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01.中国人怎样看西方
02.谈《走向世界丛书》
03.呼吁出版自由
04.自己的点子和音色
05.走向世界的反思
06.从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
07.追思钱锺书先生
08.跟书一辈子
09.我用我的杯喝水
10.老新闻的新价值
11.谈办国学院
12.从牢房走向世界
13.谈作家办书院
14.留住外地的读者
15.出版泡沫谈
16.一个平凡的读书人
17.送别张中行先生
18.自由的心境最重要
19.丛书背后和里面
20.喜读的书和读不懂的书
21.启蒙的作用
22.发人深省的力量
23.大河在这里转弯
24.走向世界刚起步
25.人不会永远安于封闭
26.钱锺书和我
27.谈告密
28.说说我自己
29.走向世界路正长
30.生活简单,思想复杂
31.圆了一个梦
32.谈谈周作人
33.编书和写书
34.书评和书话
35.谈"时务学堂"
36.不伤知音稀
37.从鸦片战争说起
38.出版也要有理想
39.不很适应时下的风气
40.目标就是One World
出版后记
“与之言集”这个书名,宛如一股清流,在我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它没有惊心动魄的词汇,也没有哗众取宠的卖点,却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直抵灵魂深处。我总觉得,我们现代人,虽然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但精神上却常常感到贫瘠。我们拥有了无数的沟通工具,却越来越不善于真正的沟通。我们渴望被理解,却又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而“与之言集”,仿佛就是那个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初心,重新拾起“言”的艺术的书籍。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场景:可能是某个智者与凡人的对话,可能是两位历史人物的畅谈,也可能是作者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回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精神空间,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深刻的思想,那些动人的情感,那些不为人知的生命故事。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宁静的力量,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与身边的人进行更真诚、更深入的交流。我们常常因为忙碌、因为顾虑、因为习惯,而忽略了那些本可以触及彼此心灵的对话。我希望“与之言集”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我和他人,连接我和我自己。
评分这本书,单单是名字就带着一种古老而隽永的韵味。“与之言集”,听起来就像是古代文人墨客在闲暇之余,将与友人、与智者、甚至与自然万物交流的心得汇集而成。我常常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太缺乏“言”了,太缺乏那种慢下来的、深入的、充满情感的交流。我们习惯了快速的信息传递,习惯了点赞和评论,却渐渐忘记了如何去倾听,如何去表达,如何去建立真正有意义的连接。所以,当我看到“与之言集”这个书名时,我内心涌起一种莫名的期待。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涉及不同人物的对话,不同思想的碰撞,甚至是作者与他内心世界的对话。它可能不是一本教你技巧的实用指南,而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共鸣。我希望它能够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生命中那些细微而珍贵的情感,去与那些重要的人建立更深刻的连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哲思,那些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观点。它或许会让我思考,我“言”的对象是谁?我“言”的内容是什么?我又是否真的“言”了?这些疑问,在看到书名的一瞬间,就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寻答案。
评分“与之言集”,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而隽永的气息,让人联想到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智慧和情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沟通浅层化的时代,能够有一本书名如此直白地强调“言”,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常常觉得,我们活在一个充满“语”却缺乏“言”的世界里。我们习惯了快速的表达,习惯了单向的输出,却很少有时间,也缺乏耐心,去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双向的、有深度的交流。因此,“与之言集”仿佛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那个我一直渴望的精神空间。我开始想象,这本书的内容会是如何的丰富和多元。或许,它收录的是历史名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一窥他们的思想火花;或许,它呈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片段,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力量;又或许,它也是作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对情感的深刻剖析。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故事,那些能够启迪我智慧的哲思,那些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观点的文字。它或许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但它一定会引发我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言”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碰撞,是情感的共鸣。
评分“与之言集”,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静谧而深邃的魅力,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的信息接收,而真正意义上的“言”,那种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心灵共鸣的交流,却变得越来越稀少。因此,“与之言集”这个名字,恰似一股清风,吹散了笼罩在我心头的浮躁,带来了一种对深度连接的渴望。我开始设想,这本书的内容会是怎样的呢?或许,它收录的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可能跨越时空,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它们都围绕着某种深刻的主题展开。或许,它也是作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是一种与自我的对话,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故事,那些能够启迪我智慧的思想,那些能够温暖我心灵的瞬间。我希望它能让我重新审视“言”的意义,让我明白,真正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是思想的碰撞,是灵魂的交融。我期待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让我反思、能够让我成长、能够让我更加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力量。
评分一本名为“与之言集”的书,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却已经在我心中激荡起无数的想象。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邀请,邀请我去探寻“言”的意义,去领悟“与”的温度。在信息碎片化、节奏加速化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少有时间,也越来越缺乏耐心,去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我们习惯了短平快,习惯了浅尝辄止,而那些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心灵碰撞的“言”,反而变得弥足珍贵。我猜测,“与之言集”或许会收录一些发生在不同时空、不同背景下的对话片段,它们或许是激烈的思想辩论,或许是温情的内心独白,又或许是关于人生哲理的探讨。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灵魂深处的声音,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刻思考的智慧。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缓缓地向我讲述那些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人生的故事,让我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也包含作者与自己的对话?那些不为人知的困惑、那些深藏的渴望、那些不曾妥协的坚持,都在“言”的过程中得以展现。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去发现那个更加完整的自己。
评分一本关于“与之言集”的书,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着海量的信息,却鲜有时间去深入地“言”——与他人,更与自己。所以,当我在书店的角落里瞥见这本“与之言集”时,仿佛看到了一个久违的港湾。我拿起它,细细打量封面,朴素却不失质感的设计,让我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一种沉静的力量。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虽然我还没有阅读它的具体内容,但仅凭书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种可能性。或许,这是一本关于对话的书?关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艺术?又或许,它探讨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独白,是与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进行的一次次深入交流?我脑海中闪过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那些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的思考,那些渴望却难以启齿的倾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予我一些启示,一些能够点亮我内心迷茫的火光。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书籍,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我希望“与之言集”能够是一个引路人,带领我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去认识那些我曾经忽略,或者从未敢于面对的自己。书页翻动间,我仿佛能听到轻柔的低语,那是故事在召唤,是思想在碰撞。我期待着,在这本“与之言集”中,找到那个我一直想要“言”的对象,找到那段我一直渴望的“言”。
评分“与之言集”,这个书名在我的意识里,就像一扇缓缓开启的门,里面藏着无数我渴望探索的风景。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喧嚣与浮躁的世界里,能有一本书的名字如此静谧而富有内涵,实属难得。我常常感到,我们现代人的沟通,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化、碎片化,我们急于表达观点,却很少有时间去倾听,去理解,去真正地“言”。所以,当我看到“与之言集”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猜想,这本书里收录的,定然不是那些泛泛而谈的空话,而是字字珠玑、句句真心的话语。它们或许是关于人生哲理的深度剖析,或许是关于情感羁绊的细腻描摹,或许是关于不同思想碰撞的火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加宁静、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让我能够沉下心来,去感受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智慧和情感。我希望,它能够提醒我,在匆忙的生活中,放慢脚步,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去与身边的人建立更加真诚、更加有意义的连接。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也包含作者与自我的对话?那些不为人知的思考,那些内心的挣扎,那些最终化为文字的感悟,都将是我渴望阅读的部分。
评分“与之言集”,仅仅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幅幅画面。它不像那些充满了激昂口号或华丽辞藻的书籍,而是以一种低语般的力量,悄然地吸引着我。我总觉得,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斥着太多的“语”而太少的“言”。我们习惯了表达,却往往忽略了倾听;我们习惯了论断,却往往缺乏理解;我们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却难以沉浸在一次完整的对话之中。因此,“与之言集”这个名字,便如同一股甘泉,在我干涸的心田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我开始想象,这本书里可能收录了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对话。或许是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或许是艺术家对创作灵感的交流,或许是普通人之间那些真挚而动人的肺腑之言。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学习到如何去更好地“言”,如何去更深入地理解他人,如何去更真诚地表达自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对话背后的深刻内涵。它或许不会给我直接的答案,但它一定会激发我更多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让我明白,每一次“言”,都是一次与生命的对话,一次与灵魂的交流。
评分“与之言集”,这个书名,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吸引着我去探寻其中蕴含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得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有深度、有温度的“言”却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常常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却很少有时间去停下来,去倾听,去思考,去与他人,甚至与自己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所以,“与之言集”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召唤,它预示着一场关于交流、关于理解、关于心灵探索的旅程。我开始畅想,这本书里可能会有怎样精彩的“言”呢?或许是历史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或许是智者与凡人的对话,又或许是作者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深刻体悟,这些都可能以“言”的形式呈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交流背后的深刻意义。我希望,它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加宁静、更加睿智的精神世界,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滋养,找到内心的平静,并最终学会如何更真诚地去“言”,去连接,去理解。
评分“与之言集”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磁场,将我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是“意见领袖”的时代,真正有深度、有温度的“言”却变得越来越稀缺。我们习惯了快捷的回复,习惯了短暂的交流,却很少有机会去坐下来,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所以,当我看到“与之言集”时,我内心涌起一种久违的期待。我设想,这本书里或许收录了各种各样的对话,它们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时空,关于不同的主题,但都蕴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性、对世界的深刻洞察。或许,它也包含了作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那些不为人知的思考,那些在夜深人静时悄然萌发的灵感,那些最终凝聚成文字的深刻感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智者,向我娓娓道来,用那些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语言,引领我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我希望,它能够带给我一种宁静的力量,让我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和,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去学习如何更真诚地表达,更深入地倾听。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去汲取那些能够滋养我心灵的养分。
评分纸质非常好
评分喜欢
评分内容价格都不错,先收了,不容错过!
评分我读《荒废集》并非感佩于他的精准,而是歆赏他的恳切率性。按诸今日陈丹青的景况,其实不必非要说这些于己多事于人无益的言论。他很可以继续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安坐画室专心画画,间或出席些点亮别人的活动。这样的陈丹青大概更讨人欢喜。而他的这些议论也很可以是饭桌上的口水,而不必刊发出来惹人咒骂。但陈丹青还是持续书写,持续表达。是的,表达,完全听命于个人心智的表达,说出一己的看法想法。表达,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人最后的权利。纽约教会陈丹青“忠实自己,和自己相处”,同时也教会他如何表达自己。而回国后的种种言论无非是纽约的教育于他的后期作用。譬如他这回集子里三篇再谈鲁迅的文章。先是谈鲁迅与上海的关系,“三十年代的上海之所以是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因为上海很看得起鲁迅,而鲁迅不很看得起上海”,“过去我们总是凸显、夸张鲁迅一个人,好像全上海只有一位文化人值得夸耀,值得纪念,这是对鲁迅的尊敬吗?”;谈鲁迅与胡适,“鲁迅、胡适,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物种与生态的问题”,“独尊鲁迅、抹杀胡适,不是关于鲁迅,也不是关于胡适,而是我们几代人被控制被洗脑的漫长过程”;谈鲁迅的《狂人日记》,“今天,《狂人日记》的犀利与才华仍然令人惊异,但历史高高抬举这篇很短的小说,并不仅仅因为才华,而是它恶毒的挑衅,以至它的影响远远超过鲁迅能够达到的想象”,“《狂人日记》中那两句有名的话:‘吃人’和‘救救孩子’。 这两句狂人的狂话,是小说的语言,是文学的语言,可是它说出后,迅速在历史狂飙中迷失,不再被看作文学。
评分我读《荒废集》并非感佩于他的精准,而是歆赏他的恳切率性。按诸今日陈丹青的景况,其实不必非要说这些于己多事于人无益的言论。他很可以继续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安坐画室专心画画,间或出席些点亮别人的活动。这样的陈丹青大概更讨人欢喜。而他的这些议论也很可以是饭桌上的口水,而不必刊发出来惹人咒骂。但陈丹青还是持续书写,持续表达。是的,表达,完全听命于个人心智的表达,说出一己的看法想法。表达,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人最后的权利。纽约教会陈丹青“忠实自己,和自己相处”,同时也教会他如何表达自己。而回国后的种种言论无非是纽约的教育于他的后期作用。譬如他这回集子里三篇再谈鲁迅的文章。先是谈鲁迅与上海的关系,“三十年代的上海之所以是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因为上海很看得起鲁迅,而鲁迅不很看得起上海”,“过去我们总是凸显、夸张鲁迅一个人,好像全上海只有一位文化人值得夸耀,值得纪念,这是对鲁迅的尊敬吗?”;谈鲁迅与胡适,“鲁迅、胡适,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物种与生态的问题”,“独尊鲁迅、抹杀胡适,不是关于鲁迅,也不是关于胡适,而是我们几代人被控制被洗脑的漫长过程”;谈鲁迅的《狂人日记》,“今天,《狂人日记》的犀利与才华仍然令人惊异,但历史高高抬举这篇很短的小说,并不仅仅因为才华,而是它恶毒的挑衅,以至它的影响远远超过鲁迅能够达到的想象”,“《狂人日记》中那两句有名的话:‘吃人’和‘救救孩子’。 这两句狂人的狂话,是小说的语言,是文学的语言,可是它说出后,迅速在历史狂飙中迷失,不再被看作文学。
评分喜欢
评分“我的杯很小,但我以我的杯喝水。”这是法国诗人缪赛的名句,但是说句实话,本书最大的缺点恐怕就是那种不自觉的、有意无意的居高临下。钟叔河自己说:只要所问的答得出,他都愿“与之言”。身为后辈只能说:那些旗帜招展、口号震天的岁月只是一段经历,不值得拿出来反复展览。毕竟,过分展示自己与过分可怜自己一样,时间久了无异于自取其辱。
评分读者蠢萌,不知编书之苦,亦不知编书之乐。钟自忖还不到进“土馒头”的时候,出回忆录实在矫情,也不愿跟风。有后辈死缠烂打,于是就有了各退一步的访谈书——《与之言集》。当了一辈子编辑,自然从编书谈起。《走向世界丛书》和周作人著作酝酿和产生,时值大环境变革,跃跃欲试者少,战战兢兢者多。这一时期他心迹浮沉,书里谈得很细,涉及很宽,也很少隐饰,算是对好事者的一个爆料吧。
评分我读《荒废集》并非感佩于他的精准,而是歆赏他的恳切率性。按诸今日陈丹青的景况,其实不必非要说这些于己多事于人无益的言论。他很可以继续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安坐画室专心画画,间或出席些点亮别人的活动。这样的陈丹青大概更讨人欢喜。而他的这些议论也很可以是饭桌上的口水,而不必刊发出来惹人咒骂。但陈丹青还是持续书写,持续表达。是的,表达,完全听命于个人心智的表达,说出一己的看法想法。表达,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人最后的权利。纽约教会陈丹青“忠实自己,和自己相处”,同时也教会他如何表达自己。而回国后的种种言论无非是纽约的教育于他的后期作用。譬如他这回集子里三篇再谈鲁迅的文章。先是谈鲁迅与上海的关系,“三十年代的上海之所以是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因为上海很看得起鲁迅,而鲁迅不很看得起上海”,“过去我们总是凸显、夸张鲁迅一个人,好像全上海只有一位文化人值得夸耀,值得纪念,这是对鲁迅的尊敬吗?”;谈鲁迅与胡适,“鲁迅、胡适,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物种与生态的问题”,“独尊鲁迅、抹杀胡适,不是关于鲁迅,也不是关于胡适,而是我们几代人被控制被洗脑的漫长过程”;谈鲁迅的《狂人日记》,“今天,《狂人日记》的犀利与才华仍然令人惊异,但历史高高抬举这篇很短的小说,并不仅仅因为才华,而是它恶毒的挑衅,以至它的影响远远超过鲁迅能够达到的想象”,“《狂人日记》中那两句有名的话:‘吃人’和‘救救孩子’。 这两句狂人的狂话,是小说的语言,是文学的语言,可是它说出后,迅速在历史狂飙中迷失,不再被看作文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