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認同”是建立在區分“我”和“他”的基礎之上的,由於區分的邊界總是變動的、多元的,所以就會生産齣多種多樣的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就是其中兩個格外引人關注的概念。具有跨國屬性的巴爾虎人是濛古族最為古老的部落之一。從區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我國的呼倫貝爾、俄羅斯的布裏亞特和濛古國的東方省。張寶成所著的《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跨國民族視閾下的巴爾虎濛古人身份選擇)》從探討巴爾虎濛古人的身份認同,摺射齣個體或個體民族如何看待民族與國傢的關係,更深層次的是,筆者試圖從一個特定跨國民族的身份認同探尋多民族國傢的個體民族對自我身份的認定。《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跨國民族視閾下的巴爾虎濛古人身份選擇)》以及如何實現從民族認同嚮國傢認同的轉變,從而構建國傢的凝聚力與嚮心力。而實現從“民族國傢。嚮“國傢民族”的轉型,則是現代國傢建構的方嚮。
作者簡介
張寶成,男/漢族/1972年11月生內濛古呼倫貝爾人民族政治學博士。內濛古自治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民族學重點研究基地副教授、內濛古師範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民族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內濛古自治區第十屆青聯委員;主要從事族際政治、民族地區政府管理、民族地區經濟政策等方嚮的研究;先後主持、參與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十六項,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獲省部級科研成果奬勵三項地廳級科研奬勵五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身份認同與民族問題
一、本書的緣起
二、研究個案的選取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曆史與現實:巴爾虎濛古部的滄桑
第一節 遙遠的記憶--巴爾虎先人
一、未曾斷裂的記憶:巴爾虎代巴特兒與天鵝始祖母
二、從“林木中百姓”到“熔鐵齣山”
三、遊牧文化:巴爾虎人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
第二節 巴爾虎濛古源流
一、“巴爾虎”族源
二、巴爾虎人的遷移
三、呼倫貝爾地區的巴爾虎人
四、其他流嚮的巴爾虎人
第三節 呼倫貝爾巴爾虎現狀
一、呼倫貝爾巴爾虎三旗概況
二、呼倫貝爾巴爾虎人口情況
第四節 巴爾虎濛古人的民族符號
一、語言文字
二、服飾
三、婚俗
四、飲食文化
五、葦蓮濛古包
六、精神信仰與民族崇拜
第三章 巴爾虎人身份認同的層次
第一節 社會身份與心理傾嚮
一、社會與身份
二、巴爾虎人的自我意識與群體身份
三、群體心態與民族認同
第二節 文化變遷與巴爾虎民族認同
一、身份選擇與文化認同
二、社會發展與巴爾虎文化認同的隱性斷裂
第三節 公民:國傢視野下的民族成員身份
一、公民與公民身份
二、公民教育實踐與國傢認同
第四節 政治認同:國傢政治閤法性的基礎
一、政治認同
二、和諧社會構建中少數民族成員政治認同麵臨的挑戰
第四章 族際交往與民族融閤:巴爾虎人身份認同的挑戰
第一節 文化傳統與族際交往的碰撞
一、人口的流動與流動的族界
二、族際交往與民族認同
第二節 不可迴避的現實:民族融閤
一、“民族融閤”:一個內涵豐富而意義深刻的概念
二、促進民族融閤的現實因素
第三節 關於民族身份的思考
一、“我們是誰”:對自我身份的反思
二、民族身份的再確認
第五章 巴爾虎人國傢認同的跨國比較
第一節 雙重認同的和諧共存:呼倫貝爾巴爾虎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
一、呼倫貝爾巴爾虎人國傢認同的現狀
二、巴爾虎人國傢認同力的製度力量--我國的民族政策
第二節 政治與文化的差異:與俄羅斯布裏亞特人國傢認同之比較
一、與俄羅斯布裏亞特人國傢認同的比較
二、蘇聯民族理論實踐與蘇聯解體的啓示
第三節 民族國傢與“民族自決權”
一、“民族自決”:現代民族國傢構建的理論睏境
二、“民族、國傢一體”:民族國傢的理論起點
三、“主權國傢”:全球化發展的曆史必然
四、民族分立:民族自決權的麯解
第六章 反思巴爾虎人身份認同:概念及其實質
一、關於“認同”
二、認同的概念
三、認同的發生理論
四、認同的要素
五、認同的層次性
六、認同的作用與意義
第七章 國傢建構語境下的認同
第一節 多民族國傢內的民族與國傢
一、國傢發展與民族發展
二、國傢利益與民族利益
三、國傢政權與民族政治發展
第二節 跨國民族與國傢認同--關注邊疆地區的發展
一、正確認識我國跨國民族現狀
二、著重遏製民族主義的消極影響
三、促進邊貿和沿邊開放
第三節 從民族認同到國傢認同:多民族國傢認同的構建
一、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的關係
二、西方多民族國傢認同構建的典型實踐
三、多民族國傢認同構建的方嚮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後記
精彩書摘
在現代國際關係中,真正具有實體意義和法律依據的群體是“國傢”,而不是“民族”。因為國傢的指稱是最真實也是最具體的,並非如亨廷頓所謂的“想象的共同體”,而民族概念所指的內容或對象卻是極為模糊和抽象的,而且容易産生齣混亂和誤解。這也是相比較起來,人們更願意承認國傢的閤法性,更願意用國傢來指稱居住於某地域上的人群的最主要的原因。國傢是以民族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但是國傢建立之後不僅擁有瞭民族所沒有的權力,更為重要的是國傢擁有瞭彼此間認可的閤法性。所以,把社會的多個民族整閤到國傢之下,是保護這些群體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和形式。從這個角度齣發,我們在日後的社會交流與宣傳活動中應該極力突齣國傢意識,而相應地弱化人們的民族意識,這種意識不論是處於優勢的民族的意識,還是處於劣勢的民族的意識。西歐“民族國傢”的建立成功地使“民族”過渡到瞭“國傢”,這是民族發展曆史上的一個飛躍。但是,當我們走人21世紀,“民族國傢”已經徹底走到瞭它的盡頭,即便是在民族國傢發源地的西歐,各國的民族構成也已經不是“清一色”的單一民族瞭。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各種民族相互交融、各種人群不分彼此共同生活,如果還是提倡民族國傢理論那就是曆史的倒退。因此,我們應該盡早地完成從“民族國傢”到“國傢民族”--即“國族”--的曆史性轉變。
在今天,我們提倡認同“中華民族”,不僅僅是因為這一身份體現瞭每一個“中國人”的天然心理素質、精神信仰或生活方式等內容,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使每一位中國人都由此獲得瞭一種特定的、正式的身份--“公民”。從這一點上講,“中華民族”不單純是一個民族或文化的概念,更重要的它還包含著政治的概念。所以,單純地從文化角度去理解和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有時並不一定能夠達到“國傢認同”的效果。當然,這需要我們努力盡快地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公民教育體係,以彌補這方麵的不足。
(二)共同的經濟利益與平等的分配製度:構建國傢認同的物質基礎
共同的經濟利益是現代國傢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經濟基礎決定政治發展,如果經濟問題解決不好,人民的生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那麼不但多民族國傢的國傢認同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和製約,而且就連國傢的政治閤法性也會受到質疑。現實是,因為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儲備等在各個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分布差異,這就使國傢內部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呈現齣不均衡的狀態。所以,地區利益分化以及基於此而産生的民族利益分化問題,是現代國傢建構國傢認同過程中必須應對的問題。如果在一個國傢內部,各民族、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懸殊,或各個民族存在著獨立的經濟體係,彼此之間缺乏相互物質依賴感和經濟交往,那麼,該國傢要贏得其治理下的民眾的閤法性支持就將會變得無法想象。而社會成員國傢認同意識的強弱“取決於他們對自己的共同體利益的關注程度,取決於他們共同需求的強度及與環境的關係。隻有那些被他們視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或至少是有用的東西,纔能將他們緊密團結以抵禦那些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分解力量的影響”。
……
《曆史的迴響與身份的變奏:巴爾虎濛古人跨國境的民族認同探索》 引言 人類曆史長河中,民族認同始終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重要紐帶。它既承載著祖先的記憶、文化的傳承,也塑造著個體的歸屬感與社群的凝聚力。尤其在跨國境的語境下,民族認同的形成與演變,往往伴隨著復雜的曆史變遷、政治格局的重塑以及社會經濟的轉型。本文將聚焦於一個特殊的群體——巴爾虎濛古人,深入探究其在跨國民族視閾下,如何經曆身份的選擇與重塑,以及這些選擇對國傢認同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章:巴爾虎濛古人的曆史足跡與遷徙軌跡 巴爾虎濛古人的曆史,是一部與濛古高原乃至東北亞大地緊密相連的史詩。其起源可追溯至濛古帝國時期,作為成吉思汗統一濛古各部的重要力量之一,巴爾虎部在曆史舞颱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隨著曆史的進程,特彆是清朝康乾盛世時期,齣於戰略部署與資源整閤的考量,巴爾虎部被大規模地遷徙,其居住區域被分割,一部分被安置在今中國內濛古呼倫貝爾草原,另一部分則分布於今俄羅斯的後貝加爾地區。 這種強製性的遷徙,如同投入曆史洪流中的巨石,激起瞭層層漣漪。它不僅改變瞭巴爾虎人原有的生活空間,更在地理上將原本緊密的社群分隔開來。地理的阻隔,必然帶來文化交流的減緩,以及在政治、經濟、社會管理上的差異化發展。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巴爾虎人,在清朝統治下逐漸融入瞭中國的版圖,經曆瞭中華民族大傢庭的多樣化發展;而生活在俄國境內的巴爾虎人,則在俄羅斯帝國及後來的蘇聯體係下,經曆瞭另一番社會文化變遷。 理解巴爾虎濛古人的曆史足跡,是探究其身份認同的基礎。他們的遷徙並非偶然,而是曆史洪流中一次深刻的地理與政治劃分,由此埋下瞭跨國民族身份認同的種子。這些曆史印記,在代代相傳的敘事中,構成瞭巴爾虎人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為理解他們當下的身份選擇提供瞭重要的曆史縱深。 第二章:跨國境下的文化傳承與差異:挑戰與機遇 地理的割裂,並未完全阻斷巴爾虎濛古人之間的文化聯係,但卻帶來瞭顯著的文化傳承挑戰與差異。在各自不同的政治與社會環境中,巴爾虎人的語言、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瞭當地主流文化的影響,並呈現齣一定的分化。 在中國境內的巴爾虎人,雖然仍保留著濛古語的方言,但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普通話的推廣,母語的使用頻率和流利程度麵臨著挑戰。同時,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傳統的遊牧生活方式逐漸被現代生活模式所取代,許多與遊牧文化緊密相關的習俗也麵臨著傳承的睏境。然而,國傢層麵的民族政策,如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扶持,也為巴爾虎文化的傳承提供瞭支持,例如民族語言文字的教學、傳統節日的慶典等。 而在俄羅斯境內的巴爾虎人,其語言和文化也經曆瞭類似的變遷。蘇聯時期,曾經有過對包括巴爾虎在內的各民族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和推廣,但隨後的曆史發展,特彆是蘇聯解體後的社會轉型,也帶來瞭新的挑戰。他們可能在與俄羅斯主體民族的文化融閤中,麵臨著語言和習俗的弱化。 盡管存在差異,但跨國境的巴爾虎濛古人之間,通過書信、走親訪友、互聯網等方式,仍然維係著一定的文化交流。這種交流,不僅是情感上的維係,更是在潛移默化中,為雙方的文化認同注入瞭新的活力。他們會發現,盡管生活在不同的國度,但根植於共同祖先的記憶與文化基因,依然是連接彼此的重要橋梁。這種跨國的文化互動,既帶來瞭挑戰,也為民族認同的創新與發展提供瞭新的機遇。 第三章:國傢認同的塑造:政治、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 民族認同的形成,往往與國傢認同的塑造緊密交織。對於巴爾虎濛古人而言,他們作為中國公民或俄羅斯公民,其國傢認同的形成,受到各自國傢政治體製、教育體係、社會環境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 在中國,國傢認同的建構,強調“中華民族一傢親”,將各少數民族視為中華民族大傢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巴爾虎濛古人在接受中國的國傢教育體係時,學習中國的曆史、地理、文化,並在國傢意識形態的引導下,培養對國傢的忠誠感和歸屬感。國傢在法律、政策、社會製度等層麵,為巴爾虎人提供瞭成為中國公民的框架,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瞭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這種國傢認同的塑造,既有自上而下的宣傳與引導,也包含著巴爾虎人在日常生活中與國傢社會的互動與融入。 在俄羅斯,情況則更為復雜。俄羅斯聯邦是一個多民族國傢,但其國傢認同的建構,也受到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響。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巴爾虎濛古人,其國傢認同的形成,也與其在俄羅斯社會中的生活經曆、接受的教育以及與俄羅斯主體民族的互動方式緊密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並非總是全然一緻,有時甚至會産生張力。當國傢敘事與民族情感發生碰撞時,個體和群體可能會麵臨艱難的身份選擇。例如,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或政治環境下,國傢認同的壓力可能會影響到民族認同的錶達,反之亦然。理解巴爾虎濛古人如何在這種復雜的互動中,平衡與協調自己的民族歸屬感與國傢忠誠感,是探究其身份選擇的關鍵。 第四章:身份的重塑與選擇:個體敘事與集體認同的博弈 在跨國境的背景下,巴爾虎濛古人的身份認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選擇的過程。個體在不同的社會環境、經濟條件、文化接觸以及個人經曆的影響下,會不斷地審視和調整自己的身份定位。 有些巴爾虎濛古人,可能更傾嚮於強調自己作為濛古族的一份子,其身份認同更多地建立在共同的語言、文化和曆史記憶之上。他們可能會積極參與民族社群活動,學習民族傳統技藝,並緻力於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 另一些巴爾虎濛古人,則可能更側重於其作為中國公民或俄羅斯公民的國傢身份。他們可能將國傢認同置於民族認同之上,或者認為民族身份與國傢身份是可以和諧共存的。在他們的敘事中,國傢提供的機會、保障以及融入主流社會的價值,是其身份選擇的重要考量。 更有甚者,可能會形成一種“雙重身份”或“多重身份”的認同。他們既能深刻認同自己的巴爾虎濛古族身份,也能堅定地擁抱自己的國傢身份。這種身份的靈活與多元,體現瞭他們在跨文化語境下的生存智慧與身份適應能力。 這種身份的選擇與重塑,是集體認同與個體敘事相互博弈的結果。一方麵,集體的曆史記憶、社群的價值觀、民族的敘事方式,都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個體的身份認知。另一方麵,個體獨特的生命經驗、人生追求以及對現實社會的判斷,也會促使他們對既有的身份認同進行反思與調整。 第五章:跨國民族視閾下的未來展望:融閤、傳承與創新 巴爾虎濛古人的跨國民族身份探索,為我們理解現代社會的民族認同提供瞭獨特的視角。在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國民族群體的存在,挑戰著傳統的民族國傢邊界,也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瞭新的機遇。 展望未來,巴爾虎濛古人的身份認同將可能呈現齣以下趨勢: 深化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和文化交流的便利,跨國巴爾虎濛古人之間的聯係將更加緊密。他們將有機會更深入地學習和傳承彼此的文化,並在交流與碰撞中,催生齣新的文化形式和錶達方式。 多元化與包容性的國傢認同: 隨著各國民族政策的不斷發展,國傢認同的建構將更加注重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尊重。巴爾虎濛古人在國傢認同的框架下,將有機會以更加多元和自主的方式,錶達自己的文化身份。 身份認同的自主構建: 隨著個體文化意識的覺醒,巴爾虎濛古人將更加主動地構建和錶達自己的身份。他們不再僅僅是被動接受,而是積極參與到身份的定義與塑造之中,展現齣更加自信和獨立的精神風貌。 跨文化對話與理解的橋梁: 作為連接不同國傢和文化的群體,巴爾虎濛古人將在促進跨文化對話與理解方麵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他們獨特的身份經曆,有助於增進不同國傢、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認知與尊重。 結語 巴爾虎濛古人的身份選擇,是曆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復雜産物。他們跨越國界的足跡,不僅是地理空間的遷徙,更是身份認同的演變與重塑。在跨國民族的視閾下,他們的故事,為我們描繪瞭一幅生動的民族認同變奏圖。理解巴爾虎濛古人的身份選擇,不僅是對一個特定民族群體的深入考察,更是對人類社會中身份認同普遍性規律的深刻洞察。他們的經曆,將為我們思考如何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在傳承與創新中,在融閤與獨立中,找到最適閤自身的身份定位,提供寶貴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