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制史(套装全2册)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制史(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端升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政制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政治
  • 社会科学
  • 中国文库
  • 套装
  • 历史研究
  • 民国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纪出版集团 ,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2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4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1
套装数量:2
字数:6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制史(套装全2册)》详细介绍了1911年至1936年民国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沿革,资料系统、翔实,“只客观地叙述变迁经过,分析法制要点,而不参以赞否之意见”,对于我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制史(套装全2册)》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最新出版。

作者简介

钱端升,(1900~1990),字寿朋,生于上海。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任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著有《中国的政府和政治》《比较宪法》(合著)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民国政制史(上)》
本书出版说明
增订版序

第一编 中央政府
第一章 临时政府时期(辛亥至民国元年三月)
第一节 临时政府之成立
第二节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基本精神
第三节 临时大总统
第一项 临时大总统之选举
第二项 临时大总统之职权
第三项 临时大总统之直辖机关
第四节 临时参议院
第一项 临时参议院之构成
第二项 临时参议院之职权
第五节 行政各部
第一项 部之职权
第二项 部之组织
第二章 临时约法时期(元年三月至二年十一月)
第一节 临时约法之基本精神
第二节 临时大总统
第一项 临时大总统之职权
第二项 临时大总统之直属机关
第一目 参谋本部
第二目 国史馆
第三节 临时约法中之参议院
第一项 参议院之组织
第二项 参议院之职权
第三项 参议院之会议
第四项 参议院委员会
第四节 国务院
第一项 国务员与国务总理
第二项 国务会议
第三项 国务院及其附属各机关
第一目 国务院秘书厅
第二目 法制局
第三目 铨叙局
第四目 印铸局
第五目 蒙藏事务局
第六目 临时稽勋局
第七目 法典编纂会
第八目 全国水利局
第五节 行政各部
第一项 部之职权
第二项 部之组织
第六节 文官制度
第一项 文官之任用待遇及保障
第二项 文官之考试
第一目 典试委员会
第二目 考试制度
第三项 文官之惩戒
第一目 文官惩戒委员会
第二目 惩戒制度
第七节 审计处与审计制度
第一项 审计处
……
《民国政制史(下)》

精彩书摘

第一节临时政府之成立
辛亥八月十九日,即阳历十月十日,民军在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革命之目的,虽同为推翻清室,而各省之间,则缺乏统一组织。九月十九日(阴历,以下在民元元旦前,均用阴历),由湖北都督府通电各省,请派全权委员,赴鄂组织临时政府。然而上海之在当时,实为革命人士之集中点,亦已进行组织政府,九月二十一日,苏督程德全,及浙督汤寿潜联电沪督陈其美,提议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并附有集议方法如次:
一、各省旧咨议局,各举代表一人;
二、各省现时都督府,各派代表一人,均常驻上海;
三、以江苏省教育总会为招待所;
四、两省以上代表到会,即行开议;续到者,随到随与议。
九月二十二日,即以江苏都督代表雷奋、沈恩孚,浙江都督府代表姚桐豫、高尔登名义,通电各省,请派代表来沪;二十五日,依“两省以上,代表到会,即行开议”之规定,在上海开第一次会议,议决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九月三十日,议决承认武昌为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政务。十月初三日,湖北都督府代表居正、陶凤集到沪与会,表示鄂都督希望各省派全权委员,赴鄂组织临时政府。四日,联合会议决各省代表除赴武昌者外,各省仍留一人在沪,赴武昌者,会议组织临时政府,留沪者,则负通信联络之责。
各省代表抵鄂时,汉阳为清军所夺,武昌危殆,于是假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为代表联合会会场,于十月初十日开第一次会议,推谭人凤为议长。十二日,议决先行起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推雷奋、马君武、王正廷为起草员。十三日,即议决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二十一条,即行宣布。到会签名之代表,计有湘、鄂、桂、苏、浙、闽、皖、直、鲁、豫等十省。十月十二日,革命军克服南京,十四日,联合会即议决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各代表陆续前往南京。但以总统人选问题,难于解决,直至十一月,临时政府尚未组成。适孙中山于十一月初六日到沪,于是决定于初十日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内定孙氏为大总统。及期,到会者奉、直、豫、鲁、晋、陕、苏、皖、赣、闽、浙、粤、桂、湘、鄂、川、滇十七省。每省一票,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十一月十三日为阳历一月一日,代表联合会即议决中华民国纪元,改用阳历。孙中山于元旦在南京就职,临时政府之组织方告成功。
第二节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基本精神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系辛亥十月十三日公布,临时政府则于十一月十三日即民国元年元旦成立。元年一月二日,大纲曾经修改,惟大纲中之整个政制,并无多大变动。
……
《民国政制史》(套装全2册):洞悉中国近代转型核心的宏大叙事 在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中,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探索与反复的特殊阶段。在这个短暂而又意义非凡的时期,古老的帝国转型为现代共和,而围绕着国家政体、权力运作、制度建设的争论与实践,则深刻地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民国政制史》(套装全2册),正是这样一部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剖析民国时期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史学巨著。它不仅仅是一部按时间顺序铺陈史实的编年史,更是一次对民国政治文明探索的深度挖掘,对那个时代政治精英们的智慧、困境与选择的深刻洞察。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与精密的学术考证。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史态度,将民国政制史置于中国数千年封建帝制终结、世界思潮激荡的历史大背景之下,力求揭示民国政制探索的必然性与独特性。本书涵盖了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到北洋政府的军事强权与府院之争,再到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形成与演变,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与国共两党政治博弈等一系列关键历史节点。每一个时期的政党组织、国家元首的权力边界、立法机构的运作、司法体系的构建、地方行政的层级与权责,乃至于宪法制定的艰难历程,都被细致地梳理和呈现。 深入解读,触及制度肌理 《民国政制史》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着力于对各个时期政治制度背后的逻辑、运作机制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解读。例如,在对北洋政府的分析中,作者不仅描述了其混乱的政治格局,更深入剖析了政党政治的初生困境、军阀割据对中央权力的侵蚀,以及民初民主制度在实践中遭遇的巨大阻力。书中对于“府院之争”等具体政治斗争的分析,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叙事,更是对当时宪政框架下权力制衡机制失效的生动写照。 对于国民政府时期,本书的解读则更加 nuanced。它详细阐述了国民党如何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其组织体制的演变,以及在“以党治国”原则下,国民党对国家机器的全面渗透。书中对于黄金十年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各项制度的初步建设(如考试院、监察院的设立与运作)、以及地方行政改革的尝试,都进行了详实的考察。同时,本书也毫不回避国民政府时期存在的一党专政、官僚腐败、派系倾轧等问题,并试图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国家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 聚焦关键人物与政治生态 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离不开对关键人物及其所处政治生态的深刻描绘。《民国政制史》深谙此道。书中对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曹锟、蒋介石、汪精卫等民国时期核心政治人物的历史定位、政治理念、权力运作方式及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作者并非将这些人物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努力呈现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他们的历史选择。 同时,本书也特别关注政治生态的营造,即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动、意识形态的碰撞、以及社会思潮对政制演变的影响。例如,民初自由主义思潮的涌动与实践的脱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期围绕政权构建的不同方案,都在书中得到了恰当的展现。通过对这些政治生态的梳理,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民国政制探索为何如此艰难,为何充满了反复。 多维视角,立体呈现 《民国政制史》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本书不仅仅局限于高层政治权力运作的层面,而是努力将政制史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例如,书中会探讨经济发展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民国时期宪政运动的社会基础等问题。此外,本书也关注到了法律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如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司法独立性所面临的挑战。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叙事清晰,逻辑严密,对于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制度变迁,能够做到条理分明,让读者易于理解。作者在梳理大量原始史料、档案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分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书中引用的史料充分、考证扎实,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深远意义,启迪当下 阅读《民国政制史》,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近代转型经验的深刻反思。民国时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转型期,其政制探索的经验教训,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脉络,乃至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书中展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制度建设的艰辛、以及政治力量的博弈,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民国时期未能彻底建立起稳定的民主宪政制度,其根本原因何在?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才能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前提下,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的叙述与分析中找到深刻的答案。 《民国政制史》(套装全2册)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史料价值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以其全面、深入、客观的梳理,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民国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画卷,帮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洞悉中国近代转型中的核心命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逻辑,以及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而又伟大的历程。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近代史、政治制度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必读之作。它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对历史知识的渴求,更能引发读者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深沉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民国政制史》,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中国近代史。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政治制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在探索中不断试错的生动史诗。书中对不同政治派别的分析,对各种宪法草案的梳理,对权力结构的演变,都做到了鞭辟入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时期政权合法性危机时所用的笔触,那种在历史缝隙中寻找答案的努力,让我看到了研究的严谨性。尤其是对国民政府时期,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到其统治的后期,各种内忧外患如何一步步侵蚀其政治基础,作者层层剥茧,逻辑清晰。我曾一直以为民国政制史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冰冷的史料串联起来,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某些制度会失败?为什么某些尝试会走向歧途?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不是简单的结论输出,而是引导读者一起去探寻答案的过程。

评分

这套《民国政制史》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反复、探索与妥协的复杂过程。作者在梳理民国政制演变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探讨了各种政治力量的互动,以及制度设计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制宪运动的详细描述,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五五宪草”,每一个时期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也孕育着不同的思想。作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国家制度现代化道路上的艰辛努力。同时,书中也毫不回避民国政治中的阴暗面,比如权力腐败、地方割据、党派斗争等,这些现实问题使得历史叙述更加真实可信。我读到关于国民党如何从一个革命党走向执政党,其内部的权力结构如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其政治统治,这些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理解到,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紧密交织在一起。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种新旧交替、思想碰撞的时代氛围感到着迷。这套《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制史》正好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政治制度的好奇心。书中对不同时期政体的演变,例如从君主立宪的尝试到共和体制的建立,再到国民党时期的“党治”,都做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阐述。我尤其被书中对民主共和理念在民国初年的传播与实践的描写所吸引。作者通过对当时政治文献、报刊杂志以及重要人物言论的梳理,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在探索中国未来道路上的思辨与挣扎。书中对于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以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演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地方势力如何崛起,又如何与中央政权进行博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权力斗争的记录,更是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制度与思想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民国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评分

对于我这个对政治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这套《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制史》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它系统地梳理了民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从帝制的终结到共和的尝试,再到国民党统治下的党国体制,每一步都讲解得清清楚楚。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继承与断裂,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比如,在讲述北洋政府时期,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批判军阀的统治,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以及不同派系的政治博弈,这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例如对“训政时期”的解读,对“一党专政”的形成过程的剖析,都让我对民国时期的政治运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不再觉得那些历史事件是遥远的、模糊的,而是变成了具体的人物、具体的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生动画面。这本书的语言也比较易懂,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并没有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使得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阅读。

评分

民国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总让我心生无限遐想。这套《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制史》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我拿到手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打动,仿佛捧着一段厚重的历史。翻开第一卷,扑面而来的是辛亥革命的澎湃浪潮,武昌起义的枪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袁世凯的权谋斗争,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作者旁征博引,引用的史料之详实,令人叹服。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人物,书中对一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小人物的命运也有着深刻的描摹,比如那些在地方自治中奔走呼号的士绅,或是默默为新政权付出的基层官员。这些细节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立体而鲜活,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民国。阅读的过程,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上,我努力想要理解那个时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轨迹,从军阀混战到北洋政府的短暂稳定,再到国民党统治下的曲折探索,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挣扎。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深刻洞察。它让我看到了制度的生命力,也看到了制度的局限性。

评分

这套书价格比较贵,另外一个版本也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价格更贵,感谢京东活动,这次收齐了。

评分

内容很好!印刷精美!性价比高!很满意!

评分

1919年,钱端升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堂,赴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和哈佛大学研究院留学。192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以及天津《益世报》主笔等职务。1952年负责筹建北京政法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1954年他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任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代表,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员会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担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外交部法律顾问、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政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名誉会长、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顾问、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等职。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编辑委员会顾问。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中国的政府和政治》(英文)、《民国政制史》(与人合著)和《比较宪法》(与人合著)等。从事教育工作近70年,培育了大批人才。

评分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民国政制史(套装全2册)》作者钱端升,(1900~1990),字寿朋,生于上海。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任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详细介绍了1911年至1936年民国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沿革,资料系统、翔实,“只客观地叙述变迁经过,分析法制要点,而不参以赞否之意见”,对于我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很好的资料,对于了解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很有帮助,赶上促销,非常合适~!

评分

与和太惹眼天热也太容易突然有

评分

介绍民国中央、地方政府组织的权威之作。极其重要的史料,帮助搞清楚了很多积压多年的疑问,这本书继《比较宪法》之后读到的第二本钱端升先生的著作,实在收益良多。

评分

买回来后仔细读了一遍,很好的书,很受启发。

评分

1919年,钱端升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堂,赴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和哈佛大学研究院留学。192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以及天津《益世报》主笔等职务。1952年负责筹建北京政法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1954年他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任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代表,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员会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担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外交部法律顾问、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政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名誉会长、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顾问、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等职。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编辑委员会顾问。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中国的政府和政治》(英文)、《民国政制史》(与人合著)和《比较宪法》(与人合著)等。从事教育工作近70年,培育了大批人才。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