性于一体的鸿篇巨著。它不仅是历史学、新闻传播学、视觉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学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也是所有关心中国近代史,希望通过影像了解那段波澜壮阔岁月的普通读者的绝佳选择。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黑白影像构建的真实而生动的近代中国,感受那个时代跌宕起伏的命运,理解那些改变中国面貌的重大事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我前前后后啃了不下三遍,每次都有新的感触。尤其是关于晚清社会风貌的描摹,简直是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对当时士绅阶层心态的剖析入木三分,那种既想拥抱新事物又恐被时代抛弃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某个地方性事件的记述,那种地方性的权力结构和宗族观念如何与外来冲击发生碰撞,细节之丰富,让我仿佛亲耳听到了当时的喧哗声。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反应差异,也做了细致的对比,这比单纯罗列宏大叙事要来得鲜活和真实得多。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历史教科书,更像是一部用史料打磨出来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社会生活画卷,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现代性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艰难生长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通过那些被精心挑选和解读的文本细节,一点一滴地渗透出来,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我是一个对社会习俗变迁特别感兴趣的业余历史爱好者,这套书关于生活史的部分,简直是我的宝藏。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高层政治的角力,而是深入到市井之间,探讨服饰、饮食、娱乐方式的“西化”或“本土化”过程。比如,关于上海滩的“摩登”生活如何被媒介放大并辐射到内地中小城市,那种文化渗透的路径和阻力,被描绘得非常生动。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的广告、月份牌甚至民间笑话,这些“非主流”的史料,恰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真实脉搏和大众心理的微妙变化。它告诉我,历史的重量,并不只在于帝王将相的决策,更在于千千万万普通人在日常琐事中做出的选择和适应。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有了更立体、更富有人情味的认知。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百日维新”前后的知识分子群体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这套书的第三册正好集中探讨了那个时期的思想光谱。它没有简单地将那群人脸谱化为“激进”或“保守”,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不同思潮影响下的思想嬗变轨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西学东渐”过程中,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论述。作者引用的那些早期的翻译文本和论辩文章,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看到,任何重大的思想转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了拉扯、误解和最终的妥协与融合。读到他们对“救亡图存”的焦虑,再联系到今天我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再认识,那种历史的回响感非常强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足够的文本支撑,让读者可以自己去构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被单一的结论所框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图版质量,也绝对值得一提。虽然我关注的重点是内容,但作为一套多卷本的学术著作,其排版和印刷的精良程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特别是那些从档案中挖掘出来的珍贵历史图片,很多都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这些图像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它们本身就是重要的史料。作者在解读这些图像时,那种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令人佩服。他们不会轻易地将图片视为“真相”,而是会去探究图像背后的拍摄意图、传播语境以及受众的接受效果。这种对视觉文化和历史文本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探讨,让整套书的学术厚度大大增加,远超一般的历史通俗读物。

评分

关于民初的政治图景,这本书也给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不同于许多侧重于袁世凯或孙中山的传记式叙事,它更关注的是权力结构的微观瓦解与重建过程,特别是地方实力派和新兴商业资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报刊”和“舆论战”的分析。在那个信息传播媒介刚刚兴起、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舆论是如何被塑造、被利用,又反过来如何塑造政治走向的,书中的案例研究极具参考价值。例如,对某一桩著名政治丑闻的报道链条的梳理,简直就是一堂精彩的新闻传播史的实战课。它清晰地展示了权力与媒体之间那种复杂、纠缠不清的关系,这种关系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改变,读来不禁令人唏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