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读书何为?品文化,品社会,品历史,品掌故。浅阅读,深知识。信息爆炸氛围下一抹人文静思。
《百家小集: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收入被誉为“现代随笔新三家”之一的谢泳先生数十篇文字,谈论了读书、治学、文史方面一些有趣的话题,如关于网络时代、贪官、学历社会、稿酬标准、社会竞争、高官任命等问题。他的文章平稳舒缓,但在平缓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思想和个人风格。
谢泳,一九六一年出生,山西榆次人。一九八三年晋中师专英语专科毕业后留校任校刊编辑。一九八五年调入山西省作协《批评家》杂志任编辑。一九九〇年后在山西作协理论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后任《黄河》杂志副主编。二〇〇七年五月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授。著有《思想利器——当代中国研究的史料问题》《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储安平与〈观察〉》等书。
辑一 若有所思
002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009 毕业后如何读书
013 中国贪官的出身
017 学历社会的十四个特征
020 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社会冲突
023 建议高官任命中适当引进“校友回避”
026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029 如何理解档案解密
032 稿酬标准,可以休矣
035 “课题至上”有可能毁了中国的文史哲研究
038 自由就是软实力
041 何为“文革”文风
辑二 历史观察
046 观察“五四”的一个视角
053 清华精神与北大传统
063学部委员中为什么没有法学家
071今天我们如何了解国史
080纪念许良英先生
085最好的西南联大校史
089陈远的知识分子研究
093周策纵:大陆开花海外结果
097中国大陆现代文学研究的夏志清时代
辑三 文史掌故
102 米面
106西方器物中国传播史料四则
116中国现代掌故的经典之作
119重读《洪业传》
123钱端升的选择
127由沈从文的经历说起
133 钱锺书文字中的性比喻
147 钱锺书的科举观
152 毕树棠谈钱锺书
155 怎样理解舒芜
164 毛泽东是不是胡适的学生
169 毛泽东与厦门大学
173 关于《沁园春·雪》的两条史料
176 毛泽东与北京大学
180 毛泽东与冯雪峰
185 胡适与冯友兰
190 胡适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193 金岳霖的理想和无奈
200 金岳霖的名言
203 金岳霖的转变
208 文人论政是中国现代新闻传统
224 附录:“纪念储安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日志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经常有人问我,网络时代,我们传统的读书方式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网络对我们传统的阅读习惯会构成什么样的挑战?我个人的看法是,当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出现和完成的时候,传统的读书习惯相应地要发生极大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传统阅读的消失,当新的读书方式成为阅读主流的时候,这个过程才会完成,而目前还在变化中,有一个相对长的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并存的时期,但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后者对前者的改变是个必然趋势。我想先从人类活动的一个规律说起。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社会事物由繁向简,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铁律。我们先从与阅读有关的书及书写方式的变革说起。
中国是文明古国,文明的一个主要标志是我们的文字和书写方式出现得都相当早。了解一点中国书史的人都明白,我们早期的书由在石头、钟鼎上刻字,走向甲骨文、竹简、缣帛,当纸出现后才向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书发展。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而且规律是越向后,周期越短,这当然和人类文明的进程相关。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一个主要特点,或者说人类的一个基本思维,就是这些东西的发展遵循了由繁向简的规则,道理非常简单,人类活动满足功能是第一需求,其他功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而变化中技术的变化是促进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力量。
我们现在知道,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我们书的概念有可能出现了,但我们现在只说宋版书,没有听说这之前的书。从印刷史角度观察,我们书的历史可能比宋代要早,比如隋末、唐初,中国就出现了雕版印刷的技术,但作为一种技术方式,它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只是在佛经的印刷中,现在保留下来的实物也极少。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方式,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是宋代以后的事,所以宋代以后才有了我们今天概念中的书。
诸位一定要清楚,在所有的技术变革中,只有当技术条件中的主要因素同时具备的时候,一种新的技术方式才可能流行并成为普遍的方式而取代旧有的方式,中国雕版印刷的出现建立在早期刻字艺术的出现、纸的发明、墨的出现,而这些技术条件,在制作成本方面要达到一个大体平衡的水平。雕版印刷的出现,使知识的保存、传播和普及变得相对简单和容易,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明的进程。雕版印刷的最后成果,是我们习惯中“线装书”的概念稳定下来,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石印、油印、铅印技术大量传入中国,最后以铅印的方式成为一个稳定周期内的基本印刷形式。西方铅印技术的普遍使用,也是满足了造纸、轮转技术、油墨的制造等技术条件的结果。这个发展进程中,非常明显体现了由繁向简、技术条件大体平衡发展的逻辑,最后稳定成熟和普遍流行的技术方式,一定是这个逻辑的最佳选择。熟悉中国印刷史的人都注意到,印刷技术的变革中,有一些过渡时期的现象,比如在雕版向铅印转型的过程中,石印、油印也短期存在过,但很快就退出了流行的印刷,就是因为这些技术手段虽然有它的优点,但也明显有缺点。比如油印技术的一个大优点是便捷,在技术上,基本可以说没有难度,因为刻蜡版和常规的书写方式是一样的,而雕版的反字刷正思维,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特殊思维,所以凡单一强调功能的事情,油印的优点就突显出来,比如文件、传单的印刷,但它的缺点是不具备大量印刷的可能和不能满足人类活动的一般审美要求,所以很快为铅印技术取代。
书写方式也一样,早期的毛笔被后来的钢笔、圆珠笔取代也是必然的,因为人类活动功能为上,钢笔、圆珠笔最佳地满足了这个条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笔的出现首先是为用,其次才是审美,书法的出现,是在满足了用的前提下。当一种书写工具普遍流行的时候,它的技术一定会达到最高,而当这种工具不再成为主流的书写工具后,它的技术水平一定是下降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多书法家,还不如以前的账房先生字写得好的原因,因为毛笔以前是日常书写工具,不是现代人变得笨了,而是时代条件不同了。
现在经常听人说,现在会写信的人也不多了,大有惋惜之意。我以为也不必太感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书信的起源是要传达信息,不管是什么样的信息,当这个功能有更为便捷的方式取代时,它的衰落直至消失,都是正常的。中国传统经典的书信,其实早就衰落了,比如要满足花笺纸、毛笔、繁体竖写这样三个条件的书信,其实很早就没有了。钢笔、圆珠笔的信,在非常传统的人看来,就不是严格的信笺,所以今天你到拍卖市场去看,同样一个名人的书信,如果是满足前三个条件的,一定价昂,而同样的人用钢笔、圆珠笔的信,价钱要差很多。
我讲了这么多道理,无非想说明,在网络出现以后,传统的读书方式被网络阅读、电子书取代,肯定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这个取代除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外,它取代的主要是功能,而审美是取代不了的,铅排书出现后,作为一般的阅读,线装书就没有意义了,但不等于线装书会消失,它获得了另外的意义,比如经典、高档、纪念、收藏等,用的意义,只要由繁向简,而美的意义却正好相反,凡能批量生产的东西,在审美上就一定有局限,因为个性弱了,而手工时代的东西,因为留有人的温情,所以通常会在审美上有高的价值,而手工的东西,遵循的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则。网络时代,传统的书,肯定不会被取代,但量可能会缩小。优点多的东西总要取代优点少的,这是从功能上说。但在审美上,铅排书还是没有传统的线装书给人的感觉好,当然这有个人的偏好在其中。我感觉,网络时代的读书,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在功利的学习中,可以不需要原始的书,网络上都有,电子书完全够。像老师讲课,教科书,网上都有,干吗非要买一本书?功利的学习,就是为了掌握知识,网络阅读、电子书足够。从环保来讲,电子书不需要纸,不占空间,携带方便,容量大。二、单纯获得信息,沟通信息,不需要书,也不需要报纸。从阅读本身来说,在现代社会,可以靠网络和其他电子媒介。三、纸质书是不会消失的,要做精深的研究,创新的研究,光靠网络是不够的。凡是在网络上能找到的资料,都是过时的。网络上找到的资料不叫资料,尤其是文史哲研究方面,这是公共资源。一般的知识、常识,可以依赖网络,比如年终总结、工作申请、述职报告等等,这是文件。实用的东西都可以借助网络,可以漠视书。但要做研究,还是需要看别人没碰过的,像文献一类的原始材料,这只能依靠原始的阅读,所以优秀的学人依然必须用笨功夫,这是考验真正学力的时候,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时代,原始的阅读方式,可能是奢侈的,但也是专业的,更是高雅的。对研究者来说,网络时代更应当读书,秘书可以完全不读书了,但学者则不能不读书。
原始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当你拿起一本书,书是线装白纸,开本宽阔,字大如钱,而且流传有序,有签名,有题跋,有人的温情,这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的。
今后读书,有可能变成趣味读书,有了电子书,在阅读的功能方面,实用的部分将被取代,但审美的阅读,将会更突显原始阅读的美丽,当然这个变化和转型过程,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但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后,大量实体书店可能关门,现在看它的趋势是萎缩的,但这不等于书店就会消失。书店功能,极有可能向综合方面发展,有书的交易,有咖啡喝,有沙龙,有展览功能,有收藏交流功能等等。另外,未来还是会出现比较稳定的旧书业,因为传统的读书精神,总还是会留下一点痕迹,旧书店还会发挥出它特殊的力量。
未来的书店,可能会变成趣味书店,个性一定要强。作为单纯图书交易的书店,以后完全可被网络取代。凡与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的东西,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实用的功能容易被取代,但精神和审美意义比较稳定。
……
评价五: 《百家小集: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众多关于阅读的书籍中,无疑是最具深度和启发性的一本。作者以一种极其真诚的姿态,剖析了网络时代对我们阅读方式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革。他所提出的“慢阅读”和“精阅读”的概念,并非是对技术发展的抵触,而是对阅读品质的一种执着追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他在网络时代依然坚持与实体书籍为伍的场景,这种对阅读的热爱和坚守,让我深受感动。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也无法替代一本好书所带来的深刻体验。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知识”的定义。我们常常误以为,获取的信息越多,知识就越丰富,但作者提醒我们,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时间、思考和实践。而深度阅读,正是促成这种内化的关键。他对于“阅读的孤独”的解读,也触动了我。在喧嚣的社交媒体时代,独自一人沉浸在书海中,或许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正是这种孤独,才让我们有机会与内心对话,形成独立的思想。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自我、寻找意义的哲学探索。
评分评价四: 《百家小集: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本书,是一次对阅读行为的深刻反思,也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作者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审视了网络浪潮如何席卷了我们的阅读习惯。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网络阅读视为洪水猛兽,而是以一种更为辩证的态度,分析了它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情怀。他笔下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浸润读者的心田,引发深刻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他对“知识的稀释”这一现象的描绘,它形象地勾勒出网络时代信息泛滥,知识被碎片化、娱乐化,从而失去其原有的重量和深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读”,更是“懂”。而“懂”,则需要一种耐心,一种沉浸,一种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能力。作者对“经典”的阐释,更是让我豁然开朗。他将经典视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是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明灯。在网络时代,我们很容易被新奇、时髦的信息所吸引,而忽略了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智慧。这本书恰恰提醒我们,回归经典,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也才能塑造更具远见的未来。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断舍离”,清理了那些无用的信息噪音,重新聚焦于那些真正能够滋养我思想的宝藏。
评分评价八: 《百家小集: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本书,是一次对现代人阅读焦虑的温柔抚慰,也是一次对未来阅读方向的深刻指引。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描绘了网络时代阅读的复杂图景。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网络阅读的价值,而是从中提炼出我们应该警惕的陷阱,并为我们指明了通往更深层次阅读的道路。我被书中作者对“信息过载”的细腻描绘所打动,他用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我们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的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感。而他所倡导的“精读”和“慢读”,恰恰是应对这种焦虑的良方。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阅读的价值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深度。每一次与好书的相遇,都应该是一次深刻的对话,一次对心灵的滋养,一次对思想的升华。作者对于“阅读与思考”关系的阐释,尤为精彩。他认为,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思考的催化剂。通过阅读,我们被激发去质疑、去联想、去构建,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立见解。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卸下了心中沉重的“阅读压力”,开始以一种更轻松、更主动的心态去拥抱阅读。它让我明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一颗能够独立思考、审慎判断的心,比掌握多少信息更为重要。
评分评价十: 《百家小集: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本书,是一次对当下阅读现状的深刻反思,也是一次对未来阅读模式的积极探索。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为我们描绘了网络时代阅读的复杂图景。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网络阅读视为一种“威胁”,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分析了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尤其喜欢书中作者对于“知识的沉淀”这一概念的阐述。他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需要通过深度阅读、反复思考才能沉淀下来。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向导,指引我们在信息海洋中,找到那些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宝藏。作者对于“阅读与批判性思维”的关联,让我印象深刻。他强调,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对信息的接收,更是对信息的质疑、分析和判断,从而形成独立、理性的思考能力。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如何阅读”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技巧,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这本书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能够帮助我们在喧嚣的网络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重拾阅读的乐趣,并最终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
评分评价九: 《百家小集: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本书,是一次对阅读行为的“再定义”,也是一次对个人精神成长的“再出发”。作者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揭示了网络时代阅读的全新挑战与机遇。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网络阅读视为一种“低劣”的阅读方式,而是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分析了它所带来的便利与弊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浅层阅读”的批判性反思,他认为,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获取,而忽略了对知识深层理解的追求。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们如何在信息洪流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作者对于“阅读与独立思考”的强调,让我受益匪浅。他认为,真正的阅读,是能够激发我们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既有的观点,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立判断能力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如何高效阅读”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技巧堆砌,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对阅读价值的重新认知。这本书是一剂良药,能够帮助我们在喧嚣的网络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重拾阅读的初心,并最终实现个人的精神成长。
评分评价二: 《百家小集: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在我被网络信息裹挟得晕头转向时,给了我一份难得的平静和方向。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又充满普遍性的视角,探讨了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份纯粹的阅读体验。他并没有回避网络带来的便利,反而从中提炼出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陷阱,比如信息过载、浅层阅读以及注意力分散等。但我认为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走向极端的“反科技”论调,而是倡导一种“科技与人文”的平衡。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他自己与书籍相遇、相知、相伴的历程,这些故事真实而动人,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他对于“经典阅读”的推崇,并非是复古式的怀旧,而是对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思想精华的尊重。他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永恒的人性洞察和深刻的智慧,能够跨越时空,给予我们启迪。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温和的向导,指引我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找到那些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绿洲”。他强调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当今信息茧房日益严重的时代,显得尤为宝贵。通过阅读,我们被鼓励去质疑、去辩驳、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灌输的观点。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阅读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塑造一个更强大、更独立、更有深度的自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在网络时代感到迷失的读者,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评分评价一: 这本《百家小集: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让我重新审视了阅读的本质。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似乎每天都在“读”:刷短视频、看公众号文章、浏览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信息。但作者提出的“读书”概念,却指向了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连接。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读书的方法论,而是从“为何读书”这个哲学层面出发,探讨了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训练以及个体精神的塑造。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深夜的灯光下促膝长谈。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温和而有力,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引导读者去思考。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深度阅读”的阐述,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是一种主动的构建,一种与文本作者进行思想对话的过程。在这种对话中,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质疑、如何批判、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网络时代的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信息浏览,那么我们很容易成为被信息洪流裹挟的漂流者,而非能够驾驭知识的掌舵人。作者对“慢阅读”的推崇,并非是对技术的排斥,而是一种对阅读品质的呼唤。他提醒我们,在喧嚣的数字世界里,为自己保留一方静谧的精神空间,去沉浸,去消化,去内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精神丰盈的指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种新的“阅读力”,一种能够穿越信息迷雾、抵达思想彼岸的能力。
评分评价七: 《百家小集: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阅读之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读书技巧,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了网络时代下阅读的本质与价值。他以一种极其平和而有力的语言,指出了我们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所面临的阅读困境,例如浅层阅读、注意力分散以及信息茧房等问题。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阅读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行动指南。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许多经典作品的解读,生动地阐释了“深度阅读”的意义。他强调,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一种与作者的思想对话,是一种对文本进行审视、辨析、内化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对于“知识”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我意识到,相比于信息的数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为重要,而这恰恰需要通过有意识的、系统性的阅读来达成。作者对于“阅读的孤独”的阐释,也让我感到共鸣。在人人都在追求社交连接的时代,独自与书为伴,或许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但正是这种静谧的时光,才让我们有机会与内心对话,塑造更强大的自我。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读书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培养精神韧性的深刻启示。
评分评价六: 《百家小集: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网络时代阅读中的种种迷失与困惑。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网络信息洪流下的阅读景象,并由此引出了对于“何为真正阅读”的深层探讨。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既有理论性的分析,又不乏生动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碎片化阅读”的批判性解读,他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成因以及对我们思维方式造成的潜在影响。他提出的“系统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的概念,为我们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构建知识体系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种“阅读导航仪”,能够帮助我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找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岛屿。作者对于“经典”的推崇,并非是对旧有价值的固守,而是对那些历经时间考验、蕴含深刻智慧的知识精华的尊重。他认为,经典是构建我们思想框架的基石,是帮助我们理解复杂世界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追求阅读效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阅读的质量。它提醒我们,不要被即时性的信息所迷惑,而是要沉下心来,去理解、去思考、去消化,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评分评价三: 《百家小集: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不如说是一次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的深度对话。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直击了我们当下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阅读困境。他没有空泛地谈论读书的好处,而是通过对“碎片化阅读”的剖析,以及对“深度阅读”的倡导,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更具价值的阅读路径。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的论述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融入了大量生动的生活化场景和个人化的感悟。他描述的那些夜晚,在灯下与书为伴的时光,仿佛也感染了我,让我渴望放下手机,重新拾起一本值得沉浸的读物。他对于“网络信息”和“书籍知识”的区分,更是振奋人心。他没有全盘否定网络信息的价值,但明确指出,网络信息往往是跳跃的、即时的,而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则承载着系统性的思想和深厚的积累。这种差异,决定了它们在塑造我们思维深度和广度上的不同作用。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信息焦虑”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坚信,只有通过有意识的、有选择的深度阅读,我们才能真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坚实的思想内核。他对于“跨学科阅读”的鼓励,也让我大开眼界,认识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启发的,而书籍正是连接这些领域的桥梁。这本书是一剂解药,能够帮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找回内心的宁静,重新点燃对知识的渴望。
评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你有多久没静心阅读过的有思想价值的文字?“百家小集”用心选取人文社科学者及文化大碗的思想随笔,结集成一系列小开本图书,让你随时与知识分子面对面。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评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你有多久没静心阅读过的有思想价值的文字?“百家小集”用心选取人文社科学者及文化大碗的思想随笔,结集成一系列小开本图书,让你随时与知识分子面对面。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评分正版,尚未认真拜读,如果满意再买该系列书看看!
评分梁文道说过,书评和时评一样,由于被评的对象时过境迁,或者读者对其了解不充分,会对评论内容共鸣不足。但本文作者提出的读书的方法论的确已经有足够的立意。特别是序和自序,展现了读书人的孤独和思想界道路以目的凄惶,让人唏嘘。“暗号”、“共同的朋友”,那么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绪,其实是思想仍遭囚禁的明证。读书人但凡能破解假象、传播思考力的,都难免被一言以蔽之为异端。这本书告诉我们,提倡方法论可以借助理性化的读书方式化解道德化或者意识形态化的偏激,让不断思考的思想能在平和坚实的论述中走得更远,传播得更广。
评分正版,尚未认真拜读,如果满意再买该系列书看看!
评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你有多久没静心阅读过的有思想价值的文字?“百家小集”用心选取人文社科学者及文化大碗的思想随笔,结集成一系列小开本图书,让你随时与知识分子面对面。
评分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你有多久没静心阅读过的有思想价值的文字?“百家小集”用心选取人文社科学者及文化大碗的思想随笔,结集成一系列小开本图书,让你随时与知识分子面对面。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评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你有多久没静心阅读过的有思想价值的文字?“百家小集”用心选取人文社科学者及文化大碗的思想随笔,结集成一系列小开本图书,让你随时与知识分子面对面。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