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记丛刊:读书杂释

学术笔记丛刊:读书杂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徐鼒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笔记
  • 读书随笔
  • 知识管理
  • 学习方法
  • 读书心得
  • 个人成长
  • 思维导图
  • 文献笔记
  • 知识积累
  • 终身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41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845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1
字数: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术笔记丛刊:读书杂释》涉及儒家十三经及老子、史记、汉书、文选等书,对前代学者之说,多所诠释发明;对其缺失,亦多匡正。这次整理的点校本,以1861年福宁初刻本为底本,对所引原文大都作了核对,改正了不少错漏衍倒,并作简要的校记。

内页插图

目录

点校说明
读书杂释自叔
卷一
周易
童牛之牿
信及豚鱼
祗既平
寞于丛棘
百谷草木丽乎土
目事遄往
其人天且劓
共形渥
艮其辅以中正也
日中则昃
天际翔也
得其资斧
鼓之以雷霆四句
干知大始二句
吉凶者贞胜者也
颜氏之子共殆庶几乎
天地捆组
其于人也为寡发
易逸象离为牝牛
罙麦郎宋衷

卷二
尚謇
平秩南讹
方鸠僝功
异哉
量华文命
黎民阻饥
明试以功
蕴i火粉米
章木渐包
嫔珠
东迤北会于汇
周书日睇其苟长
予颠脐
三坛同埠
王亦未敢诮公
康诰
帝乙
莆尚不忌于凶德
其勿以俭人
在后之侗
太保承介圭
截截善谣言
祖甲返

卷三

左右流之
薄污我私
真彼周行
葛菡紫之
说诜兮
……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不包含《学术笔记丛刊:读书杂释》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且力求自然流畅。 --- 《古籍文献学论丛:文本考订与版本流变》 卷首语:溯源求真,探微索隐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典籍宝库中,古籍文献犹如承载历史记忆与智慧的磐石。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研究古代社会、思想、艺术、科技变迁的直接物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的腐朽、传抄的讹误、版本的混杂,使得阅读与阐释古籍成为一项充满挑战的精密工作。《古籍文献学论丛:文本考订与版本流变》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求而汇编的一部专注于文献学本体论与实践方法的学术力作。 本书并非对单一学科知识的罗列,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深入的文献学研究框架。本书的每一篇论文,都凝聚了作者们多年来在档案室、图书馆、古籍修复现场的田野考察与案头研究的心血。我们深知,离开了对文献原貌的尊重和对版本历史的追溯,一切解读都可能空中楼阁。因此,本书的基调在于“求真”与“辨伪”,旨在为学界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和扎实的案例支撑。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精选了十二篇涵盖文献学各主要分支的重量级研究,从基础的目录学梳理,到复杂的版本异文辨析,再到罕见孤本的重新定位,力求展现当代文献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与深度思考。我们尤其关注那些因年代久远或流传混乱而长期被忽视的文献流派及其价值重估。 --- 第一部分:目录学与版本学基础:框架的重建与方法的革新 本部分着重于文献研究的基石工作,即如何科学地整理、分类和识别古籍的版本系统。我们认为,传统的目录分类法虽然经典,但在面对宋元善本、明清刻印的复杂脉络时,亟需引入现代考据学思维进行升级。 一、宋元雕版印本的时代特征与区域风格研究 本章通过对现存少量宋版(特别是南宋中后期)与元代雕版印刷品的纤维分析、墨色对比及版式结构考察,尝试建立一套区别于传统“以字口断代”的辅助鉴别体系。研究不仅关注了主要的官刻本,还深入到地方士绅资助的坊刻本,揭示了不同区域在雕刻工艺、字体选择上的细微差别,这对于精准断定一部文献的刻印时间与地点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清代抄本流传中的“润饰”现象考析 清代中后期,由于藏书风气的兴盛,大量宋元善本被重新誊录上版或作为底本进行手抄。本章聚焦于抄写过程中文人学者为求“雅观”或“避讳”而进行的文字增删与格式修改。通过对比同一文本在不同抄本中的异文集,我们还原了这些“润饰”行为对原貌的干扰程度,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残存的批校文字,逆向推导原始刻本的面貌。 三、地方志文献的收录体系与失佚分析 地方志是研究区域历史的宝库,但其版本的散佚情况尤为严重。本研究以上海、浙江一带的府县志为样本,梳理了它们在清代中后期数次重修、续修过程中的文献源流。重点在于分析哪些章节被新加入的篇目所取代,以及哪些重要材料(如族谱、舆图)因未被纳入官修体例而最终流失。这为未来进行“失佚文献之重建”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图。 --- 第二部分:文本考订与异文辨析:精微的还原工程 文献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尽可能地接近作者的初稿或最可靠的传本。本部分深入到文本层面,展示如何通过细致的比对,解决历代注家都未能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 四、陶渊明诗文校注中的“缺句”与“错位”探佚 针对陶渊明部分篇章历代流传中出现的文字缺失或诗句位置颠倒问题,本章引入了对魏晋六朝时期诗歌流传习惯的考察。通过比较《宋书·隐逸传》与后世注本的引用差异,我们提出了关于特定几首核心诗作的全新排序建议,并论证了这种排序在诗意连贯性上的合理性。 五、宋代史书中的“史料互见”与“互证推断法” 以《资治通鉴》与同期史料的相互参照为例,本章探讨了在缺乏直接底本的情况下,如何运用“互证推断法”来校勘史书中的年代、人名或事件记载的错讹。这种方法强调在时间、空间、人物身份三重维度上进行交叉验证,避免孤证的误导,尤其适用于校订宋代官修正史中夹杂的私人笔记材料。 六、《说文解字》小篆字形讹变在后世字书中的承袭链研究 本研究将文献学方法应用于古代文字学领域。通过对楷书字体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本章追踪了《说文》中小篆字形在隶变后的书写规范,尤其关注了那些在唐代隶书字帖中已经出现的、但在后世字书中被固化的错误写法,揭示了特定碑刻范本对后世字书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 第三部分:特种文献的保护与研究:边缘视野的拓宽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往往被主流文献学研究者视为“非主流”的特种载体,如经卷、尺牍、档案文书等,发掘其蕴含的独特信息价值。 七、敦煌P.2711号写本的装帧修复对文本解读的反向影响 本书收录了一篇关于敦煌残卷的个案研究。通过对一件残破的佛教经卷的物理修复过程进行记录,作者分析了原装裱方式(如装订线的松紧、纸张的层叠关系)如何影响了我们对文本断续处的判断。这种物理状态与文本信息的相互作用,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物质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八、明代内阁档案中“题本”与“奏本”的格式差异及其权力结构反映 档案文献是研究明清政治运作的活化石。本章详细剖析了“题本”与“奏本”在公文格式、用词习惯上的严格区分,指出这些看似微小的格式差异,实则是权力层级与信息传递渠道的直接体现。例如,对特定官员署名位置的微小调整,往往指向了该事件处理的紧急程度。 九、清代地方士绅编纂的“家乘”与正史的互文性研究 家谱(家乘)常被视为地方史料,但其局限性亦显而易见。本研究选取了徽州地区不同时期修订的几部重要家谱,将其与同期官方修撰的省志、府志进行对比。研究重点在于考察家谱中对家族重要人物的“溢美之词”如何被地方官吏在修志时有选择地吸收或删减,从而揭示了精英阶层在地方文献建构中的话语权角力。 --- 结语:文献学的当代使命 《古籍文献学论丛:文本考订与版本流变》是一部致力于“以微知著”的学术合集。我们相信,对一部善本的精准校订,对一则古籍异文的彻底澄清,都是对历史真相的有力捍卫。本书的出版,旨在推动文献学研究从传统的考据实践,走向更具理论自觉和方法革新的新阶段,以期为未来的中国古代典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中文、历史、图书馆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专业古籍修复与整理人员,以及对传统文化研究有深度兴趣的独立学者阅读。 --- 定价: 128.00 元 ISBN: 978-7-XXXX-XXXX-X 出版时间: 2024年秋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印象是极其矛盾的,它既让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薄弱,又同时激发了我极大的求知欲。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经常会穿插一些极其专业但又非必需的知识点,比如他对中世纪某个地方的土地测绘方法的详细描述,或者对某种稀有植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这些段落似乎与他正在讨论的核心议题并无直接关联,让人不禁怀疑它们是否只是作者炫耀学识的“脚注升级版”。起初我习惯性地跳过这些部分,但很快我发现,一旦跳过,后面的论述就会显得空洞和缺乏支撑。原来,作者的逻辑构建并非建立在传统的三段论上,而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之上。那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实则是他思考的基石。他不是在堆砌知识,而是在展示知识是如何相互滋养、相互印证的。这种阅读方式,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更要有串联不同学科的能力。它挑战的不是你的记忆力,而是你的联想力和跨界思维。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到的不是“学到了什么结论”,而是“世界原来如此复杂而有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游戏,充满了老派的文人做派,用词考究,句式冗长,充满了大量的倒装和省略,初读时常有一种“这人到底想说什么”的挫败感。作者似乎对现代语言的简洁性嗤之以鼻,他偏爱用复杂的从句结构来构建一个精巧的逻辑迷宫。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对某一历史人物行为动机的分析,整整一个自然段下来,主语和谓语似乎被埋葬在了层层叠叠的定语和状语之中,读完一遍后,我不得不退回来,戴上老花镜,一个词一个词地去辨认,才能勉强拼凑出作者的本意。但这并非纯粹的故作高深,细细品味,会发现这些繁复的结构背后,藏着作者对语言精确度的极致追求。他似乎在用这种看似古旧的表达方式,对抗着当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浅薄化。每当我被他的文字“卡住”时,我反而会停下来思考,是否我自身的阅读习惯已经变得过于浮躁,习惯了快速提取信息而忽略了语言本身的韵律和张力。这本书,对于那些习惯了电子阅读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是一次“反内卷”的文字训练,它让你重拾对长句的耐心。

评分

说实话,初翻这册书时,我心里是有些忐忑的,书名里的“杂释”二字,在我看来,多少带有一点“勉强为之”的意味。我担心这会是一本东拼西凑、缺乏核心主题的文集,读起来可能会像在吃自助餐,什么都有,但每样都只尝了一点点,最终什么都没记住。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尽管作者探讨的主题涵盖了从古典文学的细枝末节到现代社会思潮的边缘地带,但通篇下来,总有一股坚韧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那就是一种对“文本存在本身”的执着探问。作者并不急于得出结论,他更热衷于描绘“如何理解”的过程。举个例子,他能用极大的篇幅去分析一个被忽略的脚注的真正含义,以及这个脚注如何在无形中影响了整部著作的基调。这种“细读”的功夫,非同一般,它强迫我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我拿出其他参考书来交叉印证,才能完全跟上他的思路。这种阅读是耗费精力的,但带来的满足感也是巨大的,它教给我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面对浩瀚信息时,如何保持一种批判性、探索性的姿态。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心得,不如说是一场对“阅读方法论”的私人展示。

评分

这本厚厚的文集,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年代感,封面设计朴实无华,内页的纸张略带泛黄,仿佛能闻到一股旧书店里特有的、混合着尘土与墨香的气息。我本来是冲着那些看似高深的“学术”二字来的,期待着能看到一些我过去读书时略感晦涩的理论在作者笔下被抽丝剥茧,变得清晰易懂。然而,读进去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解析,更像是一场与一位老学者的深夜对谈。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跳跃,他似乎总是在追逐一个转瞬即逝的念头,从一个概念迅速滑到另一个毫不相干的领域。比如,我原本想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深层动因,结果读到一半,作者的思绪却被一个陌生的词汇牵引,开始长篇大论地探讨起某位古代哲人的饮食习惯,那段描写细致入微,活灵活现,仿佛我正坐在他身边,听他娓娓道来。这种阅读体验是奇特的,它要求读者放弃既有的逻辑期待,完全沉浸在作者的意识流中。它不是帮你“解答”疑惑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面棱镜,把日常的阅读经验打散、折射,呈现出一些你从未注意到的细微光斑。如果你期待的是结构严谨的论证,你可能会感到迷失和不耐烦;但如果你愿意放下功利心,享受这种思维漫步的乐趣,你会发现,在那些看似“杂乱”的章节里,蕴藏着对知识本身最本真的敬畏与好奇。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着迷,也最令人困惑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维度的处理。它没有线性叙事,更像是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思想沉淀,混合在一个巨大的熔炉里进行重塑。你可能前一页还在谈论十八世纪一位德国诗人的小品文,下一页就跳跃到了古代巴比伦的星象记录,而作者在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往往是极其抽象和形而上的——比如“光线的变化”或者“沉默的重量”。这种非线性的叙述,让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因为你无法预测下一刻会从哪个时空维度被拉扯过去。对我个人而言,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进行一次深入的冥想,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迁跃。它迫使我不断地审视自己当下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思考我们对“历史”和“当下”的刻板认知是否过于狭隘。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个超越日常经验的思维场域,去体验知识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流动、折叠和重生的。它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套固定的地图,而是一把能够穿越不同历史景观的钥匙。

评分

纸张发黄,墨迹浮浅。发黄是因年代久远,浮浅是因技术所限?对书局有所偏爱,却一再伤人心,呵呵

评分

4.您可以针对180天内购买过的商品(某些商品除外)进行商品评价,90天内的订单进行满意度评价。

评分

这本是中华书局1997年5月排印本的3印本。

评分

父亲很喜欢这套 学术笔记丛刊

评分

徐鼒 (1810~1862),字彝舟,号亦才,江苏六合人。生于清仁宗嘉庆十五年,卒于穆宗同治元年,年五十三岁。性至孝,负经济才。道光二十五年(公元一八四五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历官福建延平府知府,卒于官。?博学通经史,撰述颇富,有《未灰斋文集》八卷,《未灰斋外集》一卷及《未灰斋诗钞》、《淮南子校勘记》、《楚辞校注》、《小腆纪年》、《补毛诗》、《尔雅注疏》、《明史艺文志补遗》、《老子校勘记》等,并行于世。今有中华书局1997年5月排印本

评分

中华的学术笔记丛刊内容包含相当广泛,其中象茶香室丛抄等我特别喜欢看,主要是这些著作都是前代学者积年的心得和见识,认真读下去,很有收获,但前提是熟悉古代文化和作品。读这类书,最主要的是学习其严谨而广泛的读书和治学精神。

评分

中华书局这个系列的书很不错,活动拿下!

评分

△鹤鸣于九皋

评分

该剧以女词人之纯、少妇之爱、中年之悲、暮年之哀为主线,用李清照12首著名诗词作链接,反映了女词人在追求美好理想却历经悲壮的人生中,夫妻携手守护优秀传统文化、忧国忧民、借词抗争的高尚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