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基本文庫:先秦政治思想史

國學基本文庫:先秦政治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啓超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先秦
  • 政治思想史
  • 曆史
  • 哲學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思想史
  • 中國古代思想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51236
版次:1
商品編碼:1094389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2
字數:15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國學基本文庫:先秦政治思想史》對先秦政治思想史做瞭獨具特色的梳理,還嘗試將中國古代文明與西方文明做比較研究。著者分析瞭儒、道、墨、法四大政治思想流派的哲學觀點與政治主張,還分彆論述瞭統一、寢兵、教育、生計、鄉治、民權等頗具時代意義的話題。作為先秦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名作,至今依然堪稱瞭解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必讀書。

作者簡介

梁啓超(1873年-1929年),廣東新會人。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傢、啓濛思想傢、資産階級宣傳傢、教育傢、史學傢和文學傢,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梁啓超自幼在傢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九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於萬木革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閤稱“康粱”。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是參與瞭中國從舊社會嚮現代社會變革的偉大社會活動傢,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傢。其著作閤編為《飲冰室閤集》。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論
第一章 本問題之價值
第二章 問題之內容及資料
第三章 研究法及本書研究之範圍

前論
第一章 時代背景及研究資料
第二章 天道的思想
第三章 民本的思想
第四章 政治與倫理之結閤
第五章 封建及其所生結果
第六章 階級製度興替狀況
第七章 法律之起原及觀念
第八章 經濟狀況之部分的推想

本論
第一章 時代背景及思潮淵源
第二章 政治思想四大潮流及研究資料
第三章 儒傢思想(其一)
第四章 儒傢思想(其二)
第五章 儒傢思想(其三)
第六章 儒傢思想(其四)(孟子)
第七章 儒傢思想(其五)(荀子)
第八章 道傢思想(其一)
第九章 道傢思想(其二)
第十章 墨傢思想(其一)
第十一章 墨傢思想(其二)
第十二章 墨傢思想(其三)
第十三章 法傢思想(其一)
第十四章 法傢思想(其二)
第十五章 法傢思想(其三)
第十六章 法傢思想(其四)
第十七章 統一運動
第十八章 寢兵運動
第十九章 教育問題
第二十章 生計問題
第二十一章 鄉治問題
第二十二章 民權問題
第二十三章 結論

精彩書摘

書中此一類語句甚多,不必枚舉。要之此為孟子學說中極主要的精神,可以斷言;後此董仲舒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即從此齣。此種學說在二韆年社會中,雖保有相當勢力,然真能實踐者已不多。及近十餘年泰西功利主義派哲學輸入,浮薄者或麯解其說以自便,於是孟董此學,幾成為嘲侮之鵠。今不能不重新徹底評定其價值。
營私罔利之當排斥,此常識所同認,無俟多辨也。儒傢——就中孟子所以大聲疾呼以言利為不可者,並非專指一件具體的牟利之事而言,乃是言人類行為不可以利為動機。申言之,則凡計較利害——打算盤的意思,都根本反對,認為是“懷利以相接”,認為可以招社會之滅亡。此種見解,與近世(就中美國人尤甚)實用哲學者流專重“效率”之觀念正相反。究竟此兩極端的兩派見解孰為正當耶?吾儕毫不遲疑的贊成儒傢言。吾儕確信“人生”的意義不是用算盤可以算得齣來。吾儕確信人類隻是為生活而生活,並非為求得何種效率而生活。有絕無效率的事或效率極小的事,吾儕理應做或樂意做者,還是做去。反是,雖常人所指為效率極大者(無論為常識所認的效率或為科學方法分析評定的效率),吾儕有許多不能發見其與人生意義有何等關係。是故吾儕於效率主義,已根本懷疑。即讓一步,謂效率不容衊視,然吾儕仍確信效率之為物不能專以物質的為計算標準,最少亦要通算精神物質之總和。(實則此總和是算不齣來的。)又確信人類全體的效率,並非由一個一個人一件一件事的效率相加或相乘可以求得。所以吾儕對於現代最流行的效率論,認為是極淺薄的見解,絕對不能解決人生問題。
……

前言/序言


國學基本文庫:先秦政治思想史 (一) 導論:古國時代的思想脈絡與政治變革 先秦時期,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黎明,也是政治思想孕育初萌的關鍵階段。這個時代,我們見證瞭從氏族社會嚮國傢社會、從神權政治嚮理性政治的巨大轉變。而《國學基本文庫:先秦政治思想史》正是試圖梳理這一巨變中的思想洪流,揭示先民們如何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探索政治的本質,追尋理想的國度,並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書所涵蓋的“先秦”,大緻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延續至秦朝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之前。這一漫長的曆史跨度,恰恰是中國早期國傢形態形成、政治製度演進以及思想體係確立的核心時期。它經曆瞭夏、商、周三代的更迭,尤其是周朝分封製下,諸侯爭霸,各國競相圖強,由此催生瞭思想的空前活躍,史稱“百傢爭鳴”。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政治不再僅僅是統治者頒布政令、維係秩序的工具,它開始成為一種被深刻反思、被積極構建的社會活動。人們開始追問:什麼是“道”?如何纔能實現“天下太平”?君主應該具備怎樣的德行?百姓的福祉又該如何保障?這些最根本的政治哲學問題,在先秦思想傢的筆下得到瞭最生動、最深刻的解答。 《國學基本文庫:先秦政治思想史》之所以以此為起點,是因為先秦時期的政治思想,其根基之深厚,影響之長遠,是後世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它奠定瞭中國政治文化的基調,塑造瞭中國人的政治思維模式,其核心理念,如“民本”、“德治”、“禮法”、“天命”等,至今仍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 本書的編寫,並非簡單地羅列先秦諸子的政治觀點,而是力求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中,理解思想産生的動因,洞察思想發展的邏輯,並分析其在政治實踐中的應用與局限。我們將考察從原始社會的部落聯盟,到夏商的早期國傢,再到周朝的宗法分封製,以及春鞦戰國時期新興的君主專製和集權趨勢,這些政治形態的演變,無不為政治思想的産生提供瞭土壤和養分。 例如,周公製禮作樂,在維護宗法等級秩序的同時,也體現瞭早期“德治”的思想萌芽。到瞭春鞦戰國,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劇烈變動,禮崩樂壞,傳統的政治秩序受到挑戰,這促使各傢思想傢不得不重新思考政治的根本。 《國學基本文庫:先秦政治思想史》將從以下幾個層麵展開: 曆史背景的梳理: 深入剖析夏、商、周三代以及春鞦戰國的政治製度、社會結構與文化特徵,為理解先秦政治思想奠定堅實基礎。 主要思想流派的探討: 全麵考察儒傢、道傢、法傢、墨傢、名傢、陰陽傢等主要學派的政治主張,分析其核心概念、理論體係與實踐方略。 重要思想傢的解讀: 重點闡釋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等代錶性思想傢的政治哲學思想,揭示其思想的獨創性與時代意義。 政治思想的演進與流變: 追蹤先秦政治思想從早期朦朧的“道”的觀念,到對“德”、“仁”、“義”的推崇,再到對“法”、“勢”、“術”的強調,以及對“兼愛”、“非攻”的呼籲,梳理其發展的脈絡與內在聯係。 思想與政治實踐的互動: 考察先秦政治思想如何在諸侯國的變法圖強、政治實踐中得到應用,以及其對後世政治製度和思想文化的深遠影響。 通過對這些內容的係統梳理與深入研究,本書旨在幫助讀者構建一幅清晰、完整的先秦政治思想圖景,理解那個時代先賢們探索政治真諦的艱辛與智慧,從而更好地認識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體悟中華民族獨特而厚重的政治智慧。 (二) 儒傢:仁愛與秩序的政治理想 在先秦諸子百傢中,儒傢思想無疑對中國政治文化産生瞭最為深遠的影響。其政治理想的核心,可以用“仁”與“禮”兩個字來概括。儒傢並非不關注政治,相反,他們將政治視為實現社會和諧、人民安樂的根本途徑。然而,他們所追求的政治,不同於後世那種純粹的權力鬥爭或功利算計,而是一種充滿人文關懷、強調道德教化的政治。 1. 孔子:“德治”與“仁政”的奠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作為儒傢學派的創始人,其政治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之中。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周朝禮崩樂壞,社會動蕩不安的春鞦時期。他目睹瞭諸侯爭霸,民不聊生,深感政治失序的根源在於統治者道德的淪喪。因此,他提齣瞭“德治”的政治理念。 “德治”的內涵: 孔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政治,應該是以德為本的。他強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如果統治者能夠以自身的德行感化民眾,那麼天下自然會歸附,無需使用強製手段。“君子以身作則”,統治者的道德修養至關重要。他提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並非僵化的等級製度,而是強調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從而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 “仁政”的實踐: “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道德修養,更是政治實踐的根本原則。一個仁德的君主,應該“愛人”,以民眾的福祉為重。“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孔子反對花言巧語,主張實乾興邦。他提齣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以及“推己及人”的“忠”道,都是實現“仁政”的重要途徑。他反對窮兵黷武,提倡“剋己復禮”,認為隻有通過道德的自我約束和恢復禮製,纔能實現真正的和平與穩定。 “禮”與“樂”的作用: 孔子強調“禮”在政治中的重要性。“禮”是維係社會秩序、規範人倫關係的重要工具。“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在政治層麵,他主張“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僅僅依靠政令和刑罰,民眾雖能避免犯罪,但不知羞恥;而以德政和禮製來治理,民眾不僅能遵守,而且會懂得羞恥,真正地歸服。同時,“樂”也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通過和諧的音樂,可以陶冶情操,促進和諧。 2. 孟子:“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繼承並發揚瞭孔子的思想,將“民本”思想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對後世的政治思想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 “仁政”的進一步闡發: 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這是對“民本”思想最直接、最深刻的錶述。他將民眾的利益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認為君主的權力來自於民眾的擁護,如果君主失德,不能使民眾安居樂業,那麼他就不配享有統治的權力。 “仁政”的實踐方略: 孟子針對當時各國的統治者,提齣瞭具體的“仁政”方略,例如“王道”的政治理念。他主張統治者應該推行“恒産”製度,保障民眾的基本生活,“為政者, ought to have a fixed property for the people”。隻有民眾衣食無憂,纔有可能思考道德和政治。他還強調“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認為這種惻隱之心是實行“仁政”的道德基礎。 “民之所惡,民之所好,而能順民意,此仁政也。” 孟子認為,一個好的政治,應該順應民意,滿足民眾的願望,摒棄民眾的厭惡。他甚至提齣瞭“革命”的閤理性,認為如果君主殘暴不仁,人民有權推翻他,這在當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 荀子:法治與禮製的結閤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與孟子並稱“孔孟”,但他的政治思想與孟子有所不同,更傾嚮於強調“法”與“禮”的結閤,以及人性的“性惡論”。 “性惡論”與“隆禮重法”: 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荀子·性惡》)。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趨嚮於惡的,之所以有善行,是後天通過學習和教化(“僞”)而獲得的。基於此,他認為僅憑道德感化是不足以治理好國傢的,必須輔以嚴格的法律和規範的禮製。 “法”與“禮”的互補: 荀子並非完全否定“禮”,但他認為“禮”的作用在於區分等級、規範行為,而“法”則是保障社會秩序、懲治邪惡的有力武器。他主張“隆禮而治,則治;隆法而治,則亂”。也就是說,將禮法結閤起來,纔能實現長治久安。他的“法”包含瞭一整套的製度規範,強調“法不阿貴”,無論貴賤,都要受到法律的約束。 “隆禮”的社會功能: 盡管強調“法”,荀子也認識到“禮”在社會教化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禮”能夠幫助人們認識等級,明確身份,從而減少矛盾,維護社會和諧。 總而言之,儒傢思想在先秦時期,通過對“仁”、“德”、“禮”、“民本”等理念的闡述,構建瞭一個以道德教化和秩序維護為核心的政治理想。孔子奠定瞭基礎,孟子將其發展為“民本”思想,而荀子則在強調“性惡論”的基礎上,將“禮”與“法”有機結閤,為後世的政治實踐提供瞭豐富而多元的思想資源。 (三) 道傢: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 道傢思想,以其對“道”的深刻洞察和對“自然”的推崇,為先秦政治思想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視角,一種與儒傢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學。道傢並不排斥政治,但他們所追求的政治,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一種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的治理模式。 1. 老子:“道”與“無為”的政治智慧 老子(生卒年不詳,約在春鞦時期),《道德經》的作者,是道傢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政治思想,深刻地體現瞭其對宇宙本體“道”的理解,並將之應用於政治實踐。 “道”的政治意蘊: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也是一切規律的體現。“道”是超越一切言語、概念、人為設定的。因此,理想的政治,應該是符閤“道”的。這種符閤“道”的政治,錶現為“無為”。 “無為而治”的內涵: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指不妄為、不強為,不違背自然規律。“無為”的最高境界,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第五十七章》)。這意味著,統治者應該盡量減少乾預,不擾民,不擾物,讓社會自然發展,人民自然安樂。 “聖人”的政治形象: 老子所推崇的“聖人”,是一位不露鋒芒、不尚虛名、不貪圖權力、不喜愛戰爭的統治者。他主張“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道德經·第十七章》)。意思是說,當統治者功成名就,但百姓都認為這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而不是統治者刻意為之,這便是最高的政治境界。 反對“巧僞”與“戰爭”: 老子對當時社會盛行的“仁義”、“禮智”等概念持批判態度,認為這些都是“道”的遺棄。他認為,過多的仁義和巧智,反而會擾亂人心,使社會變得復雜。“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第十九章》)。他還強烈反對戰爭,認為“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經·第三十章》)。 2. 莊子:超越政治的自由精神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繼承瞭老子的思想,但其政治思想更側重於一種精神上的自由與超越。他雖然也談論政治,但更多的是通過否定和諷刺,來揭示現實政治的荒謬性。 “逍遙遊”的政治寓意: 莊子推崇“逍遙遊”,即擺脫世俗的束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這種精神,也體現在他對政治的看法上。他認為,真正能夠達到“逍遙”境界的人,是不被外物所役,不被功名利祿所纍的。 對現實政治的批判: 莊子通過寓言故事,尖銳地諷刺瞭當時的政治傢們汲汲營營、追名逐利的嘴臉。他認為,那些所謂的“聖人”、“賢人”,不過是虛有其名,他們被權力、名譽所奴役,反而失去瞭真正的自由。 “無政府”傾嚮的解讀: 莊子的一些思想,帶有明顯的“無政府”傾嚮。他認為,社會越是受到人為的規範和乾預,就越是混亂。最好的治理,就是不治理,讓萬物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這與老子的“無為而治”有異麯同工之妙,但莊子更強調的是個體精神的解放。 “坐忘”、“心齋”的政治啓示: 莊子提齣的“坐忘”、“心齋”等修養方法,雖然是針對個體精神而言,但也可以引申齣一種政治智慧。當個體能夠做到“坐忘”,即忘掉自我、忘掉外物,他便能夠以一種更超然、更客觀的態度去看待政治,不被情緒所左右,不被私利所濛蔽。 道傢思想,以其“無為而治”的理念,為後世的政治統治者提供瞭一種“休養生息”、“以靜製動”的思路。它並非否定政治的必要性,而是強調一種更高明的治理方式,一種順應自然、減少乾預的智慧,從而使政治迴歸到其最樸素、最本質的目的——保障人民的安樂。 (四) 法傢:富國強兵的集權之道 法傢,作為先秦諸子中唯一一個以“法”作為核心思想的學派,其政治主張鮮明而激進。在春鞦戰國這個禮崩樂壞、各國競相圖強的時代,法傢思想應運而生,並最終成為秦朝統一六國的理論基石。法傢關注的焦點,是如何通過一套嚴密的法律製度和君主權威,實現國傢的富強和長治久安。 1. 商鞅:變法圖強的實踐者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是法傢思想重要的實踐者。他在秦國推行的變法,深刻地改變瞭秦國的麵貌,為其最終統一六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重農抑商”與“奬勵軍功”: 商鞅變法的核心是“重農抑商”,鼓勵農民耕戰,抑製商業發展,從而將國傢資源集中於農業生産和軍事力量。他大力推行“奬勵軍功”的政策,將爵位、土地、官職與軍功直接掛鈎,極大地激發瞭秦國士兵的戰鬥力。 “戶籍”、“什伍”製度: 為瞭加強對民眾的控製和管理,商鞅建立瞭嚴格的戶籍製度,並將民眾按照“什伍”進行聯保,形成互相監督的機製,從而有效地防止瞭犯罪和逃亡。 “燔 sách”與“統一度量衡”: 商鞅還推行“燔 sách”政策,焚毀民間收藏的儒傢經典,打擊非法的學說,以統一思想,維護君主的權威。同時,他統一瞭秦國的度量衡,促進瞭經濟的交流和國傢的統一。 2. 申不害:“術”的運用者 申不害(約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37年),法傢思想的代錶人物之一,他更側重於君主如何運用“術”,來駕馭臣下,鞏固權力。 “君人者,必知君所以與臣之所以”: 申不害認為,君主必須瞭解臣子們的動機和行為,纔能有效地控製他們。他提齣瞭“術”的概念,即君主秘密的、不為人知的統治手段。 “因事以utico,因臣以TID”: 申不害主張君主應該“因事而utico”(根據事情來賞罰),“因臣而TID”(通過臣子的錶現來瞭解其品行)。意思是說,君主應該通過具體的事務和臣子的實際錶現來判斷他們,而不是聽信讒言或憑空猜測。 “主製禦臣”的智慧: 申不害強調君主應該掌握“名”(君主下達的命令)和“實”(臣子實際做到的事)之間的關係,做到“名實相符”,從而防止臣子欺君、弄權。 3. 韓非子:集法傢之大成者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戰國後期法傢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吸收瞭前代法傢思想的精華,並將其係統化、理論化,形成瞭完整的法傢政治哲學體係。 “法、術、勢”三位一體: 韓非子認為,君主治國必須依靠“法”(法律製度)、“術”(君主駕馭臣下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威和地位)這三者相結閤。法律是治國的根本,手段是駕馭臣下的工具,而權威是保證一切得以施行的前提。 “明法、論勢、定律”: 韓非子主張君主應該“明法”,使法律條文清晰明確,易於執行;“論勢”,分析君主所處的地位和權力,瞭解其優勢和劣勢;“定律”,根據情況製定相應的規章製度。 “以法治國”的政治目標: 韓非子堅信,隻有依靠嚴密的法律製度,纔能實現國傢的富強和人民的秩序。他認為,君主應該“不彆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從而打破特權,實現公平。 對儒傢思想的批判: 韓非子猛烈批判儒傢所提倡的“仁義”、“德治”,認為這些主張在亂世中是行不通的,反而會助長軟弱和混亂。他主張“事在不疑”,對於不忠者,應嚴厲懲罰,絕不姑息。 法傢思想,以其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和對君主權威的絕對強調,為先秦時期的政治實踐提供瞭另一種可能性。它關注的是如何通過製度和手段,最大化國傢的力量,實現統一和穩定。雖然其嚴苛的統治方式也引起瞭爭議,但其在建立集權國傢、統一國傢方麵的影響,不容忽視。 (五) 墨傢:兼愛非攻的平等理想 墨傢,作為先秦時期一支重要的思想力量,以其“兼愛”、“非攻”的主張,以及嚴密的組織紀律,在當時的社會留下瞭獨特的印記。墨傢思想,與儒傢的“差等之愛”不同,強調普世的、平等的關愛,並積極倡導和平,反對戰爭。 1. 墨子:“兼愛”與“非攻”的政治理念 墨子(約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墨傢學派的創始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兼愛”和“非攻”。 “兼愛”的普遍性: 墨子認為,愛應該是普遍的、不分親疏的。“兼愛”就是要愛所有人,如同愛自己的父母子女一樣。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國傢與國傢之間的戰爭,根源在於“不相愛”,即有偏私和厚此薄彼。因此,他主張“兼相愛,交相利”,通過相互的愛和利益,來達到社會的和諧。 “非攻”的和平主張: 墨子將“非攻”作為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為此付齣瞭極大的努力。他通過理論論證和實際行動,積極勸說各國君主放棄侵略戰爭,主張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他認為,戰爭不僅給交戰雙方帶來巨大的傷亡和損失,也給無辜的百姓造成深重的災難。 “尚賢”與“尚同”: 墨子還提倡“尚賢”,即任用有纔能的人,無論其齣身如何。他認為,國傢是否能夠得到好的治理,取決於統治者是否能夠選賢任能。他還主張“尚同”,即全國上下思想統一,服從於國傢政令。但這與法傢的“尚同”不同,墨子的“尚同”是建立在“兼愛”的道德基礎之上的。 “節用”、“節葬”的經濟主張: 墨子還提倡“節用”和“節葬”,反對奢侈浪費,提倡勤儉節約。他認為,將國傢的財富用於戰爭和奢侈享樂,是對人民的極大損害。 2. 墨傢的組織與實踐 墨傢不僅僅是思想學派,更是一個嚴密的組織。墨傢弟子紀律嚴明,服從命令,他們曾多次派遣人員,運用其掌握的軍事和工程技術,前往被侵略的國傢,協助防禦,實踐其“非攻”的主張。這種實踐性,使得墨傢在當時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墨傢思想,雖然在後世的影響力不及儒傢和法傢,但其“兼愛”、“非攻”的理想,以及對平等、和平的追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國傢富強和社會秩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關愛與和平。 (六) 其他重要思想流派:名傢、陰陽傢等 除瞭以上提及的幾大主要流派,先秦時期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它們雖然在政治思想上的直接影響可能不如儒、道、法、墨,但同樣為當時的思想文化增添瞭豐富的色彩,並對後世的學術發展産生瞭影響。 1. 名傢:邏輯與語言的探索 名傢,如惠施、公孫龍等,主要關注“名”與“實”的關係,以及邏輯推理的辯論。雖然他們並非直接探討政治製度,但其對概念的精確性、邏輯的嚴謹性的追求,以及對事物之間關係的辨析,為後世的政治學研究提供瞭方法論上的啓示。 “白馬非馬”等公案: 名傢的辯論,常常令人匪夷所思,例如“白馬非馬”、“飛者不動”、“圓石而 गुणन”等。這些辯論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試圖探討概念的界定、事物的本質以及邏輯的邊界。 對概念的辨析: 名傢對“名”(名稱、概念)與“實”(實際事物)的深入探討,有助於我們在政治實踐中更清晰地界定概念,避免因概念混淆而産生的誤解和爭論。 2. 陰陽傢:宇宙觀與政治的聯係 陰陽傢,如鄒衍等,以其“五行”、“陰陽”等宇宙觀,試圖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規律。他們將天象、節氣、五行相生相剋等觀念,與政治、軍事、人事相結閤,形成瞭獨特的政治思維方式。 “天人感應”的政治解讀: 陰陽傢認為,天象的變化與人間的政治密切相關,例如天氣的異常可能預示著政治的動蕩。這種“天人感應”的思想,對後世的政治決策産生瞭影響,統治者常以此來解釋和鞏固自身的統治。 五行學說的政治應用: 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也被用來解釋王朝的更替,例如認為夏朝屬水,商朝屬火,周朝屬金,而秦朝屬水,等等。這種學說雖然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為理解古代政治的閤法性提供瞭另一種解釋。 3. 縱橫傢:權謀與辯術的實踐 縱橫傢,如蘇秦、張儀等,活躍於春鞦戰國時期,以其高超的辯術、權謀策略,在各國之間縱橫捭闔,斡鏇於政治舞颱。他們的思想,雖然不形成係統性的理論,但其對政治關係的深刻理解、對人心的洞察以及對說服技巧的運用,都體現瞭當時政治鬥爭的智慧。 “閤縱”、“連橫”的策略: 縱橫傢的核心策略是“閤縱”(聯閤六國,共同對抗秦國)和“連橫”(拉攏六國,與秦國結盟)。這些策略的製定,離不開對各國政治利益、實力對比的精確分析。 辯術與說服力: 縱橫傢極其重視語言的藝術和說服力。他們通過巧妙的言辭,將自己的主張包裝成符閤對方利益的方案,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 (七) 結語:先秦政治思想的時代印記與永恒價值 《國學基本文庫:先秦政治思想史》所展現的,是一幅氣勢恢宏、色彩斑斕的先秦政治思想畫捲。從儒傢的“仁德”與“秩序”,到道傢的“無為”與“自然”,再到法傢的“富強”與“集權”,以及墨傢的“兼愛”與“和平”,這些思想流派猶如璀璨的群星,共同照亮瞭中國政治文化的黎明。 時代印記: 先秦政治思想的形成,深深打上瞭其所處時代的烙印。 從神權到理性: 早期政治思想,如夏商時期的“天命觀”,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而到瞭春鞦戰國,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理性思維的發展,政治思想逐漸擺脫瞭神權的主宰,開始更多地關注人的因素、社會的功能和製度的設計。 從統一到分裂: 麵對周朝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混亂局麵,各傢思想傢都在積極探索如何能夠實現政治的穩定與統一。儒傢希望通過道德教化恢復秩序,法傢則主張通過集權和法律來強製統一。 從貴族到庶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庶民階層的影響力逐漸增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瞭政治思想中。墨傢的“兼愛”和“非攻”,以及孟子的“民本”思想,都體現瞭對底層民眾福祉的關注。 永恒價值: 盡管時代背景已經遠去,但先秦政治思想所蘊含的智慧,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價值。 “民本”思想的生命力: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念,雖然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並非總能得到踐行,但它卻始終是中國政治文化中一股強大的道德力量,激勵著後世的統治者關注民生,愛護百姓。 “德治”與“法治”的辯證關係: 儒傢強調的“德治”與法傢強調的“法治”,雖然看似對立,但實則互為補充。一個理想的政治,既需要法律的約束,也需要道德的引導。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至今仍是政治實踐的重要課題。 “道”的智慧的啓示: 道傢“無為而治”的思想,並非是消極避世,而是一種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智慧。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和發展的同時,也要尊重自然規律,避免過度的人為乾預,追求一種更加和諧、可持續的生存發展方式。 “兼愛”的理想的感召: 墨傢“兼愛”的理想,雖然實現起來異常睏難,但它所代錶的平等、博愛、和平的價值追求,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嚮往。 《國學基本文庫:先秦政治思想史》通過對這些思想的深入挖掘和係統梳理,不僅是為瞭迴溯曆史,更是為瞭啓迪當下。它讓我們看到,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先賢們已經開始對政治的本質、社會的構成、人性的善惡等問題進行深刻的探索。他們的思想,如同古老的燈塔,雖然曆經風雨,卻依然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嚮,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根基,思考當代政治的挑戰,提供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國學基本文庫》實在是太棒瞭,我最近剛入坑,感覺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特彆是這本《先秦政治思想史》,雖然我之前對這段曆史瞭解不多,但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讓人欲罷不能。作者的敘述非常清晰,邏輯性很強,把先秦時期那些復雜的思想流派和人物關係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印象最深的是對諸子百傢思想的解讀,不僅僅是羅列觀點,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産生的社會背景和曆史淵源。比如,讀到墨傢“兼愛非攻”的思想時,我纔真正理解到,這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說教,更是對當時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的深刻迴應。還有法傢,在現代社會看來似乎有些冷酷,但書中將其置於那個禮崩樂壞、急需秩序的時代背景下,就顯得尤為重要瞭。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不同學派時,那種辨證的視角,既不偏袒,也不迴避其局限性,讓讀者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這些思想的價值。而且,這本書的語言也很有講究,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起來不費力,反而是一種享受。每次讀完一章,都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對我們今天所麵臨的一些社會問題有瞭新的思考角度。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感興趣的朋友們!

評分

最近翻閱瞭這本《先秦政治思想史》,著實讓我領略到瞭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思想魅力。這本書並非那種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先秦思想呈現在讀者麵前。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民族的根源,就必須深入其思想的源頭,而先秦無疑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璀璨高峰。書中的論述,將春鞦戰國時期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如孔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等人的政治理念,置於他們所處的時代大背景下進行解讀。這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他們的思想是如何迴應當時社會最迫切的矛盾與挑戰的。例如,儒傢的“仁政”和“禮治”,在那個諸侯爭霸、道德淪喪的時代,無疑是試圖為混亂的社會尋找一種秩序與安寜的良方;而道傢的“無為而治”,則是在對政治鬥爭的疲憊與無奈中,提齣瞭一種返璞歸真的治理哲學。法傢更是直擊時弊,以嚴刑峻法來重塑國傢機器的效率。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呈現這些思想時,並非簡單地將它們視為曆史的陳跡,而是時常引導讀者思考它們在當下的現實意義,這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啓發性。我仿佛能聽到幾韆年前聖賢們的錚錚之言,與他們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感覺實在是妙不可言。

評分

《先秦政治思想史》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場穿越曆史的智力冒險。我以前總覺得先秦的思想傢們高高在上,他們的言論離我們太遙遠,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完全不是那麼迴事。作者用非常生動活潑的語言,把那些抽象的政治哲學變得具體可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各個學派代錶人物的生平及其思想演變的介紹,這讓我感覺他們不再是書本上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掙紮的鮮活個體。比如,讀到孔子為瞭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四處奔走,卻屢屢碰壁的經曆,我就更能理解“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句話的沉重與偉大。還有,書中對墨子“非攻”思想的詳細闡釋,我第一次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呼喊,更是基於對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對戰爭殘酷性的深刻認知。而且,作者在對比不同學派的觀點時,常常會運用一些生動的比喻和曆史故事,讓原本復雜難懂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比如用“摸象”的比喻來解釋不同學派認識的局限性,實在是太形象瞭。這本書讓我覺得,先秦的思想傢們,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們的許多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我剛讀完《先秦政治思想史》,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更是關於智慧。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政治思想很感興趣,但這方麵的書讀起來常常讓我覺得有些枯燥,要麼是過於學院派,要麼是過於泛泛而談。而這本《先秦政治思想史》卻給我帶來瞭完全不同的體驗。作者對先秦時期各種政治思想的梳理,可以說是層層遞進,邏輯嚴謹,而且非常有深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沒有將任何一個學派的理論進行簡單的好壞評判,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動態發展中,分析其産生的背景、解決的問題以及局限性。這讓我能夠更客觀、更全麵地理解諸子百傢的思想精華。比如,書中對於法傢思想的分析,就讓我看到瞭其在當時重建社會秩序上的必要性,同時也指齣瞭其可能帶來的弊端。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探討這些古代思想時,常常能聯係到現代社會治理的現實問題,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現實的意義。我感覺自己不隻是在讀曆史,更是在學習如何思考,如何理解不同觀點,如何看待復雜的社會現象。這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視角也很獨特,絕對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先秦政治思想史》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充滿好奇,也知道那裏孕育瞭無數閃耀的思想火花,但具體瞭解多少,卻總覺得缺瞭點什麼。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多纔的嚮導,帶領我深入先秦政治思想的迷宮。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不僅僅是羅列觀點,更是將這些思想置於生動的曆史場景中,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那些思想傢們激烈的辯論與深刻的思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聯係與碰撞的描繪,比如,儒傢、道傢、法傢等,雖然主張各異,但又在某種程度上相互影響,這種錯綜復雜的思想網絡,被作者梳理得清晰明瞭,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混亂。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解釋,比如“道”、“仁”、“法”等,都極其到位,讓我能夠真正理解這些概念在當時的語境下所蘊含的深刻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有瞭更係統、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社會、國傢和人生的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曆史的陳述,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深刻的哲學思考和智慧啓迪。

評分

《先秦政治思想史》主要內容簡介:人類全體文化,從初發育之日起截至西曆十五六世紀以前,我國所産者,視全世界之任何部分,皆無遜色。雖然,我國文化發展之途徑,與世界任何部分,皆殊其趨。故如希伯來人、印度人之超現世的熱烈宗教觀念,我無有也;如希臘人、日耳曼人之瞑想的形而上學,我雖有之而不昌;如近代歐洲之純客觀的科學,我益微微不足道。然則中國在全人類文化史中尚能占一位冕耶,曰:能。中國學術,以研究人類現世生活之理法為中心,古今思想傢皆集中精力於此方麵之各種問題。以今語道之,即人生哲學及政治哲學所包含之諸問題也。

評分

《先秦政治思想史》主要內容簡介:人類全體文化,從初發育之日起截至西曆十五六世紀以前,我國所産者,視全世界之任何部分,皆無遜色。雖然,我國文化發展之途徑,與世界任何部分,皆殊其趨。故如希伯來人、印度人之超現世的熱烈宗教觀念,我無有也;如希臘人、日耳曼人之瞑想的形而上學,我雖有之而不昌;如近代歐洲之純客觀的科學,我益微微不足道。然則中國在全人類文化史中尚能占一位冕耶,曰:能。中國學術,以研究人類現世生活之理法為中心,古今思想傢皆集中精力於此方麵之各種問題。以今語道之,即人生哲學及政治哲學所包含之諸問題也。

評分

《先秦政治思想史》是梁啓超先生於民國十一年即1922年底寫就的一部學術著作,時年50歲。初題為《中國政治思想史》,後因病隻完成先秦部分,遂改此名。全書分為三部分:序論部分,分析問題價值,提齣研究方法;前論部分,介紹先秦的時代背景,如思想、製度、經濟條件等;本論部分則主要對當時的主要流派儒、墨、道、法四傢做詳細論述及評價。齣版以來,得到瞭學術界高度認可,為研究先秦政治思想的重要學術著作。

評分

《飲水室文萃:先秦政治思想史》原為1922年梁啓超先後在北京政法於門學校和東南大學講課的內容,經整理齣版。這部著作是梁啓超研究先秦思想史的代錶作,亦體現瞭梁啓超晚年的文化觀和政治思想史。

評分

幫朋友買的,包裝和封麵不錯。

評分

幫朋友買的,包裝和封麵不錯。

評分

梁教授的書就不用多說什麼瞭。

評分

很喜歡質量不錯很喜歡質量不錯

評分

先秦政治思想史是梁啓超先生許多論著之一。梁氏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根原為先秦哲學思想的背景﹐然後從先秦諸子中提齣儒、道、墨、法四傢﹐以為先秦諸子的菁華盡在於此。也因此雖然以政治思想為書名﹐內容上則如梁氏 所說﹐政治思想仍然以哲學思想為根基。如果說政治是治理眾人之事的﹐則言政治思想便不能忽略人﹐於是人的特徵和行為便不能略而不談﹐尤其是人的精神活動和成績﹐更要時時顧及﹐其它和人有連帶關係的諸多問題﹐自然也包 容在內。梁氏對儒、道、墨、法四傢﹐除瞭扼要的編列﹐並提齣其個人精闢的見解。此書有助於讀者對上述四傢的瞭解﹐兼可領悟研究哲學和史學的方法與態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