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编柞蚕放养技术》由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专家编著。内容包括:柞蚕习性与气象环境,柞蚕实用品种,春蚕制种技术,春蚕放养技术,秋蚕制种技术,秋蚕放养技术,柞蚕主要病害防治,柞蚕主要虫害、鸟害和兽害防治,柞蚕放养过程中的20个“为什么”,柞蚕放养过程中的20个“怎么办”,柞蚕放养常用药剂及配制,几种蚕具的制作工艺等。《新编柞蚕放养技术》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科学实用、针对性强,适合柞蚕养殖者、柞蚕业技术人员及推广人员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一、概述
二、柞蚕习性与气象环境
(一)柞蚕的习性
(二)柞蚕与气象环境
三、柞蚕实用品种
(一)抗大
(二)大三元
(三)9906
(四)882
(五)H8701
(六)方山黄
(七)青黄一号
(八)早418
(九)选大一号
(十)金凤
四、春蚕制种技术
(一)种茧准备
(二)种茧保护
(三)暖茧
(四)制种
(五)镜检
(六)保卵
五、春蚕放养技术
(一)种卵准备
(二)出蚕前的准备
(三)收蚁
(四)保苗与养蚁
(五)匀蚕、移蚕和撒蚕
(六)窝茧
(七)摘茧
六、秋蚕制种技术
(一)看蚕订种
(二)看茧购种
(三)看卵购种
(四)种茧的取样和数量确定
(五)备种
(六)种茧运输
(七)制种
七、秋蚕放养技术
(一)放养形式
(二)放养准备
(三)收蚁
(四)小蚕期的放养管理
(五)大蚕期的放养管理
(六)窝茧
(七)摘茧
(八)蚕茧的保管
八、柞蚕主要病害防治
(一)柞蚕脓病
(二)柞蚕空胴病
……
九、柞蚕主要虫害、鸟害和兽害防治
十、柞蚕放送过程中的20个“为什么”
精彩书摘
1.备种目标
要根据历年来的市场需求情况确定备种目标。备种目标包括品种、种级、杂交组配、数量和种源。所备的种茧必须具有各级检验部门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
2.看蚕订种
春蚕种生产单位或个人应在9月中下旬(已有1/3的蚕营茧)到秋蚕种生产单位进行看蚕订种。主要内容为:①调查生产单位的繁种用种是否和自己所购蚕种相对应。也就是说,买双母种茧时,必须用春繁单母投种。②看蚕食叶量是否超标;是否用芽柞繁种(芽柞指1年生柞树,其叶质含水量大,不宜用于繁种);蚕的取食能力强弱,在相同的饲料条件下,蚕能将叶脉和嫩梢顶端取食殆尽的为健蚕,而只将叶肉取食成筛网状的为弱蚕。③看品种是否混杂。柞蚕的不同品种都有各自的固有体色,如果不是两个异色品种的单交二代,那么体色都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出现两种以上体色,就说明该品种不纯正。④看蚕体质是否健壮。健蚕头大尾小,环节紧凑,刚毛丰密且顶端突起明显,体色鲜亮。抓取时蚕儿足部抓树牢固,手触头部时左右摆动,吐胃液自卫。⑤看蚕是否有脓病、微粒子病、软化病和僵病发生。微粒子病蚕达到1%时,就不可作母种用了。脓病蚕、软化病蚕的总数达到5%以上时也不可用作母种。⑥看蚕的发育整齐度。在批次清晰的情况下,如果蚕儿出现“老少三辈”,就说明蚕儿生长发育不健康。
3.备种数量
在确定备种数量时,应从以下4个方面考虑。
(1)根据市场需求预测确定备种数量春蚕的放养量受春蚕茧价格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如果上年春蚕丰产,供应市场有余,春蚕茧售价低,养春蚕效益不高,则会影响下一年的放养积极性。所以,备种量要相对减少,以免造成损失。
(2)根据种茧产地确定备种数量辽宁南部蚕场树势相对较弱,单位产卵量偏低,吉林永吉等地区树势很强,单位产卵量很高,两地区的备种数量比在1:0.85左右。
(3)根据品种确定备种量柞蚕品种不同产卵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备种时要充分考虑。
(4)根据当年气候条件确定备种数量当年的温度、光照、降雨、霜冻对种茧的单位重量、产卵量和发病等影响很大。如发生晚霜冻和高温干旱时,蚕儿食入的是老硬叶片或次生叶片,使蛾期产卵量偏少,备种时就要增加计划种茧量的10%左右。
4.运输时间及注意事项
种茧运输时间分早期和晚期两种。早期一般在11月上旬。应傍晚装车,夜间运行。运输过程中要防止伤热,用塑料筐或麻袋盛茧,塑料筐每筐不超过10千克。此期的种茧大多要经过主管部门检验,种茧运回后要进行选摇,准备接受检验。晚期一般在11胃下旬(小雪前后)进行。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保温、防冻,用纸板箱、茧笼子等盛茧,为防冻害,还要加棉毯、棉纸做内衬。运输时要做到专车专用,严禁与农药、化肥、烟草、涂料、化妆品等有毒有害物质混车配货。严禁途中作长时间逗留。严禁有害射线照射检疫和检查。
……
前言/序言
《悠然田园:乡村养蚕的自然之道》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田野,有一种古老而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它伴随着四季的轮回,依靠着大自然的馈赠,孕育出如丝绸般光洁温润的生命。本书《悠然田园:乡村养蚕的自然之道》并非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一种回归土地、倾听生命节拍的质朴追求。它不深入探讨柞蚕养殖的具体技术参数,也不提供详细的设备清单或病虫害防治方案,而是着眼于一种更宏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乡村养蚕的独特魅力。 想象一下,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你漫步在晨光熹微的桑林或柞林之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清新。露珠在嫩绿的叶片上闪烁,仿佛隐藏着生命最初的秘密。这里没有工业化的嘈杂,没有快节奏的压力,只有虫鸣鸟叫,只有风吹过树叶沙沙的低语。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样的田园秘境,去感受这份宁静与纯粹。 第一章:自然的韵律与桑蚕的低语 在这一章,我们将把目光从具体的技术细节移开,聚焦于自然界与蚕之间的古老联系。我们将探讨不同季节的交替如何影响着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生物如何巧妙地适应着这些变化。我们会描绘阳光穿透树冠洒下的斑驳光影,雨水滋润万物的生命力,以及晚风中夹杂的泥土气息。这些自然元素,看似与养蚕技术无关,实则构成了养蚕活动最深层的背景和最根本的支撑。 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从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描摹,到民间歌谣中对农事时节的感悟,来烘托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态度。我们将看到,在过去,养蚕并非一项孤立的技术操作,而是与播种、收获、节气变化等一系列农事活动紧密相连,是农耕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我们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描绘蚕妇们在桑林中采叶的场景,她们的辛勤劳动被赋予了田园诗的意境,她们的收获被看作是大自然慷慨的回报。例如,唐代诗人韦庄笔下的“绿叶成阴子满枝,一蚕生一箔儿”,便是对养蚕这一农事活动的生动写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生命繁衍的赞美。 第二章:田园里的生命低语:观察与感知 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培养读者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去“读懂”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语言”。我们不会教授如何测量桑叶的嫩度,也不会讲解如何通过观察蚕体颜色来判断其健康状况。相反,我们将鼓励读者放下功利心,用一颗好奇而温柔的心去靠近这些微小的生命。 想象一下,在夏日午后,微风吹过,蚕室里弥漫着淡淡的桑叶清香。你静静地坐在旁边,看着蚕宝宝们一刻不停地咀嚼着鲜嫩的桑叶,它们发出细微却有力的“沙沙”声,那是生命在进行最本真的活动。你不需要知道它们的成长速度是否达到标准,只需要感受这种生命蓬勃的律动。 书中会描绘不同龄期的蚕宝宝的形态变化,从刚孵化时如米粒般大小的幼虫,到蜕皮后逐渐增大的身体,再到吐丝结茧时那一团团洁白的光华。这些变化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生命史诗,不需要任何专业术语来解读,只需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我们会强调,每一次蜕皮都是一次蜕变,每一次吐丝都是一次生命的奉献。 或许,你会看到一只蚕宝宝因为某种原因显得有些迟缓,它不那么活跃,也不像其他同伴那样积极进食。这时,你不需要立刻联想到某种“病变”,而是可以试着去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它产生了这样的变化?是桑叶的质量?是环境的温度?还是它自身的原因?这种思考,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而非单纯的技术诊断。 第三章:倾听土地的呼吸:季节与环境的智慧 本章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探讨环境对养蚕活动的影响,但并非以技术指导的形式,而是以一种对土地的尊重和理解来展开。我们会描绘春夏秋冬的轮转,不同的季节带来的气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巧妙地被乡村的养蚕者所利用。 例如,春季温暖的阳光和充沛的桑叶,是大蚕开始快速生长的最佳时期。我们会描绘农民们如何在春天里,欣喜地望着逐渐茂盛的桑树,想象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到了夏季,虽然气温升高,但适度的遮阴和通风,能够为蚕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我们会描绘如何在炎热的午后,为蚕室搭起草帘,用清凉的水洒湿地面,来调节温度。 书中还会提及一些关于“风水”和“环境学”的民间智慧,并非科学的解释,而是对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总结。例如,选择背风向阳的屋舍,避免过于潮湿的环境,这些看似朴素的观念,实则蕴含着对生命生长规律的深刻理解。 我们不会提供具体的通风口设计图纸,也不会讲解如何精确控制湿度百分比。相反,我们会通过描绘乡村的建筑特点,比如老房子的厚重墙体,或者敞开的窗户,来展示先人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来适应养蚕的需求。我们会强调,那些古老的农舍,本身就是与自然对话的产物。 第四章:人与蚕的温情故事 这一章将褪去一切技术色彩,纯粹地讲述人与蚕之间可能发生的温情故事。我们会通过一些虚构的场景和人物,来展现养蚕者对蚕的关爱,以及这种关爱所带来的独特情感体验。 想象一下,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奶奶,她年轻时就开始养蚕,如今,她的手指依然灵巧,她的眼神依然充满慈祥。她对待蚕宝宝,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温柔对待。她会时不时地轻声呼唤它们的名字,尽管蚕宝宝并听不懂。她会在蚕宝宝们蜕皮时,静静地守候,祈祷它们顺利度过难关。 或许,你会看到一群孩子们,他们对蚕充满了好奇。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桑叶送到蚕的嘴边,看着它们满足地咀嚼。他们会在蚕结茧时,用小手指轻轻触碰那些正在旋转的丝线,感受着生命创造的奇迹。对于孩子们来说,养蚕是一堂生动的自然课,更是一次与小生命的亲密接触。 书中会描绘一些因为养蚕而产生的关于“感恩”和“奉献”的故事。蚕宝宝们默默地生长,然后奉献出宝贵的丝绸,而养蚕者则以辛勤的劳动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来回报这份馈赠。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成就,构成了乡村生活中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第五章:诗意的栖居:乡村养蚕的生活美学 最后的这一章,将升华养蚕活动的意义,将它定位为一种对诗意栖居的追求,一种对田园生活的浪漫想象。我们将不再提及任何养蚕的具体过程,而是着重于养蚕所能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上的满足。 想象一下,在收获的季节,当金黄的丝茧堆满了竹匾,那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收获,更是对过去几个月辛勤付出的肯定,是对大自然慷慨馈赠的感恩。这种收获,不是功利的计算,而是对生命周期圆满完成的欣慰。 书中会描绘一些关于“慢生活”的理念,而养蚕本身就是一种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慢”活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够回归到这样一种与自然同步的节奏,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们会描绘养蚕者在辛勤劳作之余,能够享受到的悠闲时光,比如坐在老屋的门前,品一杯清茶,望着远山,感受微风拂面。 我们会引用一些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来比喻养蚕者所追求的那种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养蚕,在这个语境下,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丝绸,而是成为了一种连接人与土地、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物质与精神的纽带。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探寻。 《悠然田园:乡村养蚕的自然之道》,它邀请你暂时放下手机和电脑,走进那片充满生机与诗意的土地。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去感受”的书。它希望唤醒你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对质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本身的那份敬畏。这本书,送给所有渴望在喧嚣尘世中寻找一方心灵栖息地的人们,送给所有愿意倾听自然低语、感受生命脉动的朋友。在这里,你或许找不到关于柞蚕养殖的具体技术细节,但你一定会找到一种久违的,属于乡村的,属于自然的,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